温病“下不嫌早”理论的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一、概念、特点及开展规律概念:温病是由1感受温邪引起,2以发热为主症,3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特点:1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开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开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温病发生开展总是趋势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正气由实致虚。
二是其病程开展具有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其病变过程可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或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来概括。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起病急,传变快;二是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是易化燥伤阴;四是易内陷生变,而出现一系列重险证候,如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
二、开展概况、时期:(一)战国~晋唐时期〔萌芽时期〕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
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
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二)宋金元时期〔开展时期〕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三)明清时期〔成熟时期〕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拟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这条经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发病过程中正与邪的关系,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就温病的发病而言,人体感受温邪后是否发病也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双方力量的对比。
下面,我将从正邪两方面来论述温病的发病。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先导温病的发病首先是由于各种温邪对人体的致病作用,而温邪能否侵入人体,并导致发病,则取决于人体的抗病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正气。
我觉得在温病的发病学中,可以将正气划分为个人正气和社会群体正气,这是由于温病的治病特点决定的,温病的发病既可以仅仅局限在一个人身上,也可以引起广泛的流行,“互相染疫”。
如果个人身体健康,脏腑功能正常,则正气内固,抗御温邪的能力较强,温邪往往不得入侵。
《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说:“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
”《瘟疫论》中也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又有并非素体正气欠安,而是脏腑功能一时性失调,这在古今都不少见。
在现代可见于各种节假日后由于过食过逸所致的各种温病,就是由于脏腑功能一时性失调而致。
再有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再加上现在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多数儿童都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脾胃多有积热,若遇温邪,极易发病。
社会整体的正气水平较个人而言影响因素更多,包括经济水平、营养状况、体育活动、风俗习惯、卫生设施、防疫制度等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和防御温病的能力。
就拿“天花”而言,曾经一度是极其可怕的一种烈性温病,夺取了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然而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天花”已经基本绝迹了。
二、温邪是发病的必要条件温邪作为温病的病因,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包括了以六淫命名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和传统称为“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以及疫疬病邪、温毒病邪等。
第七讲浅说温病名著《温疫论》展开全文第七讲浅说温病名著《温疫论》前面几讲给大家打打气,呵呵,希望大家在我的随笔中能学到一些东西,这一讲和大家说说明代医家的著作《温疫论》的主要内容,该书的学术思想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温疫论》明?吴有性--开创温病学历史纪元的划时代专著独辟鸿蒙,融贯各家,辨温疫与伤寒之异,论温疫病因特点、发病特点、传变特点、辩证特点、论治特点,使急性热病、传染病独立于普通外感伤寒之外,首开温病理法方药之先河。
【古今评赞】明末吴又可先生以温疫一证,旧无成法,亦鲜明文。
著论二卷,谓温疫与伤寒相类而分途,条分缕析,详哉言之。
……后见此论,反复玩味,知其灼有所见,可补前人之未逮。
――刘敞《温疫论.序》温疫为病至重也,昔鲜成书,方治阙如。
明末吴又可者,独能有见于此,著论二篇,汉复推明,谓与伤寒分途。
……条分缕析,非凿空之谈,亦非孟浪之施也。
――先著《温疫论.序》是书成于崇祯壬午。
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
……有性因崇祯辛巳,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
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四库全书提要》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清史稿》又可之说,贯穿古今,融以心得,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
--戴北山《广温疫论》自吴又可先生出,始分伤寒与瘟疫为两途,……则是有《伤寒论》于前,不可无《瘟疫论》于后。
询堪方驾长沙,而鼎足卢扁,功垂万世,当为又可先生首屈一指也。
余读是书有年,观其识见高明,议论精卓,其于治瘟症,诚无间然矣。
――刘奎《温疫论类编?自序》本书辨析了伤寒与温疫的异同,提出并阐述了戾气学说,对温疫病传染性与流行性有较深刻全面的论述,揭示了其传变特点,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有许多创见。
该书的问世,才使温病学术逐步摆脱了伤寒学说的束缚,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历代名医名术》【作者简介】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洞庭东山人,古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读懂《伤寒论》之温病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胡希恕注:上文论述疾病刚刚开始,这节讨论疾病发展到两三天的时候,如果内传他经,一定会有某些征兆,由表传内,传至阳明经则会有阳明经见证,传至少阳经则会有少阳经见证,阳明、少阳证都没有,那就是不传。
这两段看的是以脉、证对太阳表证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进行判断。
在临床上,最常见到的就是太阳病二三天时,传入少阳经,高烧不退,身倦乏力,胸胁满闷,呕逆,脉浮细。
患伤寒经过二三日时,如其要传,亦必当必有预兆,若毫不见阳明和少阳证的出现,则肯定其为不传也。
按:伤寒证轻者,治之得当,则于太阳病的阶段可以治愈;重者,即便依法治之,也只能在太阳病时挫其凶势,一般多愈于少阳病的末期,或阳明病的初期。
不过若经误治,虽不传的轻证,亦可使之内传。
若在重证,那就不堪设想了。
此虽论述伤寒病,但其他急性病的初期,亦多发作太阳病,当亦不逾这种规律。
轻病重病,传与不传,医家必须心中有数。
冯世纶解读:按语是胡老多年亲身体会,认清疾病发展规律,对指导临床及认识六经有重大意义。
本条又重申传与不传是根据症状反应,因太阳病二三日以传阳明、少阳为常,未见阳明证或少阳证,可以判定病未传变。
反之若见阳明证或少阳证则判断为传变,言外之意,若见少阴证、或太阴证、或厥阴证亦可判定为传变。
亦可知,传变与否,是由六经提纲来判定,不是依据日期循经络相传。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胡希恕注: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里热为主的证,而无恶寒症状。
恶寒的消失可参见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用电线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给予食物,开始狗很痛苦,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后,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体的反映,机体对电刺激的感觉即被抑制。
秦伯未:温病的十二个治法中医书友会第1434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小编读完《温病条辨》再看秦伯未秦老的这篇文章,就有一种“大总结”的感觉,微言大义呀!(编辑/张亚娟)温病的十二个治法作者/秦伯未根据上面所谈温病的四个时期和温病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针对这些情况在临床上具体的使用的治法和方剂如下。
宣肺法适于风温初起,邪在上焦卫分,病势轻微者。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甘草、芦根。
清宣肺气,又解表。
作用而不以发汗为目的。
鼻塞流涕的可加辛夷、苍耳子,喉痒咳繁痰多的可加蝉衣、牛蒡、象贝。
疏表法病在上焦卫分,外邪较重者。
银翘散——银花、连翘、竹叶、豆豉、薄荷、荆芥、牛蒡、桔梗、甘草。
由发汗和清热两法组成,称为辛凉解表法,与感受寒邪的辛温解表相对。
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象贝,挟湿者耳加厚朴、陈皮。
新加香薷饮——香薷、扁豆花、厚朴、连翘、银花。
用于湿温初起,亦以疏表为目的。
因香薷能发汗清暑,故常用于夏季表证。
暑必兼湿,故佐厚朴。
它如藿香、佩兰、青蒿等暑令药均可酌加。
清气法温邪化热,有上焦和中焦之分,仍含辛凉清透的意思。
减味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甘草。
用于肺热较重,亦可于桑菊饮中加石膏。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主要在于清胃,滑石、芦根、瓜萎皮等均可酌加。
三石汤——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通草。
微苦辛寒,治暑温蔓延三焦,但偏重肺胃两经。
一般温热病重者亦可采用。
清化法适用于温邪挟湿,偏重中焦,有轻重之别。
三仁汤——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竹叶、通草。
治湿温邪在中焦,亦照顾上下两焦,并可加豆卷、藿香芳香透泄。
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蔻仁、茯苓皮、大腹皮、猪苓、通草。
由清热和利湿两法组成,目的在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茯苓皮汤——茯苓皮、猪苓、大腹皮、苡仁、通草、竹叶。
治湿重于热,以淡渗利湿为主。
杏仁石膏汤——杏仁、石膏、半夏、姜汁、枳实、黄柏、山栀。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一章)一、什么是温病和温病学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其常见病种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
这些病种虽然感邪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临床表现亦各有特点,但就其共性而言,感邪性质总属温邪,临床见证均有发热,故可统称温病。
温病的发生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如风温、春温发于春季,暑温发于夏季,湿温发于长夏,秋燥发于秋令,冬温发于冬季。
江南气候炎热,雨湿较盛,多病湿温;西北气候干燥,多患燥热。
且大多数温病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其传染性强。
可造成大流行的温病则称为温疫。
温病按其病变性质分类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
属于温热性质的主要是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其特点是起病较急,传变较快,初起即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属于湿热性的主要有湿温和伏暑,其特点是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初起以湿象为主,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势缠绵,易遏伤阳气,病程较长。
掌握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特点,对于指导临床辨证和确立治疗大法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临床上还往往根据发病形式的不同,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类。
新感温病即感邪之后,当即发作的温病。
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其临床特点,除暑温初起可见里热证之外,一般均表现为肺卫之证。
即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而伏气温病则不同,其感邪之后,并不立即发病,邪气潜伏体内,逾时乃发。
如冬感寒邪,至春发为春温;夏感暑湿,至秋冬发为伏暑。
其特点是初起虽可兼见肺卫之证,但总以里证为主;或纯属里证,不兼肺卫之证。
这两类不同形式的温病,其病理传变、预后情况、病情轻重、初起的治疗均不相同,故有鉴别的必要。
温病学就是专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治疗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其任务主要在于阐明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和病变性质,探讨诊断辨证方法,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温病治疗的效果。
白话文版的温病条辩温病条辩的概念与起源温病的定义与特征温病,是指由外邪入侵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它的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但痊愈也较快。
温病主要包括感冒、中风、痢疾等。
温病条辩的历史渊源温病条辩起源于我国古代医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温病条辩的提出,为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规范和方法。
温病条辩的基本原则气象学说气象学说是温病条辩的基础理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阳气和阴气:指代人体内外的两种生理活动状态。
2. 阳虚和阴虚:分别指代体内阳气和阴气的不足。
3. 阳盛和阴盛:分别指代体内阳气和阴气的过盛。
病邪的分类与特征根据温病条辩的理论,病邪可以分为外感邪气和内蕴邪气。
外感邪气主要表现为感冒、发热等症状;而内蕴邪气则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病情的变化。
三焦与温病三焦是温病条辩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代人体的三个部位:上焦、中焦和下焦。
三焦的功能在温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程的划分与病情演变温病的病程分为寒热两个阶段:热期和寒期。
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而寒期则是病情逐渐转冷的阶段。
温病条辩的临床应用温病的预防与控制温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加强卫生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避免与患有温病的患者密切接触。
- 注意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
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针灸、草药等不同治疗方法。
具体的治疗原则包括: 1. 温病属于外感邪气的,宜采用驱邪散寒的治疗方法。
2. 温病属于内蕴邪气的,宜采用调和阴阳的治疗方法。
典型温病病例分析以下为一例典型的温病病例分析,供临床参考: 1. 病人信息:男性,30岁,体质较寒。
2. 症状:发热、咳嗽、头痛、口渴、尿黄等。
3. 诊断:属于温病,属于寒热并存型。
4. 治疗方法:以草药治疗为主,辅以针灸。
温病条辩的现代意义温病条辩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论述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一、引言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温病学说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温病学说的起源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是针对传染病的防治而言,这也是温病学说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伤寒论《伤寒论》是温病学说的奠基之作。
它是由张仲景撰写,主要介绍了伤寒时期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等内容,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1. 温邪理论温邪理论是指人体在遭受外来邪气侵袭后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反应。
这种反应包括发热、汗出等现象,这些都是人体自身免疫机制的一种反应。
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时期,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治疗,逐渐形成了温邪理论。
2. 三焦理论三焦理论是指人体内的三个“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对应着心肺、脾胃和肾膀胱等器官。
在温病学说中,通过对不同部位的病症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的疾病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从而形成了三焦理论。
四、温病学说的发展历程1. 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温病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李时中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详细介绍了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2.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对温病学说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实用的治法。
3. 现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现代医学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但是,传统中医学中的温病学说仍然被广泛地应用。
五、温病学说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1. 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在现代临床中,温病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2. 提高免疫力通过温补食物、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感冒等传染性疾病。
3. 促进康复在患者出院后,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药物辅助治疗等方式,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温病“下不嫌早”理论的浅析
——读《温病条辨》有感
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
温热病在使用下法的临床经验上,曾产生过“下不宜早”和“下不嫌早”的两种意见,并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学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发挥和创造,尤其在《温病条辨》中对下法运用的论述。
他在大、小、调胃承气各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护胃、宣白、导赤、牛黄、增液各承气和新加黄龙等法。
在使用下法后,十分注重对病人的调理;在使用下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护津养阴这一温病治疗大法,在下法的时机上吴氏是主张下不嫌早,等等。
这些都使温病下法更趋完善。
1、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以治热结腑实已成。
温邪入于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腑气不通,证见大便不通、谵语潮热、脘腹痞满等,治当苦寒攻下。
吴瑭取仲景大、小、调胃三承气汤,以泻热通便,荡涤肠胃。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一条用大承气汤,从所列症状看,并非四证俱全。
吴瑭主要以证之轻重区别大、小承气汤,指出“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而当出现严重腑实症状,就用大承气汤,当然还要根据正气强弱而定。
调胃承气汤用于“热结旁流”,这是因为“热结旁流,非气之不通,不用枳、朴,独取芒硝入阴以解热结,反以甘草缓芒硝急趋之性,使之留中解结,不然,结不下而水独行,徒使药性伤人也”。
可见,对于三承气汤的运用,应当详辨病机及症状,同时重视病人正气的强弱,不可随意套用。
而熟悉三承气汤的组方意义,将对临床运用有很大的帮助,其中要特别领会鞠通所言“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私智穿凿于其间也”的意义所在。
2、清化痰热、攻下通腑,以治温病三焦俱急。
“三焦俱急”为痰热结于上焦胸脘,燥实结于中焦肠腑,热邪劫灼下焦肾水。
本证在阳明腑实的基础上兼见“痰涎壅甚”,若“不下则阴液立见消亡,下则引上焦余邪陷入,恐成结胸之证”,故“不可单行承气”,宜“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在小承气汤攻下通腑的基础上,加用
半夏、瓜蒌、黄连,起到清化痰热、宽胸散结的作用。
3、微微攻下、透泄邪热,以治斑疹而具阳明证温病发生斑疹而具有阳明症状时,当“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此证治疗必须注意“斑疹虽宜宣泄,但不可太过,令其内陷。
斑疹虽忌升提,亦畏内陷”,所以攻下当适可而止,只能用调胃承气汤缓下,而且在得下之后不可再下,以免内陷。
4、宣清导浊、化湿通腑,以治湿温便闭神昏湿温病中,邪气弥漫三焦,湿邪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肠道,逆而上蒙清窍,故见“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
吴瑭以宣清导浊汤宣清导浊、化湿通腑,使湿邪得降,清阳上升,气机畅通,则大便通而神识清。
笔者认为,使用此方,应注意区分浊气逆而上蒙清窍所致的神识如蒙与邪入心包而致的神志昏迷。
同时,此方此法不单单运用于湿温,因为暑多夹湿,对于发于夏季之温病亦可灵活运用。
5、咸寒苦甘、增水行舟,以治液干大便秘结。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一条指出,阳明温病,没有出现上焦症状,多日大便不通,应当用下法通便,如果病人素体阴亏,不能用承气汤,只能以碱寒苦甘同用之增液汤滋阴通便,增水行舟。
从这一条原文,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于阳明气热灼伤阴津,津液枯耗,以致大便秘结不通,也不能用承气汤攻下,否则将导致阴液愈伤,大便愈结,病情恶化。
增液汤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护津养阴这一贯穿温病全程的治疗大法的精神。
这也是紧紧抓住“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体现。
吴氏还在《温病条辨》一书中,一再强调说:“勿拘于下不嫌迟之说,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此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
“大凡客邪,贵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早复。
”吴氏对下法的理论阐述和临床运用发挥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