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
- 格式:docx
- 大小:12.71 KB
- 文档页数:2
《乘着歌声的翅膀》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音乐素养;2. 培养学生欣赏、分析、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展现个性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音乐欣赏与分析2.1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2.1.1 交响乐:介绍交响乐的起源、发展及代表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等。
2.1.2 室内乐:介绍室内乐的种类、特点及代表作品,如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等。
2.1.3 独奏与协奏:介绍独奏与协奏的形式及代表作品,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李云迪的《钢琴协奏曲》等。
2.2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2.2.1 民间音乐:介绍民间音乐的种类、特点及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2.2.2 传统器乐:介绍传统器乐的种类、特点及代表作品,如古琴的《高山流水》、二胡的《梁祝》等。
2.2.3 民族歌剧:介绍民族歌剧的起源、发展及代表作品,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
第三章:音乐创作与实践3.1 作曲技法3.1.1 旋律创作:教授旋律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音阶、节奏、和声等。
3.1.2 和声编配:教授和声编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
3.1.3 曲式结构:介绍曲式结构的基本类型及特点,如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
3.2 音乐表演3.2.1 声乐表演:教授声乐表演的基本技巧,如呼吸、共鸣、咬字等。
3.2.2 器乐演奏:教授器乐演奏的基本技巧,如指法、弓法、击弦法等。
3.2.3 合唱与合奏:介绍合唱与合奏的排练方法及表演技巧。
第四章:音乐与人文素养4.1 音乐与历史:介绍音乐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系,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等。
4.2 音乐与文学:介绍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如歌剧《茶花女》、《Carmen》等。
4.3 音乐与哲学:探讨音乐与哲学的关系,如音乐的表现力、音乐的价值等。
《乘着歌声的翅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歌词。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歌词解析和旋律分析。
3.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
三、教学重点1. 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旋律和歌词记忆。
2.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歌曲的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舞台表现。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歌曲播放。
2. 乐谱或歌词:打印或准备《乘着歌声的翅膀》的乐谱或歌词。
3. 教学用具:钢琴或其他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乘着歌声的翅膀》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介绍:介绍歌曲的背景、作者及歌曲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 歌词解析:分析歌曲的歌词,解释歌词中的寓意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4. 旋律分析:分析歌曲的旋律线条,讲解歌曲的调性、节奏等音乐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
5. 演唱技巧讲解:讲解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共鸣、音准等,并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练习。
七、实践活动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练习,互相交流演唱心得。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歌曲中的角色,通过演唱、舞蹈等形式表现歌曲的情感。
3. 舞台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实践,让学生在实际表演中提高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共鸣等。
3. 舞台表现:评价学生在舞台实践中的表现,如情感表达、肢体语言、舞台互动等。
九、教学拓展1. 同类歌曲推荐:向学生推荐其他具有优美旋律和歌词的歌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初一下湘教版第一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国娃教学设计《中国娃》教学设计湖北省宜都市姚店中学谭平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中国娃》,激发做个中国娃的自豪感。
2、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表现作品所展示的内容。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带有中国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通称为“民通”歌曲。
歌词纯朴、直率,真诚地表露了华夏子孙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习俗的热爱。
旋律采纳了陕北民歌的素材,但有特别大的创作成分,有歌演体的风格,其中装饰音、儿化音的运用使歌曲的韵味十分具有乡土气息。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愉快的寒假生活就在新学期的上课中结束了,同学们在音乐方面一定有许多的收获吧,下面谁先把自己的成果拿来与大伙分享?生:自由发言。
【二】导入新课师: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我听到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也是大伙特别喜爱的三位男歌手演唱的,是什么歌曲?生:是《百家姓》师:不错,百家姓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姓氏的一个组合,也是表现我们中国人团结一心的四字经,是我们中国人才拥有的。
因此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高歌一曲《中国娃》,先请大伙听一遍。
【三】聆听与感受1、完整观赏歌曲: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倾听歌曲。
2、歌曲分析:歌曲的要紧部分是“主唱”段。
头与尾的“童谣”是伴唱,这是流行歌曲的常用手法。
主唱部分为展开性的二段体结构,调式是六声徵调式,旋律明朗,流畅。
3、听后谈话:师:你们作为一个中国娃,听完这首歌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
【四】表现与鉴赏〔跟唱、表演,表达对歌曲的理解〕1、下面请同学们再认真听一听,哼一哼歌曲的旋律,歌词里都唱了什么?2、讲讲对歌曲旋律的感受和歌词内容的粗略理解。
【五】体验与探究1、学唱歌曲旋律先拍击节奏,然后随老师的琴声唱旋律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后再齐唱歌曲。
2、你唱了这首歌曲后有什么感受?3、查找歌曲中具有特色的地方。
5、谈话表达对中国的热爱,用自豪的声音告诉全世界:我是中国娃,我爱中国那个家。
六、创造与表演1、学生自由结伴,讨论表演的形式〔唱歌、舞蹈等〕2、学生分组表演。
《乘着歌声的翅膀》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围绕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展开,包括歌曲的背景介绍、歌词解析、旋律分析和歌唱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章:歌曲背景介绍2.1 歌曲创作背景介绍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的创作背景,包括作曲家、作词家的相关信息,以及歌曲的创作动机等。
2.2 歌曲风格特点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如旋律线条、节奏韵律、和声结构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章:歌词解析3.1 歌词内容分析对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歌词进行逐句解析,解释歌词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境。
3.2 歌词创作手法分析歌词的创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歌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第四章:旋律分析4.1 旋律线条分析对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旋律线条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帮助学生感受旋律的美感和特点。
4.2 旋律演奏技巧介绍旋律演奏的技巧和方法,如呼吸控制、音准把握等,引导学生进行旋律练习,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第五章:歌唱技巧5.1 歌唱姿势与呼吸讲解歌唱姿势和呼吸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以提高歌唱效果。
5.2 发声技巧与咬字介绍发声技巧和咬字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正确的发声和咬字方法,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第六章:歌曲排练6.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歌曲的不同部分,进行分组练习,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能力。
6.2 合唱排练对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进行合唱排练,包括音准、节奏、和声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合唱技巧和方法。
第七章:演出准备7.1 舞台布局与道具7.2 服装与化妆为学生准备合适的演出服装,并进行化妆,使学生在演出中更加自信和迷人。
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乘着歌声的翅膀》这首经典的歌曲,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如音阶、节奏等。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旋律、歌词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阶、节奏等音乐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乘着歌声的翅膀》歌曲的乐谱、歌词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带好音乐课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乘着歌声的翅膀》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其优美的旋律。
2. 歌曲欣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歌曲,注意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
3. 歌词解析:教师讲解歌曲的歌词,使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意义。
4. 音乐技巧讲解:教师讲解歌曲中的音阶、节奏等音乐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示。
5.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音准等问题。
6.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乘着歌声的翅膀》歌曲,加强音乐技巧的掌握。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乘着歌声的翅膀》歌曲的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2. 邀请音乐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技巧。
3. 开展音乐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和音乐心得,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歌曲演唱:评价学生在学唱歌曲过程中的音准、节奏、发音等方面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以及家长签字确认的情况。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加强家校合作。
《乘着歌声的翅膀》歌曲赏析
海涅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大约写于1822年,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印度恒河原野的迷人景,仿佛可以闻到紫罗兰、玫瑰、白莲花的芳香;看到清澈的水波、碧的棕榈,月光下的花园,还有那善良的羚羊,心爱的人……这一切都融入歌声里、梦幻中,把人们带到了恬静、纯净,充满诗意的东方。
迷人的异国情调就像一层轻柔的淡雾,飘逸在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神奇的世界里,而且全诗的调透着一股秀气,像是怕着太浓而破坏了这和谐里透着的温馨和甜蜜的气氛。
这种素雅、宁静的意境里透着的憧憬的甜蜜,流溢着诗人满腔的衷情,而将莲花、紫罗兰拟人化,又给这首诗增添了不少灵气。
浪漫主义诗人经常追求的大自然的灵化,可以说在这里以完美的形式得到了体现。
这种绮丽、淡雅而又清新活泼的意境是海涅的诗,尤其是爱情诗的主要特。
《乘着歌声的翅膀》课件p海涅词(德国)门德尔松曲(德国)乘着歌声的翅膀乘着歌声的翅膀-- 海涅(德)(诗朗诵)乘着这歌声的翅膀亲爱的随我前往去到恒河的岸旁最美丽的好地方那花园里开满了红花月亮在放射光辉玉莲花在那儿等待等她的小妹妹玉莲花在那儿等待等她的小妹妹紫罗兰微笑地耳语仰望着明亮的星玫瑰花悄悄地讲着她芬芳的心情那温柔而可爱的羚羊跳过来细心倾听远处那圣河的波涛发出了喧嚣声远处那圣河的波涛发出了喧嚣声······这是一首德国诗人海涅于1797年-1856年)所作的一首诗,因门德尔松为其谱了曲而广为传播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品有《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四十八首钢琴独奏曲《无词歌》和《仲夏夜之梦》序曲等。
门德尔松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描绘神话仙境提供了先例。
他独创了“无言歌”的钢琴曲体裁,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
他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天才都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恒河的岸旁,来感受它的美好。
同学们听完了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美丽的恒河的岸旁抒情的温柔的表示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六拍。
强-弱-弱次强-弱-弱手势规律我们再来欣赏一次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同学们,这次你们能用之前所学的音乐要素知识,来分析下这首歌曲吗?接下来,由老师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2面,我们一起来跟这些音符打招呼。
《乘着歌声的翅膀》教案素材第一章:歌曲介绍1.1 歌曲背景介绍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的创作背景,包括作曲家、作词家以及创作年代等信息。
1.2 歌曲风格与特点分析歌曲的风格,如民谣、古典、流行等,并解释其特点。
探讨歌曲的旋律线条、和声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1.3 歌曲的情感表达解读歌曲的歌词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情感主题,如爱情、友情、自然美等。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培养其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第二章:歌曲分析2.1 歌曲结构分析歌曲的结构,包括前奏、副歌、桥段等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结构,培养其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
2.2 歌曲旋律与和声分析歌曲的旋律走向、音符时值等要素。
探讨歌曲的和声配置、和声进行等技巧,并解释其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2.3 歌曲节奏与拍子分析歌曲的节奏模式、拍号等要素。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韵律,培养其对音乐的节奏感。
第三章:歌曲演唱技巧3.1 发声技巧介绍基本的发声技巧,如呼吸控制、共鸣调整等。
引导学生练习发声技巧,提高其歌唱表现力。
3.2 咬字与音准强调咬字的清晰与准确,指导学生练习正确的发音。
利用音乐工具或软件辅助学生练习音准,提高其歌唱准确性。
3.3 情感表达与演唱风格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主题,培养其在演唱过程中表达情感的能力。
探讨不同的演唱风格,如抒情、欢快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第四章:歌曲演奏技巧4.1 乐器演奏技巧根据歌曲需求,选择合适的乐器,如钢琴、吉他等。
介绍基本的演奏技巧,如指法、和弦等,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4.2 伴奏编配与配合分析歌曲的伴奏部分,包括和声伴奏、节奏伴奏等。
指导学生进行伴奏编配,并培养其与主唱的配合能力。
4.3 舞台表现与互动引导学生理解舞台表现的重要性,培养其在舞台上的自信心与表现力。
探讨互动与观众的技巧,如眼神交流、舞台动作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第五章:歌曲表演实践5.1 小组合作与分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如主唱、伴奏、伴唱等。
第一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
一、教学内容
1、欣赏我国近几年新创作的优秀的流行歌曲《中国娃》、《众人划桨开大船》,学唱中外经典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森林水车》、《长城谣》。
2、了解常用拍子与指挥图式,交给学生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会唱所教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1—2首。
2、能大胆自信且充满激情的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3、对歌曲的处理有一定的创意。
三、教学重点:
充分挖掘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用舞蹈表现音乐的原始欲望。
四、教学难点:
把握好课堂、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创作。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周)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提出本学期的要求。
二、发声练习:
3/4 5 0 3 0 1 0 | 5 0 3 0 1 0 ‖lu lu lu la la la
三、导入课题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周围洋溢着欢歌笑语。
今天,我们要乘着歌声的翅膀,去领略艺术殿堂的无穷魅力。
四、新课教学:
1、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课时安排。
2、学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歌曲欣赏,听一遍,请学生注意歌词的演唱顺序。
(2)介绍歌曲风格特征:
这是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是家庭教师玛利雅在交孩子们玩木偶时唱的一首歌。
这首歌吸取了流行与瑞士、奥地利等国山区的约德尔民歌调的风格、真假声的交替以及领唱、重唱、合唱与色彩绚丽的伴奏交融在一起,音乐跌宕明快,诙谐风趣。
歌曲中衬词用“尤得儿”唱法演唱,“尤得儿”是瑞士、奥地利以及德国巴戈利亚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唱法,特点是真假声急促交替交换,造成一种如同在山谷间快乐地吆喝而传来空灵的回音似的效果。
(3)随乐学唱大约两次,与学生分析,整首歌曲就由三句构成,了解歌曲的结构,就很容
易学会。
(4)跟着音乐伴奏进行演唱后,由老师纠正唱错的地方。
(5)启发学生在舞台上如何表演这首歌曲:小组唱、表演唱等。
为班级演唱会做准备。
3、欣赏日本歌曲《森林水车》。
(1)、教师提问学生唱过哪些日本歌曲,对日本歌曲有什么感受?(忧郁,哀伤)如《樱花》,主要构成的音有哪些?但并不是所有的日本歌曲都是这种风格的,比如《森林水车》。
(2)学生欣赏《森林水车》后,谈谈对歌曲的感受(活泼、轻快、明亮)。
(3)教师小结:两手歌同样是日本歌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主要就是他们用的调性不一样,《樱花》用小调写成,主音在6,《森林水车》用大调写成,主音在1,前者暗淡柔和,后者明快活泼。
(4)学生视唱歌谱,尤其注意#2和#4的音高,让学生
体会《森林水车》的明快。
4、小结本课。
教后记:《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学生对它很感兴趣,但是演唱时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