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
- 格式:docx
- 大小:20.78 KB
- 文档页数:4
1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的特征:生活史生活活动和生态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三部分: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2 世代交替:有些寄生虫兼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才能完成一代的发育,即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如疟原虫,弓形冲及吸虫类。
3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条件。
4直接型生活史: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至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人体肠道寄生的蛔虫等。
5间接型生活史: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
6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称~,又称为感染期,如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核包中,被人误食后可致宿主感染。
7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阶段,个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如刚地弓形虫等。
8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有两个以上的中间宿主,可按寄生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9终宿主: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0储蓄宿主(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与人体,也可寄生与某些脊椎动物,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如吗等即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11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至成虫,但可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12带虫免疫: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未被清除,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一旦药物清除体内残余寄生虫后,宿主的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
如疟原虫引起的疟疾。
13伴随免疫:活的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时体内原有的成虫不发生影响,可以存活下去,但对再感染时入侵的童虫有一定抵抗力,这种活动性感染与免疫力并存的免疫力状态,称~,如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例如人是肺吸虫的终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3保虫宿主:又称储存宿主,指某些脊椎动物也可作为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阶段的寄生宿主,如犬、猫也作为肺吸虫成虫的寄生宿主。
4转续宿主:是指含有滞育状态的非适宜宿主,一旦进入正常适宜宿主,又能继续完成生活史发育。
5复发:即疟疾复发。
指经过药物治疗或免疫杀伤作用,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疟疾发作停止。
若无再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6再燃:即疟疾的再燃。
疟疾发作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成为疟疾的再燃。
7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经一定途径侵入宿主,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寄生,某一生活史时期离开宿主机体,以及发育过程所需的宿主及传播媒介种类和相应的环境条件。
8虫媒病:由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9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的(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免疫功能受损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10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
11兼性寄生虫:既可在外界环境营自生生活并完成生活史,又能在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的虫种,如粪类圆线虫。
12感染期(阶段性)/infective stage/,是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建立感染的阶段,寄生虫必须发育至感染阶段,才能在侵入宿主后继续生存,发育和繁殖。
13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外周血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两种微丝蚴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不同,斑氏微丝蚴为晚上22:00至次日凌晨2:00,马来微丝蚴为晚上20:00至次日凌晨4:00。
人体寄生虫学分析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于人体内的寄生虫的科学,它主要包括研究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内容。
人体寄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内的一类生物,它们以人体为宿主,在人体内寄生和生长,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体寄生虫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吸虫、绦虫和节肢动物等几大类。
人体寄生虫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传播途径等因素进行。
原生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的一类,常见的有锡斯锡虫和滴虫等。
线虫是人体寄生虫的另一类,其中包括钩虫、蛔虫、钩端弯线虫等。
吸虫也是人体寄生虫的一类,如血吸虫和肝吸虫等。
绦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长条形寄生虫,如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等。
节肢动物也包括一些人体寄生虫,如虱子、螨虫和蜱等。
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生活史是指寄生虫从孵化出来到成虫繁殖的完整过程。
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存在差异,生活史的了解有助于制定针对寄生虫的防治措施。
例如,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宿主和介绍宿主两部分,它通过田螺将毛蚴释放到水中,再通过人体皮肤进入人体。
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人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是研究的另一个方面。
人体寄生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食物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例如,蛔虫是一种通过食物传播的寄生虫,人们食用受寄生虫感染的食物,就会被蛔虫寄生在体内。
了解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可以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人体寄生虫的病原学是研究寄生虫引起疾病的机制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人体寄生虫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肺吸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和疥疮等。
了解病原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人体寄生虫的病理学是研究寄生虫引起疾病时所产生的病理变化的学科。
不同的寄生虫会引发不同的病理变化,如肝吸虫可以导致肝组织受损和纤维化等。
了解病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诊断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名词解释《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与生活史1、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指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并引起感染的寄生虫病。
所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
3、共生(symbiosis):凡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
4、共栖(commensalism):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5、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利依靠,彼此受益。
6、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其中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
7、世代交替现象(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有些寄生虫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才能完成一代发育的现象。
8、生活史(life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
9、土源性蠕虫(geohelminth):发育过程不需中间宿主,虫卵在外界适宜环境中发育为感染期虫卵或幼虫,经口或皮肤入终宿主发育为成虫,生活史直接型。
10、生物源性蠕虫(biohelminth):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其幼虫在1个或1个以上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再感染终宿主,生活史间接型。
1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 ):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 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12、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 ):指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13、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总结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类体内寄生虫的分布、形态、生命周期、影响和防治等方面的学科,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人体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普遍,并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人体寄生虫学中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人体寄生虫的分类按照生物学分类,人类体内寄生虫的类型主要有动物原生生物、线虫、扁平虫和吸虫等。
其中动物原生生物包括锚头虫、滴虫和纤毛虫等;线虫包括钩虫、蛔虫和鞭虫等;扁平虫包括血吸虫和棘球绦虫等;吸虫包括肝吸虫和肠吸虫等。
二、人体寄生虫的生命史人体寄生虫的生命史在不同的虫种中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虫卵是指寄生虫的精细生殖细胞,寄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过程中产生,通过排泄物排出人体外便可感染其他人体。
幼虫是指虫卵孵化后的形态发育到一定程度的生物形态,有的幼虫通过消化道穿入人体内,有的则通过皮肤、肺部等通道感染人体。
成虫是指虫体发育成熟后的生物形态,它们会寄生于不同的人体部位,如肠道、泌尿系统、血液、脊髓和眼耳鼻喉等器官。
三、人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人体寄生虫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1. 经由污染水、膳食。
例如:肝吸虫、血吸虫、钩虫等;2. 经由昆虫叮咬。
例如:噬人黑蜱、古蚕虫、恙虫等;3. 经由皮肤吸收。
例如:钩虫、毛蚴、棘球绦虫等;4. 经由接触染病动物或粪便。
例如:弓形虫、尾螺等。
四、人体寄生虫的血液学检查人体寄生虫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血液学检查。
在这些检查中,通过对影响人体健康的血液中寄生虫细胞、虫卵、寄生虫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可以进一步明确寄生虫病的类型、分布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血液学检查的方法包括血片检查、凝胶扩散试验、骨髓检查和补体结合试验等。
五、人体寄生虫的防治措施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1. 动员健康科普知识和提高公众健康素质。
宣传洗手、饮水卫生等基本的健康习惯;2. 加强环境清洁和卫生条件。
室内、室外环境保持清洁卫生,改善生活条件;3. 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又称医学寄生虫,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
世界五大寄生虫病: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m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利什曼病、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1 凡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
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互利共生mutualism双方互相依靠,彼此收益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
在寄生关系中,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其中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称为寄生虫,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2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寄生虫的生活史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保虫宿主(储存宿主)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转续宿主3寄生虫类型专性、兼性、体内、体外、机会致病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1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①掠夺营养②机械性损伤③化学毒性④免疫损伤2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主要是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特点: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这种现象称寄生虫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 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则称寄生虫病parasitosis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carrier 带虫者能传播病原体隐性感染慢性感染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 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①经水传播,②经食物传播,③经土壤传播,④经空气(飞沫)传播,⑤经节肢动物传播,⑥经人体传播经口、皮肤、胎盘、呼吸道、输血、媒介昆虫、接触感染,自身感染易感人群: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影响寄生虫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线虫nematode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可寄生于人体并致病的我国有35种;圆柱形,不分节;左右对称;雌雄异体,一般雌虫体形大于雄虫;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原体腔或假体腔。
线虫
第一节概论一、形态
(一)成虫:
1、圆柱形,不分节,两侧对称,雄虫多较雌虫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2、原体腔或假体腔:无上皮细胞
3、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纵肌层组成
4、消化系统:
化系统完整,组成:口孔、口腔、咽管、肠、肛门消化腺
5、雌雄异体;生殖系统:雄虫的,单管型;雌虫的,多为双管型(二)虫卵:
卵圆形,无卵盖
卵壳:由外向内为卵黄膜(受精膜)壳质层
脂层或蛔甙层 卵内二、生活史
1、基本发育阶段:卵、幼虫、成虫幼虫发育需4次蜕皮、移行
2、生活史类型:(1)生物源性线虫(间接型):需中间宿主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以组织线虫为主,如:丝虫(2)土源性线虫(直接型):不需中间宿主以肠道线虫为主:
卵产生后不久即具感染力,如蛲虫
卵在外界发育至感染期虫卵,如蛔虫、鞭虫
卵在外界孵出幼虫并发育至感染期幼虫,如钩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
一、形态 (一)成虫:
1、体型最大者,似蚯蚓,15~35cm
2、特征性结构:唇瓣,细齿体表:横纹、体侧线
3、雌虫:双管型,开口于腹面中部之前
4、雄虫:单管型;尾端向腹面弯曲,交合刺一对
(二) 虫卵 1、受精蛔虫卵
棕黄色,宽椭圆形45~75×35 ~ 50um 由外向内:蛋白质膜卵壳
卵内容物
2、感染期卵(含蚴卵)蛋白质膜:有或无
卵壳(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卵内: 蚴虫 3 、未受精蛔虫卵:
棕黄色,长椭圆形,(88 ~ 94)×(39 ~ 44 )um;组成:卵壳(受精膜,壳质层)卵内容物:折光颗粒 4、脱蛋白膜卵 - 厚而透明
二、生活史生活史要点:
1、人:唯一终宿主
2、受精蛔虫卵在外界适宜环境发育3周为感染期卵
3、感染途径:经口;感染期:感染期卵
4、幼虫移行途径:
幼虫侵入肠壁V经肝右心→肺,支气管,会厌咽胃、小肠 5、钻孔习性
6、雌虫产卵量大,24万个/天/雌虫
三、致病 (一)成虫
1、成虫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夺取营养:消瘦,贫血等机械损伤:
毒素作用、变态反应
成虫并发症:胆道蛔虫病肠梗阻
肠穿孔
蛔虫性胰腺炎蛔虫性阑尾炎等(二)幼虫 1、蛔虫性哮喘
2、蛔蚴性肺炎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4、异位寄生
四、诊断
1、粪检虫卵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2、驱虫治疗性诊断
五、流行
1、传染源:粪中含受精蛔虫卵的人
2 、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直接发育;人粪施肥;感染率高
六、防治:(一)驱虫
阿苯哒唑(丙硫咪唑): 400mg顿服 1 ~2天甲苯哒唑:成人100mg/d,顿服 3 ~4天伊维菌素: 6 mg/d,顿服疗效100﹪驱虫时间:秋冬季节,每隔3~6个月驱虫一次(二)并发症:手术镇痛抗生素等(三)加强卫生宣传(四)加强粪便管理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1、形态: 成虫:
形似马鞭,长30到50毫米间
前3/5呈细线状,后2/5粗如鞭柄状雄虫尾端环状蜷曲
2、生活史特点
(1)感染期:感染期虫卵感染途径:经口(2)寄生部位盲肠
(3)幼虫直接在肠道中发育为成虫 3、致病:鞭虫病消化道症状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直肠脱垂 4、诊断:粪检查虫卵 5、防治:甲苯咪唑、噻嘧啶、阿苯哒唑连服3天
蠕形住肠线虫
蛲虫
一、形态 (一) 成虫
1、细小,乳白色,线头状,雄虫(♂):(2~5)×(0.1~0.2)mm
雌虫(♀):(8 ~ 13)×(0.3 ~ 0.5)mm 2、特征性结构: 头翼咽管球
3、雄虫:后端卷曲“6”字形;单管型雌虫:长纺缍形,尾尖直;双管型 (二)虫卵:无色透明,”D“形;
大小:(50~60)um× (20 ~ 30)um; 卵壳由外向内:蛋白质膜、壳质层、脂层;卵内:含蝌蚪期胚胎二、生活史生活史要点:
1、雌虫在交配后,夜间肛门括约肌松驰时爬至肛周产卵
2、受精卵发育至感染期卵仅需6小时
3、感染途径:肛门--手-口途径、接触或吸入、自身重复感染(逆行);感染期:感染期卵
4、终末宿主:人
5、成虫寿命短(2~4周)
三、致病:
肛门、会阴部瘙痒消化紊乱
神经精神症状异位寄生: 蛲虫性阑尾炎
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四、诊断成虫
虫卵:清晨便前,洗澡前方法:棉签拭子法
五、流行
1、人: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方式:A、肛门-手-口B、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C、逆行感染
六、防治
1、防止再感染2、驱虫:
阿苯哒唑 200mg 顿服甲苯哒唑 100~200 mg 顿服 2天
三苯双脒 200 mg 顿服或生理盐水灌肠 3、局部用药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
一、形态
(一)成虫:
1、细长1cm左右,呈“C”形或“S”形
2、雌虫:末端圆锥形,可有尾刺;双管型雄虫:末端膨大为交合伞单管型
3、特征性结构:
口囊:钩齿、板齿咽管发达的肌肉交合伞、交合刺
口囊:交合伞背辐肋是虫种鉴别的依据
两种钩虫成虫鉴别:
鉴别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体形“C”形“S”形口囊两对钩齿一对板齿交合伞圆形扁圆形背辐肋远端分2支,基部分2支每支分3小支每支分2小支交合刺两刺末端分开两刺合拢 4、腺体
头腺1对(分泌抗凝素)咽腺(分泌乙酰胆碱酶)排泄腺1对(分泌蛋白酶)
(二)虫卵:
椭圆形,大小:(57~76)×(36~40)um;壳极薄,无色透明卵内含2~4个卵细胞
(二)幼虫:
杆状蚴:前端钝圆后端尖细,有口孔丝状蚴(感染期蚴):口孔封闭二、生活史
丝状蚴的生物学特征:
(1)向温性、向湿性、聚集性、借水膜爬行 (2)穿刺力强,咽管腺 (3)接触皮肤, 主动入侵
生活史要点: 两种钩虫基本相同 1、一个宿主:人
2、感染途径:经皮肤,十二指肠钩虫可经口感染、经胎盘感染;感染期: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3、经皮肤入血到右心,经肺,肺泡,支气管,咽,小肠发育为成虫
4、十二指肠钩虫幼虫有迁延移行现象
5、成虫寿命:5~7年左右钩蚴的迁延移行
人体经皮肤感染十二指肠钩虫后,部分幼虫在组织中,发育暂停或迟缓,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可达250多天)的现象。
三、致病(一)幼虫
钩蚴性皮炎(粪毒、着土痒)
钩蚴肺部移行:阵发性咳、血痰、哮喘二)成虫
1、消化道症状异嗜症
2、钩虫性贫血(缺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虫寄生于小肠,咬附吸血,边吸边排分泌抗凝素,渗血
更换吸血部位,漏血
组织血管损伤,失血;消化道出血。
3、婴儿钩虫病
表现:急性血性腹泻,柏油样黑便,腹胀、呕吐后果:贫血严重,发育极差,合并症多,病死率高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不同点:
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十二指肠钩虫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四、诊断:
1、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2、饱和盐水漂浮法查虫卵
2、 3 、改良加藤法定量 4、钩蚴培养法 5、痰查幼虫五、流行
3、1、传染源:患者、带虫者
4、2、人粪施肥,旱地作物,手足接触土壤 3 、易感季节:夏、秋
5、清晨露水未干,久雨初晴, 久晴初雨
6、六、防治:综合防治 1、驱虫
7、阿苯哒唑: 400mg qd×3d 甲苯哒唑: 100 mg bid×3d 噻嘧啶(双羟萘
酸嘧啶):
8、 10 mg (基质)/kg/天,连服2天
9、赛特斯(含阿苯哒唑、双羟萘酸嘧啶): 400~
500mg×3d 2、局部用药
10、3、纠正贫血补充VitC、铁、蛋白
11、铁剂硫酸亚铁: 0.3/片,1~2片/次 tid
12、枸橼酸铁铵:10ml tid 连服1 ~ 2个月 4、个人防护 5、管理好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