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语文备考新课堂特训3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5
2011届高三语文基础知识训练3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狷獗.攫.取云谲.渡诡细嚼.慢咽 B.肄.业游弋.光彩熠.熠嘉言懿.行C.愠.怒蕴.藉云烟氤氲.不瘟.不火 D.诋.毁官邸.胼手胝.足中流砥.柱2.下列句于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参加公务员面试要注意把握二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随机应变....,三是言之成理。
这也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素质。
(见风使舵)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擢发难数....;战后,几经谈判,犹太人终于从联邦德国获得了34亿多马克的赔偿。
(罄竹难书)C.2009年第25个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
中午,他来到学校食堂,和同学们谈关风生....,并共进午餐。
(谈笑自若)D.汉末文学家祢衡才思敏捷,擅长辞赋,他应黄射邀请一挥而就....的作品《鹦鹉赋》,寓意深刻,文采斐然,得到世人的赞赏。
(一蹴而就)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火车票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春运倒票现象,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旅客买票难的问题,还必须加大铁路运力,加快铁路的建设。
B.区长上午参加了研究和制定创建和谐社区及建设精神文明计划,下午主持召开了全区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经验交流会。
C.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在广州海心沙岛降重举行,各大报纸届时都将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详细报道。
D.中国冰雪健儿们在温哥华冬奥会取得的战绩,再一次说明中国队不管是男女项目还是团体项目,抑或是各单项,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下列的对联,内容不符合高考考场情景的一联是()A.十载寒窗天道酬勤九州维斯多才俊百万学子壮志凌云社稷于今择栋梁B.盛世重英才问谁可展卷挥毫抒壮志岭南多俊彦看我能扬鞭策马上征程C.夫子儒雅授业解感教海无涯倾厚爱后生聪敏焚膏继晷书山有路攀高峰D.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期获益一卷摊开神驰笔畅科科游刃庆有余。
2011届高三语文课堂训练:(17)(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开拓./拓.本沙汀./伶仃.窥.探/岿.然庇.护/大有裨.益B.编辑./休憩.皈.依/烦.嚣主角./角.落没.趣/没.齿不忘C.信笺./缄.默缜.密/慎.重穿梭./竣.工磊.落/连篇累.牍D.节省./反省.纬.度/忌讳.游说./税.收星宿./无色无臭.2.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2008年中国足球的成绩差强人意....:国青队止步世青赛,国奥队无缘北京奥运会,国家队被拒2010南非世界杯。
B.北大教授季羡林深受大众尊敬,媒体也不断给他扣帽子...,冠以“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等称号。
C.北京奥运会不仅办成了体育竞技盛会,而且也办成了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人类文化庆典。
D.专家认为,改变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涉及到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金融危机是一个契机,但也绝不会一挥而就....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世界上第一艘大型专业医院船866岱山岛号日前已交付使用,该船的使用结束了中国海军没有大型制式医院船的历史。
B.昨天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科学城举行了《关于建立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议定书》仪式。
C.《麻雀变王妃》是一部浪漫轻喜剧,无论内容结构和人物性格,都是“灰姑娘嫁白马王子”的古老爱情模式的发展而已。
D.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A.④⑥②①③⑤B.⑤③④①⑥②C.⑤③①⑥②④D.④⑥②③⑤①(二)语言运用题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3G手机”的主要特点。
课标卷的新异处和高三教学的几点建议一、课标卷的新异处1 结构与分值与前不同课标卷I卷,阅读题〔主客观均有〕。
甲必考题。
先是小阅读〔多属社会科学论文,为论述类文本,千字左右〕9分;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客观结合〔实词,信息筛选比较,文意理解〕9分,译文10分;再是古代诗歌鉴赏,11分;再是名句名篇默写,6分。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外短篇小说,1500字左右〕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或访谈、报道等〕25分,二者任选其一。
课标卷II卷,表达题〔主客观均有〕。
先是语言文字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中的成语,语病,衔接,9分;补写,仿写11分;最后是写作60分。
以上可见试卷结构的改变表达在顺序调整和分值调整方面。
将阅读放在试卷的开头,要求学生一上来就进入阅读状态。
将以往全国卷的第一大题12分与第六大题15分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共27分,合并为语用表达题共20分,而将其结余的7分分别加到古代诗歌鉴赏〔加3分〕、名句名篇默写〔加1分〕、大阅读〔加3分〕上。
2 课标要求的具体表达①重积累·整合,名句名篇初中内容达4分。
②重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调整了阅读的权重:古代诗歌鉴赏增加3分,大阅读〔小说或传记〕增加3分。
③选修和必修有所表达,学生的选择性有所表达,设置了选考题。
④重发现·创新,设置探究题〔也称开放性试题,占8分〕。
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根据文体特点〔小说阅读可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传记阅读可从内容〕,任选一个方面,陈述观点,并作分析。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其考核目标定位于六个层级中的最高层级。
表述为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⑤重应用·拓展,语言运用着眼现实需要和实际运用,设置补写题,从以往的选词考查提升到补写短语、句子的高度。
2011年高考备考指导意见学科:语文2011年我省高考拟采用全国新课程试卷,现根据2010年全国新课程试卷命题特点,对2011年高考备考提出备考建议,仅供参考。
一、新课程高考试题特点1.结构与分值的设置: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主客观题均有,先必考题(45分),考查内容有现代文阅读(9分)、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11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后选考题(25分),考查内容一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类是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主客观题均有,先语言文字运用(20分),前三题是客观题(9分),2010年考查内容是成语、语病和衔接,后两题是主观题(11分),2010年考查内容是补写和仿写;后写作(60分),2010年考查内容是新材料作文。
相比大纲卷的变化:①考查内容的顺序和分值有所调整(见上);②把原来第一、六两个大题合并为一个大题放在写作之前,分值由原来的27分减少为20分(-7分);③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阅读状态;④选考文本阅读中增加了探究性试题。
2.形式调整体现课改理念:①“必考题”和“选考题”的设置,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性”和“选择性”要求;②选考以模块为单位进行,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
③增加了阅读的分值(+3分),更好地体现了“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课程目标的要求;④选考文本阅读中探究性试题的设置,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⑤增加了古代诗歌阅读的分值(+3分),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考查;⑥增加了名篇名句默写的分值(+1分),体现了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⑦减少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分值(-7分),字音字形等需要识记的死知识的考查弱化,更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二、高三备考建议2011年我省高考拟采用全国新课程试卷,2010年全国新课程试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1)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2)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3)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4)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2011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及重点文题举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很多年前,一个小小地区里的人没有一个不先天口吃,走起路来没有一个不跛脚,更奇怪的是,这两种缺点竟被视为才能。
一个外地人不瘸不拐地走来走去,本以为这儿的居民定会羡慕他的走法,谁知当地人见后捧腹大笑,急切地喊着:“快教这位外地人怎样正确走路吧!”这位外地人认为有责任驳斥他们:“不是我错,是你们又瘸又拐。
”他高呼:“你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当地人一听他说话意然不口吃,都哄起来,吼道:“他这样说话太丢脸了!快教他怎么说话吧!”外地人发誓要改变这些人走路和说话的方式,却没有想到,他走遍这一地区,竟受尽讥笑和嘲讽。
(《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略有改动)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意图当今世界,已不再是个体孤立奋战的所在,而是一个祸福相随、休戚相连的共同体。
全球一体化的格局,地球村的概念,无一不要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团体,打破一直以来的观念阻隔,消除偏见,彼此尊重,携手共赢。
材料中的当地人和外地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以自己的习惯、好恶作为评判是非对错的价值标准,试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对方,并改变对方,所以注定最后互相嘲笑,彼此隔膜。
这个材料,可以从“偏见”、“尊重”、“宽容”、“理解”、“习惯”、“隔阂”、“角度”、“是非对错的相对性”等方面立意,较为开放。
无论选取那个角度来写,都可以从分析材料入手,在材料与论点之间达起贯通之桥,就不会给人以偏离题意的误解。
文体以议论文为宜,因为材料中隐藏着一些论点,方便论证,如果写成记叙文,有简单诠释之嫌。
从国际交往的时事中选取论据,比如消除种族隔离,反对霸权主义,增进国际交往,推进互利互信,等等,这样会比较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时事论据缺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宽容来谈,既亲切平易,也较容易把握。
2011届高三考前热身训练语文2011.5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把考生号中相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慨.叹/概.念匹.敌/否.极泰来积累./果实累.累B.模.样/临摹.远岫./乳臭.未干纤.维/纤.尘不染C.打扰./侥.幸角.逐/咬文嚼.字横.祸/横.生枝节D.讣.告/奔赴.锱.铢/啧.啧有声载.誉/载.歌载舞2.下列一段话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北京摇号购车的限购政策一经实行,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今年一季度购车者数量下降得一泻千里....。
由于购车者数量锐减,车购税征管大厅内往年要开十几个窗口才够用,而今年只开两三个窗口就绰绰有余....的情况,今年该市车购税单车征税额....了。
然而单车税款额却出现截然不同为2.12万元/辆,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50.35%,这与不少购车者鉴于摇中购车号不易,而选择多花些钱购买中高档车的情况有关。
A.立竿见影 B.一泻千里 C.绰绰有余 D.截然不同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NBA季后赛东部决赛正火热进行。
第三场,热火主场对阵公牛,在迈阿密三巨头的带动下,热火最终以96比85奏凯。
热火总比分暂时领先。
B.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经过逾半小时的激烈竞价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最终以4.255亿元人民币竞得。
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269)南宁市第三次适应性测试广西省南宁市2011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瑰丽(gu)颔联(hn)缠绵悱恻(fi)醍醐灌顶(t)B.翘楚(qio)觊觎(j)乘人之危(chng)姹紫嫣红(zh)C.档案(dng)怆然(chung)奉为圭臬(ni)提纲挈领(qi)D.谥号(sh)摒弃(bn)恪尽职守(k)心宽体胖(p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美峰会的顺利举行,使一些媒体和专家似乎猛然间意识到:将美国和中国往一起拉的力量,一点也不小于让这两个国家分道扬镳的力量。
B.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虑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良莠不齐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C.陈光标近几年持续向社会捐钱捐物,这本来就无可厚非,他不仅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做公益事情,而且还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确实难得。
D.这支新组建的少年女子足球队有20名队员,每天的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北京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这一计划旨在保障众出行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确保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为目的。
B.新华频媒是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优势于一体的全新传播平台,与一般商业大屏有所不同,它建成后,每天全向市民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资讯。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2010年的国产大片《孔子》、《赵氏孤儿》等都善于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呈现出本土特色鲜明、力充沛、文化晒太阳度不断增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主持人作为文艺界的一个行当出现,并活跃在当今舞台上,前后不过数十年光景。
,,。
,,。
一些凭借自身天赋并不懈追求的主持人,俨然成了文艺演出或娱乐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自然得到观众的喜爱。
2011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仿、缩、扩、变换句式(答案+详解)3D荔湾区文物部门负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
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允许文物建筑土地使用权的置换,都是有效的集资方式。
【解析】第二段是主要内容。
对其进行语意层次划分,然后抓住每个层次的重点即可。
【答案】第一方面:建筑文物年久失修。
(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第二方面:修缮审批手续繁琐。
第三方面:维修资金困难。
(保护费用难以保证。
)[6分。
每一方面2分,若超字,每一方面扣1分。
]2、依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句。
(5分)高三是紧张与匆忙的结合体。
正因如此,我们才积蓄了太多的渴望。
我渴望,渴望在绿意盎然的春季,放飞我幽囚一冬的思绪。
那时我会肆意地想:久违了,柔柔的轻风;久违了暖暖的阳光;久违了,我梦里的那娇艳妩媚的百花园。
【解析】句式容易安排,审题是难点:其一,以“紧张和匆忙的结合体”出发点,以“渴望”为构思的方向;其二,前语境写了春,预示着下文的表达方向是其他季节,如此才能达到形神兼备。
【答案】示例一:我渴望,渴望在热闹奔放的夏季,高歌我积淀一‘春的欢乐。
那时我会用心的听:久别了,滚滚的雷声;久别了,花开拔节的声音;久别了,我梦里的匀Ⅸ梵阿玲奏着的名曲。
示例二:我渴望,渴望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感受我蓄藏一夏的惬意。
那时我会纵情地唱:久念了,铺满了落叶的小路;久念了,如蝶的银杏叶;久念了,我梦里的那骄艳似火的枫叶林。
(句式2分,相关景物3分,共5分。
大意正确即可。
)3、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世界博览会”下定义。
(5分)①世界博览会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
②世界博览会作为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
③世界博览会展现了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绩。
答:【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
下定义时一般是采用一个单句。
【答案】①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的、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的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
山西省2011年高三年级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3.回答1~6题、1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上无效。
4.本试题中凡需填空的位置有▲标记,所填内容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除1~6题,13~15题和填空题,其余试题也须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作者新考(节选)陈林20世纪90年代初,周文康先生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即《<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后人续作的内证及其作者生年月日考辨》和《“天德二月坐本命”辨——元妃“原型”生辰补考证》。
周先生在论文中提出,小说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考辨》一文由小说第86回所写元春生辰八字命理入手,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周先生的结论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则其生辰八字为:壬申岁庚寅月丁卯日乙巳时。
”在《补证》一文中,周先生将他所推导出来的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小说中算命先生对元春命理的论断相比照,认为两者“竟然基本相符,而且几乎不可思议的是,恰恰与其所论的元妃生年月日时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岂不值得持高鹗(或其他什么人)续补后四十回之说者深长思之?!”遗憾的是周先生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
但是他的研究思路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2003年我偶然得到了计算节气交接时刻的工具、照录清代历日数据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以及《三命通会》,来破解200年来困扰无数红楼爱好者、专家学者的谜团。
2011年高三语文备考新课堂特训 ——一课一练系列:3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好材料,《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诗歌颈联运用 的表现手法,刻画孤桐的形象。1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1分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糜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选自司马光 《 家范 》) 1.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捍:捍卫
B.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 亲:父母,亲近的人 C.故君子以为比. 比:比喻 D.谮.于平公而逐之 谮:说人坏话,诬陷别人
2.下面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B.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必不可,君其.图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及方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门见山说人若不抱成一团就会被异类吃掉,接着又用树木枝叶与根干的关系作比喻。 B.举吐谷浑阿豺的例子是要说明,连戎狄都知道保住自己祖业的重要性,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C.作者提到甥舅、婚媾、姻娅等关系,是说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所以又用这些关系来作为辅助。 D.本文说理清楚,论据充分,言辞恳切,正反阐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1 )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 3 分) 译文: ( 2 )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 3 分) 译文:
( 3 )亲之以德,皆股肱也。(3分) 译文: 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而举例论证最为突出,请概括本文运用了哪些事例对论点进行了论证。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按要求答题。( 17 分) 家 之 恋 乔安娜 • 门特 ①11月的一天下午,昏暗的光线伴着寒风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在我家的窗户上投下了一张黑色的网。微弱的光线渗进室内。屋里,父亲沉重的躯干颓然倒在椅子里。房中一片寂静。我不时抬起头来注视着父亲的腹部。我看见它轻微地起伏,运动神经仍在工作。他坐在一张已磨损的特制的桃色丝绒椅子里,衣服上油墨斑斑,周围放着报纸和其他杂志。右边的茶几上放着一盏灯和几星期来的《奥马哈世界先驱》,左边的杂志架上塞满了一年的《全国地理》,上面又堆放着《时代》《内布拉斯加农场主》,而更多的是《世界先驱》。所有这些报刊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有时当我用吸尘器打扫时,我故意把吸尘管对着他和报纸来吓唬他,或者就干脆在他手臂上吸尘。这使他开怀大笑。我很喜欢他能这样,我喜欢感到父亲仍然在那儿并且伸手可及。 ②突然间,他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他的头和双手一起抽搐,同时抓起弄皱了的报纸。当他用颤抖的双手试图举起报纸阅读时,又开始了那特有的‚沙沙‛响声。下面就是他读报的样子。运动神经开始工作,双手拿起报纸,头开始颤动着向前倾,并且和手一起愈来愈往下沉,眼睑一张一闭,直到报纸掉在腿上,随后运动神经又停止工作。有时他一连几天都看同一版报纸。但是,正如他说的,‚生活对我来说总是崭新的。‛ ③他与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前相比判若两人,那时他还未得震颤性麻痹,是一位高大、黝黑、膀宽、眼睛碧蓝的德国人。而现在他却永远地弓腰驼背,突出的眼睛越过总是滑到鼻尖的眼镜上端,直勾勾地盯着什么。左脚吃力地拖荡着,步履维艰。最近三年里,他脸部肌肉失控,时而不由自主地弄出嘈杂的声响,但仍然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动。他读报时坐的椅子的弹簧已经断裂。他习惯在上床时让两百磅重的身体一下子倒在床上,把床架也弄断了。我们的家庭就是如此地望着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而度过了十三年。父亲变糊涂已有六年。我和母亲认为这是件幸事,因为他似乎不再去注意岁月的流逝及其对他的影响。正如他有时说的,‚我仅仅是在这儿打发时光。‛ ④但在我们家里总要有人照看他,主要是我母亲。她默默地在实现1940年11月22曰的誓言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她俩是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玻利斯物价管理办公室工作时结识的。婚后第四年当共和党=削减=开支时,物价管理办公室关闭了。母亲跟着父亲回到了内布拉斯加的家乡。在这儿他们养育了五个孩子。母亲常常告诉我,过去他们一起生活得多么幸福。她多么为他而感到自豪!他具有她想在一个丈夫身上找到的一切品质:洒脱、善良、虔诚,是一位她能在众多方面依赖的人。 ⑤现在关系变了。父亲成了一个要全部依靠母亲的人了。以前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一去不复返。母亲挑起了曾经由父亲承担的照料家庭的重担,还要额外地添上照看父亲(这是非常花时间的),和干全曰工作。所有这一切都要一位五十九岁的妇女包揽,实难想象。我的两个弟弟无知透顶,他们竟指责母亲对父亲缺乏同情,建议母亲花更多的时间与父亲做伴。我想说的是:要知道,正视死亡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喜欢抱抱婴儿,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是生活中的新生力量,然而我们中间又有谁愿意看着死亡之神一步步走近我们爱着的人呢?母亲过去和现在都一直爱着父亲,而她的爱并不是能轻易被两个弟弟所理解的那种简单的爱情。她把爱留在记忆中,爱使她照料好一个空荡荡的家,一个失去精神的灵魂。她与他在新的关系中同舟共济。就像一位母亲尽管看着自己的孩子不幸地死去,她还是深深地爱着。 1.从第一段写父亲身边摆设(画线处)的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 4 分) 答:
2.父亲变糊涂了,“我和母亲认为这是件幸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 4 分) 答:
3.请简要分析 “母亲”的形象( 4 分) 答:
4.从全文的内容看,作者的“家之恋”是怎样表现的?请有条理地回答。( 5分) 答: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1)反衬。 (2)诗人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梧桐树天生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晒越壮,具有献身精神的特征(1分),来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壮志理想。(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1分 1.答案:B。爱,相亲相爱 2.答案:C。表手段、方式,译为“用他来,靠他来”。A,前者,“是”;后者表转折,却;B,前者“将要”;后者表并列;D,前者表祈使、希望语气,还是;后者代词,自己。 3.答案:C。举吐谷浑阿豺的例子是要说明: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要互相保护才能强大的道理,何况是我们中原内地的人呢? 4.(1)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 3 分) 译文: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徒,只是;粲然,明白清楚;荣观,(表面上的)繁荣景象) (2)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 3 分) 译文: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自己的兄弟,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然,这样;远,疏远;专利其身,自己独占利益) (3)亲之以德,皆股肱也。(3分) 译文:用仁德去亲近本家公族,(他们)都会成为你强有力的辅佐。(亲,亲近;以,用;股肱,比喻义,强有力的辅佐;句式的明确) 5.答:文章以吐谷浑阿豺以折箭告诫后人宗族要互相保护才能强大,从正面论证了观点。同时用周厉王弃九族而灭亡、宋昭公去群公子而及于乱、华亥谮其兄而后亡等事例,从反面论说不相保的严重后果,以论证中心论点。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按要求答题。(17分) 1.从第一段写父亲身边摆设(画线处)的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4 分) 答:①“所有这些报刊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说明这些报刊父亲其实是看不了的;②看不了但还是给父亲准备好,因为读报刊是父亲平时唯一的生活内容,表现了家人对父亲的关爱。 解题指津:1)“看不了报纸”(因神智衰退无法看报)。2)“关爱”。两点内容,每一点2分。 2.父亲变糊涂了,“我和母亲认为这是件幸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 4 分) 答:这并非家人对父亲无情,其实“我”和母亲都是在替父亲着想,这是对父亲爱的表现(2分),因为精神的丧失可以“使他不再注意岁月的流逝及其对他的影响”,可以减少他的痛苦(2分)。 解题指津:“糊涂”与“幸事”表面上是一个矛盾,实则表现出了爱。注意情感态度的倾向性。 3.请简要分析 “母亲”的形象( 4 分) 答:母亲是一位对自己的丈夫有着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妇女(妻子)形象(1分)。突然降临的不幸并没有动摇她对丈夫的爱(1分),她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一方面又要以特殊的心情和方式照料丈夫(1分)。即使这样,也仍然不尽能为儿女理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