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温度计思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及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一、填空题1、体温计是根据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40℃时水银体积___________35℃时水银体积___________。
这种现象主要和水银内部的___________有关。
2、太阳的热是通过________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_______方式传播热量的。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___________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___________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___________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___________。
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___________现象。
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___________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
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___________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____小时。
9、根据单摆的___________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___________℃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1、2、4、5、6、9、11、12原创,其余改编)(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
(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
()(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
()(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2024修订)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精选实验一:探究水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1. 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使用量筒、烧杯等基本实验器材。
3. 探究不同温度下,同质量的水溶解食盐的能力。
实验材料1. 量筒2. 烧杯3. 温度计4. 食盐5. 水6.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在量筒中加入200mL水,读数并记录。
2. 称取20g食盐,加入量筒中的水中。
3. 用计时器记录食盐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4. 分别在20℃、40℃、60℃的水中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5. 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保持量筒稳定,避免水溅出。
2. 称取食盐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热水烫伤。
实验二:制作风力发电机实验目的1. 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剪刀、胶带等基本工具。
3. 动手制作风力发电机,并观察其发电效果。
实验材料1. 塑料瓶2. 硬纸板3. 电线4. 灯泡5. 磁铁6. 剪刀7. 胶带实验步骤1. 将塑料瓶剪去底部,倒立放在桌面上。
2. 在塑料瓶顶部剪一个孔,穿入电线,并将电线固定在塑料瓶内部。
3. 在硬纸板上画出风力发电机的形状,剪裁后固定在塑料瓶顶部。
4. 将磁铁固定在硬纸板上,与电线相连接。
5. 将灯泡与电线相连接,放置在塑料瓶旁边。
6. 用手扇动塑料瓶顶部,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注意事项1. 制作风力发电机时,要确保各部分连接牢固,避免脱落。
2. 剪裁硬纸板时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时要小心。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
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
2. 学习使用蜡烛、火柴等基本实验器材。
3.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实验材料1. 蜡烛2. 火柴3. 透明塑料袋4. 水5. 桌布(或黑色纸张)实验步骤1. 在桌布上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2. 将透明塑料袋套在蜡烛上,使其覆盖火焰。
3. 慢慢向塑料袋内注入水,观察火焰的变化。
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反思(1)本次《温度与水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的前概念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他们对热量变化导致物体温度变化的科学概念。
经过教学实施,我对本次课程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在聚焦环节,我利用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水的形态变化的回忆,也激发了他们对水的变化原因的好奇心。
通过提问,我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有效地引出了本课的主题。
在探索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梳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回忆并讨论水的结冰温度和沸腾温度,以及水在温度变化时可能的形态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起温度与水的形态变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我鼓励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观察记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尝试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细心,导致实验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实验前的指导不够详细,或者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但仍有少数学生表现得较为被动。
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习惯和个性特点有关。
为了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此外,我还应该更加注重拓展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温度与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本次《温度与水的变化》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
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反思(2)《温度与水的变化》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1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形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热量传递与物体温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第1课热起来了复习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复习题:1.填空题。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产生了()。
(2)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等方法让身体热起来。
答案:(1)热、摩擦、热量(2)晒太阳、打开电暖气、吃点热的食物、多穿几件衣服2.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不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是()。
A.烤火B.跑步C.吹电风扇答案:C。
(2)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B.棉被能产生热量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答案:A。
(3)下列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其中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的是()。
A.晒太阳B.吃些热的食物C.多穿些衣服答案:C。
3.想一想,下面哪些情况会使衣服热起来?请在括号内画“√”。
(1)放在衣柜里的衣服()(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5)叠好的衣服()(6)洗过的衣服()(7)和棉被放在一起的衣服()(8)压在书本下的衣服()答案:(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第2课给冷水加热复习知识: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复习题:1.选择题。
(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
A. 热水重B. 冷水重C. 两者一样重答案:B解析:50℃的热水 10℃的冷水1050℃的热水,体积会变大,但重量不变,如下图所示,10℃的冷水 50℃的热水对比前后两杯热水,后面这杯10℃的冷水被加热成50℃热水重。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1. 创设生活情境:展示视频。
视频内容可以为:炎热的夏天,将西瓜放在冰水里,或者寒冷的冬天孩子将冰冷的手放在热乎乎的牛奶杯上取暖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西瓜会变凉?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或为什么手会感到暖和?牛奶的温度又会有何变化?”2.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3. 学生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的物体会变冷,冷的物体会变热。
二、新知探索(20分钟)1.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预测的是否正确?2. 小组讨论,进行实验设计。
3. 学生小组讲解实验设计思路。
4. 出示实验视频,学生进行观看。
(1)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初始温度,然后将小试管装冷水放入大烧杯的热水中;(2)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变化,直至温度不再有明显变化。
5. 提醒学生需要的注意事项:(1)正确使用温度计(2)及时记录结果6.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并注意安全操作规范。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10分钟)1. 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收集实验数据,包括时间间隔与对应温度变化值。
2. 指导学生利用收集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两组实验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直观展现温度变化趋势。
3. 基于折线图,引导学生总结温度变化规律,讨论“为什么最终两物体间温度会趋于一致?”,引出热平衡的概念。
四、概念深化与应用(5分钟)1. 教师正式介绍“热平衡”和“热量传递”的概念,解释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直至两者温差消失的过程。
2. 提供生活中其他热传递的例子,如冰块在室温下融化、热茶冷却等,鼓励学生应用新学知识进行解释。
五、拓展(3分钟)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袋、感温粉末。
板书设计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逐渐变冷逐渐变热趋于平衡热平衡热量传递。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测试卷一、单选题1. 水在变热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
[单选题] *体积重量(正确答案)温度2.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左右。
[单选题] *100℃37℃(正确答案)40℃3. 把读数显示为12℃的温度计放入一件闲置的棉衣中,它的读数会()。
[单选题] *上升下降不变(正确答案)4. 相同体积的80℃的热水和20℃的冷水相比较会是() [单选题] *热水重两者一样重冷水重(正确答案)5. 用两支一样的装满水并且蒙上气球皮的试管分别放入两杯水中。
发现在1号杯中的气球皮鼓起来,在2号杯中的气球皮凹进去,那么我们可以判断()。
[单选题] *1号杯是冷水,2号杯是热水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正确答案)不知道哪杯是冷水,哪杯是热水6. 体温计可以测量体温,普通温度计不行,这是因为()。
[单选题] *体温计的每一个刻度表示的范围很小体温计里装的是水银体温计有一段很小的缩口。
当水银受冷收缩后,会在缩口处断开,水银回不来,离开人体后还可以显示人体的温度。
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7. 将加满水的试管用塞子塞住,再用酒精灯加热,产生的现象能是()。
[单选题] *水不会沸腾没有任何变化塞子会喷出来(正确答案)8. 取一个带孔的橡皮塞,中间插上一根带尖嘴的细玻璃管,在一只烧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塞紧这个橡皮塞,并让细玻璃管的下端浸入烧瓶的水中。
把烧瓶放到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奇妙的“喷泉”就产生了,这主要是()的热涨热缩。
[单选题] *液体气体(正确答案)固体9. 冬天,有经验的电工在室外架电线,一般是()。
[单选题] *拉得松一些拉得紧一些(正确答案)和夏天拉得一样松紧10. 为了使整个房间更加暖和,暖气片应该装在房间的()。
[单选题] *上方下方(正确答案)中间11. 夏天,我们装的空调应该是装在房间的()。
[单选题] *上方(正确答案)下方中间12. 下列物质中,()的热胀冷缩的本领最强。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温度对水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探究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温度与水变化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温度对水的影响,掌握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温度对水的影响,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温度与水变化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假设和解决方案。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水、冷水、滴管等。
2.教学课件: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温度与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展示冰淇淋融化、热水沸腾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确保学生清楚实验要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温度对水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