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856.54 KB
- 文档页数:2
从卒中单元工作流程谈护理质量改进卒中单元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
卒中单元主要是以神经内科和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为依托,为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制定规范和明确诊疗目标,由神经内科、急诊科医护人员、神经介入治疗组、康复科、神经外科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治疗和护理的医疗综合体。
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具体的疗法,而是针对卒中患者的一种科学管理系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
急性期“卒中单元”的运作模式: 主要目标是挽救脑损害、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加强重症期的监护与护理,治疗时间3-7天、然后转入神经内科普通病房。
主要运作流程包括:1 急诊科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1.1 接诊脑卒中病人后,全面评估病人,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及一般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确定是否为卒中;根据Glasgow评分了解病人的意识状况,了解卒中发作时间。
同时通知神经科医生;1.2 立即送cT、MRI室检查;1.3 开辟静脉通道,采取血标本;1.4 生命体征监测;1.5 严重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衰竭者:送入重症抢救室。
1.6 遵医嘱进行卒中急救常规治疗,配合医生积极的处理急性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神经外科,神经介入。
缺血性卒中——进入卒中单元后的处理。
2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2.1 病人入病房后全面评估卒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体格检查;2.2 配合医生24小时内(大部分在6小时内)完成病人的各项相关检查和监护包括:头颅CT/MRI、生命体征监测、血生化指标监测,并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2.3 危重症病人如:溶栓病人、脑血管介入病人根据病情分别进行辅助呼吸支持、颅内压监护、心电监护、脑电监护、血压监测以及血气分析,做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常规护理工作。
2.4 生命体征一旦平稳,便立即进入患者康复治疗,同时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脑卒中护理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脑卒中护理单元进行辅助,观察分析此种护理单元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应对方式所存在应用价值。
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抽取我院两年内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措施进行辅助治疗,观察组则采取脑卒中护理单元进行辅助治疗,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种方式的应用价值。
结果:经过实施不同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应对方式评分均更高,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脑卒中护理单元进行辅助,对于调整患者应对方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存在积极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护理单元;日常生活能力;应对方式;应用价值分析脑卒中疾病作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此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脑组织发生急性出血情况或者存在缺血状况而导致的,以至于患者发生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表现,例如半身偏瘫等,对其生活造成一定消极影响[1]。
如果患者及时获得有效的临床治疗,则会引发相关并发症产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采取随机数表法抽取我院两年内(即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岁至73岁之间,均值为(54.63±6.96)岁,男女例数比值为22:18;观察组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4岁至75岁之间,均值为(55.14±6.23)岁,男女例数比值为20:20。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各方面(年龄、性别等)比较明显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值得对比分析。
1.2方法对照组脑卒中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辅助治疗,主要包括科学叮嘱患者保持卧床休养,对其开展体位干预措施,时刻关注患者各方面生命体征以及身体指标的变化状况等内容。
脑卒中患者抢救中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在脑卒中患者抢救方面的作用,找寻提升急性脑卒中抢救成活率的方法,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方法医护人员要改变传统的抢救护理方法,构建以三级护士为主体,所建立的急救护理小组为中心的急救护理模式。
对比2021年到2022年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护理中,抢救人员参与的时间。
分析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以及确诊到后续接受专科治疗的时间、伤残率、死亡率等等,并分析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等等。
结果医院设置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之后,护士参与抢救的时间,以及患者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急救组之后,两组患者诊疗情况,经过比较差异之后有明显的不同。
结论脑卒中抢救阶段,通过构建急救小组的模式,能够保障急救工作的实效性,缩短救治时间,以及提升救治实效性、成功率,以及降低致残率等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急诊;护理小组;效率;研究引言: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患者因为个人习惯或者突发刺激,导致血管堵塞、血管破裂的情况。
那么后续血液便不能正常地流入大脑组织之中,那么脑组织损伤的问题就会更严重,脑卒中包含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两种形式。
这一疾病的潜伏期较长,发病急促且病情变化较快,若不及时进行诊疗,很有可能会加剧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等问题。
因此患者急救阶段,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及时抢救患者成立急救小组之后,医护人员各自的分工明确这是提升配合度、有效性的促进。
在医院运营阶段,结合脑卒中急救的情况,医院成立急救小组,相应的救护人员,能够快速做好分工,并及时判断病症情况,这样便能够提升救治的效率,患者抢救治疗控制病情的成功率更高。
本文选取2021年~2022年在我院治疗的患者100名,分析急救护理的小组模式之中,更好地参与抢救工作的策略,对此本文结合实践具体分析如下:一、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一)一般资料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急诊科经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36~89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28例,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急救组,每组患者50例,经过患者家属同意之后,参与本次研究。
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本文探析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各项功能恢复评分。
结果:采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各项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可以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医疗及护理,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部突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主要产生的原因是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出现异常,导致患者的脑组织局部产生缺血或者是缺氧性坏死,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等是急性脑梗死高发人群,该疾病起病较急且病情进展较快,患者会出现耳鸣、头痛以及眩晕等症状,患病后会出现偏瘫、偏身麻木、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若病情未得到控制逐渐加重,则可能导致患者失去生命【1-2】。
卒中单元是一种医疗综合体与完善的管理体系,其可以覆盖阶段包括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其应用领域包括社区医疗、家庭医疗、各收治机构等基层医疗场所,将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与致死率,这种治疗模式相较于常规治疗模式要更具针对性,对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可以起到持续而有效的改善【3】。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其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55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归为常规治疗组,而另55例患者实施卒中单元治疗方法,纳为研究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过脑CT或脑MRI确诊,首次发病,临床资料完整,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均知情本研究,自愿配合研究,排除非自愿入组者、出血性疾病或活动性内出血病史、存在免疫功能障碍、滥用药物者、严重感染者、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认知及语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癫痫史者、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伴有恶性肿瘤者,合并其它类型脑部疾病、临床配合度较低和因各种不可控原因不能全程参与者,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中的效果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如果及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
卒中急救护士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参与的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中,能够显著提高急救效果。
首先,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模式包括快速反应的团队协作。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卒中急救护士应该与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紧密合作,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佳的急救措施。
卒中急救护士应具备与其他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的能力,快速作出决策并采取有效行动。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由于团队协作不畅而造成的延误。
其次,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模式应包括系统化的急救流程。
缺乏系统化流程的急救有可能导致不规范的操作,从而影响急救效果。
卒中急救护士应该参与制定和完善急救流程,并负责在急救现场指导其他团队成员执行急救流程。
这样可以确保急救措施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此外,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模式还应包括急救技能的培训和提高。
卒中急救护士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识别卒中症状,进行快速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他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会议,以提高自己的急救水平。
最后,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模式还应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救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的药物治疗和血压控制,还需要全面的护理。
卒中急救护士应与其他团队成员一起,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包括定期检查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提供情绪支持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中,能够显著提高急救效果。
这种模式包括快速反应的团队协作、系统化的急救流程、急救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以及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
卒中急救护士应积极参与急救工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急救护理。
• 80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年第 17 卷第 12 期 Prflc价Me沿dwe,2016,Vol 17,No 12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娄秋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分析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的护理干预;研究组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实施干预, 在人院时及护理1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HAMA及HAMD (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对2组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情感状态进行评价。结果与人院时比较,护理1
个月后研究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HAMA量表评分、HAMD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
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干预,可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卒中后情 感障碍,改善患者的预后。
文章编号:1009 —8194(2016)12 —0080 —02关键词:脑卒中,急性;卒中单元护理;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R473. 74 文献标志码:八 DOI: 10. 13764/j. cnki. lcsy. 2016. 12. 033
急性脑卒中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在临床具 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卒中单元模式是针对 卒中患者进行组织化管理的综合性治疗模式,且逐 渐成为临床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探讨 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并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由南昌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于2014年6—12月收治。均符合《中 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中的诊断标 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 组100例。2组年龄、性别、NIHSS评分等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 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性别/例 年龄 NIIISS评分_ n ^一^^ g±s)/岁 进s)/分研究组 100 61 39 61. 0±5. 5 25. 0±5. 0对照组 100 62 38 60. 2±5. 0 25. 5±6. 0P >0. 05 >0. 05 >0. 051.2护理方法对照组予病情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常规 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 康复训练:对人院后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结合患者 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根据《中国
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3]中的运动疗法(包括运动疗 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运动再学习法、神经发育 促进技术等)、作业疗法、吞咽治疗等作康复训练,并 每隔2周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和功能评价,根据评 价结果制定新的康复计划。2) 言语训练:每天定时对患者进行发音练习使用小学生语文课本内容对患者进行言语训练,先 从单音节开始训练,慢慢逐渐到一整句。3) 心理康复:加强和患者及患者的家属之间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根据患者的心理予 以疏导,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并树立患者的治疗 fa心。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相关 知识,并定期举行脑卒中健康教育座谈会,讲解脑卒 中急性期、恢复期的基本知识,介绍瘫痪的护理技 能,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好家庭护理。1.3观察指标
在人院时及护理1个月后,对比2组的神经功
能缺损情况、生活质量、情感波动情况。1.4评价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
收稿日期:2016-09-14实用临床医学 2016 年第 17 卷第 12 期 iVacrtca;CHnica; Medidne,2016,Vol 17,No 12• 81 •
中量表(NIHSS)[3]评分标准评定,分数越高代表患 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生活质量使用Barthel (日常生活能力)[4]指数进行评价,分数越高代表患 者的生活质量越好;使用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 (HAMA和HAMD)评价患者的情感波动,分数越 高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由同一康复 医师在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分别进行以上评定。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 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
料的比较采用f检验,以P<〇.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2组入院时及护理1个月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人院时2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T>〇. 05),护理1个月后研究组 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
0.05),详见表2。
表2 2组入院时及护理1个月后NfflSS评分、Barthe丨指数比较 王± 5
组别n时间NIIISS评分Barthel 指数
研究组100人院时25. 0 + 5.035. 0 + 10. 5
护理1个月后8. 5±2. 080. 0 + 15. 5对照组100人院时25. 5±6. 0*34. 6±11. 0*
护理1个月后16. 2±6. 5#60. 2±14. 0A* _P>0. 05与研究组人院时比较;#_P = 0. 001G=12. 051) 与研究组护理1个月后比较;AP = 〇. 〇〇〇0 = 18. 012)与研究组 护理1个月后比较n2. 2 2组入院时及护理1个月后情感波动情况
人院时2组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 05);护理1个月后2组情 感波动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 05),见表 3。
表3 2组入院时及护理1个月后情感波动情况王土 5
组别n时间IIAMA评分IIAMD评分
研究组100人院时24. 5±2. 026. 0±3. 5护理1个月后7. 0±2. 06. 0±1. 5对照组100人院时25. 0±3. 0*27. 0±5. 0*
护理1个月后15. 0±3. 0#18. 0±4. 0A* _P>0. 05与研究组人院时比较;#_P = 0. 001G=13. 045)
与研究组护理1个月后比较;AP = 〇. 002(i = 10. 240)与研究组 护理1个月后比较。
3讨论脑卒中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有70%〜80% 的患者因此留下残疾而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 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实际治疗中如何降低患者致 残率,尽可能保留运动功能,提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及生活质量,是目前需迫切解决的医学难题[5]。卒中单元作为脑血管病中新的病房管理模式, 已越来越被临床熟知。它不同于传统的病房管理系 统,不仅强调神经功能恢复和影像学上改变,还体现 人文关怀[6]。本研究对研究组予以卒中单元护理模 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康复训练、言语训练、 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的护理方法,不但能 提高治疗效果,还能促进患者的预后。护理1个月 后研究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HAMA量表 评分、HAMD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〇. 05)。提示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质量 及情感状态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在于欣[7]的研究 中,实施卒中管理模式的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为 58. 87分、心理状态评分为45. 19分,而普通组的生 活能力评分为42. 99分、心理状态评分为60. 76分, 虽然此评分方式和本文的有所不同,但仍可看出实 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的患者其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 情况均优于普通组,与笔者的结果相似。总之,卒中单元管理模式能减少急性脑卒中患 者神经功能受损,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防 止卒中后情感障碍。
参考文献:[1] 陈红斌.脑卒中单元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2)2157-2159.[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
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 华医学信息导报,2010,25 (14) : 16-19.[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
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6):55-57.[4]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122.
[5] 陈秀花,刘瑞琴.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
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5):250-251.[6] 张建英.卒中单元个性化护理对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
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2): 109-110.[7] 于欣,于波,周莉,等.卒中单元护理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
中的应用及康复效果评价[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1):2150-2152.
(责任编辑: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