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 格式:pdf
- 大小:667.28 KB
- 文档页数:16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性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强调jing四声读音) 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石灰竹子)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
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
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寒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选自统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单元主题为“民风民俗”,另外两首分别是《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滥用特权现象。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本首古诗就内容来说,学生理解难度不大,但是由景入情,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赏析诗文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稍微有些难度的。
【设计理念】古诗词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
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
然后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使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侯、章”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3.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4. 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A案)1.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等方法来感知古诗大意。
2. 拓展延伸,阅读关于节日的其他诗词,感受传统习俗。
(B案)1. 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诗句内容。
2. 小组学习,感受民风民俗。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A案)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B案)通过质疑和讨论,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B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A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B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习古诗《寒食》。
2. 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2. 师:让我们走进古诗,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揭示课题,了解“寒食”1. 板书课题。
2. 师: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因为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吧。
三、初读古诗,了解作者1. 教师范读古诗。
2.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 介绍作者: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他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思考诗意。
3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三课,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
二、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了解古诗大意,了解古诗中的传统习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出示课件1】 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 [唐]韩翃)【出示课件2】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出示课件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示课件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寒 食 [唐]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讽刺(板书) 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五、课堂作业 1.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2.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3.小试牛刀。 (1)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答案】 1.(1)花柳 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2.略 3.(1)略 (2)介子推 第二课时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出示课件7】(板书: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出示课件8】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板书:古诗十九首)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出示课件9】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 (xiān) 札札弄机杼 (zhá) 泣涕零如雨(qì tì) 盈盈一水间 (jiàn) 脉脉不得语 (mò) 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出示课件10】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板书:情感:伤感 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