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斜颌鲴鱼种无公害生产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966.62 KB
- 文档页数:2
细鳞斜颌鲴人工繁殖技术要点
1、鳞斜颌鲴的繁殖最佳温度在23-25摄氏度之间,水质高度纯净且稳定,PH值5.5-8.5,电导率为200-300us/cm,溶解氧应保持在4.0mg/L以上;
2、人工产卵前,需观察雌性的体色变化,若靠近缸壁时体色发暗,则说明雌鱼有了产卵的意愿;
3、装置栖息地,散布田螺甲壳等可以作为产卵场所,使雌性感觉安全;
4、选用玉米地瓜等食物喂养雌性,促进繁殖效果;
5、给予生长激素等药物调理雌性体内激素变化,加速其产卵过程;
6、清走幼鱼,将已产卵的雌性回缸,并使雄性脱离缸内;
7、繁殖过程中应及时更换水,保持水质稳定,降低杂草的影响;
8、预防病害的发生,给鱼类施以疫苗和氯禁。
细鳞斜颌鲴
胡贤江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0(000)010
【摘要】@@ 细鳞斜颌鲴,又名黄尾刁、沙姑子、黄鲦,原为野生种类,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中.其肉味鲜美,起捕容易,是沿江沿湖群众常年主要食用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自然水体中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自20世纪7年代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人工繁殖和人工饲养.1.形态与特性细鳞斜颌鲴头小而尖,体侧扁而腹部稍圆,从肛门前至腹鳍基部有明显的腹棱,鳞片比较小且排列紧密.尾鳍桔黄色,臀鳍淡黄色,背部灰黑色,背鳍条灰色.细鳞斜颌鲴为中下层鱼类,有集群摄食、活动的习性.在天然水体中以刮食着生藻类和摄食高等植物碎屑为主.人工饲养时,不与其他混养对象争食.因此,在不增加饲料与劳动力的情况下,能增加水体产量.
【总页数】1页(P28)
【作者】胡贤江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科院水产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鳞斜颌鲴鱼介绍及图片细鳞斜颌鲴鱼外貌特点体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白色,鳃盖后边缘有明显的橘黄色斑块,臀鳍淡蓝色,尾鳍橘黄色,其他各鳍浅黄色。
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
头小而尖,呈锥形。
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
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
鳞片细小,排列紧密。
侧线鳞71~84,咽喉齿3行。
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
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3倍,腹腔膜黑色。
细鳞斜颌鲴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
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
头小而尖,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
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
鳞片较小,排列很密。
体色银白,背部灰黑色。
臀鳍淡黄,尾鳍桔黄色。
鲴亚科几种主要种类形态特征较为相似,但都有各自明显的区别。
黄尾鲴的腹棱不发达,长度为肛门到腹鳍的1/4,鳃盖后缘有一条桔黄色斑纹;鳍条呈显著黄色。
园吻鲴无腹棱;在鳃盖后缘也无色斑;各鳍条均呈灰黑色。
银鲴也无腹棱,或只有不发达的腹棱,长度为肛门到腹鳍的1/5;鳃盖后缘有较深桔黄色斑一条;鳍条颜色不同,腹鳍、臀鳍呈杏黄色,其他各鳍呈灰黑色。
细鳞斜颌鲴鱼生活习性细鳞斜颌鲴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等较开阔的水体里,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
适应流水生活,性较活跃。
有集群摄食、活动的习性,一般冬季群栖于开阔水面的深水处,春暖后分散活动、觅食。
细鳞斜颌鲴属中下层鱼类,平时喜生活于江河干支流水域,到了产卵季节,有一定的短距离洄游现象,上溯至适合条件的产卵场进行集群产卵。
产后,亲鱼分散游动,离开产卵场,至秋季有一部分群体进入干流附属的湖泊或支流中进行索饵、育肥,冬季则又返回干流水深的潭穴中越冬。
细鳞斜颌鲴鱼喜欢吃什么?细鳞斜颌鲴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底腐殖质、硅藻、丝状藻等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食物,通过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水底刮取而获得。
细鳞斜颌鲴的食性很杂,自全长2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硅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
细鳞斜颌鲴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要点细鳞斜颌鲴又可以称为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
细鳞斜颌鲴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主要摄食天然饵料(以腐泥、腐屑及藻类为主),是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鱼类,养植前景十分广阔。
一、人工繁殖技术1、亲鱼选择要求达2冬龄以上,性成熟时,体重在500g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亲鱼。
2、亲鱼培育细鳞斜颌鲴亲鱼培育可单养或混养,实际生产中,多采取混养。
采用时每亩混养百尾,在3月份开始集中强化培育,主要投喂豆饼、麸皮等精饲料,同时注意经常加注新水,增加溶氧和刺激亲鱼性腺发育。
每年春秋两季应定期拉网锻炼几次,以保证在催产期间拉网不会造成惊跳受伤。
3、人工催产在每年4-5月份,水温稳定在18度以上时开始人工催产,雌鱼注射LRH-A27mg+GH2mg/kg,雄鱼减半。
每公斤亲鱼注射2ml,胸腔注射。
水温要求在18-27度,最适产卵水温为20-25度。
一旦发现亲鱼发情产卵,每立方米水体泼洒黄泥浆水1kg,以自行脱粘,20-30分钟后不断加进新水和排水,以便收集受精卵。
4、人工孵化人工脱粘后,其卵表面附有泥沙,卵比重较大,更易下沉,因此用环道或孵化桶、缸等进行流水孵化时,水的流速应比孵化鲢、鳙、草鱼卵的流速大一些,以能见到鱼卵随水漂流滚动为宜。
放卵的密度按每立方米水体放受精卵70万~80万粒左右,孵化率可达90%以上,在22-23度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40小时孵化即可脱膜出苗,约2-3天完全脱膜。
随着胚后发育的进行,当稚鱼出现鳔后,能平游时,这时降低水流速度,以减少稚鱼体力消耗,并投喂蛋黄或豆浆等人工饵料。
二、苗种培育技术1、鱼苗培育(1)适口饵料的培育鱼苗下塘前,提前8-10天每亩施用粪肥200-300kg,待轮虫等浮游生物繁殖达到高峰时,鱼苗下池。
在鱼苗下塘前一天,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g,全池泼洒一次,以杀死较大型的浮游动物。
饲养管理S1312019年7月·下黄条(细鳞斜颌鲴)养殖技术冯庆文 汪永忠(滁州市水产研究所,安徽 滁州 239000)摘 要 本文对细鳞斜颌鲴苗种养殖及套养作深入研究,尤其是在苗种培育的病虫害防治和套养上寻求多种养殖方式取得突破性发展关键词 细鳞斜颌鲴;养殖;技术细鳞斜颌鲴,滁州养殖户多称为黄条,分类属鲤科、鲴亚科、斜颌鲴属。
是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中的经济鱼类。
其骨刺少,肉质肥厚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
细鳞斜颌鲴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有集群摄食、活动的习性。
食性杂,幼苗阶段主要以轮虫、小型甲壳类和裸藻等浮游生物为食,成鱼常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水底刮取藻类和有机碎屑,所以该鱼是水中的清道夫。
该鱼生长较快、病害少且回捕率高,在天然水体中或人工养殖条件下,与其它鱼类混养,无食性矛盾,并能清扫食物残饵,净化水质,宜作为池塘、水库养鱼的搭配品种,安徽、江苏等省渔业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作为重点推广品种。
1 苗种培育苗种的培育方法与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苗种的培育方法基本相同,但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苗种池要求细鳞斜颌鲴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夏花培育池面积1-3亩,水深1.5-1.8m,大规格鱼种培育池面积5—10亩,水深1.5—2.5m。
池底平坦,淤泥少。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养殖用水符合国家有关养殖用水标准。
1.2 放养夏花培育每亩水面放养“水花”15万—20万尾。
当鱼苗体长达3cm 以上时,应及时拉网锻炼后分塘。
大规格鱼种培育每亩放养3—4cm 夏花鱼种3—5万尾。
细鳞斜颌鲴特别娇嫩,出“水花” 应该特别小心仔细,夏花培育过程中,为提高培育成活率,鱼苗体长在2cm 以前应尽量避免拉网分塘。
1.3 培育方法根据天气水温情况,鱼苗下池前3—5天每亩施粪肥200—250kg,水色以“嫩”一些为好,当轮虫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达到高峰时放苗。
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色变化情况适时添加追肥。
1.4 饲养为提高培育成活率,细鳞斜颌鲴鱼苗以饱食下塘为宜,可在培育池挂一网箱,鱼苗先放到网箱中,每5万尾鱼苗投喂1个熟蛋黄,待鱼苗均匀吃食后再放到培育池中。
细鳞斜颌鲴养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2期细鳞斜颌鲴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该鱼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自全长3cm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主要摄食水体中比较丰富的、大多数经济鱼类不能利用的底生藻类、腐屑,与其他主要养殖鱼类没有食物矛盾,因此成为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主要的混养和主养品种,是我国一种重要经济鱼类。
一、苗种培育(一)夏花培育1.池塘条件选择池塘面积为1~6亩,水深1.5m为宜,要求水源良好,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强,池底平坦,无水草、青苔。
2.清塘消毒一般采用生石灰、漂白粉清塘消毒。
生石灰清塘通常采用干法或带水清塘。
干法清塘:一般每亩用量为60~75kg,先将池水排至5~10cm深,然后在池底四周挖几个小坑,将生石灰倒入坑内,加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将生石灰向池水顺风向均匀泼洒,泼洒后第二天最好再用长柄泥耙在塘底推耙一遍,使石灰浆与塘泥充分混合,以提高清塘的效果。
此法的优点是生石灰用量比较少,比带水清塘成本低,缺点是重新加注新水时,病害虫和野杂鱼类可能随水进入塘内,在加水时应采取过滤措施。
带水清塘:对一些水源不足或抽排不便的池塘可采用此法。
一般按照平均水深1m每亩用量为150~175kg,将生石灰放入木桶或小木船中化水后立即均匀泼洒全池。
使用此法不必加注新水,防止了病虫害和野杂鱼随水带入塘内,防病效果比干法清塘更好,缺点是成本高,生石灰用量大。
通常在清塘7~10天后,即可以进行放鱼。
漂白粉清塘:通常采用干法清塘,先将池水排至5~10cm深,每亩用量15kg左右。
漂白粉杀菌效果比生石灰强,用量少,药力消失快,但由于漂白粉有效氯含量不稳定,以上按照30%计算,一般市售品在15%左右,甚至更低,因此使用前要先测定其含量。
通常在消毒后3~5天后,即可进行放鱼。
无论采用哪一种清塘方法,因药物毒性消失受诸如天气、水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鱼苗下塘前一定要先试水。
黑龙江水产2013年第2期13按照“两头精,中间青”,“精青结合、荤素搭配”的投饵原则进行科学投喂。
一般每天投喂两次,早上投喂量占全天投量的30%,晚上占投量的70%,以让河蟹吃饱,又不剩残饵为度。
3.2水质调控河蟹对水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水清氧足、饵料丰富、水草繁茂的微碱性水,有利于河蟹的生长脱壳。
因此,在整个河蟹的养殖过程中,对水质必须进行合理调控,使池塘水质保持“新、活、嫩、爽”,溶解氧达到5mg/L ,透明度40cm 以上,ph 值7.5左右。
一般每7-10d 注水一次,每次20cm ,具体做到“春浅,夏满,秋适量”,使河蟹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之中,快速生长。
3.3病害防治河蟹在天然水域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一般很少得病,但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因放养密度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加之环境因素及饲养管理方法等方面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河蟹的病害防治主要通过药物预防与治疗的措施加以控制,应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方针。
一般每隔15-20d ,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25kg ,化浆全池泼洒,既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又能补充河蟹生长所需的钙质。
还可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光合细菌、复合维生素等药物,制成药饵投喂,以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河蟹机体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4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塘,注意观察河蟹的吃食及活动情况,检查防逃、防盗、防害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各项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适时捕捞河蟹在我市一般经过3-5次脱壳,至9月中下旬达性成熟时即可捕捞上市。
此时河蟹的蟹黄、蟹膏饱满,品质佳,质量好,同时也与我国传统的“十一”、“中秋”两大节日相近,销量大。
捕捞方法有地笼、人工徒手揭捉、在排水口处设网等,不管采取哪种方法,捕净为止。
细鳞斜颌鲴养殖技术高天宇1孔令杰2(1.肇源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肇源166500)(2.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18)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在黑龙江省俗称板黄,在南方被称为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等,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鲤科、鲴亚科、鲴属,我国南北主要自然水域均有分布,是我国重要的中小型经济鱼类,也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鱼类。
细鳞斜颌鲴池塘套养技术摘要细鳞斜颌鲴是当前池塘健康养殖中最合适的套养品种,从池塘条件、苗种投放、饲养管理方面介绍了其池塘套养技术。
细鳞斜颌鲴具有抗病力强、易捕捞的特点,回捕率较高,增产空间大,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细鳞斜颌鲴;池塘套养;养殖技术细鳞斜颌鲴,俗称沙姑子、黄尾刁、板黄鱼以及黄条、黄片等。
属鲤形目、鲤科、鲴亚科。
在我国大多数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其肉质细嫩鲜美,食料来源广泛,饲养容易简便,作为套养对象,在不增加饲料的情况下,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其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
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
头小而尖,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
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
鳞片较小,排列很密。
体色银白,背部灰黑色。
臀鳍淡黄,尾鳍桔黄色。
细鳞斜颌鲴的食性很杂,自全长2cm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奎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
它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均以腐殖质有机碎屑、腐泥及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
是典型的环保品种,也是当前池塘健康养殖中最合适的套养品种。
我市在成功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后,开展了池塘套养技术推广工作,全市推广面积已达到0.16万公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池塘准备1.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为沙壤土,面积0.28hm2,为多年养殖的老塘口,不渗漏,塘埂坡比1∶2,淤泥深15cm左右,水深1.5~1.8m,水源来自附近100余公顷湖泊,水质清新,符合水产养殖标准,池塘进排水系完善,进排水方便。
1.2清塘施肥春节前排干池水,进行长期冻晒。
1月22日,池塘加水20cm,用生石灰2 250kg/hm2,全池泼洒,2d后加深池水至40cm,用经过发酵的鸡粪肥6t/hm2作基肥,使池塘中产生大量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将池水透明度调至30~40cm。
以后随着池塘水质变化,适时增加发酵的粪肥。
2苗种投放苗种是附近人繁场培育的2龄大规格鱼种,用鱼篓进行运输。
细鳞斜颌鲴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作者:王昕阳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7年第6期细鳞斜颌鲴又名板黄、沙姑子、黄板鱼、黄尾刁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它是鲴属鱼类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鲴类是中小型鱼类。
这种鱼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主要摄食水体中比较丰富的、大多数经济鱼类不能利用的底生藻类、腐屑,和其他主要养殖鱼类没有食物矛盾,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放养量,充分利用水体的天然饵料而取得相当高的群体生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细鳞斜颌鲴的人工养殖日益受到重视,被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列为水产主导品种。
1. 生物学特征1.1 形态特征细鳞斜颌鲴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
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
头小而尖,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
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
鳞片较小,排列很密。
体色银白,背部灰黑色。
臀鳍淡黄,尾鳍桔黄色。
鳃盖后边缘有明显的橘黄色斑块,臀鳍淡蓝色,尾鳍橘黄色,其他各鳍浅黄色。
1.2 生活习性细鳞斜颌鲴属中下层鱼类,平时喜生活于江河干支流水域,到了产卵季节,有一定的短距离洄游现象,上溯至适合条件的产卵场进行集群产卵。
产后,亲鱼分散游动,离开产卵场,至秋季有一部分群体进入干流附属的湖泊或支流中进行索饵、育肥,冬季则又返回干流水深的潭穴中越冬。
1.3 食性细鳞斜颌鲴属于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阶段主要用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刮取天然水体或养殖水体水底腐殖质、附生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食物。
与其它鱼类混养,不与其它鱼类争食,还能利用腐殖质和其它鱼类的残饵,净化水质,有水体“清道夫”、“环保鱼”等称呼。
1.4 年龄与生长细鳞斜颌鲴在1~2龄生长最快,一般1龄鱼体重可达150~200g,2龄鱼体重可接近500g,平均体重在479g左右,2龄以后生长速度明显变慢。
同龄鱼,雄鱼比雌鱼个体稍小。
常见个体体重300~500g,最大个体可在1~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