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0204192328

  • 格式:pdf
  • 大小:634.72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训诂学·绪论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第二讲训诂小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一)萌芽表现: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随文释义的注疏

1.形训

《左传• 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 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

《礼记• 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 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 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

《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一)兴盛的原因

(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

(二)兴盛的表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

(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魏—唐训诂的特点

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一种是汇合“經”与“傳”,为之解释。)

3.成果上:训诂新著的涌现

孔颖达领衔主编“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摘注14部书=儒家12+老、庄)

4.交流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

四、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一)宋代训诂的特点

理学/宋学—汉代经今文经学

在我国经学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汉学】指汉代经学家(主要是古文经学家)有关语言文字训诂和各种名物制度考证的一套学问。汉学家在训诂和考证中,学风比较踏实,不尚空谈,也不过于烦琐,故后人称之为朴学。【宋学】指宋儒的理学。宋代理学家如张载、程颐、朱熹等都撰写过儒家经典的注释。张载有《横渠易说》,程颐《易传》,朱熹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在这些书的注释中,他们也解释语词,也有对名物制度的考证。不过,他们的注释,常常大谈义理。宋人所作的注疏,一反汉人的朴学传统,把注疏变成了宣传理学的工具。

(二)宋代训诂的成就

1、疑古—创新

2、创立“右文说”,为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3、对语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4、利用金石学成就,使训诂学与金石学结合起来

五、低迷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这个时期训诂学著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卢以纬的《语助》,这是我国研究虚字的最早的专著。新编的训诂学专著,只有朱谋玮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和黄扶孟的《字诂》、《义府》可以独树一帜。《骈雅》搜集古书中的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式分章解释,自《释话》、《释训》以至虫鱼鸟兽,凡二十篇。可以说它是一种分类联绵字典。《通雅》取材于先秦诸子,史书、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兼及方言俗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

字书有梅膺柞《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是明代两部流行的字典

六、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一)复兴的最主要原因:

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支持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诂

3、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乾嘉学派)

(二)复兴的表现

1、注释书大量涌现

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

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语法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清代语法专著渐多,如:袁仁林《虚词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西学东渐,马氏引进西方的语法学,构建汉语语法体系,是汉语语法训诂而独生。

(三)清代训诂的特点

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

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

1、总结历代研究成果,使训诂学更加理论化、科学化

2、大学开设训诂学,训诂理论著作大量出现

3、大量出版古籍新注和辞书

训诂学小史纪要

(一)内容对象:训诂材料(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

(二)训诂体式:注、注疏/义疏、集解

(三)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境训

(四)成果表现: 1、字书系列:《说文》及其其他2、词书系列:《尔雅》及其他(五)最终目标:语义系统研究、通经致用

第四讲训诂体式(上)

第一节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内容总归:

(一)解释词语(解释词语是训诂学最核心的内容。)

例如:传曰: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仪礼• 丧服》)

(二)串讲句意(三)说明章旨

串讲句意和说明章旨,都是读懂古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后来训诂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串讲句意,就涉及到语法、修辞;说明章旨,就涉及到辞章结构及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第二节随文释义的注疏(附经)

(一)注疏的名称

曰“传”、曰“说” 、曰“解” 、曰“诂” 、曰“训”,后来又有称“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 等。

1、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内傳】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被称为《春秋》的内传,《国语》为外传。

2、【索隱】《史记索隐》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3、疏—义疏(见前面)

【疏】基本义:开浚,开通—引申义: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如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文”就是“音义”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