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2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在不断努力实现国际化城市的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
要想建设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城市,上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上海需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想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上海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这方面,上海可以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
上海还可以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上海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上海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要想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上海需要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方面。
上海可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留学人员,提升上海的国际化教育水平。
上海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提升上海的国际化医疗服务水平。
上海还可以举办更多国际文化活动,提升上海的国际化文化影响力。
上海需要积极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上海需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在城市规划方面,上海可以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打造更多的国际知名建筑,提升城市形象。
在城市建设方面,上海可以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交通、能源、环保等方面的水平。
上海还可以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上海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化城市建设需要积极面向国际,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海可以加强与国际城市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城市建设经验,引进国际先进城市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上海的国际化水平。
上海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提升上海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省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历时近三年,大部分市县已经或将近完成辖区内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任务,设区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市域、市辖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的规划成果,县(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县(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的成果。
三年多的规划编制实践增强了地方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同时发现多类矛盾与问题仍待解决。
本文在总结编制实践基础上,探索后续工作思路,为建立全域一体、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蓄力量。
1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意义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1]。
一方面,要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第一价值观,应对长期以来陆海国土空间的粗放低效利用与无序扩展问题;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展现国土“大安全观”,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下日益凸显的国土空间安全风险,守住自然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2]。
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将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1.2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家园国土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发展引领下高品质美好家园建设的基础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效应对“城市病”、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摘要 文章以江苏省内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为基础,对2020年以来三年多的工作推进和形成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用地指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强化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容,严格落实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管控措施,不断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多种途径,提出完善城镇开发边界外相关规划指引的实现路径。
城市更新规划的思考及实施思路1、传统城市规划重在城市发展布局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整理,随着城市发展年轮的不断增长,城市更新规划实属当务之急。
城市更新规划应在传统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升内核,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区域产业生态和民生配套服务,表现形态落位到城市空间规划。
站在全市看全区,构建全区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配套;分析城区周边产业结构,确定区域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
谋划一批实施一批2、当前城市更新规划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配套,表现形式落在城市空间规划上。
站在全市看全区,基于全区的定位规划产业结构和功能配套,联动周边。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居住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3、让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中国很多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很鲜活的城市文化名片,城市本身并不缺文化资源,但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值得研究。
尊重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存在,才能激活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价值。
城市历史文化不能束之高阁,远离生活。
而是要为民众服务,同时通过民众参与和传承。
城市更新中城市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便是时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
城市原著居民遵循历史文化的行为被认可,文化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才会被认同,政府也才会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把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实现真正的城市文化IP。
历史与现代的交相呼应才是最好的城市更新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正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在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进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围绕人的问题,没有舒适的环境、纯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时代的创造,人们的生活会感到索然无味。
城市规划中容积率平衡存在的问题梳理与思考【摘要】:容积率是政府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容积率势必会发生调整,如何在不损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容积率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分析并总结现状城市规划中容积率平衡方面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容积率平衡的规划层面与管理层面建议。
【关键词】:容积率、城市规划、控规调整1 宏观层面——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失衡以容积率为核心指标的建设强度管控是城市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确定、限定城市人口容量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当前国内多数城市仅仅将分片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作为强度管控的主要依据,此种模式导致城市局部城市人口容量自成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人口容量产生差异。
失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总规和控规编制过程中脱节。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一般根据综合增长率法、职工带眷系数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法等方式预测校核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根据预测人口来确定,而控规重点在于对土地使用性质及各类用地指标的控制。
对于城市人口容量控制以落实总规人口指标为主,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控规对于总规人口指标的落实多数囿于图纸之上,在片区容积率指标确定上基本上未考虑人口容量因素,导致城市总体规划与控规在人口容量确定上脱节。
其二,控规作为规划管理部门出让土地的直接依据,各级政府将其视为土地出让收益的保障,不断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协调的各方复杂利益关系的规划部门对容积率的管控,有时存在需要为利益而让步的情况,导致控规编制时容积率普遍偏高。
2 中观层面——城市规划与容积率分布的失调“优化城市功能”与“美化城市形象”是城市规划需要达到的两项相辅相成的目标,也是强度分区的基本要求。
“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城市功能组织往往带来“疏密有致,高低起伏”的城市整体形象;“结构混乱,重点缺失”的城市功能组织往往带来“疏密无序,鱼龙混杂”的城市整体形象。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县城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关于县城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XX 镇党委副书记、政协统战联络组组长 XX 镇作为城市建设具体参与者,更应深度思考研究,履行好职责,扮演好角色。
现结合工作实践和生活体验,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一、坚定建城理念,科学明确定位 XX 县城扬名于华声大厦陕南第一高楼至 2019 年度全国十大美丽县城,太极城确立于一曲多河绕太极诗篇的挖掘和人文景观的打造,县城快速建设二十余年,由金线吊葫芦延伸成新城老城,扩展到三镇一体化,逐步形成了以中华太极城为品牌,以县改市为目标,以建设人居中心、商贸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为内涵的县城建设理念。
这份共识,各级认知、群众认同、社会认可,引领着XX 县城建设的方向和主线。
如果说外界对当前县城建设速度、质量、效果的批评,就县城核心区而言,我认为是对我们步履蹒跚的关切,是对坐拥资源的惋惜,是对建设风格平庸的批判。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们应切实坚定建设太极城的理念不动摇,对各个版块科学分区,准确定位,明确思路和方向,劲往一处使,做太极、造太极、唱太极,不断从规划、建设、文化等多个层面使太极城的品牌更响。
二、推进三区连接,打通发展瓶颈 XX 县城地理位置1 / 4受限,近年人口大量入住,建筑爆棚增长,小型城市一个发展阶段性的病态凸显,简称为六个字,拥挤(街道人流、小区住宅)、堵塞(路上车流、路下管道)、脏乱(门前乱、死角脏),功能缺失。
如果不在空间上拓展扩张、区间上舒筋活络,这些病灶将很难治愈,还会越来越重。
目前,新城区高度集中,但承载过重;老城区实施保护,但破旧待修;大河南正在开发,但处于边缘。
洞口制约新城,洞碥堵塞老城,汉江分开江南,三区无论是区位连接还是发展关联上,相对孤立,没有起到相互策应、相互拉动、相辅相成的效果。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城市的外观和布局,更涉及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功能性。
首先,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应当以人为本。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场所,因此规划和建设应当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升生活品质为根本目标。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等需求,打造便利的生活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和谐宜居的社区空间。
其次,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
推动低碳、绿色、循环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大对绿地、湿地、水系等生态景观的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为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观。
最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应当追求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资源消耗和排放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推动城市建设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提倡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宜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能够更加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环境的保护,打造更美好的城市。
城建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工作概述过去的一年是我在城市建设部门工作的第三年。
在这一年中,我在常规的部门工作外还参与了一些特殊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通过这些工作,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工作成绩1.全面担任部门主管岗位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被提升为城市规划部门的主管,全面负责部门的日常工作和管理。
我制定了工作计划和目标,并组织团队完成了各项任务。
我与部门其他成员保持良好沟通,互相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成功完成规划项目我参与规划了几个重大项目,其中包括一座新城的规划和一个大型商业区的改造。
在规划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相关资料,与设计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最终,这些项目顺利完成,并受到了业主和上级部门的好评。
3.参与市政建设工作除了规划工作,我还积极参与了市政建设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我协调了政府部门、施工单位和居民的关系,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处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时,我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及时与相关方面沟通和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项目延误和成本。
4.加强团队建设作为主管,我注重团队建设,积极参与团队的讨论和交流。
我鼓励团队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才能。
我也与团队成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团队成员更加团结和积极。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1.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我发现自己在与他人沟通时有时会显得有些直接和冷漠。
这使得我有时无法与其他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因此,我决定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更加耐心和关心他人的需求。
2.领导能力有待提高作为主管,我需要对团队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协调和管理。
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发现自己对团队的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导致团队成员的工作效果不佳。
我认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通过培训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的计划在未来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7摘要从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使用的角度提出应从人才队伍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能力结构入手拓展思路创新机制以全新的理念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为上海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关键词上海城市规划人才创新机制周玉永U nder st andi ng and T hi nki ng on t he Tr oop of Tal ent ed Per s on of Shanghai U r ban Pl anni ng and C ons t r uct i onA bs t r act :From t he angl e of r ai s i ng,i nt r oduci ng,sel ect i ng and usi ng t al ent ed pers on,t he art i cl e propos es t hat w e shoul d devel op our m ent al i t y,i nnovat e m echani sm fr omt he t hought ,i dea,know l edge and abi l -i t y st ruct ure of t he t roop of t al ent ed pers on.A nd t aki ng t he br and-new i dea,w e s houl d pr ovi de t hemw i t h pow er ful s ervi ce so t hat w e w oul d pr ovi de support of t al ent ed per-s on f or Shanghai ur ban pl anni ng and const ruct i on.K ey w or ds :Shanghai ,U r ban pl anni ng,Tal ent ed per son,I nnovat i on m echani s m1城市规划人才的现状分析规划事业人才为本如何构筑人才高地用人才支撑和保障城市规划的先行就成为上海城市建设规划的关键城市规划问题的存在有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和建设城市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这已成为制约上海城市发展的梗阻从上海的整体看已拥有城市规划各类人才17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占69%以上党员干部及专业结构较为合理但从长远来看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种类结构还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估和管理区域经济行政管理和法律等方面专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足主要体现在政治素质需进一步强化道德素质需进一步提升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健康素质需进一步改善2拓展思路创新机制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服务城市规划要统筹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这五大要素离不开大量的由各专业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2.1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1.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人才培养上海城市规划工作将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编制转变二是从局部地区管理向总体调控实施监督转变三是从中心城管理为主向市域全覆盖管理转变这三个转变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城市规划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大批人才的培养因此各级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源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强化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意识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人才工作纳入重要日程落实稳定引进和培养使用人才的具体措施切实担负起对本单位人才工作的领导责任要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社会氛围对上海城市规划建设人才队伍的认识与思考1.1年龄结构未形成合理梯队51岁以上工作人员占总人数15%左右超过合理比例在部分区域比重过大部分局属单位和区县规划局中层干部管理人才平均年龄过高呈现局部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部分区县规划局工作人员数量整体素质与所承担的管理工作量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1.2学历结构分布层次有待提高博士研究生毕业和硕士研究生毕业人员总数不足9%大学本科毕业人员总数占31%专科毕业人员总数占30%中专及以下人员占30%部分区域中专及以下人员比例偏高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比例有待提高1.3专业结构分布尚需调整完善城乡规划类专业人员总数占16%建筑土木类专业人员总数占10%两项合计占26%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员总数占8%计算机类专业人员不足4%法律专业人员不足1%其他类人员总数占29%应逐步提高城乡规划类和建筑土木类专业人员比重相关专业按较合理比例配套配置部分专业存在过剩与短缺并存现象特别是以城乡规划类专业为基础兼有其他相关专业学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1.4人才队伍质和量需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人才队伍中从事监督检查城市雕塑和景观管理环境评规划研究28把大力宣传创业典型与选树人才典型结合起来把落实政策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角度为人才搞好服务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2.1.2努力推动继续教育坚持从城市规划事业需要出发大力实行人才资本提升战略以市区各类干部培训机构为主要基地发挥市委党校局干校各区委党校的培训主体作用以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重点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广泛借助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运用合力式引进式混合式等多种教育培训模式引进师资教材和教学方式积极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理念提高人才队伍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实施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对规定须由取得职业资格人员任职的专业技术岗位而尚未取得本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限期达到要求2.1.3着力实施骨干人才梯次培养工程骨干人才具有重要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是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着眼长远有计划分层次培养一批骨干和后备人才队伍加快选拔培养一定数量的覆盖各学科或各工种的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与骨干人才队伍重点选拔一批市级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注意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采取反聘等形式组织他们开展技术培训业务指导等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和学识优势要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优秀乡土人才培养工作积极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到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中锻炼提高不断增长实践才干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才在自主交流学习与实践中迅速提高通过建立骨干人才梯次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城市规划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群体2.2以优化配置为着力点创新人才引进流动机制为解决规划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合理问题为城市规划的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一方面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流动机制努力消除人才流动中城乡部门行业身份等方面的壁垒大力加强人才市场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建设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为人才合理流动提供平台要用优惠政策引才正视人才是有价格的资本这一实际切实解决人才报酬和待遇问题对于急需紧缺和能起核心作用的人才要因人施策用合理的经济成本把关键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自主顺畅合理流动是人才配置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将加大人才流动和岗位轮换的力度构筑和完善开放的多元的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制定和推出规划系统人才硬性流动和柔性流动操作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项措施促进各类人才单位内部流动单位内外流动系统上下流动业务岗位和行政党务岗位流动等在流动中推进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促进人才队伍素质提高激发人才的工作活力和创造潜能2.3运用好激励机制创造适应人才素质提高的环境人才的活力和动力来源于自身价值的体现要改革平均化单一化分配制度积极推行符合人才特点和规划领域实际的多元分配制度加大力度创造各类人才公平公开竞争的环境和机制使各类人才在平等竞争的过程中提升素质提高能力在平等竞争的前提下找到发挥作用的合适岗位1积极推行行政管理领导岗位公开竞聘和公开选拔制度在对科级领导干部副处级领导干部公开竞聘和公开选拔的基础上逐步推出部分正处级领导岗位在规划系统实行公开竞聘和选拔并探索形成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办法2调整和完善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选拔及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规划系统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公开竞聘和公开选拔办法以利于造就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领军人才使规划系统内拥有一定数量的各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重点项目负责人推动系统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3探索创新人才工作激励制度围绕规划系统工作的总体目标力争在岗位任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福利倾斜等激励机制方面有所突破福利倾斜是保证人才稳定成长的重要因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应探索和制定对管理岗位业绩优秀人才专业学科领军人才重大项目和重要科研贡献突出人才在教育培训考察奖励和福利等方面的优惠倾斜政策在规划系统范围内做到协调联动同步发展建立包括技能人才和乡土人才在内的优秀人才选拔表奖制度政治上给地位精神上给荣誉生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实惠调动人才建功立业贡献社会的积极性引导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参考文献[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加强系统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4]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规划研究对上海城市规划建设人才队伍的认识与思考/周玉永作者简介周玉永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107摘 要:规划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详细分析了本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并站在发展的高度,对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一般发展策略及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思考;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主张。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Abstract:The plan and the constructionecotype have ought to live in a city already becoming a lot of city future development target , union author job many years has carried out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 have analysed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rrent situation detailedly; And stand in the altitude developing, the in general develop tactics and concrete measure ought to live in an urban planning and building has carried out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thinking on the ecotype; And bring forward personal view and view.Keywords: organism's habits residence citysuitable;urban planning;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07-031 引言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中,人们对居住需要有朴素而丰富的阐述,如“安其居,乐其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诗人、哲学家们的思想火花无不映衬出古代的中国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追求。
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理论与现实思考20XX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XX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为何建设”“建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必须建好”XX城市副中心等一系列前提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
会议提出,“建设XX 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XX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XX城市副中心“落地”XX之后,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生根”于XX,如何与周边区域环境相协调,实现XX城市副中心“人—产—城”的融合。
为此,我们提出XX城市副中心建设与XX区域发展应实现共生共轭的发展:时间上要实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共轭协同发展,空间上要实现一定地理区域范围不同层级不同单元的共生协调发展。
XX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理论指导XX市城市副中心是行政主导下的嵌入式发展模式。
这需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如何把从外部嵌入的力量(外力)内化为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内力)。
在具体实践层面,嵌入式发展模式必须充分利用好本地现有资源环境,实现外来资源与本地资源多层面的磨合整合直至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外部优势转化为内生力量。
XX城市副中心建设必须根植于XX区域发展之中。
城市副中心建设与XX区域发展融为一体,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产—城”的融合,并进行空间拓展、结构调整、容量扩充、资源整合、治理有序等内容的探索,最终实现XX城市规模扩大和功能升级。
探讨XX城市副中心与既有XX区及周边区域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建设XX城市副中心,这种行政主导型外部嵌入式的建设发展模式,不是嫁接改造,更不是全面覆盖替代XX既有的基础条件,而是要利用好XX本身的现有资源环境,实现外来资源与本地资源的多层面整合共轭,真正让XX城市副中心根植于XX,形成XX城市副中心可持续成长的生命力。
XX城市副中心建设要以XX区域资源环境条件为本底。
我的城市管理思考与建议近年来,我对我所在城市的城市管理有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城市管理是指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功能为目标,通过规划、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市容整治、公共服务等手段来进行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一个城市的城市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城市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在我看来,城市管理应该全面提升,以下是我对该城市的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管理中,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基础和根本。
我建议城市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前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和长远性。
应该加强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盲目开发和浪费。
城市建设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的融合,保留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二、环境保护与治理城市管理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城市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心健康,也反映出城市管理的水平。
我认为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空气质量、水质量、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
加大对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宣传和管理力度,倡导居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城市。
三、交通管理与城市运输交通管理和城市运输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
我建议城市管理部门加强对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的管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优化交通布局,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
鼓励绿色出行,推广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营造宜行宜停的交通氛围。
四、市容整治与城市风貌市容整治和城市风貌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市容环境的整治和管理,改善城市的卫生和美观程度,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要严格控制违建和乱搭、乱堆、乱摆现象,改善城市的环境卫生,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宜居度。
城市管理需要全面升级,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交通管理与城市运输、市容整治与城市风貌等方面。
2025年建筑设计实习总结简单版____年建筑设计实习总结一、实习概况____年夏季,我有幸进入一家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建筑设计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并且得到了公司优秀员工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建筑设计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知识。
二、实习收获1. 学会了团队合作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团队项目的设计工作。
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了解了不同专业的要求和考虑因素。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 提高了设计能力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工作,我不断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把握设计的整体思路和方向。
通过与导师和同事的交流,我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提高了设计效果和专业水平。
3. 深入了解了建筑设计工作流程在实习期间,我全面了解了建筑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
从项目前期的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到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工程管理和验收,我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流程。
4. 学会了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许多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技术要求的不符合实际施工的情况等。
通过与导师和同事的讨论,我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实习感悟1. 建筑设计是一项耐心和细致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建筑设计工作的耐心和细致。
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和耐心的设计和调整。
而且,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如结构、功能、美学、环保等等,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改进。
2. 学习是建筑设计的基石通过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对于建筑设计师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 . . . .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2010年08月25日 来源:机关党委(宣教处)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市市长 季建业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一是城市建设遗忘历史、丢失个性、缺乏特色,往往千城一面、千城同类;二是在城市加快现代化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公共安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了,城市变大了,却出现了管理失、社会失衡的现象。作为一市之长,我们是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群众期望。如何把握传承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何把握城镇化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很好地作出回答。我先后担任过县级市昆山市、地级市市、省会城市市的市长,3个城市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特色不同、发展阶段也不相同,我结合在这3个城市的实践,谈一些感悟和思考。
城市要有“魂”和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个城市不管规模大小、建城史长短,都有自己血肉相连、代代相传的文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DNA,都有自己的故事。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明的核,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宝贵财富。一个城市缺乏历史延续和文化底蕴,就不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我们看到一些文化古城,要么在战火中湮灭,要么在领导的无知中倒下,要么在建设中被破坏。作为现任市长,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必须薪火相传,发扬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我们的做法:一是坚持“三个敬畏”的理念。就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珍惜历史遗存,保护好、. . . . . 传承好历史文化。二是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是古城,在时我们提出坚持“五个保护、五个不”,即保护古城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城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保护古城遗址、保护古城非物质形态文化;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传承古代文明,转换功能,实现古城改造复兴。是古都,历史遗存丰富,六朝遗址有权墓、南朝陵墓石刻等;明朝文化有明城墙、明孝陵、明故宫;民国文化有像、陵、总统府,包括许多近现代建筑;文化有佛祖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玄奘顶骨舍利、金陵刻经处等。我们强调要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实现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三是坚持通过城市更新把历史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现在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简单地当做包袱,在大拆大建中破坏了城市历史文明;也有地方搞大量的“假古董”,亵渎了古代文明。历史遗存、人文环境、建筑符号、民俗风情、历史信息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资源,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破坏了历史文化,就丢失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传承文化是传承文明,是城市更新的不竭动力。这几年实施了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名城解读工程、绿城郭新工程、蜀岗瘦西湖景区综合保护工程、城市文明提升工程,成了通过城市更新有效保护古城的一个典。我们只有把握好城市的特质和文脉,通过规划布局、建筑风貌、生态建设等,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要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产业是城市的肌肉,“强身健体”,就要先发展产业,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部分。没有发展,不做大经济总量,不增强城市实力,城市就没有地位,也难以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显而易见,这是市长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但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什么样的产业,是市长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认为,发展要依据城市的自然禀赋,依据城市的产业基础,依据城市的环境容量,选择符合国际国发展趋势、又适合城市实际的路子,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环境保护“多赢”。如果不顾资源、不顾环境,有可能一时把经济搞上去,把城市形象搞上去了,但往往会透支未来,“吃祖宗的饭,断子的粮”。过去昆山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如江阴、常熟、家港。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一茬一茬坚定不移通过对外开放,集聚了大量的外资,昆山因此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产业虽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竞争力,交通瓶颈制约明显,载体建设落后,我们提出不能走人家走过的老路、不能走牺牲环境的弯路、不能走百姓得实惠少的窄路,选择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推动经济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坚持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活改善的协调之路,选择了新能源、源、. . . . . 新材料“三新”产业。经过多年努力,“三新”产业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过去沉睡千年的长江之滨,成了欣欣向荣的开发热土。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科技文化资源丰厚。我们分析情况后,提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战略,突出创新型经济发展,重点整合科技、教育、人才资源,打造创新平台和载体,集聚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客户、高端人才,实施“4 8 8”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在以创新型经济为特征的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每个城市的发展,都要选择能发挥自身优势、有城市特色的发展之路,不能千篇一律。
城市要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每个城市类型不同、等级不同、服务半径不同、功能不同,但都有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的问题。目前,各个城市都处在国际化浪潮之中,如何把握全球城镇化的走向,在国际国城市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让自己的城市优势更优、劣势变优,也是提升自身城市竞争力的问题。城市能级是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辐射影响力,包括基础设施条件、商务环境、研发能力、生态环境等。如果不按城市的资源、人口、环境、产业来配置功能、优化功能,就会走入误区,比如现在有的城市修大马路、大广场、大剧院、大型体育中心,功能重复雷同。这并不是不能修,问题是要与城市匹配,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是省会城市,是区域中心城市,也是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到2015年,将成为千万人口、千亿元级财政、万亿元级GDP的城市。我们根据这个远景目标,对城市发展、功能进行定位、配置和布局,在不断提高城市首位度的同时,提升城市能级,重点是在4个方面加强:一是强化综合交通功能,二是完善商务服务功能,三是形成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功能,四是形成高水平的医疗、教育、文化功能。比如正在加快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建设,形成国家综合性交通枢纽,同时加快市区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建设。现在通行85公里的地铁,下一步要投资700亿元,再建176公里,到2014年前后形成250公里的通车里程。作为中心城市,要建成一个集聚产业的枢纽、集聚财富的枢纽、集聚人才的枢纽,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每个城市都要根据城市的性质来配置功能,实现最优化发展。
城市要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城市的空间布局就是生产力布局,国外有蔓延式发展、田园城市、“精明增长”等规划理念,实践下来各有利弊。我们要吸收国际城市规划成功的理念,根据本地实情,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先布棋局后落子”。统筹城乡发展是优化城市生产力布局的重大机遇,改革开放前30年,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今后30年最大的机遇,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生产要素的重组整合,是资源在更大空间的. . . . . 优化配置,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城乡统筹理解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可以把农村土地资源为城市所用。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全域统筹,一体规划,全面协调,在更大空间上优化生产力布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要素整合,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一是整合城区近郊区,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是抢抓铁路南站和红花机场搬迁的机遇,整合近郊南部4个区,面积180平方公里。同时对城东地区、江北地区进行整合,加起来超过300平方公里,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布局,梳理道路、水系、景观、网络体系,配置城市功能,打造“新”、“大”、现代都市新中心。二是明确主体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对各产业区、城区、居住区、生态保护区、文化教育区等明确定位,明确主城几个区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近郊四区两县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推进“农地重整、村镇重组、要素重组”。三是在郊区规划建设新城、新镇、新社区。加快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8个新城—60个新市镇—1300个新社区”的新型城镇布局。四是园区化发展,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五是加强功能区的联系,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强化主城与主城之间、功能区与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使城乡成为更加紧密的有机整体。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出“五规合一”,就是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交通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5个方面统一,形成“城乡一图、全市一盘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同层次的城市,都要在更高的层面来考虑和优化空间布局。
城市要成为宜居城市。城市是居民生活的空间,城是由人集聚形成的,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规划、建设、功能包括交通道路配置,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都要体现宜居的要求。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的,我的体会有这样几点:一是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商务环境。一个宜创业城市才能成为宜居城市。二是要有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文化、教育、商业、医疗服务等。三是有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让各类居民居住条件都有所改善,同时要精细规划建设城市天际线、空间尺度、城市公园、小游园、滨水空间,使城市成为居住的“家园”。四是要有优美的生态、人文环境,修复生态、水系,让居民不仅有房子住,更能享受到、享受到自然、享受到清新的空气、享受到文化、享受到各种公共服务。五是要有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能促进人的交融、文化的交融、社会的和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过去邻里关系密切,“邻居好赛金宝”。现在一些地方人情往来淡薄,邻居不相往来,这就要通过和谐家园、和谐社区的建设,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时,我们倡议每年5月8日开展人大代表与选民见面活动,5月2日开展市民日活动,设网上寄语市长、书记信箱等,拉近了邻里关系、党群关系、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