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节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复习参考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4. 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魏源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洪仁玕8.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9.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江南制造总局10.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洋务运动时期1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仁学》1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14. 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15.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6.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7.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并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于陕北吴起镇18.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19.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洛川会议20.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模反攻的文章是《对日寇的最后一战》21. 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挑起全面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22.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23.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国营经济2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5.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7.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8. 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海南经济特区29.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30.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1.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的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2.1911年,直接参与领导武昌起义的革命组织是共进会和文学社3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34.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35.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的新的军事指挥小组成员有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36.1946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37.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38.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4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社会制度的腐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举例1、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主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鸦片战争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8-29《南京条约》4、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辛丑条约》5、太平天国的土地法纲领————《天朝田亩制度》6、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同盟会7、辛亥革命最后失败的标志————袁世凯窃国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9、“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何人所说?————毛泽东10、国共第一次合作最终破裂的标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1、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2、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8-1南昌起义13、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西安事变14、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的战役————平型关大捷15、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1945-8-1516、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17、圆明园被毁坏时间————1860-1018、“师夷长技以制夷”何人所说?—护法———魏源《海国图志》19、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0、太平天国战争发生时间————1851-121、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了绝境的标志————护法运动的失败22、大革命时期国共统一战线正式确立的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3、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三湾改编2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8-12月毛泽东井冈山25、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会议——1938-9月到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26、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九一八事变27、中共七大第一次载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28、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同时,国民党也取得了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的战役—1938-3李宗仁等台儿庄大捷29、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30、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1946-6进攻中原解放区31、从中国近现代史以来中国人民就肩负着两个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32、火烧圆明园何人所为——-英法联军3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两个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4、三民主义————(1)民族主义(2)民权主义(3)民生主义35、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外国资本主义36、新文化运动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37、国民党一大提出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38、三大法宝——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3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预见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重难点整理上编重难点整理(综述、第一章——第三章)综述、第一章重难点: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在近代史的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又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为最主要的矛盾。
(教材P 15)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任务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创造必要的前提,开辟道路。
(教材P17)二、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军事科技的落后,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重难点: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历史教训:农民阶级无法带领人民完成近代中国解放、独立、富强的历史使命。
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历史教训:中国的地主阶级对中国早期出路探索失败说明此阶级不足以带领中国完成历史重任。
三、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历史教训:说明在当时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完成历史重任,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重难点:一、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围绕中国的出路探索时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主要围绕三个焦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当然,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存在的一些弱点,如对“国民”的定位是指少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人民。
这些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难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本章知识体系: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找迅速增长的工业产品市场和廉价工业原料的来源,疯狂地向外扩张,开辟新航路,强迫别国缔结通商条约,以武力掠夺别国领土,使其成为他们的殖民地。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政治特点: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还保留着形式上的独立和自己的政府,但是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方面主权几乎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政府逐渐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
2、经济特点: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投资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并逐渐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存的经济特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总结_文档视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d)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e)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f)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g)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16;11;13-14)(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第一个任务为第二个任务创造了前提?(P17-18)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
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问题要点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总结(1)第一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种矛盾维系了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同时也造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第二章: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期间,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然而,康乾朝后期,清王朝逐渐衰落。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无所不用其极。
经济上,人口增长导致各级官史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的土地和流民不断增加。
同时,土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和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面言之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第三章:中国进行了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各种思想的碰撞和斗争,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的“立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四章: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包括北洋政府的建立、国共合作、五四运动、中国的成立等。
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二战中最具规模的战争之一。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