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6.34 KB
- 文档页数: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从培育服务业人才、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并提出具体措施。
首先,培育服务业人才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
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在于人才,因此培养优秀的服务业人才成为首要任务。
首先,应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对服务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开设服务业相关专业,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其次,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通过设立奖学金、资助项目等措施,吸引和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服务业人才。
同时,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培养服务业创新人才。
其次,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
现代服务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首先,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服务业技术创新。
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
政府可以建立服务业创新联盟,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服务业创新。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壁垒。
最后,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
政府需要通过和政策支持,为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简化服务业准入程序,降低创业门槛,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的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保障市场秩序的公平和有序。
同时,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培育服务业人才、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和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实现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全社会生产力。
融合育人新模式: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陈军;于牧鑫;张津铭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以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精益化发展为目标,在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团队模拟复盘的基础上,提出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立足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探索应用经济学专业融合育人新模式.力图培养能力上数字化应用、水平上精益化发展、素质上德才兼备的新型应用经济学专业人才,助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区域传统产业数字化、精益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总页数】6页(P64-69)
【作者】陈军;于牧鑫;张津铭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经济学院;嘉兴学院医学院;嘉兴市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背景、任务和思路--教育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相关人员培训班"主题报告要点
2.产业融合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吗?——基于先进制造业与
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视角3.“两业”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视角4.产业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王振一、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当前的上海正处于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
这种转型不仅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整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需要。
今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并以高端服务业引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现代服务业属于知识型产业,其对人才的需求与先进制造业相比明显不同。
一是人才需求总量更多。
先进制造业需要技术精英,但它的中心任务是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先进产品,其加工、制造过程需求更多的是熟练的技工,甚至劳工。
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能够承担知识供给的只能是知识型员工,所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主要是拥有良好文化教育背景的人才。
二是人才需求结构偏重文科。
这里的文科包括了经济、管理、法律等。
先进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集中在理工科背景,以优秀的工程师队伍为主体。
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文科和复合型,特别是金融、商贸、法律、财会、管理等。
当前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各种瓶颈,其中最主要的瓶颈之一就是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严重缺乏。
人才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端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
政府方面正在力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但高端服务业多数属于新兴产业,各教育培训机构对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时差性滞后。
也可以这么说,由于结构转型的快速来临,人才培养实际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
二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从一开始就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不允许我们从初级做起,慢慢积累经验。
现在多数企业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实现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扩张。
他们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富有开拓精神。
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人才确实非常有限。
如在金融服务领域,不仅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模与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人才素质问题更加突出,通晓国际惯例,懂得金融创新产品的高级金融人才非常缺乏。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研究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物流人才的要求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现代服务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服务业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物流人才。
他们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现代服务业对物流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物流人才需要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并能够不断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现代服务业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物流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物流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业务操作能力,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现有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
由于物流行业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现有的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部分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在物流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教学设施和实践实习基地也较为简陋,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过多,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不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如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信息技术革命的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
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经济发展新思路,也造就服务业人才的紧缺。
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服务业人才培养使得教育体系在设计方案、寻找实施路径,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探寻服务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构建完整的应用型、发展性强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支撑。
标签:新产业;新业态;服务业人才一、研究背景1.背景。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同时面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发展归因于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倒逼,同时助力于结构优化与动力转换。
新产业新业态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新型经济形态下对服务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又有了新的挑战。
2.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
(1)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
[[[]王兆辉.江苏省产业创新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1)]]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新兴产业部门是目前世界上通常所讲的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例如生物工程技术,IT产业。
第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
例如纺织行业,钢铁行业。
第三,原来人们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
例如国外的传媒业和教育产业。
(2)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问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
因此新型的跨界经济形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特征使服务业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在技术、应用和模式上相互融合,不仅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消费增长,同时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