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及预防措施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动物,引起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发和传播,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一、背景介绍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鸡、鸭、鹅等禽类中传播迅速,且对人类具有潜在的威胁。
根据病毒的蛋白质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分为H5N1、H7N9等不同亚型。
二、应急预案要点1.监测与预警(1)建立禽类动物流行病监测机制,定期对家禽生产区、市场和禽类养殖企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病原学检测。
(2)完善疫情预警机制,建立与国家和地方疾控部门、动物卫生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2.疫情调查与报告(1)发现禽类动物发病或死亡情况,立即进行疫情调查和现场检测。
(2)确诊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报告,并采取控制措施。
3.传染病控制与隔离(1)对发现的病毒传播源,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感染禽类动物进行隔离和扑杀,对养殖场和市场进行消毒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4.应急疫苗与药物储备(1)建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供应机制,及时研发和生产应急疫苗。
(2)建立疫苗和药物的储备库存,确保在疫情爆发时能够迅速投入应急使用。
5.应急通信与协调(1)建立应急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的迅速传递和沟通。
(2)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各部门、相关机构和专家组织的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计划。
6.健康教育与宣传(1)加强群众健康教育,提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加强媒体宣传,传播预防措施和信息,减少恐慌情绪的产生。
7.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1)与国际组织、邻国和地区展开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和科研成果。
(2)及时向国际组织报告疫情情况,并接受国际组织的指导和协助。
三、预案层级和实施机构1.预案层级(1)国家级预案:由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等共同制定和实施。
禽流感应急处置方案简介禽流感(即禽离子型流感病毒)属于高致病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禽流感疫情,及时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防控及紧急处置两个方面,提供如下禽流感应急处置方案。
防控措施1.加强禽类养殖场消毒:养殖场每天要进行至少一次彻底的消毒; 生牛奶和蛋类也需要经常消毒。
消毒过程中应该使用专门的消毒剂,如漂白粉和过氧化氢等。
2.通过检疫防范:对每个疑似病例进行检查以及检疫,确保禽类健康。
如果养殖场内出现疑似病例,应该立即联系当地的卫生防疫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3.停止运输、交易等活动:禁止禽类交易及运输,确保家禽养殖业的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4.隔离疫区:针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立即设立相应的隔离带,从而避免禽流感的扩散。
5.人员管理:保持养殖场出入口,进入和离开人员应进行人体温检测,确保养殖场相关人员得到相应联络及治疗。
紧急处置方案1.疫区动员:在疫区里面积极动员居民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共同参与防治工作。
2.难症病予以治疗:对已经感染的家禽尽早发现和治疗,以免病情扩散。
3.对禽场进检封场:对发病禽场进行全面封场,禁止外人进入,确保禽类安全。
4.确诊隔离:对疑似病例确诊为禽流感后,需要立即封闭并隔离。
5.停产销毁:在动物病毒检测结果出来之后,养殖场要立即停产,销毁病禽,进行全面清除工作。
6.政策支持:疫情肆虐时,政府应该更加支持相关企业,保障其正常的运营和生产,同时也要加大对禽流感的关注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
总结以上,是本文提供的禽流感应急处置方案,主要是从防控和紧急处置两个方面着手。
在强烈的政策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相信禽流感这种疾病也会尽快得到有效控制,为家禽养殖业的发展再添一筹。
鸡禽流感的症状及防治方法白露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加上部分地区多风多雨的天气影响,此时正是鸡群禽流感高发的季节。
一般3-5天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最高可达100%,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继发感染,自身带来的死亡率就远超50%以上,这无疑对养殖户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那么鸡要如何防治禽流感疾病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流行特征禽流感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可以通过水源、飞鸟、土禽等传染到家禽身上。
又通过家禽的呼吸道、眼鼻耳和伤口等侵入。
其中最易感染的是呼吸道,禽流感的发病对象十分广泛,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品种,多大的鸡都有几率发病。
但是主要是发生在冬春温度较低季节及母鸡身上,风量大的时候更加有利于病毒的传染。
二、主要症状1、最急性型系由高致病性毒株所引起,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2、急性型是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症的类型,此型病鸡潜伏期较短,一般为4~5天。
常由中等致病性毒株所致,是目前发生禽流感常见的一种病型。
此型病鸡常见的症状为精神沉郁,体温急剧上升,食欲减退或消失,母鸡就巢性增强,产蛋量减少。
并伴有轻度至重度的呼吸道症状,病禽呈现咳嗽、喷嚏,气管有哕音和大量流泪。
3、慢性型由中、低致病力的毒株引起,出现轻微的一过性呼吸道症状(不显性感染)。
三、防治措施1、加强鸡舍的管理,不在有疫情或者是无疫苗检测的地方购种,控制外来车辆及人员,避免参观,或者是在参观入舍前全面消毒,穿上无菌服入舍。
2、切实做好养殖场的各项防疫工作。
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家禽与土禽的密切接触,尤其是不要接触土鸭等。
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注意养殖场卫生状况,改善家禽养殖环境。
3、保证饮水的干净,及时处理鸡舍中的粪便,不能与其他家禽进行混养。
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必要时对鸡群也要全身喷洒药剂,将死鸡远离鸡舍进行烧毁或者是深埋。
4、及时封锁鸡舍,发病严重时应该对其进行,再集中进行处理,最好是全部烧毁。
病情在控制范围之内时,每天使用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对鸡进行消毒,连续喷洒一周左右,再隔离饲养一段时间观察。
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距今已有127年历史。
它既可发生于禽类,又可发生于哺乳动物。
近年来,尤其是最近,禽流感疫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发病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受疫情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
禽流感在造成巨大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更加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禽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但不可恐。
由于许多人员尤其是广大养殖户对禽流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该病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防控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要么掉以轻心,要么谈之色变。
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禽流感,做好禽流感的防治工作,使防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由“救火”变为“防火”。
一、禽流感的流行学特点1 传染源:主要是病禽和带毒禽鸟。
病毒可较长时间在污染的粪便、水等环境中存活。
今年世界范围内禽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带毒的候鸟迁徙造成的,我国发生禽流感疫情的疫源与候鸟和野鸟关系密切。
2 易感动物:家禽和多种鸟类易感。
部分水禽和野鸟带毒而不发病,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
3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只或其分泌物、排泄物和其它污染物而引起,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4 流感病毒本身的毒力是禽类发病和死亡的决定因素,往往高致病力的毒株(如H5、H7)传染性更强,家禽也易感染。
今年在我国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H5N1亚型。
5 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大中雏禽只均可发生,且伴随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6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发,常发生于天气突变时。
二、禽流感的主要临床症状1 潜伏期短,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
2 禽只突然死亡,高死亡率;病禽精神极度沉郁,不吃不喝,头部水肿,脚蹼(鳞出血),神经紊乱。
3 鸭鹅等水禽有明显神经症状,腹泻,可出现角膜炎症,甚至失明。
三、禽流感的主要病理变化1 全身组织器官(气管、支气管、肺、脑膜、胰脏、肝脏、脾脏、肠道、心冠脂肪、肾脏等)严重出血,特别是腺乳头与十二指肠、呼吸道黏膜、心冠脂肪与心内膜。
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根据外膜血凝素(H )和神经氨酸酶(N )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禽流感病毒分为15个H 亚型(H1~H15)和9个N 亚型(N1~N9),各亚型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性不高,目前人类还没有研制出1种疫苗能够对所有亚型的感染病毒起到预防作用.禽流感病毒对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亲嗜性很强,导致器官和组织粘膜、浆膜的上皮细胞严重受损,引发大出血.禽类感一般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眼结膜直接接触被感染的食物、水、灰尘、粪便和分泌物等感染病毒,禽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广,控制难度大.1病原学禽流感的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SNI 亚型病毒,1997年香港的禽流感与目前亚洲十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禽流感病原体都相同,HSNI 型禽流感病毒是人与动物共患的流感病原体,容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由于病毒多变异,导致甲型流感的反复发生,难以彻底消除.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单链RNA 片段组成.这8个片段编码10个病毒蛋白,其中8个是病毒粒子的组成成分(HA 、NP 、M I 、M Z 、PBI 、PBZ 和PA),另两个是分子质量最小的RNA 片段,编码两个非结构蛋白一NSI 和NSZ.NSI 与胞浆包含体有关,但对NSI 和NSZ 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现在已获得了包括H3、HS 和在内的12个禽流感病毒亚型HA 基因的全部序列以及所有14个血凝素基因的部分序列.禽流感病毒通常为直径80-120纳米球形、丝状物.表面覆盖10-12纳米的密实钉状物.禽流感病毒粒子构成包括:0.8%-1.1%的RNA ,70%-75%的蛋白质,2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脂质包括大量的磷脂、少量的胆固醇和糖脂,位于病毒的膜内.碳水化合物包括:核糖(在RNA 中)、半乳糖、甘露糖、墨角藻糖和氨基葡糖.病毒粒子主要以糖蛋白或糖脂为主要存在形式.2流行病学禽流感一般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迅速、易传播、感染面广、流行区域大,病情一般很重.2.1传染源禽流感病毒有三种不同型的传染源,目前发现的禽流感病毒均为A 型.一般多见于禽类,人、马、猪也可感染,水貂、海豹、鲸等其他哺乳动物偶尔会感染.2.2传播途径呼吸道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途径,感染动物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经飞沫感染其他易感动物.患禽亦可随粪便排出大量病毒,密切接触感染家禽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可被感染.患禽粪便中的HSNI 型禽流感病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并被风携带而传播.迁徙的候鸟可通过粪便等污染水源和水禽.目前尚无经卵垂直传播的证据.3诊断3.1鉴别诊断3.1.1与新城疫的鉴别相同症状:羽毛蓬乱,翅膀低垂,鼻内分泌物明显增多,嗜睡,晃头、呼吸障碍等.不同症状:感染禽流感通常为胰脏功能破坏,易出血,脚磷见血,头肿.新城疫很少有此症状.新城疫发病时通常抗体都会表现异常,如出现抗体水平紊乱等.因此,若禽类出现以上相同症状时,可通过检查新城疫抗体是否正常,若正常则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3.1.2与减蛋综合症的鉴别因受到低致病性流感病毒感染会使产蛋鸡产蛋数量迅速下降.并引发呼吸道感染,但一般死亡率较低.感染低致病性流感的蛋鸡下的蛋颜色比正常蛋浅,且表面有花斑状纹.患减蛋综合症的病鸡不会出现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达不到产蛋高峰,产出畸形蛋和软壳蛋较多.3.1.3与慢性呼吸道病的鉴别感染低致病性和非典型禽流感病毒,临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明显,粪便为青色、水样.通常死亡率大于30%.病鸡感染呼吸道疾病通常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同时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包炎、气囊炎和腹腔炎等.由于心包膜的增厚,可见黄白色沉淀物于气囊上.病鸡患慢性呼吸道疾病,使用某些抗生素临床效果明显.3.1.4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鉴别相同症状:呼吸障碍,咳、喘,喉咙及气管粘膜充血,出血、溃烂、组织坏死.不同症状:禽流感病鸡会出现消化道疾病,不管是成年鸡还是幼鸡都有可能发病,发病率高,且死亡率也高.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病鸡出现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很小,且一般多发于成年鸡.发病率低,而死亡率较高.3.2实验室诊断禽流感诊断及防治措施张雪松(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禽流感对鸡群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对上皮细胞和血细胞有较强的亲嗜性,由此而造成普遍性出血,引起器官衰竭,整个机体处于不可挽救的瘫痪状态.禽流感病毒繁殖快,对环境污染严重,传播途径广泛,速度快,控制难度大.本文重点研究了禽流感诊断方法并进一步提出防治措施.关键词:禽流感;诊断;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39-02Vol.28No.3M a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上)2012年3月139--传统诊断方法是以病原学为依据.靠鸡胚将病毒分离,病毒鉴定一般通过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血清学为依据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免疫荧光技术综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目前,随着生物科技和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各项先进技术应用到禽流感的快速诊断中,使其诊断技术更加完善.如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RT-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等.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诊断需要在HA亚型鉴定完以后,进一步做更加精确的试验进行诊断,如进行细胞培养、动物试验及对裂解位点进行序列分析等.4综合性防制措施4.1加强生物安全,搞好隔离饲养和消毒工作在许多乡村或偏远地区,小型养殖户大都存在将鸡和水禽混合饲养,或是分开饲养但属于同一场区的现象.水禽一般需要进行户外放养,与迁徙候鸟接触机率较大,候鸟迁徙过程中携带病毒较多,很可能通过粪便将病毒传染给水源或水禽,水禽与鸡处于同一场区,很容易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鸡和其他禽类.因此,要想控制病毒来源,应抑制家禽与候鸟接触,避免污染水源和食物.场区内应将各类动物隔开,杜绝在场区内饲养笼鸟和不明家禽.要从无疫情的地区和鸡场引进种蛋和雏鸡,确保鸡种来源安全可靠,并在厂区内进行自繁自养,鸡舍外要勤消毒,场区地面可用2%~3%热烧碱水喷洒消毒,家禽可用过氧乙酸、威岛牌消毒剂消毒,水源要用漂白粉消毒.温度对流感病毒的影响较大,温度越高其存活时间越短.紫外线可杀死大量病毒,因此,夏季鸡舍要勤通风,阳光照进鸡舍可以大量减少里面的病毒数量,从而降低禽类感染病毒的机率,起到有效防止禽流感的作用.4.2加强饲养管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第一,要保证家禽拥有充足的饲料和水源,增强鸡的体制和病毒抵抗力.第二增强鸡群的整体免疫力.对鸡群的常见疾病如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要建立较强的免疫力.保持鸡舍通风良好,可增强呼吸道粘膜对不良气流的抵抗力,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4.3疫苗免疫接种灭活疫苗是目前为止主要的流感疫苗.一般选择流行地区的毒株对鸡胚接种,获取尿囊液,采用甲醛灭活处理,添加矿物油佐剂从而制成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较好.灭活疫通常用于低毒力和中毒力病毒引起的流感.一般多价苗效果好于单联苗.灭活疫苗不能杀死病毒只能抑制病毒传播和降低其病发程度,不能用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随着各国对禽流感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疫苗的开发种类也增加了很多.家禽通过疫苗接种在获得疱疹免疫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禽流感抵抗能力.200日龄非免疫产蛋鸡及20日龄SPF小鸡可安全使用禽流感卵黄抗体,可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接种程序建议:以产蛋鸡为主感染群体的地区,20~30日龄首免,0.3~0.5mL皮下注射,开产前20d二免,0.5mL注射;对种鸡和禽流感频发地区:在300日龄首免;小鸡感染的地区,7~10日龄首免,开产前二免,必要时在300日龄三免;肉仔鸡感染地区:5~7日龄,0.3mL皮下注射,免疫一次即可.特别提醒:免疫灭活苗接种,一般需2次以上;小日龄家禽首次接种时,应尽量避开母源抗体高峰期;水禽进行免疫时或许会产生一些副作用.4.4防止疫病扩散一旦发现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马上将具体疫情上报相关部门,同时确定疫区范围,并封锁,对疫区内所有感染病毒的禽类要全部捕杀,病死的禽类必须采取烧毁或深埋地下.疫区内的所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场地、物品都要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要对5公里以内的所有禽类采取紧急疫苗接种.疫区周围要加设隔离带进行隔离,隔离区内严禁感染或疑似感染病毒的动物制品外流,并严防隔离区外动物进入疫区场地.5治疗感染禽流感病毒,要早发现,早治疗.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并非无药可治.鸡群大都实施过疫苗接种,因此具有一定的抗体,多数感染鸡群经过治疗可以治愈.虽然没有直接治愈禽流感的药物,但是通过临床试验,可采取短时间内采取金刚烷胺类药物对病毒进行控制,抑制其繁殖能力,并在以后使用中药配合治疗禽流感,效果明显.用药治疗关键是剂量的把握.金刚烷胺类药品的剂量一定不能盲目加量和随意增加使用时间,因为金刚烷胺对生殖系统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而抗病毒中药的量必须足够,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抗病毒的中药主要有“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黄芩、连翘等),“清瘟解毒散”(天花粉、葛根、白芷等),“荆防解毒散”(金银花、连翘、荆芥等)他们的剂量在治疗禽流感时应该加大到2~4倍.禽流感的对症治疗.禽流感能引起发烧、组织器官损伤和继发感染,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阿司匹林等解热药控制体温,使用广谱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和抗菌消炎,使用维生A、D、E和中药维持生殖系统和组织器官的功能等,增加身体抵抗力,添加黄芪多糖、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参考文献:〔1〕王凤武.禽流感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5):174-175.〔2〕彭光涛,夏春玲.禽流感诊断研究进展[J].内江科技,2010(5):43.〔3〕张冠华.禽流感的鉴别诊断与防控要点[J].养殖技术顾问, 2010(6):162.〔4〕张议文,刘桂林.禽流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9,29(3):70-72.〔4〕谷臣君,阳勇,李科.禽流感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禽种业, 2010(02).〔5〕王先瑜.禽流感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畜牧市场,2010(09).〔6〕李存,童贻刚.禽流感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 2010(05).〔7〕赵思凯.关于当前禽流感流行情况的探讨[J].北方牧业, 2010(19).〔8〕吴敏芳,赵孝安,吴金祥.禽流感的诊断与检疫[J].中国畜禽种业,2010(10).140 --。
2012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及预防措施建议
2011年12月20日,香港特区政府从长沙湾临时家禽批发市场的一只死鸡尸体上,检测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1日果断销毁场内全部约17000只活鸡。
12月26日,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渔护署发言人昨日表示,已完成死鸡样本的基因分析,发现病毒所属的支系是2.3.2.1,与今年香港发现感染H5N1的野鸟尸体,病毒支系相同。
疫情发生后,农业部高度关注,要求广州、深圳等香港周边城市畜牧兽医部门加强禽流感监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加强口岸检疫工作,防止疫情传入。
但是,由于冬春是禽流感的高发季节,禽流感又可以通过鸟类等传播,我国内地发生禽流感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在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采取有利措施,预防禽流感的暴发和流行。
一、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御病毒于禽场之外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是防控动物疫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各养殖场应加强对生物安全设施的检查,重点检查各项设施是否运转良好,必要时增设新的生物安全设施。
检查各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应加强人员和车辆管理。
建议饲养员实行封闭式管理,在鸡场内吃住,可定期休假,再回场时要洗澡、换消毒后的工作服方能进入鸡舍,不准外购禽肉制品进场。
饲养员禁止串栋串舍,各
生产区工具用具和物品必须专用。
外来人员禁止进入生产区,根据需要必须进入时,要换消毒的工作服、鞋、帽方能进入。
出入生产区的人员实行登记制度。
禁止一切外来车辆进入生产区,内部车辆进入厂区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切实做好各项净化和消毒工作。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剂对禽流感病毒均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在做好环境消毒的同时,加强带鸡消毒,家禽出栏后还要做好栏舍消毒。
消毒方式有气雾消毒法、熏蒸消毒法、消毒液清洗喷洒或浸泡、高压灭菌、堆积发酵或焚烧以及投放生石灰等,消毒时需根据消毒对象及消毒目的采用最有效的方式。
使用消毒剂时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剂按一定的时间交替使用,使各种消毒剂的作用优势互补,确保消毒效果。
熏蒸消毒禽舍时,舍内温度保持在18~28℃,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才能很好地起到消毒作用。
盛装药品的容器应耐热、耐腐蚀。
做好灭鼠、灭蝇、灭蚊及防鸟工作。
保持鸡舍四周清洁无杂物,定期喷洒杀虫剂消灭昆虫。
在老鼠洞和其出没的地方投放毒鼠药消灭老鼠。
定期清扫鸡粪,清出的鸡粪在发酵池内堆积发酵。
防止鸟类进入禽舍以及防止鸟类污染饲料、饮水等对于预防野鸟传播禽流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做好饲养管理措施,也可降低禽流感发生的风险。
包括饲喂全价卫生的饲料、适时开食和饮水、合理保温、合理的光照、保证通风透气、控制好相对湿度、调整饲养密度避免过分拥
挤、采用充足卫生的垫料(最好是木屑、刨花等)、给予充足和卫生的饮水以及避免应激等。
二、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除防止病原传入外,我们还要清楚我们的养殖场以及我们的周边地区是否存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否存在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隐患。
因此需充分发挥各肉鸡综合试验站的作用,调动各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各试验站在自己的试验县内进行调查。
调查时可以采取问询和临床观察的方法,了解有无家禽出现病状或死淘率增加等各方面的情况,若有,则及时查明病因,必要时可采集病料样品送给禽流感防控团队进行诊断。
开展病原学监测工作。
如果有的家禽的免疫抗体水平不是很高,可能会有一定的病原存在,但又不会出现大规模发病的情况。
病原的存在是相当危险的,如果病毒出现变异或者在其他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就会出现疾病的暴发。
因此,开展病原学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建议每个场每个日龄的鸡至少采2栋鸡舍,每栋鸡舍在不同位置共采集样品20-30份。
死禽采集脾、肺、肾和脑等组织样品,活禽同时采集气管和泄殖腔拭子,同一只家禽的样品可以混合到一起。
病料和拭子应放在含有抗菌素的pH值7.0~7.4的等渗PBS内(无PBS可用25%~50%的甘油盐水)。
样品在室温放置1~2h后样品应尽快处理,没有条件可在4℃存放几天,
也可于低温条件下保存(-70℃贮存最好)。
样品采集后可以自行用RT-PCR或荧光定量RTPCR等方法进行检测,也可以送给禽流感防控团队进行病毒分离。
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当前我国应用的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5株),对我国分离的大部分禽流感病毒而言是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的,而且是免疫抗体的效价越高,保护效果越好,因此,我们需要监测鸡群的免疫抗体,对于抗体较低者需要加强免疫。
如果是活鸡,可以在进行病原学检测采集棉拭子的同时采集血清样品。
而且将拭子和血清样品的编号一一对应。
如果分离到病毒,则可以找出病毒与抗体的相关性。
三、对当前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力进行评估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禽流感防控岗位团队(其成员为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部分成员)于2009年就受香港渔护署之托进行了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5株)对香港分离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3.4分支A/chicken/Hong Kong/8825-2/2008(简称为HK/8825-2)标和2.3.2分支A/chicken/Hong Kong/782/2009(简称为HK/782)株免疫效力评估,结果疫苗免疫两次后攻毒,所有免疫鸡都无病症、不死亡且不排毒,表明我国的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5株)免疫鸡可以抵御香港流行株的攻击。
目前,我们正在与香港取得联系,准备进一步评估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5株)对这次香港分离到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效力。
从Re-5株对我国流行株的免疫效力评估来看,该疫苗一次免疫后,可以抵御香港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2.3.2分支这类病毒的大多数病毒的攻击。
当前,禽流感防控岗位团队已经进行了疫苗种毒株的更新,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6株),这个疫苗是专门针对我国以及东南亚流行的2.3.2分支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研制的,该病毒的表面基因来源于2010年从广东鸭分离的2.3.2分支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该疫苗一次免疫鸡后用当前流行的2.3.2分支病毒攻击,免疫鸡均可获得完全保护。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该疫苗的审评,建议一旦农业部批准使用,养殖企业应及时用新毒株疫苗进行免疫。
禽流感防控团队还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禽流感监测,随时掌握我国禽流感病毒的存在情况,随时进行疫苗对获得的有代表性的新毒株的免疫效力评估,确保疫苗对流行株的有效性,为我国禽流感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做好自身防护,预防人感染H5
亚型禽流感病毒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仅会感染家禽,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感染人,导致人发病、死亡。
2003年至今,共有15个国家确诊了575例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病例,死亡338人,死亡率达58.8%。
首先是尽量避免与活禽(鸟)或禽类粪便接触。
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病毒会散布到空气和周围环境中。
禽流感病毒在污染的粪便及饮水中可长时间存活,减少接触活禽或感染禽污染的粪便、尽可能减少到活禽交易市场及观赏鸟市场的活动以及尽量避免自行宰杀活禽是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野鸟常携带禽流感病毒,并且在禽流感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尽量不到野鸟尤其是迁徙鸟聚集的区域内活动,减少或避免与野鸟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也可降低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
作为家禽养殖、销售、宰杀或防疫人员等,接触家禽是不可避免的,是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自身防护尤其重要。
作业时戴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长筒胶靴,戴橡胶手套,接触畜禽和禽类粪便后一定要彻底清洗,最好用消毒液擦手。
其次是不吃未煮熟的禽肉及禽类产品。
感染禽的肉、脏器或者蛋等均可能带有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在70℃条件下2~3分钟便可杀死,因此,煮熟的禽及其产品可以放心地食用。
再次是讲究卫生、加强个人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摸过鸡蛋或者生冷禽类制品后勤洗手的习惯。
对于一般人员来讲,应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场所,还要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对于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及疫情扑灭工作以及从事家禽饲养或活禽宰杀的人员来讲,应配备
相应级别的防护措施。
第四是及时救治、莫失良机。
当发现有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尽早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