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8
[标签:标题]篇一: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第一章民俗风情旅游概述(1)第一节民俗风情的涵义、特征和价值(1)一、民俗风情涵义(1)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用folk和lore组成folklore,意为民众旧传、民众的知识。
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东渡学者开始使用民俗、风俗此词。
二、民俗风情的特征(3)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三、民俗风情的价值(6)1、文化方面(一)民俗土,纯朴、宝贵、稀少、具有特色;(二)内容涉及广泛,涵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民俗风情能够直接参与、体验;2、经济方面第一、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节现代旅游的定义、特点和类型(7)一、现代旅游的定义(7)1、我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如齐梁沈约的《悲哉行》中有记载,“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
2、在国外,旅游一词直到1811年才录入牛津词典,这个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使用。
3、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们出于和平目的所进行的非定居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9)1、暂时性、异地性2、消费性、享受性3、综合性、多样性4、大众性、持久性三、现代旅游类型(重点了解——按主要目的、资源特征、旅游者活动区域、组织方式划分) (15)第三节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一、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民俗风情旅游——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从性质上来说,它属于文化旅游;内容上十分广泛;从类型上来说包括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
民俗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民俗即民间风俗(folklore),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
物质生产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项16.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2.社会组织民俗: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形成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3.岁时节日民俗: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4.人生仪礼: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5.民间信仰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6.图腾:指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中“他的亲族”的意思,即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7.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8.民间语言民俗: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话.9.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10.成年礼:指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1.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12.风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
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14.“残余论”观点:即很多民俗事项都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
通过对其研究来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15、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承传的物质文化事象。
民俗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于神灵、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敬畏。
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信仰对象和仪式,例如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欧洲的基督教、希腊神话等。
民间信仰体现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观念和生活状态。
二、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人们在特定的日期或时刻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而举行的一种文化活动。
不同的节日庆典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节日庆典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庆盛会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婚嫁葬礼婚嫁葬礼是人们生命中重要的仪式,也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婚嫁葬礼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的态度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结婚仪式、婚礼习俗、丧葬仪式等,西方的婚礼仪式、葬礼习俗等。
婚嫁葬礼的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道德观念。
四、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于食物的选择、烹饪、用餐等方面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习俗,例如中国的饺子、炸酱面、火锅等,日本的寿司、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鹅肝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穿着、打扮、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服饰礼仪,例如中国的汉服、旗袍、长袍马褂等,西方的西装、礼服、制服等。
服饰礼仪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形象、社会地位、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关注和追求,也是民族风格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民俗学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反映和记录。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1.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4.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5.民俗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宗教、地域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7.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民族特点鲜明,民俗文化异彩纷呈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9.旅游对民的文化的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10.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11.中国汉族服饰流变轨迹是:上衣下裳---胡服----袍12.服饰民俗产生发展的四个阶段:遮身蔽体,防寒御暑;生产需要;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象征;反映社会观念,政治观念13.我国饮食民俗源于:经济原因、自然条件原因、民族原因、宗教信仰原因14.饮食民俗的发展阶段:生食、熟食、烹饪15.饮食的惯制: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礼仪饮食的惯制、信仰上的惯制(饮食民俗特征:区域差异、丰富、民族性)16.居住民俗的形成过程:创时期:方式:穴居、巢居特点: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过渡期:方式:风篱、原始帐篷特点:住所固定化趋势、出现火塘发展期:方式: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特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化17.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18. 居住的惯制: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火塘边有座次、睡次的区别;火塘是神圣的地方)2)住房的分配3)公房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19.民间建房的礼仪: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20.居住民俗的三大宗旨: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使之合理化;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21.居住类型:四合院、围楼、窑洞、一颗印22.交通民俗特征:地域性、神秘性、等级性、性业性23.交通民俗的类型:陆路交通民俗(1.道路:栈道、纤道、盘山道和石阶道、冰雪道、城镇道路 2.桥梁:石桥、木桥、索桥)水路交通民俗(水道港口航标)空路交通民俗(风筝信鸽)24.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自然环境影响、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因素25.中国汉族交通民俗:滑杆、羊皮筏、栈道、乌篷船26.农业民俗的类型:种植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畜牧业民俗、采集与狩猎民俗、副业民俗27.农业民俗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功利性;技艺性;稳定性;经验性;田园性28.“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原则29.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条件、民族与地域传统30.发展阶段:原始(刀耕火种)传统(铁具人力)现代(科学为指导商业为目的)31.农业民俗旅游开发原则:地点选择、景观选择、季节选择、、组合开发32.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观光欣赏类、游乐参与类、饮食购物类33.工艺美术的旅游审美特征:功能美、形式美(造型美、图案美、色彩美)质地美旅游价值(功能):纪念品对旅游目的地的纪念和引起回忆的载体,赠送的礼物部分有使用功能34.工艺的特色: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35.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历史悠久、品类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不断创新36.汉族传统工艺包括: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织染工艺、雕刻工艺、髹漆工艺、木工工艺37.明式家具的特点:造型简练,线条挺拔流畅,样式典雅;做工精细,结构严谨;色泽自然,纹理清晰;木质珍贵,多用紫檀;装饰多样38.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特点:传统工艺继承较好;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鲜明;工艺品以实用为主;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39.美国工艺美术的特点: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作品的色彩绚丽多变,富有激情;作品内容充满了幽默感和娱乐性;作品注意材料的机理效果和特性;作品很少带有实用性,基本都是以陈设和观赏为目的的前卫风格的工艺品40.英国工艺美术的特点:陶瓷和玻璃工艺十分兴盛;实用性工艺品较少,绝大部分工艺品是观赏品;工艺品做工考究,充满浪漫主义气息41.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诞生礼仪(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成年礼仪、结婚礼仪(相亲迎娶认姻亲关系关系)、丧葬礼仪42.人际礼仪的特征:符合现代观念、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符合现代生活特点、符合现代国际惯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43.人际礼仪的性质:人际礼仪的阶级性;人际礼仪的民族性、国别性;人际礼仪的普遍性44.人际礼仪的作用:尊重作用、约束作用、教育作用、调节作用45.穿着制服要做到几点:整齐、清洁、挺括、大方46.语言礼仪的四个原则:目的性、对象性、诚实性、实用性47.中国汉族人际礼仪1.古代汉族人际礼仪(举止性礼节、称谓礼俗)2.现代汉族人际礼仪(举止性礼节、语言礼仪、交际媒介物)48.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历史事件与传说、文化传播49.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宗教性节日民俗、生产性节日民俗、年节及其民俗、文娱性节日民俗50.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节日民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51.汉族岁时民俗的来源:古代天文、历法知识52.游艺民俗的类型:口承文学活动类(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与谜语)、民间歌舞(歌舞、乐舞、民乐)、民间小戏(宗教戏剧、花鼓戏、采茶歌、秧歌戏、傀儡戏、影戏戏)、民间曲艺(鼓词、道情、牌子曲、琴书、走唱、弹词、快书快板、说演)、民间竞技(竞力量、竞技巧、竞技艺)、民间杂艺(杂耍、杂技、斗戏、动物表演)、民间游戏(助兴游戏、体能游戏、智能游戏、博戏)53.游艺民俗的特色: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基本特征)、季节性与节日性相结合、明显的祭祀与巫术色彩、浓郁的乡土特色54.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欣赏价值、参与、娱乐民间歌谣:山歌、号子、信天游、花儿、小调、风俗歌木偶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55.我国南北汉族民间歌舞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南方有花鼓、花灯、采茶;北方有秧歌、腰鼓。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1.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D )A.祀蚕神B.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C.祭祀紫姑神D.汉武帝祀太乙神2.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A.洗三B.满月C.周岁D.抓周3.我国传统的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D )A.狩猎民俗B.牧业民俗C.渔业民俗D.农业民俗4.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D )A.碉楼石室B.井干式建筑C.四合院D.干栏式建筑5.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B )A.纪念介子推B.纪念屈原C.纪念伍子胥D.纪念曹娥6.服饰的发展趋势:()( A )A.简便大方B.色彩富丽C.面料昂贵D.装饰繁复7.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被称做:()( C )A.民间文学B.大众文化C.民间风俗D.通俗文学8.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叫做:()( B )A.消费民俗B.物质民俗C.商贸民俗D.饮食民俗9.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被称做:()( C )A.民俗的扩布性B.民俗的集体性C.民俗的传承性D.民俗的变异性10.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在什么时代:()( B )A.秦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A.尊亲敬祖B.原始信仰C.祛邪止恶D.伦理观念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C )A.避瘟B.吃粽子C.纪念屈原D.划龙舟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B )A.行商B.集市C.坐商D.马帮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A.幌子牌匾B.固定摊位C.营业时间D.专营商品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A.聚族而居B.设有堂屋C.设有神龛D.设有照壁多选题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ABC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俗学考试资料名词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尝新:1、在稻穗、禾稼初熟时,摘回初穗荐祖敬神的习俗2、宣威的农民认为只要在申、丑、午、己这几天才能“尝新”。
(45)蚕月:夏历三四月。
江苏地区,三四月是养蚕的月份,故称“蚕月”。
(44)百工五法:1、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2、五法是中国古代工匠常用的五种工具:矩、规、绳、水、悬。
(57)祖师崇拜:1、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2、反映各行工匠对本行业开创者或技艺超群者的怀念和崇拜。
(62)斗拱:1、是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2、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两者合称斗拱。
(58)赶集:1、也称“跟集”、“赶场”。
2、指到有规律地变换时间和地点的集市交易活动。
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
(65)中人:1、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2、凭其经验和口才,协助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65)溜索:1、大都高悬于河水湍急的山涧半空,行人挂钩攀索而过。
2、斜溜索从高往低,自然滑往对岸,速度快而危险。
3、平溜索则需臂力,力弱者往往需力大者牵引,始能到达对岸。
(70)南米北面:1、指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
2、因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差异,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3、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
而北方降水较少,耕地多为旱地,种植小麦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74)干栏式住房:1、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
(95)2、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 服饰民俗 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 (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 2
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2)西周时期:上衣下裳,腰间束带渐宽,衣身出现宽博的式样。 (3)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和胡服出现。(胡服: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 (4)西汉时期:上下连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所穿。另一变化就是冠式。 (5)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大规模渗透,形成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 (6)唐代:吸收胡服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穿长靴。 (7)元代:蒙古统治了中国。蒙古男女均穿宽大长袍,用带子束腰,但女装左衽,男装右衽。男子头戴笠子帽,归罪妇女必戴T型姑姑冠。 (8)明朝:禁胡服,恢复唐代的衣冠服饰制度。为粉饰太平,寓意“六和一统”,出现了瓜皮帽,由六片罗锦制成。 (二)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1)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国统治,男子服饰首先是“剪辫子革命”。(2)就是长衫队列里,加进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流行旗袍,青年中学生流行短衣短裙。(3)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流行“列宁装”、“布拉机”。(4)文革时期是中国服饰的倒退期,男女穿军服或蓝灰黑服装。(5)改革开发后,西装、夹卡衫,高跟鞋等。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1)满族,过去一年四季是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旗袍。(2)朝鲜族:通常穿短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档的长裤。(3)赫哲族:鱼皮衣是最重要标志。(4)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是狍皮为原料。
第三章 饮食民俗 1、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2)自然条件原因;(3)民族原因;(4)宗教信仰原因。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生食、熟食、烹饪 2、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和民族性。 3
3、饮食结构: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置方式。 4、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1、八大菜系:鲁、川、浙、苏、徽、粤、湘和闽。 2、茶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即茶俗。(1)客人来时的茶俗;(2)喜庆茶俗;(3)祭祀茶俗。 3、酒俗:有祭祀演变而来。(1)现代官方的酒宴礼俗;(2)汉族民间的酒宴礼俗;(3)节日酒俗。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一节 居住民俗概述 1、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2、民居习俗的形成:(1)创始期,方式:洞穴、巢居, 特点: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2)过渡期,方式:风篱、原始帐篷,特点:住所固定化趋势、出现火塘(3)发展期,方式: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特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多样化。 3、居住类型:(1)洞穴居;(2)干栏式建筑;(3)帐篷;(4)长屋;(5)庭院住宅。 4、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居住的风俗习惯体现在: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2)住房的分配;(3)公房;(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5、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6、居住民俗的旅游价值:一类是供旅游者参与的旅游资源,另一类是供旅游者观光的旅游资源。 第二节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1、风水与民居:居住民俗的三个要旨(1)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2)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使之合理化;(3)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4
2、建房与入住:按建房与入住的程序(1)建房,包括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2)入住,包括择日入住、火的重要性、祖宗神位、庆祝。 3、装饰:(1)门窗(2)梁架(3)墙壁(4)屋顶(5)屋内地面等其他装饰。 4、居住类型:(1)四合院(2)客家围楼(3)窑洞(4)“一颗印”
第五章 交通民俗 第一节 交通民俗概述 1、交通民俗:是指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产生及特点:地域性、神秘性、等级性、行业性、 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一)陆路交通民俗;(1)交通设施:①道路:栈道(又名阁道,是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纤道、盘山道和石阶路、冰雪道、城镇道路;②桥梁:石桥、木桥、索桥③其他设施。(2)交通工具:车辆、动物类交通工具、其他交通工具。(3)陆路交通信仰。(二)水陆交通民俗;(1)水道及其他交通设施,(2)舟船、筏。(3)水陆交通信仰。(三)空路交通民俗。 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1)自然环境影响;(2)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3)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4)民族文化因素。 第二节 中国交通民俗 1、中国汉族交通民俗:滑竿、羊皮筏、栈道、乌篷船。 2、中国少数民族交通民俗:(1)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①蒙古牛车“草原之舟”——勒勒车。②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交通工具——驯鹿。③雪橇。④藏族的牛帮。(2)船,①藏族水路的牛皮船。②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桦皮船。(3)桥,①溜索(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交通工具)。②侗族风雨桥。③竹索桥。羌族
第六章 农业民俗 第一节 农业民俗概述 1农业民俗: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与经验诸内容的模式化行为。产生与发展:(1)原始农业民俗,采用刀耕火种的游耕和锄耕(2)传统农业民俗,采用铁制农具,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3)现代农业民俗。 以 5
实验科学为指导、工业技术为装备、以商业生产为目的。 2、农业民俗的类型:(1)种植业民俗(2)渔业民俗(3)林业民俗(4)畜牧业民俗(5)采集与狩猎民俗(6)副业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 3、农业民俗的特征:(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2)功利性 (3)技艺性(4)稳定性(5)经验性(6)田园性。 4、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1)自然环境(2)科技技术(3)经济条件(4)民族与地域传统。 农业民俗与旅游 1、农业民俗是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农业民俗的自然性、生态性、质朴性与休闲性特征,为现代人提供了回归自然、追溯远古、体验“天人合一”、放松身心劳累的最佳旅游方式。农业民俗能给旅游者以观赏、娱乐、知识和实用价值,是正待大力开发的宝贵民俗旅游资源。 2、农业民俗旅游开发原则:(1)起点选择(2)景观选择(3)季节选择(4)综合开发。 3、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1)观光欣赏类(2)游乐参与类(3)饮食购物类。
第七章 工艺美术民俗 第一节 工艺美术民俗概述 1、工艺美术民俗:是人们在生产、制作生活日用工艺品和装饰欣赏工艺品过程中形成的传承模式,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工艺美术形成和发展:工艺美术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一致的。中国工艺美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当代社会几个阶段。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都是以石器、陶器工艺为主体的工艺时代。②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是以青铜器工艺为代表的。③封建社会是工艺美术的上升阶段,各种工艺得到发展,新工艺不断产生,是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发展时期。④近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继续向前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史历代社会较为重视的内容,到了近现代,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东西文化交流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空间。 3、工艺美术民俗的分类:两大类(1)生活日常用工艺品,即经过加工、装饰的生活实用品。(2)装饰欣赏工艺品,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