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205.08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

【内容提要】

一、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主要讲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特点,以及它与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关系等。学习这一部分,要把握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基本”二字的含义,抓住逻辑基本规律与各种思维形式的具体规则紧密相连的特点,认识它是客观事物相对确定性的反映。

二、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各条规律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公式、要求和作用,以及违反各种规律的逻辑错误。而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则是各条基本规律的共同要求。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自身都要保持始终同一,它从正面表述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则从反面来表述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律要求: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排中律要求: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逻辑基本规律所保证的思维确定性是相对的。它们都只适用于同一思维过程中的同一对象、同一条件(即同一时间、同一关系或方面。常称之为“三同一”)。否则,基本规律就失去作用了。

三、关于充足理由律的有无,尚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而不像其他三条基本规律那样已成定论。为适应某些方面的社会需求(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书将作一般性介绍。其要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总是有充足理由的。所谓充足理由,即理由必须真实,并且必须能推出论题。违反它,就会犯虚假理由和推不出论题的逻辑错误。充足理由律的作用是保证人们的思想具有论证性。

【重点】

一、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和作用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人们的思维活动只有遵守这些规律,才能正常进行。否则,思维就是混乱的,就不能正确地反

映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A”代表任一思想。“A是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如概念或命题要前后保持一致,是确定的、同一的。

同一律要求,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某一思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对一个对象,是肯定就是肯定,是否定就是否定。

在运用概念时,同一律要求,一个概念要在确定意义上使用。在运用命题时,同一律要求,一个命题如断定某一事物的某种情况,那么断定的就是某事物的该情况,即必须在一个确定的意义上使用。例如,“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命题,它所断定的“中国人”是个集合概念,“有骨气”是这一事物的情况。它应是确定的,不能将其转换成其他的概念与命题。

同一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同一性,从而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不矛盾律(矛盾律)

不矛盾律又称矛盾律,它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假。

“A不是非A”表示,任一思想不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即对于同一对象不能既肯定又否定,不能同时断定“A”与“非A”都真。

在运用概念时,不矛盾律要求,一个概念不能既反映某一事物,又不反映某一事物,即不能用相互否定的概念反映同一事物。例如,不能用“红”反映某一朵花的颜色,同时又用“非红”反映这朵花的颜色。

在运用命题时,不矛盾律要求,一个命题不能既断定某一事物的某种情况,同时又不断定该事物的该种情况,即不能用互相否定的命题同时断定某一事物的情况。例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曾在美洲“赚了点钱”、“发了财”,要回老家哈佛尔跟哥嫂们“一起快活地过日子”,后来却破落了。回老家时“衣衫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哥哥嫂子对他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下面是他们对于勒发迹与破落时所作的一系列前后迥异的命题:

①于勒是“全家唯一的希望”;

于勒是“全家人的恐怖”。

②“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

“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③“他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

“这是个流氓”,“这是个贼”,“坏蛋、无赖”……

对同一个于勒,其哥嫂前后却对其作出了迥然不同、完全相反的,甚至是相互反对、相互矛盾的命题。这些都违反了不矛盾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不矛盾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无矛盾性。由于它断定两个不同真的思想,即两个矛盾命题或反对命题不能同真,故可由真推假。它是间接反驳的逻辑依据。

(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A或者非A”表示,某一思想或真或假,二者必居其一。不能既不对同一对象肯定,又不否定,不能同时断定“A”与“非A”都假。排中律要求,两个

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

在运用概念时,排中律要求,某一概念或反映某一事物,或不反映某一事物,即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例如,当回答“考试是不是及格”这一问题时,只能回答“及格”或“不及格”,不能都否定。

在运用命题时,排中律要求,或者肯定某种事物情况,或者不肯定某种事物情况,即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例如,“不要搞绝对化嘛!既不能说李红要求进步,也不能说人家不要求进步。”这段话包含一对矛盾命题:即“李红要求进步”和“不要求进步”。同时都予以否定,就违反了排中律。

排中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和鲜明性。排中律断定了两个不能同假的思想,即矛盾命题和下反对命题,不能同假,但可由假推真。它是间接论证的逻辑基础。

二、违反基本规律常犯的逻辑错误及表现形式

(一)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及表现形式

第一,运用概念时,随意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或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就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其表现形式如下:

(1)同音异词(即词的读音相同,而表达的概念不同),造成概念混淆。例如:把“送钟”与“送终”相混淆。

(2)同词异义(即同一词语表达不同概念),造成概念混淆。例如:

鲁迅的作品是不能一天读完的,

《祝福》是鲁迅的作品,

所以,《祝福》是不能一天读完的。

这里,“鲁迅的作品”,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混淆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