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氏定氮法测定6-苄基氨基嘌呤的含量
- 格式:pdf
- 大小:149.38 KB
- 文档页数:2
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氮含量摘要:凯氏定氮法首先将含氮有机物与浓硫酸共热,经一系列的分解、碳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复杂过程,最后有机氮转变为无机氮硫酸铵,这一过程称为有机物的消化。
为了加速和完全有机物质的分解,缩短消化时间,在消化时通常加入硫酸钾、硫酸铜、氧化汞、过氧化氢等试剂,加入硫酸钾可以提高消化液的沸点而加快有机物分解,使用时常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次氯酸钾等作为氧化剂以加速有机物氧化。
消化完成后,将消化液转入凯氏定氮仪反应室,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将NH4+转变成NH3,通过蒸馏把NH3驱入过量的硼酸溶液接受瓶内,硼酸接受氨后,形成四硼酸铵,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直到硼酸溶液恢复原来的氢离子浓度。
滴定消耗的标准盐酸摩尔数即为NH3的摩尔数,通过计算即可得出总氮量。
在滴定过程中,滴定终点采用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指示剂颜色变化来判定。
测定出的含氮量是样品的总氮量,其中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
关键词:1.实验部分:1.1实验仪器及样品1.1.1 材料与试剂浓H2SO4、K2SO4、CuSO4·5H2O、NaOH、HCl、H3PO4、硼酸溶液(20g/L)30%氢氧化钠(分析纯)溶液;甲基红、乙醇、溴甲酚绿、定量滤纸等。
40 %NaOH 溶液:40 g NaOH 溶于100 mL水中;0.05 mol/LHCl标准液:4.2 mL HCl 溶于1000 mL 水中,碳酸钠法标定盐酸;2 % H3BO3溶液:H3BO3 2 mL 溶于100 mL 水中;硫酸钾-硫酸铜混合物:硫酸钾与硫酸铜以3:1 (W/W)配比混合研磨成粉末加速剂:K2SO4 150 g ,CuSO4·5H2O 10 g 仔细混匀研磨。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甲基红溶于乙醇配成0.1 % 乙醇溶液,溴甲酚绿溶于乙醇配成0.5 % 乙醇溶液,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阴凉处保存(保存期三个月以内)。
混合指示剂:0.1%甲烯蓝乙醇溶液50ml与0.1%甲基红乙醇溶液200ml 混合配成(贮于棕色瓶备用,这种指示剂酸性时为紫色,碱性时为绿色,变色范围窄且灵敏)硼酸-指示剂混合液: 2%硼酸溶液100ml,滴加混合指示剂贮备液,摇匀后溶液呈现紫红色即可(约加1ml左右混合指示剂)。
凯氏定氮法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凯氏定氮法英文名称:Kjeldahl determination定义: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
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馏出并为过量的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碱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
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 ;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目录[隐藏]原理试剂仪器操作方法计算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原理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
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1.有机物中的胺根在强热和CuSO4,浓H2SO4 作用下,硝化生成(NH4)2S O4反应式为:2NH2+H2S04+2H=(NH4)2S04 (其中CuSO4做催化剂)2.在凯氏定氮器中与碱作用,通过蒸馏释放出NH3 ,收集于H3BO3 溶液中反应式为:(NH4)2SO4+2NaOH=2NH3+2H2O+Na2SO42NH3+4H3BO3=(NH4)2B4O7+5H2O3. 用已知浓度的H2SO4(或HCI)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I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因子,既得蛋白质的含量反应式为:(NH4)2B4O7+H2SO4+5H2O=(NH4)2SO4+4H3BO3(NH4)2B4O7+2HCl+5H2O=2NH4Cl+4H3BO3[编辑本段]试剂所有试剂均用不含氨的蒸馏水配制。
2.1 硫酸铜。
2.2 硫酸钾。
2.3 硫酸。
2.4 2%硼酸溶液。
2.5 混合指示液:1份0.1%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份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凯式定氮及氨基态氮测定氨基, 测定蛋白质的测定一、概述(一)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是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它由20多种氨基酸通过酰胺键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并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
它主要含的元素是C 、H、O、N、S、P另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Fe、Zn、I、Cu、Mn。
而含N是蛋白质区别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标志。
(二)氨基酸的组成pro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目前各种氨基酸已达175种以上,但是构成pro的氨基酸主要是其中的20种。
(三)食品中pro的含量及测定意义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对合理调配膳食,保证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掌握食品的营养价值,合理开发利用食品资源,控制食品加工中食品的品质、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pro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人体的一切细胞都由pro组成2.pro维持体内酸碱平衡3.pro 是食品的重要组织成分之一,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4.pro 是评价食品质量高低的指标,还关系到人体健康。
为什么说pro关系到人体健康?如果膳食中pro长期不足,将出现负氮平衡,也就是说每天体内的排出氮大于抗体摄入氮,这样造成消化吸收不良导致腹泻等。
对于一个体重65公斤的人来说,若每天从体内排出氮3.5g(其中尿液排出2.4g,粪便0.8g,皮肤0.3g),一般以pro含氮100/16计算的话,3.5g相当于pro含量22g(6.25*3.5),也就是说每日至少通过膳食供给22g pro,也能达到氮平衡,即摄入体内的氮数量与排出氮的数量相等。
所以我们说pro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
(四)蛋白质的测定方法和蛋白质换算系数。
1、方法目前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pro的共性,即含氮量,肽链和折射率测定pro含量,另一类是利用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残基、酸、碱性基团和芳香基团测定pro含量。
最常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
此外,双缩脲分光光度比色法、染料结合分光光度比色法、酚试剂法等也常用于蛋白质含量测定。
Van Slyke氨基测定法和凯氏定氮法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分别用于测定氨基和定量氮含量。
本文将从两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Van Slyke氨基测定法1. 原理Van Slyke氨基测定法是通过将待测样品中的氨基与硼酸铵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铋酸铵沉淀来测定氨基含量的方法。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R-NH2 + 2H3BO3 → 2(B(OH)4)- + NH4+其中R-NH2代表待测样品中的氨基。
2. 操作步骤(1)样品预处理:样品先用盐酸或氢氧化钠处理,使其中的氨基全部转化为游离态。
(2)反应过程:将处理后的样品与适量硼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保持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
(3)沉淀分离:反应后生成的沉淀通过过滤分离,并用硝酸钡溶液沉淀沉淀中所含的硼。
(4)滴定测定: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沉淀中的盐酸,根据反应的等当点,计算出样品中氨基的含量。
3. 优缺点优点:方法简便,测定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
缺点:需要样品预处理,且在测定过程中易受其他酸碱物质的干扰。
4. 适用范围Van Slyke氨基测定法适用于测定酪蛋白、蛋白质等含氨基丰富的物质。
二、凯氏定氮法1. 原理凯氏定氮法是通过将待测样品中的氮转化为氨基后,再进行VanSlyke氨基测定法测定氨基含量的方法。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R-NH2 + 3H2O + NaOH → [Na(NH3)2]OH + R-OH2. 操作步骤(1)样品预处理:样品先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混合,在加热的条件下将其中的氮转化为游离态氨基。
(2)反应过程:将处理后的样品与硼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保持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
(3)沉淀分离、滴定测定:步骤同Van Slyke氨基测定法。
3. 优缺点优点:能够准确测定样品中氮的含量,适用范围广。
缺点:操作相对复杂,需多次反应才能得到最终结果。
4. 适用范围凯氏定氮法适用于测定肥料、肌肉组织等含氮物质。
凯氏定氮仪原理和操作步骤核心提示:凯氏定氮仪原理: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
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1.有机物中的胺根在强热和CuSO4,浓H2SO4作用下,硝化生成(NH4)2SO4反应式为2NH2 H2S04 2H=(NH4)2S04(其中CuSO4做催化剂)2.在凯氏定氮器中与碱作用,通过蒸馏释放出NH3,收集于H3BO3溶液中反应式为:(NH4)2SO4 2NaOH=2NH3 2H2O Na2SO42NH3 4H3BO3=(NH4)2B4O7 5H2O3.用已知浓度的H2SO4(或HCI)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I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因子,既得蛋白质的含量点焊机反应式为:(NH4)2B4O7 H2SO4 5H2O=(NH4)2SO4 4H3BO3(NH4)2B4O7 2HCl 5H2O=2NH4Cl 4H3BO3 凯氏定氮仪操作步骤:(一)消化1、准备6个凯氏烧瓶,标号。
1、2、3号烧瓶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蛋白溶液1.0mL,样品要加到烧瓶底部,切勿沾在瓶口及瓶颈上。
再依次加入硫酸钾-硫酸铜接触剂0.3g,浓硫酸2.0mL,30%过氧化氢1.0mL。
4、5、6号烧瓶作为空白对照,用以测定试剂中可能含有的微量含氮物质,对样品测定进行校正。
4、5、6号烧瓶中加入蒸馏水1.0mL代替样液,其余所加试剂与1、2、3号烧瓶相同。
2、将加好试剂的各烧瓶放置消化架上,接好抽气装置。
先用微火加热煮沸,此时烧瓶内物质炭化变黑,并产生大量泡沫,务必注意防止气泡冲出管口。
待泡沫消失停止产生后,加大火力,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溶液澄清后,再继续加热使消化液微沸15min。
在消化过程中要随时转动烧瓶,以使内壁粘着物质均能流入底部,以保证样品完全消化。
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摘要: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含有不同类型的蛋白质。
蛋白质又是食品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食品中的营养素指标。
它是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其溶液是典型的胶体分散体系,有两性氨基酸以肽键相互连接而成。
蛋白质可以用酶、酸或碱水解,最终水解产物为氨基酸,其中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称为必须氨基酸【1】。
他们对人体起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
在国家标准中,对蛋白质的测定一般采用凯氏定氮法。
下面对蛋白质、凯氏定氮法以及粮油中粗蛋白的测定进行说明。
关键词:凯氏定氮法、粗蛋白、粮油、测试蛋白质:蛋白质为人体补充蛋白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是唯一可帮助身体形成新组织的营养素,可制造肌肉、血液、皮肤和各种身体器官,蛋白质约占人体体重的20%。
最主要具有以下多种功效:1.提供多种氨基酸,帮助身体制造新的组织以替代老化组织抗衰老。
2.通过增加血红蛋白和胶原蛋白改善皮肤弹性和透明度红润度。
3.调节血液血红蛋白向细胞输送氧和各种营养素,促进机体生长。
4.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
5.为免疫系统制造对抗细菌和感染的免疫球蛋白和荷尔蒙。
6.在体内制造各种蛋白酶,有助将食物转化为能量,恢复疲劳。
7.均衡提高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
不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方式不同。
故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含氮量也不同。
一般蛋白质含氮量为16%,即一份氮相当于6.25份蛋白质。
此数值(6.25)称为蛋白质换算系数【2】。
不同种类的粮食油料其蛋白质换算系数也有所不同,如小麦为5.70,谷物及豆类为6.25。
在国家标准中粮食油料中粗蛋白质的测定采用凯氏半微量定氮法。
该法是1883年由丹麦化学家凯道尔(Johan、kjedahl)【3】创立的。
该方法适于以测定任何形态(固体、液体)的样品。
而且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因此在食品分析、饲料分析、粮食品质分析及种子品质鉴定和生化研究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6-苄基腺嘌呤检测标准6-苄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简称6-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嘌呤类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增大和诱导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6-苄基腺嘌呤常被用于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等方面。
为了保证6-苄基腺嘌呤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对其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
本文将对6-苄基腺嘌呤的检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二、检测项目及指标根据《6-苄氨基嘌呤原药的要求、试验方法、以及标志、标签、包装、贮运》,6-苄基腺嘌呤原药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外观、6-苄氨基嘌呤质量分数、乙醇不溶物、PH值、水分质量分数等。
具体指标如下:外观:应是稳定的白色结晶粉末。
6-苄氨基嘌呤质量分数:≥98.5%。
乙醇不溶物:≤0.2%。
PH值:范围在5.0~8.0之间。
水分质量分数:≤0.5%。
三、检测方法抽样方法:按照《商品原药采样方法》进行抽样。
用随机数表方法确定抽样的包装件;最终抽样量一般不少于50g。
鉴别试验:本鉴别试验可与6-苄氨基嘌呤含量的测定同时进行。
在相同的色谱操作条件下,试样溶液主(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与标样溶液6-苄氨基嘌呤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其相对差值应在1.5%以内。
6-苄氨基嘌呤含量的测定:a. 方法提要:试样用甲醇溶解,甲醇+水为流动相,使用以C18为填料的液相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对试样中的6-苄氨基嘌呤进行反相高效液谱的分离和测定。
b. 操作步骤:准确称取一定量的6-苄氨基嘌呤原药,加入适量的甲醇溶解,然后按照液相色谱的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和测定。
记录6-苄氨基嘌呤色谱峰的峰高或峰面积,根据标准曲线或校正因子计算6-苄氨基嘌呤的质量分数。
c. 结果计算:根据测定的峰高或峰面积,对照标准曲线或校正因子,计算出6-苄氨基嘌呤的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测定的峰高或峰面积/标准峰高或峰面积)×标准质量分数(%)×100%。
其他检测项目:乙醇不溶物、PH值和水分质量分数等项目的检测方法可参照相关标准进行。
凯氏定氮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和凯氏定氮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由碳、氢、氧、氮及少量硫元素组成。
这些元素在蛋白质中含量都有一定比例关系,其中含碳50~55%、氢6~8%、氧20~23%、氮15~17%和硫0.3~2.5%。
此外在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微量的磷、铁、锌、铜和钼等元素。
由于氮元素是蛋白质区别于糖和脂肪的特征,而且绝大多数蛋白质的氮元素含量相当接近,一般恒定在15~17%,平均值为16%左右,因此在蛋白质的定量分析中,每测得1克氮就相当于6.25g蛋白质。
所以只要测定出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再乘以6.25,就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这种测定方法就叫做凯氏定氮法,也称克氏定氮。
凯氏(Kjeldahl)定氮法常用于测定天然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及氮基酸等)的含氮量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可用以下反应来测定:消化:样品与浓硫酸共热时,浓硫酸是有机物脱水,其中的碳、氢二元素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蛋白质分解出的氨进一步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铵,反应式如下:有机物(C、H、O、N、P、S)+浓H2SO4 (NH4)2SO4 +CO2 + SO2 + H3PO4此消化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通常需要加入硫酸钾或硫酸钠以提高反应的沸点,并加入硫酸铜作为催化剂,加速有机物分解,反应式如下:K2SO4 + H2SO4 = 2KHSO42KHSO4 = K2SO4 + H2O + SO32CuSO4Cu2SO4 + SO2 + O2Cu2SO4 + 2H2SO4 2CuSO4 + 2H2O + SO2样品消化后,要使其中硫酸铵中的氨游离出来,浓碱可使消化液中的硫酸铵分解,游离出氨,可借助水蒸汽将产生的氨蒸馏到一定量及一定浓度的硼酸溶液中,硼酸吸收氨后,氨与溶液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铵离子,使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降低;然后用标准无机酸滴定,直至恢复溶液中原来的氢离子浓度为止,最后根据所用标准酸的当量数(相当于待测物中氨的当量数)即可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氮含量。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简介凯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它通过将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然后将氨转化为氨基氮,再由氨基氮计算得出蛋白质的含量。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稳定可靠,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样品。
实验原理凯氏定氮法的实验原理如下:1.样品预处理:将待测样品进行预处理,去除样品中的非氮有机物。
这样可以确保凯氏定氮方法只测定到蛋白质中的氮。
2.消化反应:将预处理后的样品与硫酸相结合,加热至沸腾。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氮将被转化为氨。
3.碱化反应:将消化后的样品中的硫酸中和,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样品呈碱性。
4.蒸馏捕收:将碱化后的样品进行蒸馏,捕集捕集样品中的氨。
5.滴定:将捕集到的氨溶液与酸反应,使用盐酸或硫酸等强酸进行滴定,直至中和反应结束,测定出反应过程中消耗的酸的体积。
6.计算:根据滴定所消耗的酸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的氨的量,再根据氨和蛋白质含氮的摩尔比例,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步骤以下是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待测样品。
样品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的特性进行。
2.样品预处理:将样品经过细碎、研磨等处理,去除样品中的非氮有机物。
3.消化反应:将预处理后的样品与浓硫酸相结合,加热至沸腾。
消化时间一般为2小时。
4.碱化反应:将消化后的样品中的硫酸中和,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样品呈碱性。
5.蒸馏捕收:将碱化后的样品进行蒸馏,捕集捕集样品中的氨。
6.滴定:将捕集到的氨溶液与酸反应,使用盐酸或硫酸等强酸进行滴定,直至中和反应结束。
7.计算:根据滴定所消耗的酸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的氨的量,再根据氨和蛋白质含氮的摩尔比例,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注意事项1.在进行样品消化时,必须控制好加热温度,避免样品的溢出和烧焦。
2.在进行滴定时,应注意控制滴液的速度,避免过量的酸滴入。
3.实验过程中需注意个人安全,避免触及强酸和强碱。
凯氏( Kjeldahl )微量定氮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目的】1 .掌握微量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包括未知样品的消化蒸馏、滴定及其含氮量的计算等。
2 .熟悉微量凯氏定氮法的原理。
【原理】凯氏定氮法是蛋白质含量测定的经典方法,它是根据蛋白质分子中含氮量来测定的,各种蛋白质含氮量比较近似,平均约为 16 %,即 1g 氮相当于 6.25g 蛋白质。
由测定出的氮量即可换算出蛋白质含量。
血清蛋白质或其它有机含氮物与浓硫酸加热进行消化 ( 氧化 ) 时,其中碳、氢、氧元素分别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氮原子则转变成氨,后者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留在溶液中,为了加速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在消化时加入硫酸铜做为催化剂,加入硫酸钾以提高消化液的沸点。
硫酸铵与氢氧化钠作用,放出氨,通过水蒸气蒸馏将氨带入接收瓶中被硼酸溶液吸收,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指示剂颜色发生改变,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盐酸滴定,直至原来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恢复,即指示剂变为原来的颜色。
根据所消耗的标准盐酸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总氮量。
化学反应式如下:1 .消化含氮化合物 +H 2 SO 4 —→CO 2 ↑+H 2 O +(NH 4 ) 2 SO 4 +SO 2 ↑2 .蒸馏(NH 4 ) 2 SO 4 + 2NaOH—→2NH 4 OH+Na 2 SO 4NH 4 OH—→NH 3 ↑+ H 2 O3NH 3 +H 3 BO 3 —→(NH 4 ) 3 BO 33 .滴定(NH 4 ) 3 BO 3 +3HCl—→3NH 4 Cl+H 3 BO 3以上测定为样品中的总氮量,由总氮量减去非蛋白氮,即为蛋白质含氮量,再乘以 6 . 25 即为血清蛋白质含量。
【器材】1 .电炉2 .铁三角架3 .酒精灯4 .锥形瓶5 .消化管(凯氏烧瓶)6 .滴定管7 .微量凯氏定氮器8 .刻度吸量管9 .玻璃珠10 .漏斗11 .血清【试剂】1 .硫酸钾粉末2 . 12 . 5 %硫酸铜水溶液3 .浓硫酸4 . 2 %硼酸水溶液5 .混合指示剂取 0 . 1 %溴甲酚绿乙醇溶液 10ml 与 0 . 1 %甲基红乙醇溶液 4ml 混合6 . 30 %氢氧化钠溶液7 . 0 . 0lmol / L 盐酸标准溶液【操作】一、消化取消化管二支,标明测定管与空白管,按下表进行操作:混匀,置于电炉上加热消化(图 3-1 ),开始有水蒸气逸出,继而溶液呈现棕色并冒出白烟 (SO 3 ) ,此时火力应减小,并在管口上盖一小漏斗,以免硫酸损失过多,再继续消化至溶液变为澄清的蓝绿色,即消化完毕 ( 此过程约需 25 分钟左右 ) ,冷却后加水 3 . 8ml ,使总量成为 5ml( 内有 1 . 2ml 硫酸 ) ,混匀,准备蒸馏。
一、概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其含量的测定在生物化学研究和食品加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凯氏定氮法是一种经典且常用的测定方法,本文将就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及操作进行详细介绍。
二、凯氏定氮法原理1. 基本原理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定样品中氨基氮的含量来间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而氨基酸中含有氮元素,故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氮元素的含量来推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2. 操作步骤(1)样品的预处理:将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通常是将样品中的有机物燃烧成气体,从而将其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氮气。
(2)氮气的收集:收集样品燃烧产生的氮气,通常是通过化学吸收剂的吸收来将氮气纯化。
(3)氮气的测定:将纯化后的氮气进行定量测定,得出氮气的含量。
(4)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根据氮气的含量,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来推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三、凯氏定氮法操作注意事项1. 样品的选择选择代表性好的样品进行测定,避免样品中含有其他干扰物质,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 仪器的使用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保证测定过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3. 数据的处理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计算过程中不应出现错误,以确保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四、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优缺点1. 优点(1)测定范围广:凯氏定氮法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样品,包括食品、饲料、生物组织等。
(2)测定结果可靠:经过严格的样品预处理和操作步骤,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2. 缺点(1)操作繁琐: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步骤相对繁琐,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
(2)不适用于含氮杂质的样品:如果样品中含有其他氮元素化合物的干扰物质,则可能影响凯氏定氮法的测定结果。
五、结语凯氏定氮法作为一种经典且常用的蛋白质测定方法,其原理和操作步骤相对简单明了,但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氮元素的测定(凯氏定氮法)知识点解说(全面版)资料氮元素的测定(凯氏定氮法)煤中的氮,主要是由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转化而来,氮含量比较少,一般约为0.5~3.0%。
氮是煤中唯一的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
煤中氮含量随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减少。
它与氢含量的关系是,随氢含量的增高而增大。
一、方法原理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加入混合催化剂和硫酸,加热分解,氮转化为硫酸氢铵。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把氨蒸出并吸收在硼酸溶液中,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
根据用去的硫酸量,计算煤中氮的含量。
主要化学反应如下:244422223234()()++H SO NH HSO N CO H O SO SO Cl H PO →++++++煤浓极少44324222NH HSO NaOH NH Na SO H O ∆+−−→↑++ 333423NH H BO NH H BO +→423433NH H BO HCl NH Cl H BO +→+二、试剂1.混合催化剂:将分析纯无水硫酸钠32g 、分析纯硫酸汞5g 和分析纯硒粉0.5g 研细,混合均匀备用;2.铬酸酐:分析纯;3.硼酸:分析纯,3%水溶液,配制时加热溶解并滤去不溶物;4.混合碱溶液:将分析纯氢氧化钠37g 和化学纯硫化钠3g 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100mL 溶液;5.甲基红和亚甲基蓝混合指示剂:a.称取0.175g分析纯甲基红,研细,溶于50mL95%乙醇中;b.称取0.083g亚甲基蓝,溶于50mL95%乙醇中;将溶液a和b分别存于棕色瓶中,用时按(1+1)混合。
混合指示剂使用期不应超过1周。
6.蔗糖:分析纯;7.硫酸标准溶液:c(1/2H2SO4)=0.025mol/L。
于1000mL容量瓶中,加入约40mL蒸馏水。
用移液管吸取0.7mL(相对密度1.84)分析纯硫酸放入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振荡均匀。
标定时称取0.05g预先在130℃下干燥到恒重的优级纯无水碳酸钠放入锥形瓶中,加入50~60mL蒸馏水使之溶解,然后加入2~3滴甲基橙,用标准硫酸溶液滴定到由黄色变橙色。
凯氏定氮1.适用范围:所有动植物样品2.原理:蛋白质中的有机氮经消化后成为无机氮,通过测定无机氮的含量,折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此法测定的是粗蛋白的含量(包括蛋白质氮和非蛋白质氮,如生物碱、核酸中的N,若非蛋白氮较少,可估算蛋白质量,非蛋白氮较多,可将蛋白质用盐沉淀,再测定,较准确)。
最低检出量为0.05mg氨,相当于0.3mg蛋白质。
样品消化有机物中的胺根在强热和CuSO4,浓H2SO4 作用下,硝化生成(NH4)2SO42NH2 (CH2)COOH+13浓H2SO4 (NH4)2SO4 +6CO2↑+12SO2↑+16H2O其中浓H2SO4(其他的酸或稀酸都不可以)1)脱水作用(将蛋白质炭化成C、H、N)2)氧化作用硫酸使有机物脱水,破坏有机物C与H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挥发,蛋白质分解为氨,与硫酸生成硫酸铵。
为了加速消化,可加入CuSO4作催化剂,硫酸钾或硫酸钠可提高溶液的沸点。
此外硒汞混合物或钼酸钠可作为催化剂,且缩短作用时间,H2O2也可加速反应。
硫酸钾加快有机物分解,它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钾,提高反应温度,一般纯硫酸加热沸点为330摄氏度,而添加硫酸钾后温度可达400摄氏度,加速了整个反应过程,此外也可以加入硫酸钠,氯化钾等盐来提高沸点,其理由是随着消化过程硫酸不断被分解、水分的逸出而使硫酸钾的浓度上升,沸点上升,加速有机物分解。
但硫酸钾加入量不能太大,否则温度太高,生成的硫酸铵也会分解,放出氨而造成损失。
为了加速反应过程,还加入硫酸铜,有机物全部消化后,出现硫酸铜的蓝绿色,可作为酸碱指示剂。
蒸馏和吸收:在凯氏定氮仪中与碱作用,通过蒸馏释放出NH3,由H3BO3 吸收(NH4)2SO4+2NaOH=2NH3↑+2H2O+Na2SO42NH3+4H3BO3=(NH4)2B4O7+5H2O滴定用已知浓度的HCI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I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因子,既得蛋白质的含量(NH4)2B4O7+2HCl+5H2O=2NH4Cl+4H3BO3指示剂:碱性呈绿色,中性呈灰色,酸性红色。
单6—苄基腺票吟前处理实验
GBT 23381—2009液相色谱法检测豆芽中的6—苄基腺嘌呤6—苄氨基嘌呤(6—B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与植物内源激素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能够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分解,广泛用作无根豆芽的生长调节剂。
它是一种能使豆芽细胞快速分裂的激素类农药,同氮肥一样对人体都有致癌、致畸的作用。
超量摄入激素类药品后,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如便儿童发育早熟、女性生理发生改变、老年人骨质疏松等等。
即便有些危害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但是长久沉积必然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试剂:0.02mol/L醋酸铵水(0.1%乙酸):1.0L超纯水中加入
1.54g醋酸鈘和1.0mL冰醋酸,混匀超声,过0.45pm滤腹备用;
2.5%甲酸水:2.5mL甲酸加入水中,定容至100mL;20%氨水甲醇:20mL氨水加入甲醇定容至100mL;20%甲醇水:量取20mL甲醇、纯水定容至100mL,混匀备用;混合型阳离子交换柱;60mg,3ml,使用前分别用3mL甲醇、3mL2.5%甲酸水活化;方法原理6—苄氨基嘌呤:豆芽样品经粉碎后在酸化的乙腈水溶液提取条件下提取效率高、能消除干扰。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或峰高定量。
前处理条件称取样品10.0g至50mL离心管,加入20mL甲醇,超声提取15m。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