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基础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42.50 KB
- 文档页数:87
中兽医一.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借以说明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物质衍生变化的结果。
2.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滋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有相互协调的一面。
3.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拮抗的一面。
4.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
5.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6.整体观念:动物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动物本身的整体性和动物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整体观念。
7.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引起发病。
8.邪正盛衰: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
10.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可采用同种治法。
11.四气: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自古称为四气,也称四性。
12.五味: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药味,称为五味。
13.阴阳:自然界一切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事物或方面的代名词。
既可代表两个相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14.阴阳对立: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5.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畜制宜,即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四时气候、地域环境以及病畜的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考虑用药原则。
16.辨证论治:就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
辩证就是利用四诊收集资料、分析判断、认识疾病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疗方法。
17.八纲辨证: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一、阴阳的概念, 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是代表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冲突双方的概括。
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 明暗, 大小, 前后, 动静等为准则。
阴阳的相互关系: 1, 阴阳的对立2, 阴阳的互根3, 阴阳的消长4, 阴阳的转化阴阳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1, 在畜体组织结构方面: 机体部位上为阳, 下为阴;脏为阴, 腑为阳;经属阴, 络属阳;血为阴, 所为阳;营气在内为阴, 卫气在外为阳。
2, 在生理方面: 物质为阴, 功能为阳,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3, 在病理方面: 阴阳失去平衡, 导致疾病发生,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 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二、4, 在药物方面:四气五味, 升降沉浮;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盛者泻之, 虚者补之三、5, 在病证防治方面:阴阳为八纲的总纲, 脉象的阴阳之分, 数, 洪,浮, 大, 滑为阳, 迟, 小沉, 细, 涩为阴。
四、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1、五行相互关系:2、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木。
3、五行相克: 木→土→水→火→金→木。
4、五行相乘: 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侮: 木→金→火→水→土→木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 在生理方面: 按五行的属性以分别脏器的特性及相互联系, 以生克制化的关系, 说明脏腑器官相互滋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
畜体就是依靠这种生克制化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 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2, 在病理方面:用五行生克规律说明脏腑疾病的传变。
依据五行的生克关系, 任何一行都有生我, 我生, 克我及我克的关系, 用这四行进行了联系。
五行配五脏以后, 也从这样的四个方面来固定一个脏与其他四个脏的联系。
如以肝为例, 生我者为肾, 我生者为心, 克我者为肺, 我克者为脾。
在病理上, 肝病传脾, 称为“木克土”, 肝火犯肺, 称为“木火刑金”。
3, 在疾病传变上:在疾病的传变上, 肝病传脾, 称为“木乘土”, 脾病传肝称为“土侮木”, 肝脾也可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 肝病传心(母病及子), 传肺(木侮金), 传肾(子病及母)等, 都可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说明。
中兽医学绪论一、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学理论、方药和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的科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
(三)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最早导源于此。
•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其中特别提到“牛扁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桐叶主傅猪疮”、“柳叶主马疥疮”以及“雄黄治疥癣”等。
•唐代:有了兽医教育的开端,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
李石编著《司牧安骥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
•明代:《元亨疗马集》(右图)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认为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家畜本身的整体性认为家畜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生理上认为脏腑之间,脏腑与躯体器官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
–病理上认为畜体任何一部分发生疾病都和整体有密切关系,局部病变可影响整体,反之,整体状况对局部也有一定影响。
–诊断上运用整体观念,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体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等情况。
“见其外即知其内”。
–治疗上从整体进辨证施治。
反对“头病医学,脚病医脚”。
2.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动物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
所谓的“天人合一” ,自然界是个大宇宙,畜体是小宇宙。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均可影响家畜的生理功能,如果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家畜的适应能力,就会发生疾病。
在诊断和治疗上,除了强调病畜本身反映的情况外,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时、因地、因畜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