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预防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
王芳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6(014)003
【摘要】目的探究在腹部手术后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120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有患者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手术后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法可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4-5)
【作者】王芳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辽宁铁岭1125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预防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 [J], 曹阳
2.预防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探索 [J], 任俊
3.预防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 [J], 游正莉;潘红园;曹玉丹
4.预防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分析 [J], 李妮
5.预防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研究 [J], 滕爱林;胡彩妮;谢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静梅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高,指的是肠内容物在肠道中受阻,是当前普通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
一、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针对肠梗阻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有序进行诊断,一般情况下以立位腹平面X线为主,此类检查方式本身有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饮食护理指导中,按照医嘱饮食,确保少食多餐,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针对肠梗阻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结合实际症状表现和病因等选择非手术方式或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对患者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可治愈。
肠梗阻也是当前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腹症,部分患者存在诊断困难的现象,病情发展得比较快,常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引起重视,有序接受护理指导。
根据发病原因将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等,结合血运的实际情况,有序护理能减少不良反应。
(一)肠梗阻类型1. 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发生率比较高,是由于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导致的,一般是肠腔内阻塞、结石和寄生虫等因素导致。
肠管受到外部压力之后,会出现腹腔内肿瘤压迫以及粘连等现象。
肠壁病变的发生率比较高,包括肿瘤、肠套叠和先天性肠道闭锁等。
2. 动力性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属于神经反射或者毒素刺激引起的肠壁肌肉功能紊乱的现象,在当前临床报道中,胃肠蠕动或者肠管痉挛等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
如果自身出现肠腔狭窄的现象,势必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3. 血运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以及静脉栓塞等可能会出现肠管血运障碍的现象,在临床治疗中,迅速抑制肠管的活动,由于整个阶段出现明显受阻的现象,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二)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针对肠梗阻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合理进行诊断。
腹痛和腹胀以及呕吐等都是常见的症状,在整个阶段需要进行腹部压痛的进一步分析,由于患者可能存在肠鸣音的现象,在整个阶段合理诊断后能促进恢复。
在当前临床治疗中,肠梗阻的治疗可以缓解梗阻的不良症状,恢复肠管的功能,确保通畅。
急性案例临床干预治疗很重要,近些年来在诊断中,整体的病死率达到8%左右,在发病36 h之后进行手术,病死率可高达25%以上,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肠梗阻的术后护理,你要知道张医生是急诊科一名医生,前段时间接诊一名病患,患者是由家属通过简易担架送到医院,来时患者表情极其痛苦,捂着肚子发出痛苦呻吟,在医生临床诊断后确诊肠梗阻。
结合临床资料发现,肠梗阻是因为不同原因发生肠道障碍,最终造成肠道与全身病理变化,比较典型临床症状:腹痛和腹胀等,同时还会存在恶心与呕吐等。
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是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均有较为理想治疗效果,为了保证患者临床疗效,还需要全面展开护理干预,避免发生术后复发等。
那么,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下文主要针对肠梗阻术后护理进行阐述。
1肠梗阻肠梗阻是因为不同原因造成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是临床比较常见急腹症。
对于肠梗阻患者来讲,通常先出现功能性变化,然后发生体液与电解质流失,使其出现继发感染等,最终造成休克和死亡。
如果患者未进行有效诊断和治疗,并缺少相应处理措施,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肠梗阻常见临床表现:腹痛与腹胀,同时还会出现肛门不能排便排气等,其中腹痛症状比较典型,甚至出现阵发性加重,使其病情持续发作,从而出现呕吐症状。
如果梗阻部位较高,呕吐频率较高,梗阻部位偏低发生呕吐情况也会明显减少,一旦患有肠梗阻,可以将其分为急性与慢性,在患者休息后症状未发生好转,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目前,比较常见病因为饮食不节和饮食缺少规律性,部分患者还做过腹部手术治疗,从而引发肠管粘连,此类患者较多,同时还需要注意老年人和儿童,应该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以便于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
由此可见,肠梗阻患者需要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方法,例如:狭窄性肠梗阻患者,向患者进行早期手术方式治疗,患者病死率8%,如果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患者病死率会达到20%-75%左右。
2肠梗阻术后护理方法2.1 体位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给氧治疗,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发生误吸情况。
麻醉清醒状态4-6h,即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平稳状态,需要取卧位状态,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主要是指观察其生命体征与腹部症状,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腹痛与腹胀情况,注意患者呕吐和肛门排气等。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57例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5月57例粘连性肠梗阻护理方法和效果。
结果:本组经保守治疗痊愈45例(78.95%),手术治疗痊愈12例(21.05%),其中肠绞窄10例,坏死穿孔2例。
无死亡病例。
结论:有效的护理能提高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愈率,保证手术效果。
【关键词】肠梗阻;临床观察;护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obstruction,epiio)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腹部手术后早期(2周左右)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临床症状容易引发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1]。
该病发病急、发展快,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再次手术指征不易把握,处理不当易造成腹腔感染、肠瘘和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2]。
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工作,本文将笔者所在科2010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57例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7例,男26例,女31例;年龄5~83岁。
发病前手术类型:肠道手术19例(33.33%),阑尾手术12例(21.05%),胆囊手术11例(19.30%),胃手术8例(14.04%),妇科手术2例(3.51%),腹部外伤5例(8.77%)。
发生肠梗阻时间:5 d 24例(42.11%),1个月15例(26.32%),1年9例(15.79%),5年7例(12.28%),10年1例(1.75%),20~40年1例(1.75%)。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患者表现为腹胀不适,视腹部膨隆,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肛门没有排气排便,x线检查腹部小肠均有不同程度液气平面,白细胞计数平均11×109个/l。
严重病例除有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为腹部高度膨隆,腹肌紧张,患者自述憋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对我科2008年8月-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表现严重与否进行手术与保守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结果:60例患者康愈出院。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48-01肠梗阻是指肠内空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上,是外科急腹症之一,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原因之一,大部分发生腹部手术早期5-12天,少数发生在腹部手术1-20年之间,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协力性同时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
密切观察术后腹痛腹胀、排便排气、肠鸣音情况,是粘连性肠梗阻最早采取的护理措施,也是预防炎症性粘连性肠梗阻的关键。
[1]回顾2008年8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肠梗阻病例,我们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取得很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008年8月-2011年6月,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1-80岁;术后2-5年发生粘连性肠梗阻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在10-50岁;术后10-20年发生粘连性肠梗阻8例,男6例,女2例,年龄在30-60岁。
2 护理2.1 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工作,热情主动的接待入院病人,尽快使病人适应病人角色,如介绍同类疾病康复者,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指导病人运用合适的放松方法,如:深呼吸、看电视、听音乐,分散注意力减轻腹痛腹胀。
2.2 病情观察:(1)观察腹痛、腹胀、腹部膨胀是否改善,肛门排便排气是否恢复及排便时间,观察胃肠减压的颜色及量。
(2)腹部摄片了解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
(3)了解血常规、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检查是否异常。
腹腔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模式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防护措施。
方法:选择1235例腹腔手术患者,术中针对引起腹腔内粘连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去除根本病因;术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腹部红外线照射,腹部按摩,促使肠功能恢复。
结果:1235例腹腔手术患者,有4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占0.32%。
结论:手术中防范措施和术后护理可以降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61-01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腔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资料显示,腹部手术后发生腹腔粘连者达90%以上,而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者占5%,预防腹腔粘连,一直是外科治疗的重要课题。
本院自2000-2005共做腹腔手术1 235例,随访6年有4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占0.32%,现将术中预防措施及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0-2005年共做腹腔手术1 235例,其中女925例,男310例,其中阑尾手术620例,胆囊炎,胆结石310例;肠梗阻250例;肠间脓肿21例,外伤性肠穿孔34例,随访6年有4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占0.32%。
2 手术中引起腹腔内粘连的因素
手术中钳夹、牵拉、术中电切、电凝产热、组织缺血和暴露过久、用干燥纱布擦拭等对腹膜和浆膜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手术分离的创面。
腹腔内异物刺激,如手套上的滑石粉、缝合的丝线、遗留的纱布。
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如卡铂)也可引发粘连。
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技术,从理论上来说可减少粘连。
但有学者认为该手术并不会明显降低粘连的发生,因为腹腔镜手术多用电凝和电切,产热可使组织渗出增加;腹腔内的分离创面与开腹手术几乎相同;常见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外溢的胆汁不易被隔离,漏出的结石碎渣作为异物遗留在腹腔内,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粘连。
3 术中预防腹腔内粘连的措施
3.1 选择合适麻醉方法,维持良好麻醉状态:麻醉效果好,手术操作顺利,手术损伤小;麻醉效果不佳时,肠管与腹膜损伤机会增多,促使术后腹膜粘连。
3.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术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胃肠内容物外溢污染腹腔。
对腹腔污染严重的患者,反复清洗,特别注意盆腔,系膜间隙和结肠两侧的隐窝处,以减少感染。
3.3 手术操作精细,减少组织损伤:钳夹止血准确,切忌大块组织钳夹、缝扎,因为残留的缺血组织是产生粘连的因素。
不能月干纱布在腹腔内擦试血液,也不能使用温度高的盐水冲洗。
尽量缩短肠袢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对肠管移出腹腔者,用温生理盐水纱垫将其包裹好以防干燥。
3.4 注意异物残留:手套上的滑石粉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防止带人腹腔。
不主张使用过粗的缝线,线头不能残留过长。
腹腔引流最好采用刺激小的材料,放置部位要适当,尽可能避免与肠管接触,位于中上腹的引流物可用网膜将其与肠管隔开。
关腹腔前认真核对有无纱布遗留在腹腔内。
3.5 腹腔内置人防止粘连的药物:①透明质酸: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是一种高分子直链聚糖,属于一种天然降解且具有吸收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临床实践表明,ha凝胶涂布在组织表面可起到隔离肠管的作用,在腹膜修复期形成一种暂时的屏障。
维持受损浆膜有序地修复直到形成一连续的间皮细胞覆盖层,达到生理性修复,避免组织接触面间形成
纤维蛋白沉积,对防止术后纤维粘连的形成有着显著效果;②右旋糖酐右旋糖酐腹腔内灌注,覆盖浆膜受损的肠管表面,稀释减少局部纤维蛋白浓度,保护局部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因此有明显的预防粘连的作用。
本研究常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透明质酸钠或透明质酸磷酸钠缓冲液等,将其涂抹于手术部位附近肠管或内脏表面以及腹膜上(特别是切口处腹膜),可以将肠与肠、肠与腹膜之间隔开,减少粘连。
4 术后促进肠管复位和肠功能恢复
4.1 术后体位:术后麻醉作用消失,血压平稳后,采取半卧位,以促进肠管的复位和肠功能的恢复。
4.2 禁食、持续有效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定时抽吸胃肠道内积液积气,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恢复。
4.3 早期活动:术后24h即可开始床上活动。
其方法是:①上肢运动。
指导患者做上肢屈、伸、上举、握拳运动,10-20遍/次,2-3次/d。
②下肢运动。
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屈膝、屈髋,用手尽量抱膝,然后伸直,反复多次,双下肢交替进行。
以主动活动为主,体质虚弱的患者可协助进行。
每次10min,3次/d。
病情允许24h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4.4 腹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护士用手紧贴患者腹部旋转式按摩,从脐部开始,由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按摩。
2-3 min,再逆时针按摩2-3 mia。
20 min/次,3次/d。
按摩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按摩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切忌粗暴。
4.5 肠热敷:于手术24h后用红外线理疗器行腹部照射,30min/次,3次/d,疗程10d。
4.6 促进肠功能恢复药物的使用:新斯地明0.5-1 mg,每“1”2h次,促进肠蠕动恢复。
若术后3-4d肠功能尚未恢复时,可行温盐水灌肠或甘油保留灌肠,直到肠功能完全恢复为止。
中药防粘连汤(当归、亦芍、五灵脂、红花、丹皮、乌药、枳实、川芎、大黄),3次/d胃管内注入。
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有防止粘连的作用。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时间一般是术后1周至数年,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手术治疗并发症多,因此对
腹腔手术患者,手术中医师应有高度警惕性和责任感,手术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这一并发症的严重性,针对引起腹腔内粘连的病因,术中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术后围绕促使肠功能尽快恢复的目的:①采用红外线腹部理疗,其原理是红外线有穿透性和致热性,可增加肠管的血液循环,减轻肠管的缺氧程度,促使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减少,可以减少肠粘连;②鼓励患者早期活动,目的是尽快恢复肠蠕动,可使肠管早期的轻度粘连自行分离;③采用腹部按摩,一是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提高自护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二是通过腹部按摩,可增加肠管血液循环,预防肠管粘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c~t-coombem d,whawell sa,vipond mn,et a1.hunan intraper-itoneal fibrinolytic response to surgery.bri j surg,1995,82:414
[2] nagelschmidt m,minort,saad s,etal.polyethylene glycol4000 at-tenuatesadhesionformation inratsby suppressionofperitoneal in-fiammation and collagen incorporation.am j surg,1998,176:76
[3] 顾其胜.医用透明质酸钠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8,12(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