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 格式:pdf
- 大小:99.88 KB
- 文档页数:2
8(总苇488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第7卷第7期 Chinese J Basic Med TCM 2001.Vo1.7.No.7
收稿日期:2000—11—28修回日期:2001-04—06 医学硕士,从事中医临床及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陈津生,男,浙江苍南人,主任医师,
理论探讨·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庞文斌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 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 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的论点是一致的。 关键词:离散结构;自组织;阴阳平衡;内经;有序 中图分类号:P,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o(2oo1)07—0008—02
对应着平衡结构和离散结构,自然界存在着两 类有序结构:平衡有序和非平衡有序 平衡有序是 在微观分子水平上定义的有序,这种有序一旦形成, 就不再随时间空间的赍化而改变,是“死”的有序。 非平衡有序是指在宏观范 的时空有序,这类有序 只有在非平衡条件下通过和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 和能量才能维持,是“活”的有序。《内经》所说的朋 阳平衡是动态平衡,是阴阳在相互对立斗争,依存互 根,消长转化的运动发展中取得的平衡。中医认为 人的生长壮老已是一个相对有序的过程,这一宏观 有序过程有赖于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一种非平衡的 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 于“非平衡是有序之耀”的论点并不矛盾,吼下试分 析之。 1《内经》阴阳非平衡的观点 《内经》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在回一人体的不 同部位。不同脏腑或经脉分布是不平衡的,不同脏 腑的功能特性也是不同的 在人体结构方面,《内 经》指出:“夫言^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 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瞒 一“人右耳不如左明也”, “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说明人体内阴外阳,背阳 腹阴,人的手脚虽然对称,但有粗细长短和力度上的 不平衡,体现了人体组织结构的 平衡性。阴阳在 脏腑的分布也是不罩衡的,各有偏重。“清阳出上 窍,浊朋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 肢,浊阴归五脏。”在经脉气血充盛方面:“太阳常多 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 多气少血.厥睚常多血夕气.太朋常多气少血”,王是 这种经脉中约阴阳气血不丑街,才导致了人体调节 功能的多样性。 2“天人相应”体现人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组织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但要使 系统进入有序,必须具备某些条件,除“远离平衡” 外,该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内经》中的“天人相应” 思想认为:人体对于大自然是开放的,人必频与大自 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能生存,并且受到 大自髂变化的影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 地之间,六台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 通乎天气。”《素阿-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 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呋入口,藏 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说明人体与天地之气相通,人必须呼吸 空气,饮食水茌,摄凡能量才能维持生存 在治疗方 法上,固地域不同,自然界影响使人的体质有所差 异,目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故东方之域,天地之 所始生也,鱼盐之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 石;西方者,叠玉之域,……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 药;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藏寒生满病,其 治宜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其病挚痹,其治宜 微针……”强调治疗必法于天之纪、用于地之理。这 些论述说明《内经》已朴素地认识到:人是一个相对 独立的整体,同时也是一个向自然界开赦的系统.从 自然界摄八物质和能量. 进行交换(排泻),以维持 生命的存序。 3脏腑、气血、经络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 作用 自组织理论认为.从“非平衡”进入有亭,形成有 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 种相互作用使每要素间产生相干效应与协调动作. 从而可以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内经》 已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活动是相对独立的. 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作用是非线性的。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描述了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 “ 者,君之主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
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 Basic Med TCM 2001年第7卷第7期 2001.V01.7.N0.7 9(总第489页)
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但 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 也。”显然这里的联系不存在线性关系,脏腑收藏传 导的虚实特性是 一样的:“夫胃、大肠、小肠、三焦、 膀胱,此五者,……故泻而不臧,……所谓五脏者 臧 精气而 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 臧,故实而不能满也”等等。 4涨落突变与阴阳的动态平衡 离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 另一个条件.即系统内部的要素并 严格精确地处 于平均状态,而是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偏离,这 种偏离或偏差叫涨落,涨落是偶然的、杂乱的、随机 的。小的涨落会被衰减,而在临界点附近,涨落则可 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推动系统发生质变,跃 迁到新的分支上去,形成有序结构。即在临界点处, 涨落会使系统发生突变,导致有序。《内经》对疾病 产生和治疗学原理的认识就包含有涨落突变导致有 序的思想。《素问-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治 病必求于本。”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阴 阳的动态平衡是划分自然界万事万物各种相对静止 l状态基本属性的纲领。“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 则从绝对运动角度指出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和 生存灭亡的基本原因。“变化”可理解为事物处于涨 落偏差的量变阶段,“生杀”可理解为事物发展正处 于 巨涨落”阶段,在妇界点处即会使系统发生突变, 产生新的有序。“生杀之本始”可理解为人体由“正 常”到生病的阶段,也可理解为通过治疗手段(引进 负熵)使疾病治愈的阶段。致病目子作用于人体时, 与体内的抗病因素(如各种抗体)相互作用,这种作 用是 平衡的,存在偏离和落差,当致病目素足够大 时,形成巨涨落,到了抵抗力无法抵抗的临界点,就 会发生究变,人体生病,产生一种新的有序,一种“病 态的有序”,每种疾病都有其发展过程和规律.也是 种有序。采用治疗手段就是通过 j进负熵,使人 体从“病态的不平衡”进入到“治愈”这一新的有序的 进程。 5结语 《内经》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对人体生命 过程的认{只,它正确解释了自然界和生命个体的客 观规律,与离散结构理论的非平衡原则极其相似。 需要指出的是,离散结构理论的实验基础是物理学 和化学,它是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推断自然界运 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而生命科学是更为复杂的巨 系统,离散结构理论能否全面准确地解释生命的基 本规律和特征.有特科学发展的进一步检验。
收稿日期:21)00一o7.26修回日期;2001—03.03 作者简介:鹿文斌,男,广西台浦人,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主要从事肛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 究。
[ 垂 j
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陈 日4,郭茂川,张六通 ,邱幸凡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61)
摘要:衰老痛机不外虚宾两端。虚乃脏腑虚损 我们认为,络中血行瘀滞和疫浊凝结较经脉更为常见 关键词:衰老;肾虚;血瘀:痕浊 尤其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宾则以血瘀疫浊为主。 所以提出肾虚、血瘀、疫浊阻络为袁老的基本痛机。 中图分类号:11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1)07.0009—03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口渐趋老龄 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可以大大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并有利于老年人 发挥余热。因此,延缓衰老已成为当夸世界性的重 大医学课题。探求其病机.将为衰老的防治提供必 要的理论依据。 衰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乃脏腑虚损.尤其 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实则以血癌痰浊为主。 补肾之法,前贤多有明论。惟有祛实,文献报道 多 活血化采或祛痰为主,所用药物也多为一般活 血化痰或祛痰之药,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理 论总结.认为血瘀、痰凝的主要病变部位当在络脉。 病在络,若药(常用的活血化瘀、祛疲药) 入络,则 络中之邪不能尽去,难咀获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我 提出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1肾虚是衰老的病理生理基础 《内经》关于衰老的原 主要有两种观点: 是《素fq·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 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
极。……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