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质找矿市场的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浅议商业地质找矿市场的建设
摘要:地质找矿市场的商业化建设已经成为改制后发展的趋势,如何培育和发展地质找矿市场是改制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文章探讨了深化商业性地质工作改革及运行机制的设想,希望能为建设和完善商业地质找矿市场理论框架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地质找矿;市场建设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structuring, and how to cultivate and develop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market after the reform is facing a new topic, also is the must face the fact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commercial geological work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idea, the hope for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busines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market theory framework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busines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marke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已进行了重大改革,普遍实行了事企分体运动,同时,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也开始分体运
行。
事企分体运行后的地质勘查工作从经济意义上可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两类。
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海洋和极地地质调查、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矿产资源调查,以及与上述地质调查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
商业性地质工作则是指矿产勘查和为某一特定主体提供服务的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勘察。
1地质找矿市场商业化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地质勘查工作面临的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
地勘单位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逐步转变事业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机制,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应当依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划分为国家出资与企业投资两部分。
国家负责出资并组织实施公益性(包括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地质勘查的公益性需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其它基本建设的需要。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公益性地质勘查。
当前由于地质勘查单位事企分体运行后的企业基本上是事业单位投资的国有独资企业模式,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应的运行机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发展壮大。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积极稳妥地加快地质工作改革,加强地质勘查工
作,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地勘工作新体制的必然。
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环境亟待改善,矿产资源管理尤其是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矿产勘查总体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取得大突破、大进展,形成新的更为生动的局面。
2地质找矿市场商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滞后
我国地质勘查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98年开始的,国家对地质勘查投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公益性地质勘查和商业性地质勘查分开运行,国家只投资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
商业性地质勘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来投资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高风险,同时也会获得高额利润的回报。
但是,目前我国矿业权交易机制混乱,投资主体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公益性和商业性勘查混在一起运行,使地质勘查项目的权属不清、成果公私不分。
受矿产品需求旺盛的影响,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乱采滥挖的违法违规行为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反弹。
2.2 矿业资本市场发育缓慢
与公益性地质勘查分开的商业性地质勘查从刚性的计划调节转向有弹性的市场调节,但在矿业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权市场不规范的条件下,计划经济的惯性时有显现,地质勘查体制转型缓慢。
2.3 地质勘查企业融资困境
目前,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还存在国内上市门槛高,地质勘查企业无法上市融资,矿业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等问题。
伴随地勘经济体制的改革、行业的成长,地勘企业有着强烈的融资上市欲望。
对于我国大部分地质勘查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负债成本高,阻碍负债融资市场的发展,地勘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缺乏自有资金积累能力以及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
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小型地勘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屏障,企业的外源资金来源受到极大的限制。
3深化商业性地质工作改革及运行机制
3.1创新勘查开发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市场经济和地质工作规律,突出国有地勘单位地质找矿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有机衔接,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矿业权整合与矿业权市场建设相互匹配的运行机制。
深化地勘单位改革。
支持和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加大自有资金勘查力度,逐步实现向勘查型矿业公司(集团)转变。
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向下游产业发展,加速地勘成果转化。
鼓励以矿业权换股权,实现间接开发,增强国有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
国有地勘单位要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资本运营制度。
要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以增强发展动力,深化经营制度改革以增加市场活力,最终实现具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将自身拥有的资源、矿权、资金等整合资本化,实现上下游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资本流动重组,使国有地勘单位形
成以地质勘查为主体,以矿业开发和工勘施工为补充的新型产业构架。
地勘队伍走向市场后地质勘查项目市场建设滞后,由于地勘项目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勘查信息渠道不畅,地质队伍盲目找活干,同时也造成承揽工程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着地勘工作的健康
开展。
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地质勘查市场。
所有地质勘查项目报地矿行政部门登记后,统一交由勘查市场发布信息,提出勘查队伍资
质要求,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队伍。
地勘行政部门依法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勘查质量。
3.2 培育和发展地质勘查市场
对于地质勘查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可能是地勘体制改革中最薄
弱的环节,无论是对它的内容、对它的运行规则,还是对它的作用,都知道的甚少。
而这项工作如果抓好了,很可能促成地勘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3.2.1 完善探矿权市场运行体系
首先要完善探矿权市场运行的、明晰探矿权作为产权所需的法律法规,制定市场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探矿权市场。
其次,要建立完善探矿权流转所需的产权安排,应以产权运行效率为目的,而非着重强调探矿权的终极所有权。
3.2.2 加强对探矿权市场的监管
一是要加强对探矿权区块内开展的地质勘查项目的检查,确保
最低程度的勘查投入,维护正常的地质勘查工作秩序,防止以采代
探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尤其是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财政补贴的项目、资源补偿费补助项目,更要实行跟踪管理,严格监督,确保资金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成果资料汇交到位。
二是要明确规定探矿活动是专业性很强、风险性很高、他人难以涉足的勘查领域,以防止抢占探矿权,跑马圈地进而炒作探矿权的现象发生。
三是要遵循地质勘查规律和地质勘查高风险的特点,一次勘查的成功是多次勘查不断反复探索为前提的,因此,探矿权出让,特别是空白地探矿权的出让,一般情况下不宜实行招标挂牌拍卖,政府应坚持多予少取,为地质勘查单位获取探矿权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以鼓励地质勘查单位反复探索、反复实践,在探矿活动中生产更多的采矿权,政府对探矿权收益最后可通过采矿得以实现。
四是规范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和监督探矿权市场,防止政府经营或变相经营探矿权的行为。
五是强化检查打击力度,探矿权管理部门要及时与公安、纪检、安监、环保、法院等部门协调,对无证勘查、边采边探、以采代探以及通过二级市场倒卖探矿权等非法行为进行联合打击,确保探矿权和地质勘查市场秩序的规范有序。
3拓宽与完善融资模式
关于矿业资本市场,我们还比较陌生,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正是通过它来筹集矿产勘查和开发资金,是矿产勘查和开发最重要的运作方式,而在我国至今尚未启动。
所以对它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
建议国土资源部应当把它列为一个重要专题,组织地质经济专家和金融专家开展研究,提出方案。
今后,如果矿产勘查和开发缺少
资金,不应当向中央财政要,而应当向这个市场要。
3.1上市融资
一般来讲,项目勘查阶段采取证券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比较困难。
我国还不允许以私募的方式发行股票。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一些方式筹集资金:如果所勘查项目是一个已上市公司的投资项目,公司可以采取增发新股的形式上市融资;若所进行的勘查项目已进入到了勘探(高级)阶段,可以考虑设立新项目公司的形式,进行招股融资;大中型业绩较好的公司,可以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3.2银行贷款
从地勘企业角度看,贷款的种类主要有:直接贷款,包括无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可以是矿业权抵押贷款,也可以是产品贷款和其他担保贷款;间接贷款,包括生产付款贷款,又分为保留生产支付贷款;分割的生产付款贷款;开发生产付款议款;资产负债外贷款。
3.3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贷款;出口信贷;开发银行和保险机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政府的双边贷款;项目受益人(产品购买者)通过长期购货合同安排的购货预付款;供货商提供的信贷;发行债券,向社会筹资等。
项目融资的最大特点是有限追索和风险分担,从而降低各参与人的投资风险。
3.4合资经营中外协作勘查
中外合作勘查是一种契约式合资经营,主要由外国矿业公司、资源公司,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与中国的地勘单位、资源公司、矿业公司或私人等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合作进行矿产勘查。
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投资提供合作条件、利润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同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都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
合作合同达成后,通过设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具体运作。
合作形式一般由外方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和主要技术人员,中方提供探矿权、地质成果资料、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和劳动力。
4小结
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应当遵循政事分开、推行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形成公益性地质勘查、商业性地质勘查和地质勘查单位三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体系格局,建立一套事企分明、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的市场体制。
参考文献:
[1]吕秀贞.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浅议[j].河南地质,1999,6.
[2]刘红卫.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甘肃冶金,2010,8.
[3]王希凯.论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j].地质技术经济管
理,1999,11.
[4]刘永安.地质勘查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及运行机制[j].西部探矿工程,2006(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