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78.25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

一、“快乐读书吧”内容解读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阅读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典型的“整本书阅读与分享”学习任务群。单元课文除了《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片段改写的现代文,其他三篇(《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都分别直接节选自原著。这样的编排,自然是考虑到学生阅读由易到难的梯度,不至于让学生一开始接触中国最经典的四大古典名著,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结果避而远之。

学习这四篇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透过一个窗口窥探一下四大古典名著的“倩影”,主要是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捧起四大古典名著读起来;二是藉由四篇课文,学习阅读古白话章回体小说的一般方法,避免学生因为“难读”望而却步。当然,还有第三个目的隐含着,那就是引导学生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生发热爱,并且有主动探究的愿望。“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是快乐读书吧的标题。这个标题值得咀嚼。

“读古典名著”,从课程角度解读,不只是指出读的对象,还包含着“怎么读”的问题;“品百味人生”,承接“读古典名著”,说的是阅读时要重点体会的内容和指向的目标。这样的阅读-品读要求是很高的,从故事中发现、区分、看懂

“百味人生”,不仅需要相当的文字理解、情感领悟能力,更需要有比较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或许,编者用这样一个标题,不过是觉得读起来顺口而已——毕竟,这四大古典名著的主题,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百味人生”距离还是比较明显的。

要准确把握这次快乐读书吧的课程目标,还是研读一下标题下面的具体文字内容。标题下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导语、“你读过这本书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

导语鼓励学生“一起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了解故事人物,品读精彩的情节内容。

“你读过这本书吗”重点聚焦《西游记》的推荐激趣,告诉学生书中有“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随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脚步,体验《西游记》中险境迭出的取经之旅”。这部分内容还展示了小说第六十一回中的精彩片段,在单元课文《猴王出世》的基础上,给学生展示了更加丰富的小说精彩内容,借此进一步激发学生捧读整本书的兴趣。

小贴士是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读懂古代长篇小说,学会梳理故事内容和结构,把握小说情节内容。梳理哪些回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多少个小故事串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根据回目标题猜测这一回的故事内容等,都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和其他

长篇小说需要训练的能力。当然,小贴士没有提到的人物和语言这两个核心要素,也应该是这次整本书阅读需要关注的对象。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故事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欣赏积累有特色的语言,积极分享阅读经历和体会,会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读书体验和收获。

“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分别用一段话概括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内容,激发学生捧读这三部小说的兴趣。

从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编排来看,如果要从四大古典名著中选择一部开展班级共读活动,推荐首选的是《西游记》。相比较而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西游记》的确是四大名著中最“好读”的。首先,在语言文字理解上,《西游记》的难点最小;其次,《西游记》的故事学生最熟悉,神话题材也是学生更感兴趣的。不过,从教室课程角度考虑,到底选择哪一部小说进行共读,应该尊重教室内大多数学生的想法。

除了《西游记》,可能有的班级会选择《三国演义》进行共读。如果选择《三国演义》共读,那么,应该如何对《三国演义》进行共读语境下的教学解读呢?

二、《三国演义》共读教学解读

挑战一:词句有文言色彩,不容易读懂。

《三国演义》原著属古白话,相对于今天的白话文,还

是很“文言”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来看看小说第一回的第一段。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这段话,对于小学生,几乎每一句都是“文言”。例如,“及秦灭之后”中的“及”是等到了的意思;“推其致乱之由”的意思是推想导致天下大乱的缘由;“殆始于桓、灵二帝”中的“殆”也是文言用语,相对于现代的词汇“大概”“差不多”;“中涓自此愈横”中的“中涓”指的是官名,一般用作宦官的代称……若不是平时阅读量很大,养成了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很多五年级学生要读通读懂这些内容,实非易事。

即使是后面的内容,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也会因为语言上的隔阂而带来实际的阅读困难。

挑战二:历史背景遥远陌生,会影响理解。

《三国演义》的故事是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演绎的,如

果对三国历史没有半点了解,即使读得懂小说每一句话的意思,阅读中对人物关系、思想的理解也会遭遇很多困惑。

再以上面所引第一段为例,“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这句话对于接下来的故事既是引子,同时表明了作者对故事中不同人物阵营的态度。在这里,“善类”与“宦官”是对立的,说明“宦官”不是“善类”。为什么“宦官”不是“善类”呢?了解有关历史的一定比不了解的读者读起来更轻松,更能引起共鸣。

挑战三:小说中人物众多,不容易梳理。

阅读小说类文本,理清人物关系十分重要,如果张冠李戴或者一时记不起人物来由,就有可能连故事情节都读不明白,读着读着就越发糊涂了。这种阅读体验是很糟糕的,容易败坏阅读的兴趣。据统计,《三国演义》写了1230个人物,这些人物绝大部分有名有姓,少数没有姓名的,也与其他人物有明确的亲属或其他关系。这么多的人物中,相对重要的人物有一百多人。文臣武将,皇亲国戚,不同集团,不同阵营,有的人物关系相对单纯,有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理清人物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梳理能力有限,边阅读边理清人物关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挑战四:生僻字比较多,不容易认记。

《三国演义》中的生僻字大多在人名、地名中,如第一回里的人物“窦武、陈蕃、蔡邕、封谞、段珪、蹇硕、夏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