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文化之斗栱美

  • 格式:pdf
  • 大小:604.2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斗栱美与西方柱头“丑”

摘要: 中华民族超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构件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闻名于世,

而木结构的精髓在斗栱。斗栱历经开发整合、成熟定制、装饰化三大阶段的发展演化, 不仅具有传递荷载、承托挑檐、减少剪力和地震力等结构功能, 更加具有形式美、结构美、风格美、色彩美等美学价值和装饰功能。充分认识到斗栱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能够更加重视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斗栱;美

引言:

中西方传统的构件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无论中国的斗栱还是西方各式各样的柱式。我不敢冒昧地去评论那些流传千百年经典的丑,加上本身就觉得它们都是精品,都是美的。我没有体会过西方构件,但是我对于中国传统构件文化还是相对熟悉一些,所以本篇侧重写了斗栱之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经过六七千年的发展过程,由雏形到成熟,从成熟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练。斗栱因功能所需而出现,又因审美要求而发展变化,进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谈到中国古建筑,不可不提及斗栱。

梁思成先生说:“斗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的范

畴大体包括古希腊三柱式

和古罗马五柱式,其中以爱

奥尼柱式在古典时期运用

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可

称为西方古典柱式的典型

范例。本文主要以维特鲁威著作《建筑十书》中记载的爱奥尼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古典柱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里只选取了柱头部分与中国传统斗栱对比。古罗马爱奥尼柱头包括了柱定垫板、涡卷以及卵箭纹装饰部分,根据《建筑十书》中记载柱头的做法规范:柱顶垫板把其纵横做成柱下径的粗细加上十八分之一,厚度加上涡卷做成柱径的一半。柱头厚度分为九个半部分,其中一个半留作柱顶垫板的厚度,其余八个部分定为涡卷。至于涡卷,则是先定眼圈的大小,再以此向外画圆弧连接线。《建筑十书》中对柱头的规范都依据数字和比例,大体以柱下径为基数,其他构件

的大小皆与之相联系。

从形态上分析,古罗马爱奥尼柱头更偏重于装饰性。两涡卷间原本作为结构用的弧形体托板被水平走向的沟通线取代。并且由于柱头涡卷的缩小,使得它与极为修长的柱身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涡卷

的变化有可能是为了与多立克、科林斯等柱式保持外观上的协调统一,但同时爱奥尼柱式的典型特征也因此受到削弱。究其原因,是由于古

罗马时期创造出券拱技术用于承重,柱头多数不作为结构之用,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强调装饰的华丽程度。但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构件斗栱来讲或许古罗马柱头略显“丑”。

【1】斗栱的组成及作用

斗栱的组成

斗栱又称斗科、欂栌,主要由斗、

栱、昂、枋、耍头等部件组成。斗

是方形木块,上大下小,放置在栱、

昂、枋、柱的交点或端点,起着承替

连接的作用。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

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檐下斗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

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栱称

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

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

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

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

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

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

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

件。室内斗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不及檐下斗栱明显。

通常认为斗栱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从西周到两汉,是斗

栱的初始形成与发展阶段。

2、从唐代到元代,是斗

栱发展去向制度化的时期,斗

栱的力学性能与建筑造型完

美结合,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

3、明清时期,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斗栱的作用

斗栱在古代建筑木构架中的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承上启下、传导荷载的功能。斗栱作为建筑物屋顶与柱子之间的过渡部分,上承受梁架、屋面荷载,并将荷载传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基础。

2、承挑出檐,保证出檐安全。深远的出檐,对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有很大作用。

3、斗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

4、斗栱在建筑物上下架间形成一层有弹性的结构层,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

5、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斗栱经过造型加工和色彩美化后,又

很富有装饰性。

6、在封建社会斗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斗栱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初年,其后斗栱历经秦、汉的开发

期和南北朝的整合期,及至隋、唐,已臻成熟极盛。到宋代木结构工程工艺及管理走上了规范化道路,斗栱形制亦极其严密,且符合现代力

学规律。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斗栱体型从大到小,布置由疏及密,工

艺由粗拙到纤巧,其结构机能随之削弱。斗与栱的原始功用及美德,

至清代已丧失殆尽。

【2】斗栱的美学价值及装饰功能

随着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斗栱逐渐淡化和摆脱了实用功能的

束缚,而转化为一种装饰性结构。在封建礼制制约之下的斗栱,由造型到色彩、从风格到结构,都被赋予了包含社会、伦理、宗教以及技术

内容的秩序美,大大加深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但也有人认为,失去结构机能,纯粹作为装饰品沿用的斗栱“集中地反映出‘述而不作’

的礼的观念对建筑技术创新的严重枷锁”。总之,人们对斗栱的运用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发挥美学价值和观赏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形式美

优美的形式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以达到视觉与精神的享受。因此,建筑创造艺术形象要遵循形式美法则。斗栱也不例外,其

形式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和韵律感,各组成部

件衔接得巧妙、严谨,可谓添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从而达到天衣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