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A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立场,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安庆期末)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

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

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

解析:A 材料中“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

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

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

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

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

解析:B 德国认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以及《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说明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4.(2017·广东中山期末)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

C.义和团

D.八国联军

解析:C 依据材料中“匪徒藉口仇敌”“各国……合而谋我”,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刘坤一奏疏中的“匪徒”指义和团,C项正确。

5.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

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D 材料中清政府“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等信息反映了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说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正确。

6.(2017·河南濮阳期末)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D 根据材料中“不割我土地”等信息判断该条约是《辛丑条约》,D项正确,其他三个条约均涉及割地。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本间谍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材料二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

战争爆发120周年》材料三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

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 年7 月16 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解析:第(1)问,“区别”依据材料一、二从中日两国军队的领导权、军队的精神状态等方面分析;“根本原因”从两国不同的社会性质分析。第(2)问,“国际环境”也就是列强对于中日战争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在分析具体国家的基础上得出整体的认识。

答案:(1)区别:①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②日本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中国则对战争准备不足。③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

根本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中国为落后的封建制

国家。

(2)国际环境:列强争相侵略中国,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矛盾重重,日本得到列强的默许、纵容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