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组图
- 格式:doc
- 大小:698.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发帖人:打酱油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客观条件限制,人民军队的军服式样单调、品种单一,基本上只能维持最低的功能需要。
建国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军服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调整改革,是换代最多的军需装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军军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已基本实现制式统一化、品种系列化、功能综合化、号型标准化,整体装备水平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式军服第一次全军统一服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军队供应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筹措、取之于敌,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家集中统一供应。
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服装,以利于全军统一编制、统一指挥。
为此,总后勤部组织专门人员对军服制式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军实际,提出军服的式样、颜色、用料,并设计了新的帽徽。
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来不及系统研究,军服式样比较简单。
其中,陆军主要是仿效苏联军队的军服式样,海军参考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空军仿效中山装。
经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自审定,1950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
50式军服是解放后我军第一次全军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统一的军服有利于统一组织生产供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军整齐划一、统一指挥管理,对于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
50式军服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男军人、女军人,夏服、冬服等区分。
全军干部、陆空军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空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紧袖口;全军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冬服为列宁服。
陆、海、空军佩带统一制式的“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50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为不同军种的服装,其中,空军服装样式和陆军基本相同,只是颜色不同;而海军则完全自成体系,与陆、空军完全不同。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制服进行了多次变迁,军服款式从简到繁,军服材料从低端到高级,军服功能从单一到完备,军服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要因素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发展水平,建国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给军服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军队作战思想与军服设计观念的进步;第三是中国外交发展尤其是军事交流的程度推动了军服改革;第四个因素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军服历经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历史阶段。
由于环境所限,绝大部分军服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1949年1月,在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之前,军委后勤部开始着手制作统一全军军服款式。
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前后进行了15 次军服改革调整,按时间分分别是50式、55式、58式、62式、65式、71式、74式、78式、85式、87式、97式、99式、04式、05式和07式,其中成体系换发的军服有50 式、55 式、65 式、85式、87式以及07式。
下面以时间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军服变迁进行介绍、分析。
50式军服——首次统一军服制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中央军委于1950年1月4日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这是我军第一次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制式军服,开创我军拥有军种服装的历史,简称“50式”军服。
款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4 种。
在单衣标准方面,干部是开襟式,战士是套头式,女兵为连衣裙,男女均戴大檐帽。
55式军服——第一套军衔服装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全军从当年10月1日开始,着新式军衔服装——“五五”式军服。
这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较大的改革,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军衔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类,军衔和勤务识别标志也比较系统,使我军军容仪表有了较大的改善。
55 式军服分常服、礼服两种,所有人员配发常服,校级以上军官加配礼服。
二战德国党卫军军服图册(1)第1-5师标签:二战德国党卫军军服军事分类:二战各国军服图册2011-02-23 19:20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401号:武装党卫军(1)第1到第5师-The Waffen-SS(1)1 to 5 Divisions。
原作者Gordon Williamson,绘图Stephen Andrew,以下是该书的封面:A:战前款黑色常服A1:党卫队队员,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1934年这名在战前执行阅兵或警卫任务的士兵穿基本型黑色常服,领角和领章的边缘都带有黑色和铝质金属色编花的装饰,这是所有的义务役军人都采用的,而这种装饰有时候则作为肩章带来使用。
党卫队的袖标与标准的纳粹党袖标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黑边。
警卫旗队制服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在于它的右领的领章上带有古北欧文字SS而没有其他任何图案或数字,而袖口上的袖带上则带有苏特林(Sutterlin)手写体的“Adolf Hitler”(阿道夫·希特勒)字样。
在阅兵时,他还会系白色的皮腰带、弹药包、刺刀架和一条斜背的肩带。
M1916式钢盔是一战时的老式装备,它被涂成了黑色;士兵的武器则是毛瑟Gewehr 98式步枪。
A2: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党卫军德意志分队,1943年图中的黑色常服的袖带上带有哥特字体的“Deutschland”(德国)字样,右领章上的北欧字母SS旁边带有代表分队的数字1。
左领章上带有两块合金方形扣,这代表了使用者的军衔。
准尉的帽子是第一版士官用黑色大盖帽,帽子上带白色滚边和皮制脖带;M1923式“无下颚”骷髅头帽徽和小号的M1929式老鹰加卍字帽徽配在上面。
注意图中的M1933式现役用匕首与军常服和出行服搭配,纳粹党的成员章则系在他的脖颈上。
A3: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上尉),党卫队骷髅旗队上拜恩分队,1936年这名上尉所穿的军官品质的黑色常服上衣的领角和领章上都带有银色编花装饰,右肩上的单条肩章带由整个竖条银色编花绳装饰。
探索海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王爱甡海军军服的发展历程乘风破浪的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诞生。
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次以独立军种的姿态出现在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而其军人也陆续脱下了原本的解放军陆军军服或国民党海军军服,换上了属于人民海军的制式服装。
中国海军(三) ◎由陆军调任至海军青岛基地的马忠全将军,身着“49”式陆军干部夏服,胸前佩戴海军英模奖章人民海军“49”式军服“49”式军服是人民海军史上第一款制式服装,使用时间极短,只是一款过渡性军服。
“49”式军服是大檐帽与中山装式上衣西裤相搭配。
大檐帽配有白色和藏青色可替换帽罩,帽罩有白色牙线,帽墙外围黑色丝带,帽檐使用真皮,帽徽为水滴形。
帽徽首次采用了红色五角星及铁锚图案,该图案元素后续成了人民海军军徽的传统。
上衣为标准的九扣四贴袋的中山装式,颜色为藏青色并使用铜鎏金纽扣,左胸同陆军一样佩戴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长方形布标。
33人民海军“50”式军服1950年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配发新式军服及配饰,即“50”式军服。
解放军第一次在全军范围内按军种统一军服样式,且已经具备常服、礼服和工作服雏形。
海军干部戴大檐帽,大檐帽制式与之前的相同。
海军战士戴水兵帽,水兵帽帽墙外围黑色丝带,前面正中印有金色的“中国人民海军”字样,后有两条飘带。
海军干部常服上衣为立翻领,单排五粒铜鎏金扣,胸口两个挖袋,有袋盖,缀暗扣,上衣后背结构为刀背,裤子为西式裤。
海军战士常服为套头式水兵服,蓝白道护胸,披肩和袖头有三条白道。
海军干部、战士夏服为上白下藏蓝色(女裙服为全藏蓝色),冬服为藏蓝色。
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立翻领,套头式,四粒扣,胸口两个挖袋,紧袖口,配布腰带及短裤;冬服上衣为小翻领,双排十粒扣,西式裤,裤腰旁开口。
海军干部、战士冬季均配棉帽或皮帽,使用真皮或赛璐珞帽檐;帽徽与大檐帽相同。
人民海军军服发展史50式海军军服1953年,毛主席与身着50式海军舰艇部队冬季呢服的“洛阳”舰官兵交谈1950年8月以后的50式海军军服帽徽1950年5月1日,我军换发了历史上第一套全军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简称50式军服,这也是军队历史上第一次分级别、分军种、分用途装备的军服。
它设置有夏服、冬服等,并首次装备大檐帽。
官兵在夏服、冬服上衣左胸统一佩戴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标;各式军帽均佩戴帽徽,式样为在镶有金黄色边的红五角星正中嵌金黄色“八一”字样。
海军夏服:干部上衣为立翻领,单排5粒扣,4个挖袋、有袋盖,西式裤;战士为水兵服,套头式,披肩领,蓝色护胸有3条白道,西式裤,裤腰两旁开口;女军人为连衣裙、短裤;干部和女军人戴大檐帽,战士戴无檐水兵帽,水兵帽墙外围纱带,前面正中印有"中国人民海军"字样。
海军冬服:干部和陆勤战士服装式样与干部夏服相同,海勤战士服式样与水兵夏服相同,女式军服上衣为小翻领,双排10粒扣,紧袖口,西式裤,裤腰旁开口;配棉帽或皮帽。
海军军服颜色:夏服为上白下藏蓝色(女裙服为全藏蓝色),冬服为藏蓝色。
海勤干部、战士配发礼服,式样与各自夏服相同,全白色,用料为细帆布。
海军帽徽和胸章:帽徽的式样与“八一”军徽相同。
即镶有金黄色边的红五角星,正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1951年后,海军帽徽与海军军徽样式相同,即以“八一”军徽为主体,藏蓝色底衬以银灰色铁锚)。
胸章为长方形、白布底、四周有红色线条框,正面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黑色字样,背面印有供填写单位、职务、姓名、编号的栏目。
注:1950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海军营以上干部、海军舰艇部队及海校学员着呢服。
改善了部分军人的军容仪表。
从左至右依次为:海军舰艇军士、兵大衣/海军尉官常服/海军校官大衣/海军舰艇尉官礼服/海军舰艇军士、兵礼服/海军将官夏常服/海军女尉官夏常服彭德怀为毛主席讲解55式军服55式海军军服帽徽1953年初中央军委决定55式服装的改革工作由中央军委贺龙副主席主管,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当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的洪学智,以后增加了副总参谋长张爱萍。
德国陆军制服历经演变,在三十年代中期基本定型。
其风格一直影响到战后的东德人民军甚至今天的德国联邦国防军。
一战结束后,德国陆军设计了一种实用型军服,新式军服没有普鲁士军人时代过多繁杂的装饰物,造型朴素简洁。
式样基本描述如下:对开前襟,八粒金属衣扣,立翻领,前胸袋为对称外贴,下摆袋为内藏斜插式外露翻盖,后腰有两粒固定腰带位置的衣扣,衣服面料的颜色和一战士兵作战服类似,为绿野灰色(Feldgrau)。
在发放上不分军衔等级皆可领用就是下面的M19。
图片来自: FuerMeinFuhrer的百度相册M19型军服一直使用到1933年末,1934年初对其衣领进行改革,换用一种暗绿色的面料,当时针对陆军军服实行颜色更换的还有士兵士官的肩章以及大盖帽的帽沿,并开始配用纳粹鹰徽成为M34。
(下图)图片来自: FuerMeinFuhrer的百度相册M34型半礼服图片来自: FuerMeinFuhrer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 FuerMeinFuhrer的百度相册M35型礼服,阅兵场合用同一年,在M34军服的基础上另外设计了一种衣襟有兵种色镶线的半礼服供礼仪或正式场合使用,此两款军服很快在两年后被M36常服和M36半礼服替代,但仍然有少部分人经常穿用,比如古德里安将军在战争中仍然使用M34常服,而许多资料中可见布劳希奇和凯特尔元帅穿M34半礼服。
1935年,德国军事力量开始复苏,所有的军事改革都被提到日程上来,当年的装备设计局的设计方案开始把军服按用途区分为几种:武装服(Waffen Rock)即阅兵服或礼服、军用服(DienstRock)即常服、野战服(Feld Bluse)即作战服。
依照第二帝国时代的风格研制的M35军礼服便是一例。
基本描述:对开前襟八粒金属衣扣,立翻领,无衣袋,后腰有两个对称的翼型装饰,袖筒有和领章一致的装饰块,衣领、前襟、袖筒、腰后翼均有兵种色镶线。
着装军礼服时,勋章必须以全章的形式佩戴。
M35礼服在1939年战争爆发后减少直至取消了对士兵的发放。
二战英军军服图册(1)西欧和北欧兵人在线二战英军军服图册(1)西欧和北欧Al:国民军,英国,1939年这名年轻的国民军最近刚刚应征加入米德尔塞克团第2营,并按规定配发到0.303英寸口径的SMLE 1号步鎗,那是他父辈一代人在一战时使用的,而今天这种枪仍保留了1914年时的皮枪带。
这名准军人穿采用小号黄铜色“通用服役纽扣”的战前两件式粗斜纹棉布工作服,当旧的库存逐渐用尽后,这种制服将慢慢被新的粗斜纹棉布外衣所取代。
图中的这种衣服直接由军需官提供,多次洗涤后会从烟棕色褪成暗粉色,这类用白布漂色的旧制服当时一直在使用。
米德尔塞克团第2营作为英国远征军的一部分在1939年移师法国,敦刻尔克撤退时他们隶属第3步兵师,D日返回法国时他们作为中型机鎗营一直战斗到德国投降。
A2:下士,皇家骑兵,英国,1939年从1939年的皇家装甲部队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骑兵部队也被吸收在这一新的机械化兵种之中。
当时英国本土部队中的正式骑兵只剩下了两个皇家骑兵团以及皇家苏格兰义勇骑兵队,但在中东和印度还保留有其他骑兵部队。
这名骑马的下士穿1902年版骑兵常服,背1903年版武装背带,戴Mk I式钢盔,腿上是为了保护膝盖而以骑兵部队方式反穿的布绑腿,最后在军靴上,还装着规定规格的马刺。
毒气是战争初期被考虑到的重要威胁之一,因此马和骑手都要接受防毒气训练。
在胸前上部的毒气测试袋翻卷的时候,预示着毒气警报的开始,这时军人就要戴上Mk VI型防毒面具。
此外,马身上的装备包括了1902年版平条马缰绳、1912年版马鞍以及1908年版皮制军刀挂环。
在巴勒斯坦训练的这个团的战马最终在1941年被机械化车辆所取代。
作为装甲车团的第2皇家骑兵团在1942年归禁卫装甲师指挥,并作为第8兵团的一部在1944年6月前往法国,之后的8月它又改归第30兵团指挥直到欧洲胜利日。
A3:上等兵,皇家伯克夏团第1营,英国,1939年在两次大战之间的这一时期,图中这种熨烫平整棱角分明,徽章熠熠生辉的军人制服,追根溯源竟然是一战壕沟战时期的宽松不成形的1902年版军常服。
国庆更新,维尼接着上次女生校服的帖子,继续讲解民国男性制服的演变史。
男人穿什么制服最帅,自然是军服了。
闲话不说,立刻开始。
近代军服从何说起,就从湘淮军洋枪队的登场开篇。
第一代军服,如图,浓郁的湖南特色。
身上穿传统号衣,大包巾缠头。
湖南兵自曾国藩起家,历经晚清,民国,一直以来都是这身打扮行头。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湘西剿匪记》,剧中湖南匪首在围攻县城时,也是这套打扮。
这部片子在小熊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台词都很经典,记得老匪首有句台词,“拿下县城,晚上就要分堂客了”。
什么叫堂客,为什么要晚上才分?困扰维尼当时幼小的心灵,那时似是学校包场,去问带队女老湿,结果女老湿不但不告诉维尼,还批评,打压天才旺盛的求知欲,好在日后维尼自学成才,明白了其中道理。
言归正传,湘淮军系,地方团练武装崛起其实并非朝廷本意。
站在朝廷立场,地方独立筹饷,自主募兵不是什么好事。
但时势逼人,光靠旧式八旗,绿营,根本无法应对国内长毛,海外洋人的交相进逼。
一方面要借重,另一面要防备,这种两难微妙的心态一直持续到甲午之战。
甲午之战的结果,对朝廷其实是利好消息。
最大的藩镇李鸿章势力被重创,而且身败名裂。
朝廷的机会来了,战后顺利接收李鸿章经营许久的直隶地盘,开始编练直属朝廷的新军,也就是武卫军,如图。
武卫军五大主力,中军以旗人为主,其余四军分前后左右,拱卫中军。
看制服,又变了。
这次的重点是帽子,朝廷是洋法练兵,帽子是欧式平顶草帽,看过《黄飞鸿》系列,就明白这是当时最潮的款式,戴出来绝对拉风。
可人算不如天算,没几年碰上庚子年闹义和团。
如图,义和团期间大清各色武装制服。
右边是4个拿着刀枪棍棒的义和团大师兄,中间是戴传统满洲花翎帽的八旗兵军乐领队,最左边两个则是缠头巾的旧式湘淮军巡防营士兵,画面后方腰缠子弹袋的就是新编练的武卫军。
战争结果,唐山大兄被联军揍了个生活不能自理。
但对地方督抚来说却又是利多,东南互保壮大了实力,尤其是袁世凯,他的武卫右军在山东驻防,没卷进战争,幸运的维持了完整建制。
你知道我国武警部队军装服饰的演变更新历史吗?请看图片——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5年间)我国武警部队的前身——在建国初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公安部队),其着装服饰与人民解放军同样,帽徽为“五星八一”图案,左胸前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胸标,只是在军装上衣右袖上方加戴“公安图案”臂章,以表明公安部队的标识与特征……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1955-1965)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公安部队基本上在同一时期也实行军衔制,其帽徽、军衔领章(肩章)、与解放军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主要是在帽徽、领章都设计有盾牌图案……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1966-1983)1965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等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被取消已有十年历程的军衔制,全军统一“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且从中央到地方,公安部队大都又划归为人民解放军建制,军装服饰也就与解放军完全一样;期间于六十年代后期、七十代初期仍然保留、恢复公安部队建制的,在1972年开始帽徽为红色小国徽、红领章与解放军相同,裤子颜色为深蓝色,以示与解放军相区别……八十年代中期至新世纪二零零七年十月(1984年10月-2007年)1982年,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全国范围内重新恢复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4年10月1日,在建国35周年首都国庆大阅兵盛典上,参加阅兵式的武警方队首次穿着让人耳目一新的83式武警制服,随后,全国武警部队陆续换着新式盾牌帽徽、红领章保留、增加了镶有武警标志的盾牌的肩袢……;1991年,全国武警部队取消红领章,军装衣领上改掇武警图案领花(先是红色的,随后又改为蓝色图案……)1988年10月起,全国武警部队与人民解放军同时恢复军衔制,武警军(警)衔、军(警)官、士官士兵军(警)衔与解放军大致相同,区别主要在于武警军(警)官的军衔没有红色边线,武警士官士兵军(警)衔以红色为主色调……随后,至2007年武警部队统一换着07式武警新军(警)服之前,全国武警部队的着装制式服饰在臂章、胸徽和服装质料以及作训作战服饰等方面,又又了不少的调整、改进和更新……世纪二零零七年至今(2007年……)从2007年8月1日起,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更换07式新军服,全国武警部队基本同步更换以深橄榄绿为主色调的07式武警新军(警)服,武警帽徽、军(警)衔、领花、胸标、臂章和军(警)服饰、制服质料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重大变革,并与解放军一样,增加胸前增加了姓名牌、军历勋章等标识……,武警07式服装包括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105个品种。
海湾战争时期后的美国军服:超越英国军服,作战系统趋于完善今天我们来说说1991年以后美军的军装演变史吧。
首先还是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美军军装演变史的各个阶段!美军重大事件军装演变史大约分为十个阶段,分别为:1.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Revolutionary War)2.1812-1815年英美战争(War of1812)3.1861-1865年南北战争时期(CivilWar)4.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WWI)5.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WWⅡ)6.1950-1953年、1955-1975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Korean and Vietnam War)7.1989-1990年美国入侵巴拿马(Operation Just Cause)8.1991年海湾战争(Gulf Wars)9.2003-2011年、2001-2014年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Iraq and Afghanistan War)10.今天战争具有双刃剑的意义,会在另一方面促进军服的发展。
在经历了这么多战争之后,美国的军服经历了面料和式样的革新,风格更趋于简化和统一,更加侧重于功能和实用。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装备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先进。
武器的威力更大,而故障率更低,军服更是依据先进的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了重新设计。
八、海湾战争时期作战双方:在1990-1991年间的海湾战争中,战斗双方是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和伊拉克军队。
随着战斗的不断进行,训练低下和技术落后的伊拉克军队被装备先进的现代西方军队彻底打败。
海湾战争,时间上为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
开始时间:1991年1月17日沙特阿拉伯当地时间凌晨2时38分,美军与其他国家组成的盟军进行代号「沙漠风暴军事行动」,展开对伊拉克的空中攻击行动,揭开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的序幕。
80年代英军军服图册80年代英军军服图册标签:80年代英军军服军事分类:现代军队2012-09-09 10:27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14号:20世纪80年代英军-The British Army in the 1980s。
原文章及绘图Mike Chappell。
以下是该书的封面:马岛战争军服图册(1)地面部队英军陆军军服图册(1965-1980)北约军队80年代苏军80年代美军A:徽章非委任军衔的徽章A1:一等兵(配2号制服的标准版)A2:下士(爱尔兰皇家巡游者团)A3:中士(轻步兵)A4:上士/掌旗上士(配2号制服的标准版)A5:二级准尉(皇家陆军女子团)A6:担任委任军需官的二级准尉(皇家威尔士团)A7:一级准尉(步兵)A8:中士(配战斗服)委任/资格章A9:狙击手资格章A10:航空炮手资格章A11:突击队资格章委任军衔的徽章A12:少尉A13:中尉A14:上尉A15:少校A16:中校A17:上校A18:准将A19:少将A20:中将A21:上将A22:元帅B:礼服B1:掌旗中士,冷溪近卫团B2:二级准尉,伞兵团B3:军乐队队长,爱丁堡公爵属皇家团王室内府的部队是今天(本书出版于1987年,译者注)仅有的仍在装备全套礼服的部队。
1914年以来,这套服装只经历了很小的变化。
图B1中行“举枪致敬礼”的这名掌旗中士手持的是新的5.56毫米口径通用步枪。
注意掌旗中士的军衔徽章、成对出现的上衣纽扣以及通用服役奖章、联合国塞浦路斯行动奖章和长期服役及优质操行奖章也展示在图中。
图B2展示的是一名二级准尉着宴会服时的情况。
宴会服是大多数英军部队中仅存的采用红色外套的服装种类。
注意上臂位置的突击伞兵跳伞教员飞翼章、袖口上方小号的军衔徽章以及领章和缩小化的奖章都展示在这身衣服上。
图B3人物展示的是近些年来军乐队和鼓乐队采用的“现代化”礼服的典型风貌。
它与1914年版礼服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但核心的外观特征并没有改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朝鲜战争军服图册(1950-1953) 朝鲜战争军服图册标签:朝鲜战争军服分类:20世纪战争与冲突2010-08-10 17:54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174号:朝鲜战争(1950-1953)-The Korean War 1950-53。
原作者Nigel Thomas和Peter Abbott,绘图Mike Chappell,以下是该书的封面:A:朝鲜人民军A1:中士,夏季野战服,1950年俄国式样的衬衫式上衣往往掖在裤子里,领口的扣子解开形成一个翻领,肘部有加厚设计。
战争末期,这种上衣还出现了一种简化版本:平口的袖子,只有一个没口袋盖的口袋位于左胸位置。
使用较好的材质制造的可拆卸的肩章保持了最初的深橄榄绿色。
在下面,这名军人还穿着臀部和膝盖加厚的宽松裤子以及橡胶底的帆布短靴,靴面已经很快地从原来的橄榄棕色褪成了浅黄色。
苏联式样的钢盔正前方也会有图中这种国家标志的帽徽,但是实际野战中,钢盔很少被使用。
当时坦克部队也会穿俄国式的黑色或棕色一件式外套和高筒靴以及带有填充物的帆布头盔。
A2:列兵,冬装,1950年加厚的棉制服里填充着棉絮或木丝棉。
野战帽采用同样的材质,较长的护耳下拉的话可以扣住下巴,但现在是扣在帽顶的位置。
加厚的手套则是大拇指和食指独立的设计,橡胶底的短军靴在上部也有棉絮加厚。
一些军官会穿两侧有斜开口兜的双排扣皮大衣和白色高筒毡靴,通常的,军大衣上还会有苏联式的领章。
到了后期,图中这种上衣会被类似中国军队的5个扣的双排扣上衣所取代。
军人的装备则是苏联二战时期的翻版,皮制腰带和弹药包以及帆布挎包和背包都是如此。
武器也是最新的苏联货,其中包括了SKS卡宾枪和PPSh41式冲锋枪。
A3:上校,常服,1952年潇洒的苏联版制服最晚出现在1948年。
除了没有翻袖的设计以外,上衣的款式非常类似于1943年版苏联kittel式制服。
滚边的红色代表陆军,如果是边防警察部队则是绿色的。
美军迷彩-Camouf lageof US Milita ry最早的军服没有统一的颜色要求,如西欧中世纪时期,出现了属于贵族的私人性质军队———骑士式骑兵。
他们自备服装,没有统一的军服,服装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作战时,常常敌我难辨,往往误伤自己人,不利作战。
到了15世纪,西欧出现了雇佣军,才出现了军服。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正式规定了统一的军服,而且不同兵种军服颜色不同:禁卫军穿白色军服,龙骑兵穿红色军服,步兵穿灰色军服。
同时,各色军服上的佩饰艳丽,十分醒目。
但是在不同战场环境中,很多的时候,战斗双方为了达到不同的战术目的,需要使自己融合到周边环境中以避免敌人发现自己,伪装技术应运而生,其中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一种是迷彩伪装。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迷彩伪装,对于户外发烧友和军迷来讲,各自有不同的偏好。
笔者最喜欢的迷彩是美军的几种经典迷彩,原因是因为,在迷彩伪装技术大发展的二战后,美国军队驻扎在全球各地,非常了解不同的地理地貌环境特征,同时美军经历多次局部战争,其中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持续时间之长,让美军的伪装迷彩技术得到了充分检验和完善的机会。
美军研发的迷彩,大体分为猎鸭者系列、叶片系列、林地系列、沙漠系列和数码系列五个类型,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1942年-1981年,部分军兵种实现迷彩化;1981年-2001年,各军兵种实现统一迷彩;2001年至今,各军兵种研制配备专用迷彩服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了美军作战服迷彩化的大门,麦克阿瑟将军直接推动着这一进程。
在此阶段,部分军种陆续应用迷彩作战服装,但有时反复,迷彩化进程并不顺利。
丛林迷彩作战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德军队迷彩作战服引起美军研究机构关注,1940年启动迷彩图案研究。
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组图
军人着用的制式服装。
亦称军装。
有统一规定的式样、颜色、用料和穿着方式。
主要包括军上衣、军裤、衬衣、军帽、大衣、军鞋、标志符号等。
按着装场合的不同,军服分
为常服、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类。
按军种分,有陆军服、海军服、空军服等。
按穿着季节分,有夏服和冬服。
军服有防护、识别和象征三大功能。
军服的式样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
简史
中国古代军队出征作战时,穿着具有防御和识别作用的盔甲。
西周以前的铠甲,有皮甲,西周出现青铜甲,战国后期出现铁甲。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用短衣袍窄袖,代替宽松博大的中原服装。
秦汉时期,军队除用甲胄外,还有赤黄色絮衣及红色裤子。
南北朝时期,步兵着锦缎或野兽皮制作的裤褶,紧而窄小,长与膝齐。
唐代有将帅用袍、军士用袄之分。
宋朝军服有步军服装和马军服装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
如步军春衣有皂绸衫、白绢汗衫、白绢夹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白绢衬衣、麻鞋;步军冬衣有皂绸绵披袄、黄绢绵袄、白绢绵袜头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麻鞋。
马军用绯绢勒帛取代蓝黄搭膊,冬衣增加白绢夹袜头裤,其余与步军同。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和1909年(宣统元年),分别制定了陆军和禁卫军的军服式样。
陆军服装分礼服和常服,礼服上衣为蓝色,裤子是黑色。
冬夏常服均为青灰色,对襟,军官四个口袋,士兵两个口袋,同样颜色的大檐帽。
禁卫军军服,夏季为土黄布料,冬季为瓦灰呢料。
古罗马军队的军人主要是着用白色衣服和盔甲,并在头盔上带有不同颜色的羽毛,以识别各军团。
1670~1672年,法军推行制式服装。
18~19世纪军服式样、颜色不断变化,其
中有过单纯注重式样,而实际使用很不方便的情况。
如欧洲不少国家的军队戴熊皮圆筒帽,穿燕尾服,扎白十字带,穿高腰长筒靴。
这种华丽的军服到19世纪中叶达到高潮。
随着火器的改进,这些国家的军队不得不改变那些对实战没有任何益处的军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服颜色注重战时的保护作用。
1880年,英国驻印度的军队着用土黄色军服。
不少国家军服为灰色、茶色或绿色。
1895年,英军首次着用草绿色军服。
1905年,日军把战时穿的黑色军服改为土黄色。
在此期间有的国家把军服分为平时穿的和战时穿的两种。
1898年,美国陆军的军服分为礼服和野战服两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数交战国的军队穿着具有保护色的野战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首先使用三色迷彩服,后来美军装备了四色迷彩服。
80年代,世界上通用五色迷彩服,平时则着用常服或礼服。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军服的作用日益向着功能综合和特殊防护方向发展。
如作训服由单色改为伪装迷彩色,并将成为具有防火、防雨、防寒、防热、防侦视和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的多功能野战服。
注重研究特种工作服。
军服用料,
多采用化纤混纺或纯化纤织物及絮料,以减轻服装重量。
军服的结构,采用多层次配套,使其具有良好的防寒保暖性能和调节性能。
对常服、礼服主要是改进外观和穿着的舒适性,同时注重经济性和服装号型。
中国的军品收藏现状
现在,国内军事爱好者们的水平和“口味”是越来越高了。
最初,军事杂志上的一幅武器大幅彩色插页就可以让他们爱不释手。
后来他们就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平面的图片来欣赏他们所喜爱的武器和各种装备了,这时他们大多是以制作军事模型的方式来“解渴”的,因为制作模型可以让他们立体地了解和欣赏各种武器装备。
而现在,那些“假东西”又不能满足他们了,所以一些军事爱好者们又将目光转移到军品收藏上来。
因为军品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家伙”,其中有些甚至经历过战争中血与火的洗礼,见证过国家的兴衰和历史的变革。
所以军品的收藏除了可以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各种装备以外,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军品,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与军事有关的物品。
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航空母舰、洲际导弹;小到军服纽扣、领章帽徽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不可能都成为军事爱好者们的收藏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不同,军品收藏的范围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目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
地区在军品收藏方面已经比较兴盛和正规,尤其在政策比较宽松的国家,比如美国,军品的收藏是非常的火爆,而且收藏品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不仅常见的军服、头盔以及各种徽章有人在收集,甚至各种以前作战用的重型武器装备(坦克、火炮、飞机等)也有不少保存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例如美国就有一位叫赫伯特·潘英尼特的坦克及装甲车收藏家。
他从在美军的旧军品拍卖会上买到一辆二次大战用过的坦克
开始,陆续收藏了多达二百多辆各式各样的旧坦克和各种装甲车辆。
其中一些因为发动机还可以运转并可以正常行走,以致好莱坞的导演常上门来借用。
在国外,军品收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我们从国外的电影中就可以看到:很多贵族的家中往往会陈列一些刀剑、长矛等冷兵器以及金属铠甲等,来显示其家族的显赫地位。
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的军品收藏逐渐地向平民化发展,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军品的种类和数量巨大,一个收藏者是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收藏的,因此国外的军品收藏者早已形成了各自的专业收藏范围,他们做到了非常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收藏。
有按照国家和时代来收藏的,比如二战德军、二战美军和越战美军等等。
也有专门收藏某类军品的,比如有专门收藏老式战斗机的,有专门收藏古典枪支的,有专门收藏火炮的,有专门收藏各种刀剑的,有专门收藏手榴弹的,有专门收藏各种头盔的等等,可谓术有专攻;而且
还经常举行大型的军品收藏交流及展卖活动,比较著名的如日本的黑洞军品展等等。
反观我们国家的军品收藏,也就是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军品收藏热也不过仅有六、七年的时间。
相对而言,我国在相关的法律方面又比较严格,从而限制了中国军事爱好者的军品收藏范围,比如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公民个人是不能拥有武器的。
所以在我国就不可能出现收藏火炮、军用飞机、坦克以及枪支的私人收藏家。
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军品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这个领域中,军品收藏爱好者还是会很有作为的。
再说收藏军品也不一定非要去收那些冷血的杀人武器,其实在军品中也有很多温情的东西,比如军功章、奖章等,既与军事相关又是工艺品,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每一个奖章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位优秀军人的奉献、牺牲、荣誉和成就。
一些军用装备,比如电台、望远镜和指北针等等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
即便是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似乎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军服、军鞋、背包等各种装具,其实每一件里面都不知饱含着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比如军用电台:它质量的优劣、性能的高低对战争的胜负、士兵的生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军用电台大都是采用当时最为优秀的元件和工艺、最可靠的设计再加上严格的质量管理造就的。
我军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的各种军用电台即便在今天看来,其优异的做
工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在GPS等现代设备没有被使用之前,望远镜和指北针等就是确定自己位置的重要工具。
由于要应对战场上的各种恶劣环境和情况,军用望远镜和指北针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投入使用。
不然一旦在激烈的战斗中发生故障,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现在很多喜欢野外生存活动的人都很喜欢使用退役的军用望远镜和指北针。
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些东西优异的质量和极高的可靠性。
目前在国际军品收藏市场上以美国、德国和俄罗斯(包括前苏联)等国家的军品较为热门,而我们国家的军品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以前我们国家比较封闭,对于军品的管理更是非常严格,爱好者们几乎没有可能收藏到太多的军品。
随着我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有些过去私人不可能拥有的东西,也逐渐成为了军事爱好者们的藏品。
比如前面提到的军用电台,以前是绝对不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里的,而现在由于军用通讯技术的革新,这些老式的电台不会对国家的机密和安全构成危害,所以就可以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叫“火腿”——HAM)和军品爱好者使用和收藏。
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内外的军品收藏者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军品了,我本人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发烧友们,他们或来向我购买,或来与我交换藏品,互相交流收藏心得。
非常有趣的是有些美国的老兵,曾经在战场上和我军直接交过战,他们对于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精神非常崇拜,甚至是有些恐惧。
或许正因为这样,中国军品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很浓厚的神秘色彩,促使他们收藏和研究中国军品。
此外,国内外的军品收藏者们开始采购中国军品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目前中国军品暂时还没有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热点,因而其价格还比较低,有些东西甚至还远远低于它们的成本价。
一旦这些军品成为了大热门,那么其价格恐怕就极有可能大幅度
上扬,所以已经有很多军品的经销商看准了这一点,在大量采购。
另外,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中国军品的队伍中来,这也是造成近年来国内军品价格不断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现在收藏中国军品正是大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