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教案(优秀23篇)
- 格式:docx
- 大小:44.73 KB
- 文档页数:28
七年级音乐教案(优秀23篇)
七年级音乐教案 1
教学目标:认真聆听两首欣赏去,比较两首歌曲在演唱力度、速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异同。教学过程:欣赏《飞来的花瓣》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是那一天吗?为什么要为教师给定一个节日?教师节这一天你们准备做点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一个你身边的老师最令你感动的故事吗?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2.学生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提示,发表见解。
3.播放录音:《飞来的花瓣》(合唱),认真聆听,感受作品的`意境。
4.教师引导:你从这首歌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5.学生活动: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欣赏后的体会。
6.师生互动:老师要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向学生讲一个自己当老师的故事,或自己老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寻声活动:再次听录音,认真聆听,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情感的对比和变化。学会可轻声哼唱,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演唱形式美、风格美。
8.学生活动:展示才艺,为老师唱一首心中的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与祝福。
9.师生互动:老师为学生弹唱《校园的赵晨》,请同学认真欣赏,然后将听到的歌词记写在书上相应的乐谱下面。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在让学生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得到了情感的共鸣,第一课时注重了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是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受到美的感染。第二课时进一步让学生聆听音乐,在音乐中受到启迪,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运用让学生也感到演唱形式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愉悦。
七年级音乐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音乐七年级下册一课时。《黄河颂》、《走进新时代》是两首中国的颂歌。
《黄河颂》,男高音独唱,《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三段体结构。曲调由悠扬抒情发展为宽广、激昂,热情地歌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祖国的悠久历史,以及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
《走进新时代》是一首现代作品曲调优美、深情,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D和人民。
学情分析
1、所教学生为九江市修水县大桥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表现欲望较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2、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热情很高,参与合作意识很强。
3、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制打击乐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个别学生缺乏自信,在歌唱时不敢张口大声歌唱,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颂歌这种音乐作品体裁,能简叙颂歌体裁的概念,掌握颂歌题材的特点和颂歌的。类型,并能够通过听赏辨别出颂歌的歌颂对象及演唱形式。
过程与方法:
在听赏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在演唱颂歌中获得音乐的体验,鼓励学生在听赏中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在听赏颂歌之后,按小组进行合作与探究、知识抢答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欣赏中去思考,在思考中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观点。提高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听赏中感受颂歌的特点和歌颂的对象。
难点:在美育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音乐
(一)情景开课:背景播放《黄河颂》的音乐,学生进入教室。
(二)赏前谈话: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种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由于艺术实践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体裁和样式。今天,我将给同学们介绍众多音乐体裁中的一种声乐体裁——颂歌。
(三)音乐小博士
颂歌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歌颂和赞美祖国、人民、英雄人物、壮美的山河及一切美好事物的音乐作品都属于颂歌的范畴。
(四)过渡导入:现在我们来听赏几首颂歌,请同学们在听赏的同时,注意这些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情绪和歌颂对象。
1、《黄河颂》
简介:《黄河颂》选自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冼星海(1905-1945),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是他的名作。
听赏:作品听赏完后学生自由谈。
小结:《黄河颂》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歌曲,旋律由开头的悠扬抒情发展为深沉、宽广、激昂,热情、自豪地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及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
2、《走进新时代》
听赏完全曲,让学生一起说出答案。
小结:这是一首现代作品曲调优美、深情,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D和人民。
(五)知识小结:
颂歌的特点:节奏平稳,速度稍慢,旋律庄严、宏伟、亲切、热情。
颂歌的类型:
A、速度稍慢,旋律悠扬宽广,具有庄严宏伟气势,如《黄河颂》。
七年级音乐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钢琴曲《秋日私语》和抒情散文《秋》,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过程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
2、学会有表情的演唱《西风的话》,让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歌曲当中基本的音乐知识。
重点、难点: 有表情的演唱《西风的话》,感知不同情绪的音乐如何描绘秋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和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从速度、情绪等方面感受乐曲,了解乐曲的主奏乐器。
2)听赏著名文学家池尹默的抒情散文《秋》,感受文学家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此时播放幻灯片,让学生边看词边欣赏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思考本篇抒情散文应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师生讨论后,选用抒情的钢琴曲《秋日私语》。然后边听边感受情绪。
3)老师范读散文,朗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语调和语速。让学生根据老师朗读时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中途纠正,插入歌唱发声的基本知识,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呼吸通道的打开,强调集体朗读时声音的和谐,为接下来的歌唱做准备。
二、新授教学。
1、请出一位同学读一下《西风的话》词曲作者。
2、通过观察,从版面上看,同学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音乐知识呢?请同学们听赏一下《西风的话》,带着问题感染它的音乐情绪,提出你的问题。(调式、强弱关系、力度关系…)根据学生问题,老师对《西风的话》进行音乐知识的解答。
1)五线谱中G大调的学习。
2)拍号的学习。通过《西风的话》这首歌曲的学习,掌握4/4拍。并由老师带领学生打4/4拍,争做小小指挥家。
3)休止符的学习。
4)力度记号的学习。带领同学们运用肢体语言打出强弱关系的对比,让学生切身体会mp和p的不同。
3、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巩固知识,将本上的谱子和力度记号自己设计出来,老师作大体方向的提醒。
请一位同学说明怎样设计的,设计的理由是什么?师生讨论…
师总结:力度记号的设计是乐曲的灵魂,通过强弱的对比能够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4、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1)识简谱。跟老师将音乐唱一遍,强调声音观念,注意声音的和谐,演唱时要柔和舒缓,让同学们在唱歌的同时打拍子。
2)老师弹奏电子琴范唱。请同学们讨论歌曲演唱时的情绪(慢,快。),既然是《西风的话》那西风指谁呢?(中年人,小孩,老人。)由语文知识激发学生想象。
3)师生合作。让同学们跟琴声有情绪的带手势演唱歌曲。师问:歌词中的西风告诉我们什么?(长大了,长高了,秋天来了…)
4)进行课堂知识反馈。让班上有特长的同学伴奏,找出几个同学指挥,伴着老师的琴声,全班同学一起将歌曲完整演唱。(唱歌录音,课后回放)
5)知识回顾。询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教学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一堂非常愉快的音乐课…
教学反思:
乐教学中实践“关注音乐”最根本的原则是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的形式上要遵循音乐教学的特性,强调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七年级音乐教案 4
教学目的 1、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音乐风格。
2、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能用充满激情、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爱我中华》
3、学会附点、前十六、后十六等节奏型。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作者、图片及相关背景资料。课时安排:1至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苗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满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2、你们能举出所熟悉的其他歌颂祖国的歌曲吗?(我的中国心、中国人等)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一首新歌《爱我中华》。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作品简介:是90年代初著名词作家乔羽和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这首歌先后由韦唯和宋祖英演唱,传遍大江南北。它的深刻寓意,已经超越了会歌,成为一首歌颂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聚会的必唱曲目。这首歌可以是独唱,也非常适合领唱加合唱或齐唱。词作者简介:
【乔羽】我国著名的老一代词作家、剧作家、音乐文学理论家,山东济宁人。乔羽在电影、电视、歌剧、歌曲等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歌剧剧本《花开满山头》、《果园姐妹》,电影文学剧本《红孩子》(合作)、《刘三姐》,话剧剧本《杨开慧》(合作)等。歌词作品有《我的祖国》、《祖国颂》、《让我们荡起双浆》、《思念》、《难忘今宵》和《爱我中华》等。
曲作者简介:
【徐沛东】1954年生,辽宁大连人。我国著名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曲《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亚洲雄风》、《爱我中华》等;电视连续剧音乐《篱笆》、《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和《和平年代》等。
徐沛东是大陆流行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西北风”的代表作家,为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教师对歌曲的乐段结构进行分析:歌曲是两段体曲式,采用广西壮族民间音调并进行了发展。第一乐段的主题是一三一三530︱51253—︱,热烈活跃富有舞蹈性,这里奠定了歌曲的基础。第一乐句4小节由音乐主题发展而成。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三乐句是由衬词构成补充句。中间的衬词鲜明的表现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欢快活泼,兴高采烈的情绪唱出主题——爱我中华。第二乐段3.1210︱22一qi675.曲调高昂。表现人们以实际行动建设自己国家的决心。第二乐句表现内容和歌词扩充了3小节。最后一小节精练坚定,使全曲以肯定语气结束,表现出爱我中华的决心不动摇。
4、跟老师或伴奏音乐学唱歌曲,强调用欢快跳跃、富有朝气的歌声演唱歌曲。
5、节奏练习2/4
①×××︱×××︱××××︱×0‖
②×××︱×××︱×.×︱×0‖
③×××︱×××︱××××︱×0‖
④×××︱×××︱××××︱×0‖
6、播放伴奏音乐,学生歌唱《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