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智能电子电器架构评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3.61 KB
- 文档页数:4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贾承前【摘要】详细描述电子电气架构的工作内容,简要说明目前国内电子电气架构的开发状况。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work content of auto electronic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in details, and stat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is architecture in China.【期刊名称】《汽车电器》【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原理;线束【作者】贾承前【作者单位】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上海201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2.22随着汽车配置复杂度的增加,电子电气系统越来越复杂。
同时,电子电气的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对电气系统优化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鉴于以上原因,电子电气架构EEA(E1ectronic&E1ectrica1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EEA)的概念就应运而生,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原理线束设计。
本文分别从EEA开发的必要性、EEA定义和内容以及国内EEA现状3个方面展开,进行重点论述(因为EEA涵盖范围广阔,限于篇幅,某些方面只能一笔带过)。
1 EEA开发的必要性汽车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具备安全、舒适、娱乐等性能的集合体。
而实现这些配置的正是不同的电子器件。
粗略统计,目前中级车型的电子系统可以达到30个以上,且还在不断地增加。
如此庞杂的电子电气对整车空间、功能、性能、成本、装配、开发周期等各方面都有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传统的原理及线束设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
而且随着汽车行业平台化和模块化的发展,整车电子电气的开发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次序和规则,顺应汽车行业和企业自身发展方向。
因此,在平台规划和项目规划前期,就要开始EEA的规划,从而对电子电气系统的开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汽车电子ECU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作者:朱昌洪黄勇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发动机测试系统的功能要求、参数合理设计、仿真优化进行分析,以及利用PXI总线通信方法和控制原理,对基于PXI总线的发动机ECU测试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性能进行探讨,提出汽车电子发动机ECU测试系统硬件和软件测试的一般方法和参数性能要求。
【关键词】汽车电子 ECU 测试系统【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87-02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汽车制造行业正在向着集中化、模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ECU是汽车电子的控制核心,因此ECU测试系统成了汽车电子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基于汽车发动机测试方向,讨论ECU测试系统的实现。
一、汽车电子ECU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一)测试系统的功能要求。
近年来,汽车制造与电子技术相互融合,ECU测试系统已经在汽车电子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ECU测试系统采用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技术、身份识别功能、防盗安全保护等,而且保证了系统设计集成化,体积小质量高,为汽车使用者提供最优质的行车享受。
ECU测试技术对汽车的点火装置,启动电机、离合调节等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不仅运用在发动机方面,还广泛涉及汽车防抱死系统、车载电子系统等各种汽车运行单元。
这样方便及时对汽车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查或维修,不仅对汽车的最长时间使用,而且对汽车车主的个人人身安全、行车舒适程度等都大有裨益。
汽车电子ECU技术不只对整个电子系统有着高质量的要求,同时对系统内部的硬件、软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配合都有着高要求。
在实际的汽车建造中,对ECU技术进行多次精准校对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同样地在每一个阶段的细节工作中,对每个人零部件的制作工艺以及成品功能试验也要严密多次进行。
基于此,在ECU技术的测试系统的步骤应该提前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编程并试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然后在实际操作中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测试系统输出输入的基本功能,争取测试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也是未来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
汽车维修智能汽车维修诊断系统研发与应用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第二章智能汽车维修诊断系统需求分析 (4)2.1 系统功能需求 (4)2.1.1 故障诊断功能 (4)2.1.2 维修指导功能 (4)2.1.3 数据管理功能 (4)2.1.4 系统升级与维护功能 (4)2.2 系统功能需求 (4)2.2.1 响应速度 (4)2.2.2 稳定性和可靠性 (5)2.2.3 扩展性 (5)2.2.4 安全性 (5)2.3 用户需求分析 (5)2.3.1 维修人员需求 (5)2.3.2 管理人员需求 (5)2.3.3 用户需求 (5)第三章系统设计 (5)3.1 总体设计方案 (5)3.1.1 设计目标 (6)3.1.2 设计原则 (6)3.2 系统架构设计 (6)3.2.1 数据采集层 (6)3.2.2 数据处理层 (6)3.2.3 诊断分析层 (6)3.2.4 结果展示层 (7)3.2.5 系统管理层 (7)3.3 关键技术分析 (7)3.3.1 CAN总线通信技术 (7)3.3.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 (7)3.3.3 数据清洗与特征提取 (7)3.3.4 图形化界面设计 (7)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7)4.1 数据采集方法 (7)4.2 数据预处理 (8)4.3 数据特征提取 (8)第五章模型构建与训练 (9)5.1 模型选择 (9)5.2 模型训练 (9)5.3 模型评估 (10)第六章系统实现 (10)6.1 系统开发环境 (10)6.2 系统模块实现 (10)6.2.1 数据采集模块 (10)6.2.2 数据处理模块 (11)6.2.3 故障诊断模块 (11)6.2.4 用户界面模块 (11)6.3 系统集成与测试 (11)第七章系统功能优化 (11)7.1 算法优化 (11)7.1.1 算法选择与改进 (12)7.1.2 算法效率提升 (12)7.2 硬件优化 (12)7.2.1 硬件配置升级 (12)7.2.2 硬件资源整合 (12)7.3 系统稳定性优化 (12)7.3.1 系统架构优化 (12)7.3.2 异常处理机制 (12)7.3.3 系统安全防护 (13)第八章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13)8.1 案例一:发动机故障诊断 (13)8.2 案例二:传动系统故障诊断 (13)8.3 案例三:电气系统故障诊断 (14)第九章系统推广与应用前景 (14)9.1 系统推广策略 (14)9.2 市场前景分析 (14)9.3 发展趋势预测 (15)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10.1 研究成果总结 (15)10.2 研究局限与不足 (15)10.3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16)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及意义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究现状与展望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摘要:对目前国内外有关ICT技术、政策、标准法规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为了使智能网联车辆的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必须从上到下齐心协力。
加强国家一级的顶层设计,明确有关部门在信息安全中的职责划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究现状1.智能型联网车辆的信息安全性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通常包括车端、云端、用户端和路端,系统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可被利用的信息安全漏洞,任何一处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智能网联汽车工作系统的崩溃。
从系统构建逻辑维度,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包括来自车辆自身的信息安全,车内外通信安全,路侧单元、手机等终端安全以及云平台的安全等。
车辆自身的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车内应用系统的安全和密钥的安全等,对于应用系统的安全又分为电子电气硬件的安全和软件系统的安全两部分。
在硬件方面,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传感器及芯片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汽车E/E架构从分布式架构逐渐发展为(跨)域集中式架构,未来将趋于中央架构。
E/E架构中硬件逐渐趋于共享化集成化,车载ECU将进一步整合,系统运行产生的代码量激增,也将随之产生更多的漏洞数量。
在软件方面,主要包括软件的非法访问、篡改及升级等。
例如,通过越权方式访问软件系统,从而获得不应被访问的数据资源。
在智能网联汽车与车外进行通信的全过程都有可能存在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认证风险、传输风险和协议风险等。
攻击者可能通过伪造基站或路基通信设施身份、伪造虚假车辆或后端服务器身份等,向车辆发送交互指令控制或影响车辆。
若车辆与后端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存在安全漏洞,将会被攻击者利用而实施窃取数据、篡改指令等攻击。
云平台是联网数据汇聚和远程监控的核心。
通过云平台可远程控制车辆,开展远程故障诊断等。
针对云平台的攻击主要依赖于网络连接,包括针对多辆车辆的大规模攻击。
在此过程中,若数据被恶意窃取、病毒侵入、不良访问等,用户的隐私信息将会泄露,车辆信息安全保护机制被破坏。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架构方案研究郭丽丽;菅少鹏;陈新;陈效华【摘要】对传统汽车网络总线类型及网络架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特点智能化和网联化、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对传统汽车网络架构的挑战,提出基于以太网的汽车网络架构解决方法、并阐述了应用以太网网络架构的应用推进过程、介绍了汽车以太网应用协议的分类,解决了汽车大数据传输问题.【期刊名称】《汽车科技》【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架构;以太网【作者】郭丽丽;菅少鹏;陈新;陈效华【作者单位】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北京101300;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北京101300;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北京101300;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北京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85;TN91郭丽丽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大学车辆工程系,硕士学历,现任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汽车总线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及车载网络,曾发表论文数篇。
汽车电子部件的增多、汽车智能网联化的发展、用户对汽车娱乐系统功能需求的提高,使得汽车上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传输,采用传统的汽车网络架构方案已不能满足需求。
汽车网络,是指将汽车上的所有电子传感器、电子执行器、电子控制单元(ECU)连接在一起的通信形式。
汽车功能简单、每辆汽车上ECU数量少的情况下,可通过点对点通讯。
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多,汽车上传感器、执行器、ECU数量增多,点对点通信已不满足需求。
1991年,第一辆取代点对点通信,通过CAN总线传输的车载网络在奔驰S级汽车上诞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几乎每辆汽车上都装配有车载总线网络,车载总线网络以CAN、LIN总线网络为主,部分高端汽车搭载MOST、FlexRay总线等。
2.1 传统汽车网络总线类型车载总线按照传输类型不同分为CAN、LIN、MOST、FlexRay。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汽车最常用的车载总线类型,具有低成本、可靠的错误检测和处理机制、基于仲裁式发送方式、最大传输8Byte数据等特点,可应用于车身电子部件控制、发动机控制、底盘电子控制等。
汽车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浅析摘要: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汽车电气系统的应用更加复杂,因此,需要不断对现代汽车电气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方面的技术性研究,确保电气系统故障与维修能力相适应,以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稳定发展。
引言:造成汽车电气系统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下文对汽车电气系统故障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其检修与诊断方法。
1汽车电气系统的构成汽车的电气化发展是汽车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汽车综合性能的提升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目前已经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电气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电源系统,点火系统,仪表、信号、照明、报警系统,空调系统,安全气囊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底盘控制系统以及电气辅助设备等。
2汽车常见电气故障与原因分析2.1充电指示灯常亮。
绝大多数汽车的充电系统都配有充电指示灯,每当汽车发动机开始运转之后,汽车点火启动,此时,充电指示灯为点亮状态,片刻之后,发动机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发动机转数达到既定数值时,指示灯应当处于熄灭状态,如果此时指示灯仍然常亮,则汽车电气系统当中的充电分系统出现故障。
引起上述故障的常态原因有以下两个层面:充电指示灯内部电路异常;汽车发动机、调节器以及相关电路出现异常,因为前面我们提到当汽车发动机转数达到既定数值的时候指示灯熄灭,如果发动机内部电路出现故障或是调节器运转不良,则都会引起指示灯常亮的电气系统异常。
2.2蓄电池长期亏电。
在汽车充电系统运转正常的情况下,蓄电池单方面故障问题而导致蓄电池本身自行输出电力或无法正常充电,能够致使蓄电池长期出现亏电现象。
蓄电池故障的根本原因在于蓄电池的额定电压与汽车正常运行时的电气系统电压不一致。
汽车启动时电气系统电压为14V,而其蓄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V。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作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程度的文波叠加在平均值上,汽车电气系统的电压可能在6.5-16V之间变动。
浅谈汽车级电子元器件装备应用的可靠性摘要:随着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车辆内部集成了大量电子控制系统和传感器,这些电子元器件影响着车辆性能、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因此,确保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至关重要。
根据调查可知,汽车级电子元器件装备应用的可靠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生产技术、材料、维护及保养等。
为提升汽车级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我国近年来研发了多种检测技术,且收效良好。
本文将围绕影响汽车级电子元器件装备应用可靠性的因素,以及检测汽车级电子元器件装备应用可靠性的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级电子元器件;装备应用可靠性;影响因素;技术措施前言:现代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态势愈发严峻,各汽车企业若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确保车辆质量。
汽车级电子元器件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其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此方面近年来备受关注。
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提供了保障,但即使如此实际生活中依然有部分车辆因自身系统或元器件问题而导致安全事故。
今后还需密切关注最新的技术趋势和需求,不断改进和优化汽车级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一、影响汽车级电子元器件装备应用可靠性的因素结合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经验可知,影响汽车级电子元器件装备应用可靠性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一,设计元器件时是否综合考虑了温度、湿度以及机械应力,以及汽车电子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产生的震动、冲击、震荡以及潜在的电磁干扰等因素;二,电子元器件制作环境是否合乎要求,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物等也会对元器件可靠性造成一定影响;三,车辆类型不同,其动力系统、车辆尺寸、电压范围以及电气架构等方面均会有所不同,汽车电子系统(组件)需要安装在车辆的不同位置,其环境耐受性要求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安装在发动机舱、乘客舱和行李舱的电子系统/组件的温度范围各不相同;四,车辆使用条件如道路条件、地形条件、交通复杂程度,以及驾驶员驾驶习惯如车辆怠速、起步、加减速等工作模式等也会随着车辆使用时间的增加而渐渐影响到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五,车辆的使用寿命一般在十年以上,为保证在车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运行可靠性,汽车级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寿命一般为二十年左右,相较于其他民用消费品的电子元器件,使用寿命要求更高。
基于DOORS/PREEvision/Capital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郭丽丽1 林大源1 肖宽11,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192【摘要】文章系统阐述了基于DOORS/PREEvision/Capital三种软件的电子电气架构(EEA)开发流程和工具之间的整合技术。
通过DOORS系统对汽车电子电气的需求(用户需求、设计需求)进行整理、分析;通过DOORS和PREEvision 的接口开发,将DOORS需求分析结果导入到PREEvision软件中,并在PREEvision中进行电子电气架构分层式模型搭建;通过PREEvision和Capital 的接口开发,将PREEvision电子电气架构设计结果——电气连接关系导入到Capital线束设计软件中,便于后续的电气系统开发(线束设计)。
该技术已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成功应用。
【关键词】电子电气架构、PREEvision、DOORS、Capital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whichbased on DOORS / PREEvision / CapitalGuo Lili1; Lin Dayuan1; Xiao kuan11, Beijing Hirain Technology Co., Ltd,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main technical processes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via using DOORs / PREEvision / Capital. Col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requirements (including user requirements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systems with DOORs. The result of requirements analyzing will be verified in PREEvision application, and will be hierarchical structured in PREEvision application. The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model results, the connection lists of the EE components, will be imported to Capital application, to complete the final wiring harness design. By using DOORs / PREEvision / Capital, a complete process to design automotive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is provided.KEYWORDS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PREEvision, DOORS, Capital;1 EEA开发面临问题电子电气架构(Electronic & Electrical Architecture,EEA)开发需要完成汽车需求、功能逻辑、硬件网络、电气线路原理、线束接线、线束拓扑的开发。
鱼l兰生望翌竺基于AHP汽车智能电子电器架构评估研究AHP.basedassessmentstudyofautomobileIEEA张颖,林海波,仪垂杰ZHANGYing。LINHai.bo,YIChui-jie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岛266033)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在汽车上的电器越来越多,汽车整车电子电器架构也越来越复杂,智能电子电器架构(Intelli6entElectronic&.Electrical
Architecture,IEEA)开始在汽车中
广泛应用。由于IEEA形式多样,采用传统的优化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价与选择,因此本文基于吉利帝豪E0718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针对不同类型的IEEA,建立层次结构和判断矩阵,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评估不同架构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企业提供最优方案。关键词:汽车;层次分析法;智能电子电器架构;效益评估中囝分类号:U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34(2013)06(下)一0068—04Ooi:10.3969l/J.issn.1009-0134.2013.06(下).20
0引言20世纪80年代总线技术开始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CAN、LIN、MOST、FLEXRAY、PROFIBUS等多种总线技术走向成熟并且得到逐步的推广应用,显示出特有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汽车车载网络目前多采用CAN、LIN总线技术,实现汽车各电控单元之间的实时通信、资源共享¨’21。为了未来的长远发展,汽车企业需要在电子电器架构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并将此架构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pJ。然而在整车IEEA开发之前,网络架构平台的选型是亟需确定的任务。在网络架构平台的选型方面,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全分布式网络架构和集中分布式网络架构,具体形式如图1与图2所示。全分布式网络架构以中央协调器为中心,整车全部电器都与控制器一一对应并相连,各控制器将整车所有状态逻辑、控制逻辑传送到中央协调器进行协调,再由中央协调器将协调结果下发给各控制器,进而实现通信功能;集中分布式网络架构以模块化为主导思想,按照就近原则将整车功能划分为几个区域,使用若干控制器组成通信网络,各控制器按照一定的规则向网络上发送信息、从网络上接收自身需要的信息,进而实现对本网关电器的控制。全分布式网络架构具有信息处理集中、控制器体积小、灵活性高、易于标准化的优点,集中分布式网络架构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分布均匀、控
制器数量少、装配工作量少、功能分区明确、便于进行网络拓展以及产业模块化的优点。
图1全分布式网络架构图2集中分布式网络架构在产业化过程中,对生产成本、科研投入、效益产出等方面评估方法的缺乏,直接制约了IEEA平台的优化,而且上述两种平台各有优缺点,使用传统的统计试验法、集值统计迭代法等方法都无法有效地进行效益评估。因此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估这两个方案HJ,最终确定权重
收稿日嗣:2013-01-18基金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全电子汽车的产品化研发”项目资助(总序号105,分序号37)作者简介:张颖(1988一),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测量与过程控制专业。
【68】第35卷第6期2013-06(下)
万方数据较高的集中分布式网络架构为主要的研发方向,为企业提供生产决策。1层次分析法原理及优点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其基本步骤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通过使用相应尺度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单排序权向量和总排序权向量并对其做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出评估结果。层次分析法是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瞄】,它把研究内容作为一个系统,通过分解、比较、判断、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验证来进行决策。层次分析法通过使用数量形式来表达人的主观判断的方法,同时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可以有效地处理使用传统的最优化理论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另外,这种方法还能使项目的参与人员加强沟通与交流,增加决策的有效性。2整车IEEA评估体系的建立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主要问题,即确定最优的整车IEEA研发方案;其次需要找出影响主要问题的准则与指标,如平台可靠性、控制器系统、变型管理、成本管理等,并将其有条理地组合起来;最后根据这些准则或指标,总结出能够满足II标的方案,即全分布式与集中分布式两种方案陋】。以吉利帝豪EC718车型为研究对象的IEEA研发,属于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与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成本与利润的关系,还需要综合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如图3所示,将研究对象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方案层D四层,考虑主要准则以及是否有隶属于主要准则的其他指标,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指标按照一定的条理组合起来,分成若干组,分配到准则的下一层。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组的指标由于性质不同,隶属的上层元素也不同。在上述准则、指标的约束下,得到为解决主要问题而存在的方案,构成方案层。在明确各层次的因素及其位置后,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选择最优整车IEEA方案A平△口可靠性Bl故功障能失安效全处等理级ClC2变型管理B2嬖成本管理B3维装护配成成本本C5C6控制
器系统B4
核兰嫠瑟C7线柬设计B5线保束险分丝区数合量理C9性ClO
全分布式Dl图3层次结构拓扑图2.2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建立层次结构拓扑图之后,各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就已经确定:上层元素对下层元素起支配作用,下层元素构成上层元素m。根据层次结构拓扑图能够很容易地构造出判断矩阵,其方法是:每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的元素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个元素(位于左上角),隶属于它的各个元素依次排列在其后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判断矩阵的赋值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根据各项准则、指标的作用程度及重要性,建立下层的两两元素对其上层元素的对比判断矩阵。依照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重要性标度(1-9)填写判断矩阵。由于相同的两个元素之间的作用程度、重要性一样,因此对角线上的值全部为l,并且判断矩阵具有对称性,仅需根据表1填写判断矩阵的上三角或下三角的n(n一1)/2个元素,其余对角元素为所填写元素的倒数。表1重要性标度含义表重要性标度含义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绝对重要
第35卷第6期2013—06(下)[691
同图冈目冈图冈国
万方数据续表12、4、6、8倒数上述判断的中间值
若元素i与元莉的重要性之比为‰,则元莉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呜。=l,aIj
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如图4所示。AB1B2B3B4B5B1‘11769B21337B3l35B413B5l
B4C7C8C7l3胃B2㈩C3]C4B5C9C10C9ll,7
C51lC6l毒}#骅C3
D1D2骅C4D1D2—面r_.r—T—f可r一一一一—豌-1———r广]西_r—1—广1疗f—_r丁
禅C5
D1D2骅C6D1D2斟D1学5誊D1
1/7二c9ClOq,I.=二
图4判断矩阵2.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指计算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相对上一层与之关联因素的权重,其本质是计算权向量,这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w的问题隅】。在层层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步骤为:1)计算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Index);r,一—Amax—-n(1)。…
”一1
式中:入。。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矩阵阶数。2)查表2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值:3)计算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Ratio)C.R.:坠(2)
尺.J.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要对判断矩进行重新修改,直至达到满意的一致性为止。表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阶数12345678
RT00052089112126】.361.4】
UOl第35卷第6期2013—06(下)
利用根法计算矩阵A、矩阵B1一B5和矩阵Cl—ClO,它们的权重,即归一化的特征向量分别为:W。=(O.4605,0.3099,0.1224,0.0726,0.0347)T;WBl-(0.8750,0.1250)1;WB2=Wcl=Wc2=Wc4=Wc6=(O.1667,0.8333)1;WB3_(O.5000,0.5000)1;WB4=Wc3=(O.7500,0.2500)1;WB5=Wc8=Wc9=Wcl0----(0.1250,0.8750)1;Wc5=Wc7=(0.8333,0.1667)1;根据线性代数的相关理论可以得出,当矩阵阶数n<3的时候,C.I.=O恒成立,C.R.=0亦恒成立。因此,Bl-B5,Cl—C10的判断矩阵满足一致
性条件。用MATLAB计算判断矩阵A得入。。。=5.1559,C.I.=0.0390,查表得R.I.=1.12,算得C.R.=0.0348<0.1,表明其符合一致性要求。2.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根据计算出的层次单排序的权重值,再计算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更上一层的相对权重值,即为层次总排序一1。表3为综合阶梯总排序,根据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就可以对比出最适合目标层的方案层。表3综合阶梯总排序
准则BlB2B3B4B5层B0.4605O.3099012240.0726O.0347
C1C2C3“C5C6C7C8C9C10指标层C0.87500.87500.12500.16670.83330.50000.5000O.75000.25000.1250
方案0.16670.16670.75000.16670.83330.16670.8333O.1250O.12500.1250层D1
方案083330.8333O.25000.8333O.16670.83330.16670.87500.87500.8750层D2
采用从上而下,逐层合成的方法计算¨01,层次D对层次A的总权重值WD为:wo=(o.2717,0.7283)1。同样,也需要对层次总排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总排序的C.R.=0,由此可知符合一致性检验。3结束语通过建立IEEA评估模型,根据方案层总排序的结果可知,集中分布式(D2)的权重(0.7283)远大于全分布式(D1)的权重(0.2717),因此最终的决策方案是集中分布式。另外,对于准则层B的五个因素,线束设计(B5)的权重(0.0347)最低,平台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