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8届中考物理专题突破五初高中知识衔接题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39
题型训练(五) 初高衔接专题一、填空题1.如图T5-14甲所示是A、B两物体的s-t图像,其中物体A做________直线运动,物体A的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或“等于”)物体B的速度;图乙所示的s-t图像表示该物体______;图丙是C、D、E三物体的v-t图像,物体______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________,做变速运动;物体E做______(选填“减速”或“加速”)直线运动。
图T5-142.路程是指物体运动时所经过的实际路径的长度,位移是开始的位置和最终的位置的变化,它的大小是运动物体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已知AB=BC=AC=10 m,小明同学沿A→B→C运动,则小明经过的路程是______m,位移大小是______m。
T5-15图T5-163.如图T5-16所示,“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战机,它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太行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提供飞行动力。
若已知它飞行时所受空气阻力f与其飞行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f =kv2(其中k为常量),不计飞行时的油耗。
当质量为m的“歼-10”战机以速度v沿水平匀速直线飞行时,其发动机产生的推力F=________,气流对飞机产生的升力N=______。
(均用字母表示)4.如图T5-17所示是双量程电流表的原理图,它有两个量程,分别为0~0.1 A和0~1 A,则使用图中的a、b 两端时,量程应为________,使用图中的a、c两端时,量程为________。
T5-17T5-185.2017·绵阳如图T5-18所示,A、B两端间电压U=6 V,且保持不变,R1=10 Ω,R2=20 Ω。
a、b两端接不同的电阻R f时,R1的电功率不同,其最小值为________W;a、b两端不接电阻时,c、d两端的电压称为空载电压,若要求c、d两端的电压不得低于空载电压的60%,R f的阻值范围应为________。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在静止的车厢内悬挂一重球设悬线对球的拉力为T,车厢壁对球的弹力为N,当车厢向右加速运动时,则()A. T、N都增大B. T增大,N不变C. T,N 都减小D. T不变,N增大【答案】 D2、在台秤的托盘上固定一斜面体,斜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θ,斜面体质量为M,现在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则()A. 若m从斜面上匀速下滑,台秤示数为(M - m)gB. 若m从斜面上加速下滑,台秤示数大于(M+m)gC. 若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台秤示数为(M+mcos2θ)gD. 若从粗糙的斜面上减速下滑,台秤示数小于(M+m)g【答案】 C【解析】A项:若m从斜面上匀速下滑,系统受力平衡,台秤示数为(M+m)g,故A错误;B、C项:加速下滑时,对物体和斜面体整体受力分析,受总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竖直方向:(M+m)g-N′=masinθ水平方向:f=macosθ对物体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ma联立得到:N′-N=mg-masinα=mg-mg(sinα)2=mgcos2α,所以台秤的示数与未放m时比较将增加mgcos2α,台秤示数为(M+mcos2θ)g,故B错误,C正确;D项:若从粗糙的斜面上减速下滑,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超重,台秤示数大于(M+m)g,D错误。
3、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
质量为70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kg的建筑材料以1 m/s2的加速度向上加速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10m/s2)()A. 510 NB. 480 NC. 890 ND. 920 N【答案】 B【解析】人和物体的受力如图所示:以建筑材料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mg=ma,得绳子的拉力大小为:T=m(g+a)=20×(10+1)N=220N,点睛:先以建筑材料为研究对象,它有向上的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绳子的拉力大小;再对人研究,由平衡条件求出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小,再求解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4、如图所示,一质量为的木架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架上的长杆为竖直方向,在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的小环,环与杆之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当环沿杆向下做加速运动时,架子对地面压力的大小为()A. B. C. D.【答案】 C点睛:以木架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地面对木架的支持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求出木架对地面的压力。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专题复习专题5《透镜及其应用》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远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远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2.如图,是小明同学画的一条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后折射的光线光路图,错误的是()A.B.C.D.3.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4.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观察时要用右眼注视目镜B.观察装片时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C.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视野不宜太亮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只与物镜有关,而与目镜无关5.眼镜的规格通常不用焦距来表示,而是用度来表示,其度数D等于焦距f(以米作单位)的倒数的100倍,即D=,已知小明的左眼镜片焦距为0.25m,其度数应为()A.100B.200C.300D.4006.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A.凹面镜B.凸透镜C.凹透镜D.凸面镜7.正午时,太阳光直射水平地面.取一圆形薄凸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透镜的焦距是()A.5cmB.10cmC.15cmD.30cm8.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A.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B.像变大,像距变小;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D.像变大,像距变大.9.下列图中,表示的是近视眼形成原因的是()A.B.C.D.10.下列情景中形成的像,属于实像的是()A.湖面的倒影B.用放大镜看数字C.小孔成像D.“海市蜃楼”11.平行光线经如图所示的中空玻璃砖后将会()A.会聚B.发散C.仍为平行光D.无法判断12.下列光学仪器中没有凸透镜的是()A.照相机B.反光镜C.放大镜D.幻灯机13.如图所示,向透明塑料袋内吹气后,将袋口扎紧,再在袋口下挂一重物,将它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就成了一个“空气透镜”.当平行光束射到这个“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激光束将成为()A.会聚光束B.发散光束C.平行光束D.不能确定14.望远镜能对远处的物体进行视角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体所成的像是()A.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C.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5.如图所示,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远处景物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使远处的景物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则应选用以下哪种镜片进行矫正()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面镜D.平板玻璃片二、填空题(共3小题)16.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像(填“虚”或“实”).17.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18.如图所示,来自物体A 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B 点.这是______ 成因的光路图,要使像靠近视网膜,物体A应该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一个合适的______ 透镜制成的眼镜.三、实验题(共3小题)19.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中学生近视率达到90%以上,这引起小明等同学的兴趣,为了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小明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水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性质为倒立、______ 、实像;它的应用______ (写一个光学仪器).当向水凸透镜内注人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______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______ .(写一点)20.小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A和凸透镜B、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1)小华首先测量凸透镜A的焦距: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平行光光源发出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A上,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如图甲所示,凸透镜A的焦距f1= ______ cm;(2)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A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______ 像(选填“虚”、“实”);此成像特点常应用在______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上;(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华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将凸透镜B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由此现象可以判断:凸透镜A和凸透镜B的焦距大小关系为f1______f2(选填“小于”或“大于”).21.某班学生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1)小李同学在图中观察到烛焰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一下位置,仍然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这是因为______ .(2)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5.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_____ .(3)为了观察物距等于5cm时烛焰的成像特点,请你写出接下来的操作步骤:______ .四、简答题(共3小题)22.为了提高防火意识,消防部门当众演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实验:将装有水的球形鱼缸摆放在窗边,让阳光透过鱼缸照射到窗帘上.窗帘上聚光点的温度迅速上升,一会儿窗帘就被点燃了.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23.在森林中旅游,导游会向你建议,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环境美观,更是为了保护森林,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______ .24.为什么雨过天晴后花农们要及时将塑料棚上的积水放掉?五、计算题(共1小题)25.如图所示,物体AB经凸透镜折射后所成像为A′B′,已知AB的高为h1,物距u,像距v,试用h1、u、v表示像高h2.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因为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一个远视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将像前移了,而没有戴上眼镜时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后面;拿走远视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原因是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后面,可以用增大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或增大蜡烛距离凸透镜的距离使得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目的.2.【答案】C【解析】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3.【答案】B【解析】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说明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属于近视眼,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4.【答案】C【解析】A、使用显微镜时,用右眼还是用左眼都可以,故A错误;B、低倍镜放大倍数小,找到物像后,移动需要更清楚观察部分到视野中央后,再换高倍镜.这样主要是为了观察方便,即找到需要观察的部位,并移动到视野中央,如果在低倍镜下已经看的很清楚了,也就没有必要换高倍镜了,故B错误;C、口腔上皮细胞颜色很浅,视野太亮容易看不清,故C正确;D、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故D错误.5.【答案】400【解析】D=6.【答案】B【解析】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中间时,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7.【答案】B【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是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是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是已过焦点一半时的,则15cm是焦距和一半的焦距的和,即焦距是10cm,则ACD错误,B正确.8.【答案】D【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该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在50cm和12cm之间成实像,所以移动的过程中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A、B、C错误,D正确.9.【答案】D【解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由于近视眼的晶状体变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答案选D.10.【答案】C【解析】A.亭台在湖面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从放大镜中看到镜后正立、放大的数字,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小孔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太阳的实像,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海市蜃楼,因为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11.【答案】B【解析】空玻璃砖可看作是左右两个凹透镜组合在一起了,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会变得发散,经过两个凹透镜变得更加发散.12.【答案】B【解析】反光镜是应用了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而其他的光学器件都是应用了凸透镜.13.【答案】B【解析】以空气为标准,可以把它分解为左右两个中间薄,边缘厚“水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经过空气透镜时会被发散.因此对照过去的平行光有发散作用.14.【答案】D【解析】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15.【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人患的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成像位置后移.16.【答案】凸透;虚【解析】圆形透明的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草木的叶脉距离透镜很近,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叶脉在这个“凸透镜”中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放大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正立、放大的虚像.17.【答案】凸;会聚【解析】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18.【答案】远视眼;左;凸.【解析】分析图可以看出,此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是远视眼,若想看清物体A,应将物体远离眼睛,即向左移动(增大物),使像向左移动(像距减小),靠近视网膜;也可以利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使像前移,重新成在视网膜上,故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视眼.19.【答案】(1)缩小;照相机;凹;靠近;(2)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得像成在视网膜前方的缘故.【解析】(1)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的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当向水凸透镜内注人水,使透镜更凸后,其折光能力变强,会使得像提前会聚,所以若想使得像成在光屏上,应该让光线发散,推迟成像,所以此时应该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若此时将凹透镜撤去,像仍会成在原光屏的前方,所以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2)故可知,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的缘故.20.【答案】(1)10;(2)实;幻灯机;(3)大于.【解析】(1)由图知,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2)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A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时,物体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此时应该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凸透镜A成放大的实像,说明此时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凸透镜B成缩小的实像,说明物距大于2倍焦距.因此凸透镜B的焦距小于凸透镜A的焦距.21.【答案】(1)光路是可逆的;(2)光屏上呈现像的清晰程度不同;(3)移除光屏,用眼睛从凸透镜的右侧通过凸透镜观察.【解析】(1)由图可知,u<v,所以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还能得到像,此时u>v,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像的位置应该是像最清晰的位置.各小组的像距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的小组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的时候测量的;(3)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在凸透镜的5cm处时,u<f,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在蜡烛同侧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要想观察烛焰的成像特点,需移去光屏,从凸透镜的右侧通过凸透镜观察.22.【答案】因为装有水的球形鱼缸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将太阳光会聚于窗帘某点处,温度上升,窗帘被点燃.【解析】透明球形鱼缸装水后,中间厚而边缘薄,类似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阳光透过球形鱼缸时,将会聚于窗帘上某点处,窗帘上的聚光点温度上升,窗帘被点燃.23.【答案】因为装有水的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会造成树叶燃烧,造成火灾.【解析】装有液体的饮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易引燃树叶等.所以不允许随便丢弃饮料瓶.24.【答案】下雨后,在塑料棚上的积水就像一个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凸透镜”,阳光通过这些“凸透镜”会聚,照到蔬菜上,被照蔬菜可能会被烤死,所以雨过天晴后,要将塑料棚上的积水放掉.【解析】下雨后,在塑料棚上的积水就像一个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凸透镜”,阳光通过这些“凸透镜”会聚,照到蔬菜上,被照蔬菜可能会被烤死,所以雨过天晴后,要将塑料棚上的积水放掉.25.【答案】解:由图可知,△ABO∽△AB´O,则已知AB的高为h1,物距u,像距v,则像高h2=答:像高h2为【解析】已知AB的高为h,物距u,像距v,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得像高h.。
题型训练(五) 初高衔接专题一、填空题1.如图T5-14甲所示是A、B两物体的s-t图像,其中物体A做________直线运动,物体A的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或“等于”)物体B的速度;图乙所示的s-t图像表示该物体______;图丙是C、D、E三物体的v-t图像,物体______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________,做变速运动;物体E做______(选填“减速”或“加速”)直线运动。
图T5-142.路程是指物体运动时所经过的实际路径的长度,位移是开始的位置和最终的位置的变化,它的大小是运动物体______m,位移大小是______m。
图3.如图T5-16所示,v的平方成正比,即f =kv2(其中k为常量)产生的推力F=________,气流对飞机产生的升力N=______。
(均用字母表示)4.如图T5-17所示是双量程电流表的原理图,它有两个量程,分别为0~0.1 A和0~1 A,则使用图中的a、b 两端时,量程应为________,使用图中的a、c两端时,量程为________。
T5-17T5-185.2017·绵阳如图T5-18所示,A、B两端间电压U=6 V,且保持不变,R1=10 Ω,R2=20 Ω。
a、b两端接不同的电阻R f时,R1的电功率不同,其最小值为________W;a、b两端不接电阻时,c、d两端的电压称为空载电压,若要求c、d两端的电压不得低于空载电压的60%,R f的阻值范围应为________。
6.将一个固定在绝缘底座上的带电小球靠近一个金属圈筒后,圆筒中带负电的电子几乎集中到圆筒的B端,如图T5-19所示。
(1)请在图中画出金属圆筒A端所带电荷的种类。
(2)标出带电小球所带电荷的种类。
二、选择题7B为用绝缘丝线悬吊的带正电的小球。
先后将小球B易探究的是( )A.小球BBC.小球BD8.把物块P压力F(如图T5-21所示),图T5-2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物块对斜面的压力增大B.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增大C.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增大D.物块下滑的加速度不变9.质量为m的滑块在水平面上向左撞弹簧,当滑块将弹簧压缩x0时速度减小到零,然后弹簧又将滑块向右推开。
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一)(光学)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册第五章光的反射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课时:知识点回顾: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太阳,点燃的烛焰,通电发光的电灯等; 都能自行发光,都是光源.2.光的传播 例如在影剧院看电影,光线是沿光的传播方向,操时排成的队列,3.光速 传播速度都要快.4.光的反射(1(2)如图1所示,AO 是法线;入射光线AO ∠AON 为入射角;反射光线即∠BON 叫反射角.(3)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当平行光束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向着不同的方向无规则散开的光束,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我们平时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这些物体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的缘故.5.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虚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此规律可理解成: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以镜面对称. (2)平面镜的应用,可用来成像,还可用来改变光线传播的方向.6.球面镜(1)凹镜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做凹镜. 凹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有一个实焦点(2)凸镜 凸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有一个虚焦点汽车上的观后镜:7.光的折射(1就是光的折射.(2)如图2所示,AO MM ˊ是水面,NN ˊ是法线,OB 与AO 相比,OB角叫入射角,折射光线OB 与法线ON ˊ的夹角叫折射角.(3)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或玻璃等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垂直入射时,不产生折射;光路可逆。
云南省昆明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答案解析一、选择题 1.【答案】A【解析】解:A 、风能、水能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故A 正确;B 、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的化学能,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B 错误;C 、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核能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 错误;D 、煤的化学能,核能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D 错误。
故选:A 。
【考点】能源分类。
2.【答案】B【解析】解:A 、电磁波的速度在真空中均为光速,与频率无关,故A 错误;B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介质,故B 正确;C 、手机是现代人们最常用的通信工具之一,手机间通话和收发信息是利用电磁波,即微波,故C 错误;D 、微波可以传递信息,具有能量,故D 错误。
故选:B 。
【考点】电磁波的传播。
3.【答案】A【解析】解:A 、自然界只有正负两种电荷,所以物体带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
故A 正确;B 、带电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故B 错误;C 、摩擦起电的过程,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的过程,并不是创造了电荷。
故C 错误;D 、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故D 错误。
故选:A 。
【考点】正电荷与负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电流的方向。
4.【答案】D【解析】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 gV ρ=浮水排;物体的重力G gV ρ=物物,所以,物体漂浮时gV gV ρρ=水物排。
因为膨化后的鸥粮能够漂在水面上,V 排小于V ,所以ρρ物水<,即膨化后的鸥粮的密度变小,小于水的密度。
故选:D 。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5.【答案】C【解析】解:由题意知,若想在位于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烛焰清晰放大的像,光屏上得到的像是实像,即成像的情况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结合图示的abcd 四点可知,a 大于2倍焦距,b 等于二倍焦距,c 点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要将物体置于c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