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制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

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前5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

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权化的特征。神庙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府邸等宣扬享受的建筑大行其道。规划建设中倾向于强有力的改造地形,以实用为目标,在总体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层次形体组合。在这种大背景下,前27年,被誉为古罗马最杰出的规划师、建筑师的维特鲁威发表了《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到了中世纪,宗教开始全面入侵并统治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信仰上帝,认为人是渺小、罪恶的,人的地位和价值被贬低。整个社会生产力极度薄弱,社会生活中心由城市转入乡村,整个西欧没有像样的城市建设。当时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市的片区空间组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种种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堂展开。道路也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蜘蛛网状道路系统。直到10世纪,生产逐渐恢复,济开始繁荣,人口增加,并在11世纪大规模兴起了一些工商业中心城市(威尼斯、米兰、科隆等)。这些城市不同以往,没有任何政治力量推动,都是“自发形成”,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街道很狭窄弯曲,广场也相对较小,在建筑高度与底层区域之间建立了有趣的联系,拉近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了一种丰富的观感环境。

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和宗教统治被深深的动摇,人本主义思想再次盛行,人的价值被歌颂,自由与幸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强调,并认为数与宇宙关于美的规律决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形态”,这些理想形态是可以通过人的思想意图加以控制的。在此基础上,各种理想城市形态被提出,城市建设活动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形成了一批像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这样的生机勃勃、完美精致的城市。在反封建、倡导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筑上提倡复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与调理性。在规划领域最终演变出了一种所谓“巴洛克+古典主义”的形式,即通过壮丽宏伟而有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地位。当时也涌现出很多兼为艺术家的建筑师,如A.Palladio。

文艺复兴后期到绝对君权时期,城市规划再次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弱化甚至抛弃了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规划设计成为权贵们的专有物,普通市民被排斥在外;城市成为为权贵服务的工具,市民的生活被忽视。17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再次彰显了人本主义,虽然其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但其实质上却是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具体化,相信人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这为后来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矛盾中发展: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8世纪,产业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全面充当了社会主角地位,机械化大生产冲破了长久以来古朴自然的城市形态。城市从此在人类历上真正成为经济生产的绝对中心,巨大的聚集效应带来资本主义国家飞速的城市化。这也是为什么我将从此开始归于第二阶段的原因。

到了19世纪下半叶,新型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城市终于摆脱了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政治、军事堡垒的寄生角色,真正成为经济生产与人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但是,新的生产和经济形态也和旧的城市形态激烈地冲突着,尤其是人口盲目地涌向还未准备好的城市,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早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与概念,用思考或实践去憧憬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与城市形态。这就不得不提到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家和他们的理论,其中有:英国人文主义者Thomas More的乌托邦,其后的

Saint-Siman,法国的Charles Fourier ,英国工业家Robert Owe,

美国的Godin等。但是空想毕竟是空想,这其中仅有“新和谐村

“等几个为数不多实践的例子,而且都不很成功。而这里着重要说

的是对当时规划界影响最大的几位大师。

霍华德受到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 对城市进行了大量的

调查和研究,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