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第三章 角度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41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测量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
4. 先修课程:无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测量学知识进行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测量学基础1.1 测量学概述1.2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1.3 测量学的基本方法2. 第二章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维护2.1 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2.2 常用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3 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3. 第三章角度测量与水平角测量3.1 角度测量概述3.2 水平角测量方法3.3 角度测量误差及其处理4.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测量4.1 距离测量概述4.2 钢尺测量方法4.3 光电测距仪及其使用5. 第五章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平差5.1 测量数据处理概述5.2 测量平差原理5.3 测量平差方法及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实验设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测量学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测量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测量学教材。
2. 实验设备:具备完整的测量实验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测量学资源共享,如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
5. 辅导资料:提供测量学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辅导资料。
六、第六章地形图与地形测量6.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6.2 地形测量的方法与步骤6.3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七、第七章建筑施工测量7.1 建筑施工测量概述7.2 建筑施工测量的方法与步骤7.3 建筑施工测量实例分析八、第八章控制测量与测网布设8.1 控制测量概述8.2 控制点的选择与布设8.3 控制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评价九、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与测量学9.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9.2 测量学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9.3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十、第十章现代测量技术及其发展10.1 现代测量技术概述10.2 卫星定位技术及其应用10.3 遥感技术在测量学中的应用10.4 测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角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角度测量的工具和操作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4. 提高对误差的认识和减小误差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角度测量是测量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准确、快速地测量角度。
角度测量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比较测量法等。
本实验采用直接测量法,利用角度测量工具(如量角器、游标卡尺等)直接测量角度。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角度测量工具:量角器、游标卡尺等。
2. 实验材料: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准备好。
2. 使用量角器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记录数据。
3.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记录数据。
4. 使用量角器测量正方形的四个内角,记录数据。
5.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正方形的边长,记录数据。
6. 使用量角器测量圆形的圆心角,记录数据。
7.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圆形的半径,记录数据。
8.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直角三角形测量数据:角A:30°角B:60°边长a:5cm边长b:10cm直角三角形面积S = (a b) / 2 = (5 10) / 2 = 25cm²2. 正方形测量数据:内角A:90°内角B:90°内角C:90°内角D:90°边长a:10cm正方形面积S = a² = 10² = 100cm²3. 圆形测量数据:圆心角A:360°半径r:5cm圆形面积S = π r² = 3.14 5² = 78.5cm²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角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不同角度测量工具的适用范围。
2. 实验结果表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分别符合理论计算值,实验数据准确可靠。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测量学、测定、测设、大地水准面、地球椭球面、绝对高程、相对高程、6°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参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正高、大地高。
(1)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水下及空间点位的科学。
(2)测定是指用测量仪器对被测点进行测量、数据处理,从而得到被测点的位置坐标,或根据测量得的数据绘制地形图。
(3)测设是指把设计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工程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通过测量在实地标定出来。
(4)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岛屿延伸而形成的不规则的闭合曲面。
(5)地球椭球面是把拟合地球总形体的旋转椭球面。
(6)绝对高程是指地面点沿垂线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7)相对高程是指选定一个任意的水准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地面点至此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8)6°带,即从格林尼治首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划分为一个投影带。
(9)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经投影所得的影响平面中,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投影是直线,且相互垂直,因此以中央子午线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两轴交点为坐标原点,即得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10)参心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的几何中心为基准的大地坐标系。
(11)地心坐标系是以地球质心为原点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或以球心与地球质心重合的地球椭球面为基准面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
(12)正高是指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13)大地高是指地面点沿法线至地球椭球面(或参考椭球面)的距离,称为该点的大地高。
2. 测量学主要包括哪两部分内容?二者的区别是什么?测量学主要包括测定和测设两部分内容;区别:测定是用测量仪器对被测点进行测量根据测量得的数据绘制地形图,而测设是指把设计图纸上设计好的坐标实地标定出来。
3. 简述Geomatics的来历及其含义。
来历:自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将大学里的测量学专业、测量学机构好测量学杂志都纷纷改名为Geomatics。
Geomatics是一个新造出来的英文名词,以前的英文词典中找不到此词,因此也没有与之对应的汉译名词。
填空题库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铅垂线。
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水准面。
3-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
4-水准面是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5-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6-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为6371km。
7-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坐标x轴。
8-地面某点的经度为131°58′,该点所在统一6°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29°。
9-为了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坐标恒大于零,将x轴自中央子午线西移500km。
10-天文经纬度的基准是大地水准面,大地经纬度的基准是参考椭球面。
11-我国境内某点的高斯横坐标Y=22365759.13m,则该点坐标为高斯投影统一6°带坐标,带号为22 ,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29°,横坐标的实际值为-134240.87m,该点位于其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以西。
12-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该点的绝对高程,而至某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它的相对高程。
第2章水准测量1.高程测量按采用的仪器和方法分为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三种。
2.水准仪主要由基座、水准器、望远镜组成。
3.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轴应与竖轴平行。
4.水准仪的操作步骤为粗平、照准标尺、精平、读数。
5.水准仪上圆水准器的作用是使竖轴铅垂,管水准器的作用是使望远镜视准轴水平。
6.望远镜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物像没有准确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
7.水准测量中,转点TP的作用是传递高程。
8.某站水准测量时,由A点向B点进行测量,测得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0.506m,且B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376m,则A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882 m。
9.水准测量测站检核可以采用变动仪器高或双面尺法测量两次高差。
10.水准测量中,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竖轴铅垂,调节管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视准轴水平。
第3章角度测量1-经纬仪主要由基座、水平度盘、照准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