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

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诗经》的伦理思想

王云飞

《诗经》中关于孝悌的观念产生较早,大约是反映了西周初年已有的关于调节家庭宗族关系的范畴.“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说明周成王有信用,可为下民的模范.祭祀他的人,永远要孝顺先王,以他为榜样.“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信、顺在孝之中,孝子之诚无穷尽,永远赐予其幸福.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关于“孝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祭祀上,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孝”的观念还是有区别的.孔子的“孝”主要是指事亲,他扩大了“孝”的概念.如孔子答樊迟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在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孔子不仅要求祭祀,而且侍奉前辈要以礼,要让父母和祖父母先享用酒食,恭恭敬敬,如此等等才算作“孝”.《诗经》里的“孝”是以“我”为中心.祭祀先祖的目的是为了让先祖的灵魂保佑自己福寿安康;而到孔子、孟子时则是要求以好好奉养活着的先辈为至孝.同是一个“孝”字,目的倒了过来,由《诗经》中的“为我”转变成“为人”;由形式上的祭祀祖先活动为主转变为服侍长者为主.孔子要求以在世的父祖为中心,尽可能服侍长辈,多做奉献.“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当然,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要求继承先祖的事业.孟子论述了不孝的五种表现,说明懒惰、赌博、嗜酒、贪婪、偏爱老婆孩子、纵声色之欲、打架斗殴、祸害乡里,这些都是不孝的表现.孟子还要求,尽孝悌的义务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可怀有任何个人目的.他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轲在这里所说的“仁义”和“孝悌忠恕”的意义是相通的,主要是教导贵族子弟以仁义之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做到了这一层,那就会无利而王.既然王道备而天下安泰,又何必言利?所以,孔子倡导的奉养活着的父母和老人以及孟子的照顾鳏寡孤独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孟子所说的“王道”就是开明君主政治下的和谐社会.现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每个家庭的子女都能尽到“养老”这一份义务,那么就给国家、社会减轻了负担,就会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所以这一点至今仍应作为一项美德向青少年们提倡.

西周统治阶级不仅在家庭伦理上要求“孝悌”,而且要求臣僚对国君要“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汝〕”,这就是说,不要对周王朝三心二意,怀有背叛的阴谋,并且警告对方“上帝在看着你们呢!”这实际上是“忠”的思想萌芽,只是未用此字表述.至于宽恕的思想,与不虐待俘虏的思想是一致的.

〔节选自2015年第2期《名作欣赏·中旬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经》反映的周代关于“孝悌”的思想,大致上反映了西周初年已有的关于调节家庭宗族关系的范畴.

B.《诗经》中的句子“成王之孚,下土之式”,说明周成王有信用,可为下民的模范;而“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则说孝子之诚无穷尽,永远赐予其幸福.

C.孔子的“孝”主要是指事亲,而《诗经》扩大了“孝”的概念,《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关于“孝

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祭祀上.

解析:“《诗经》扩大了‘孝’的概念”表述有误,原文为“他扩大了‘孝’的概念”,“他”指的是“孔子”.见第2段.

D.孔子提倡的“孝”,既包含了祭祀,也指要以礼侍奉前辈,要让父母和祖父母先享用酒食;要恭

恭敬敬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诗经》中的“孝”和孔孟所讲的“孝”的最大不同,是《诗经》里的“孝”以“我”为中心,

而孔子、孟子则是要求好好奉养活着的先辈.

B.孔子要求以在世的父祖为中心,尽可能服侍长辈,这样同是一个“孝”字,目的倒了过来,由

《诗经》中形式上的祭祀祖先活动为主转变为服侍长者为主.

C.不孝不一定是对父母的不顺,在孟子的理解里懒惰、赌博、嗜酒、贪婪、偏爱老婆孩子、纵声色

之欲、打架斗殴、祸害乡里,都是不孝的表现.

D.孟子认为要“怀仁义”来“事其君”“事其父”“事其兄”,因此,也就是说尽孝悌之时,只要

不以取得私利为目的就可以.

解析:“……因此……”强加因果;“只要不以取得私利为目的就可以”分析有误,原文为“尽孝悌的义务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可怀有任何个人目的”.见第2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孝悌的观念产生很早,《诗经》就有周代关于“孝悌”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祭祀上,

目的是让先祖的灵魂保佑自己福寿安康.

B.在孟轲看来,“仁义”和“孝悌忠恕”的意义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孝悌是教导贵族子弟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

解析:“也就是说孝悌是教导……”理解有误,原文为“主要是教导贵族子弟以仁义之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见第2段.

C.孝悌的观念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子女能尽到“养老”的义

务,那么国家、社会负担就能减轻,社会生活就更加和谐.

D.《诗经》中也反映了要求臣僚对国君要“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汝〕”观念,虽然没有用“忠”

字表述,但这实际上是“忠”的思想萌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

王颁,字景彦,是太原祁州人.祖父王神念,做过梁的左卫将军.父亲王僧辩,做过太尉.王颁年轻时就卓异不凡,有能文能武的办事才能、气度.他的父亲去平定侯景之乱,留下王颁在荆州做人质,遇到元帝被周军攻陷,王颁于是进入函谷关.听说他的父亲被陈武帝杀害,王颁号哭哀痛几乎气绝,一顿饭的功夫才苏醒过来.哭泣声不绝于耳,损坏身体,骨瘦如柴.等到丧期满了,经常穿布衣吃素食,在草垫上睡觉.周明帝嘉奖他,征召他授予左侍上士,王颁多次升迁担任汉中太守,不久拜任仪同三司.开皇初年,凭借平定南蛮的功劳,加授开府,封为蛇丘县公.王颁献上攻取陈国的计策,皇上看了之后感到惊奇,召见他与他相见,王颁说完话后哽咽不已,皇上因这改变容态.等到大举进攻陈国,王颁自己请求前往作战,率领士兵几百人,跟从韩擒担任先锋在半夜渡河.王颁奋力作战受伤,怕不能承受再次作战,悲痛伤感抽泣呜咽.晚上睡觉时,他梦见有人送药,等到醒来而伤口不再疼痛,当时人认为是孝行的感应.等到陈国被消灭.,至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1000多人,对着他们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