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中的堕落与救赎--------浅析冉阿让
- 格式:docx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人物塑造从苦难中挣扎,在痛苦里站立,用爱和宽恕战胜黑暗。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随处可见。
雨果对书中人物高尚的心性和行为的刻画使得苦难和不幸都黯然失色了。
在一亮一暗的对比下,人性的真善占了上风。
人们多多少少对人生的完美会产生向往和追求,但少有人对人性的完美进行执着的追求。
但从作者塑造的冉阿让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舵手如何在恶风险浪中行驶。
一、英雄的纠结,良知的胜利“圣人”是我们眼中两个高不可攀的字眼。
但是看到冉阿让不公的遭遇和他内心的步步选择时,我们会发觉英雄内心的纠结,感受到压力下的伟大,苦痛中的高尚。
并会发现他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只不过他是宁愿心里淌血,两只手也不忘为他人拭泪的类型。
但话又说回来,当更多关注这个英雄的血肉情感、内心挣扎时,更容易发现在困厄中让良知取胜是需要极大勇气和努力的,不是很简单就能完成的。
与堂吉诃德对美德的痴迷致使他莽撞执拗相比,冉阿让更切合实际;与《简爱》中的圣徒圣约翰对高尚的事业的追求致使他忽视个人感情相比,冉阿让更血肉丰满,富有人情味。
冉阿让代表着一种处在苦难中的一种人格追求。
在〈《悲惨世界》的幻景(1846年)〉一文中,雨果这样写道:“我看见两个士兵从图尔农街带过来一个男人。
此人金发,苍白,瘦削,惊慌失措;三十岁上下,一条粗布裤子,光脚,穿着木拖鞋,擦伤了脚,脚踝处缠着有血的布条,算是袜子;一件短罩衫,背上有污泥,这说明他通常睡马路,光着脑袋,头发蓬松。
他臂弯里夹了个面包。
他周围的人说他偷了这个面包,并因此被带走……这个男人对我不再是一个男人,而是贫穷的幽灵,这是一场还潜伏在黑夜中,但正在到来的革命的现形,是革命在光天和化日之下突如其来,丑陋凄惨的现形。
”这段话道出了冉阿让的人物原型,冉阿让是雨果笔下苦难大众的一个代言人,他虽然身份低下,但却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一块面包,一场长达19年的苦役,一个无法抹去的使他自己不断受到困扰的苦役犯身份。
对《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的评价1引言《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史诗性的文学作品,用时三十多年,是一部不限于个人的雄厚的史诗著作。
文中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命运为主线,通过纵横交错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一位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
整个小说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国人民的真实的悲惨的生活。
主人公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是有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演变为魔鬼,继而又从恶魔向天使转变的过程。
文中人物精神的蜕变,是社会的产物。
全文的人物命运是悲惨的,却带给读者积极的正能量:人性真、善、美的力量,让读者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灵魂的温暖,以及对生活的希望。
《悲惨世界》是值得品读的作品,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物形象总能留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
2 冉阿让的命运2.1 被一块面包改变的人生小人物冉阿让的人生,由于一块面包而被改变。
生命之轻,引人反思。
冉阿让本来是一位勤劳、淳朴、善良的社会普通劳动者,他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幼年时就失去双亲的冉阿让,由姐姐抚养成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又遭遇了姐夫的离世。
当不幸的命运让他独必须协助姐姐支撑这个家,养育七个从一岁到八岁大小不等的外甥时,他毫不犹豫、顶天立地、打工挣钱。
苦工、短工,他都尝试过,他尽一切的所能所有担当社会责任,但是在穷苦的社会,他还是失业了。
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的外甥们,他不得已打破了一家面包房的橱窗,偷了一块面包。
正是这块面包让他在苦役中度过了五年的光景。
因为一块面包,他反反复复被抓入狱,并这样反反复复的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年。
因为一块面包,冉阿让从普通的生活坠入了地狱,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之苦。
在监狱的日子了,他不断思考着那不合理的法律以及不合理的现实,正是这种苦难增强了他思想中的微光,在无数的棍棒下、劳苦中,他的心灵得到了反思。
2.2 被一套烛台改变的人生走出监狱,获得自由的冉阿,想重新开始他的生活,回到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遭到了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悲惨世界冉阿让读后感第一篇:悲惨世界冉阿让读后感悲惨世界冉阿让读后感悲惨世界冉阿让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后,合上书,文章中描绘的悲惨世界依然还浮现在我的眼前,而文章中的爱与善却把书中的黑暗世界照亮,让流浪在黑暗世界的人走向光明。
这个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围绕冉阿让描绘了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十几年时间的故事。
文中冉阿让因为太贫苦偷了一个面包而坐牢,又因为不信任法律屡次越狱以致罪行加重,在暗无天日的大牢中整整待十九年后才越狱,出狱时他已没有了年轻时的光辉,因为一个老主教的无比宽容而感悟,为人渐渐慈悲,做了无数善事,他好心地收留了女工芳汀女儿珂赛特并当上了她的教父,改了名之后还当上了市长并深受市民的爱戴,就连曾经疯狂逮捕他的顽固主义者沙威警探在知道这位“市长”曾经的真面目后已无法面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和现实而自杀。
说道沙威,这个典型的人物,这个正义的坚持者,也是正义的固执者,他永远相信慈悲是罪犯的苗根,他一直不相信做过坏事的人终究一天会洗心革面,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所以坚持要将冉阿让捉回牢狱,可却渐渐发现冉阿让本性居然那么善良,他再也无法面对自己坚持一生的信念和这个出乎自己意料的现实,所以选择跳河结束自己的性命。
书中的各种人物,各种故事都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其中却都有隐隐闪烁着善良之光。
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他的精神又是多么可歌可泣,他是在黑暗不公的世界里与丑恶斗争的人,他用本性的善,内心的美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他就如同正义的化身,为社会底层的人架起了一把伞。
他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荣华去救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他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名利去帮助一位受困的老人,他甚至不惜自己的钱财把它们几乎全部捐献给了穷人,他的灵魂永远都那么伟大。
悲惨世界冉阿让读后感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
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
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人物形象分析冉阿让是怎样的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悲惨世界》中冉阿让人物形象分析冉阿让是怎样的人【导语】:冉阿让是《悲惨世界》中的第一主人公,关于冉阿让是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冉阿让人物形象,来了解一下吧。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2.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悲惨世界》的一条红线故事的中心人物,冉阿让是一只迷途知返的羔羊。
这个受尽迫害、歧视与苦难的劳动者,虽曾做下错事,并一度对社会充满仇恨,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内心仁厚,品德高尚的好人。
尤其在被米里哀主教的仁爱感化之后,冉阿让简直成了一个十足的圣者。
人道主义思想,既是雨果同情地描绘“潦倒”“堕落”“羸弱”等人世“困苦”、“灾祸”的出发点,也是他对被“法律和习俗”所主导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尺度。
不仅如此,雨果还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和社会的手段。
小说中的米里哀主教与后来的冉阿让就体现了他这一思想。
米里哀主教是个完美无缺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历尽艰难热心传教,对下层民众充满悲悯,不遗余力地倡导善意,关切、尊重和互助的博爱。
冉阿让的重生便是由他这种爱心的感化达成的。
在主教的感召下,冉阿让皈依宗教,立志向善,成为一个乐善好施,充满博爱精神的慈善家和圣人。
冉阿让的善举使他所在的小城消灭了贫穷和失业,变得欣欣向荣,和谐友爱。
冉阿让的仁爱甚至感化了铁血犬沙威。
沙威本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和爪牙,是冷酷而残暴的法律化身。
然而,当他被奇异的共和战士捉住的被处死刑时,冉阿让却千方百计救了他。
冉阿让的这一义举,使他从前的思想动摇了,他的人性开始复苏。
作者就这样宣布了善对恶的最终胜利。
此种近乎童话式的描写,让人感到人道主义的仁爱似乎真的成了一种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
雨果的思想矛盾在《悲惨世界》里表现得十分明显,他宣扬人道主义,主张仁爱,同时又对人道主义的局限有所突破—在某种程度上肯定革命暴力。
在雨果看来,革命和战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是不得己采取的手段,而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永远是“仁慈的爱”。
[悲惨世界冉阿让]悲惨世界中的堕落与救赎篇一: 悲惨世界中的堕落与救赎--------浅析冉阿让《悲惨世界》中的堕落与救赎─────浅析冉阿让摘要:通过对《悲惨世界》细致入微的阅读,本文以冉阿让的生平经历为观察点,对他的心理、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从而发掘出冉阿让从堕落到自我救赎的过程。
[)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不再是那个对世间的一切都感到绝望和憎恶的人,他懂得了爱他人和爱自己,他倾尽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他人,最终在苦难的磨砺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关键词:堕落苦难自我救赎一、冉阿让的堕落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
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
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
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
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
他一心想要复仇,报复这个对他不公的社会。
于是当米里哀主教视他为贵宾,为他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食宿,他不为所动,仍然起了歹心,在半夜时分偷走了主教家中唯一值钱的银餐具。
直到他被警察拦获带回主教家,主教假称银餐具是送给他的,并将银烛台也送给了他,这时他的心灵才有一丝触动。
米里哀主教的这种道德感化是以感化者自身高尚的德行去证明宣示他所奉行的理想的真实性,而感化并不是感化者以道德优越者、救赎者自居,居高临下的去做泛泛的说教,而是以诚信、以博大的仁爱之心和宽恕精神,以对被感化者的理解尊重与信任,以仁至义尽的耐心去打动被感化者的心,去触及他的灵魂、引发其内心的自觉,引导其走向人生的正途。
但是外力感化的作用是有限的,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造就一个人,还要靠个人道德的自主与自觉。
对《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的评价1引言《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史诗性的文学作品,用时三十多年,是一部不限于个人的雄厚的史诗著作。
文中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命运为主线,通过纵横交错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一位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
整个小说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国人民的真实的悲惨的生活。
主人公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是有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演变为魔鬼,继而又从恶魔向天使转变的过程。
文中人物精神的蜕变,是社会的产物。
全文的人物命运是悲惨的,却带给读者积极的正能量:人性真、善、美的力量,让读者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灵魂的温暖,以及对生活的希望。
《悲惨世界》是值得品读的作品,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物形象总能留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
2 冉阿让的命运2.1 被一块面包改变的人生小人物冉阿让的人生,由于一块面包而被改变。
生命之轻,引人反思。
冉阿让本来是一位勤劳、淳朴、善良的社会普通劳动者,他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幼年时就失去双亲的冉阿让,由姐姐抚养成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又遭遇了姐夫的离世。
当不幸的命运让他独必须协助姐姐支撑这个家,养育七个从一岁到八岁大小不等的外甥时,他毫不犹豫、顶天立地、打工挣钱。
苦工、短工,他都尝试过,他尽一切的所能所有担当社会责任,但是在穷苦的社会,他还是失业了。
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的外甥们,他不得已打破了一家面包房的橱窗,偷了一块面包。
正是这块面包让他在苦役中度过了五年的光景。
因为一块面包,他反反复复被抓入狱,并这样反反复复的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年。
因为一块面包,冉阿让从普通的生活坠入了地狱,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之苦。
在监狱的日子了,他不断思考着那不合理的法律以及不合理的现实,正是这种苦难增强了他思想中的微光,在无数的棍棒下、劳苦中,他的心灵得到了反思。
2.2 被一套烛台改变的人生走出监狱,获得自由的冉阿,想重新开始他的生活,回到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遭到了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解读《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史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阅读、反复研读。
冉阿让是整个作品的中心,围绕着冉阿让的传奇命运,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大革命后,普通群众的真实“悲惨生活”。
冉阿让的悲惨遭遇,是当时法国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缩影”,透过冉阿让,我们能更好理解人道主义,感悟人性光辉,进而开展自我反思,正确审视自身问题,拾遗补阙,纠正不良思想观念,促进自身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1真实的普通人什么是普通人?有善有恶就是普通人,冉阿让是普通人的代表,他身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性“善恶”。
他人生的前25年,就是一个善良的人。
冉阿让是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从小就是个孤儿,但是他为人诚实、善良,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淳朴与勤劳。
他被自己的姐姐养大,因此,在姐夫逝世后,他选择抚养姐姐的7个孩子,报答姐姐的养育之恩,这表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
他人生的前25年,展现了人性的“善”,可以说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但是这个善良的人,在一个冬天失业了,他再也无力抚养姐姐的孩子们,当这些孩子快要饿死的时候,他走投无路,在一个夜晚,用拳头砸开了理发店的窗户,偷了一块面包。
虽然只是偷了一块面包,但是也表明了冉阿让具有人性的“恶”。
同时,冉阿让出狱后,虽然受到了米里哀主教的善行,但是却选择偷走了主教家中的银器;被主教原谅后,受到金钱诱惑,他抢夺了一个名为瑞尔威的儿童的四十铜元。
这些事体现了冉阿让的忘恩负义,也是人性中的“恶”。
冉阿让的变化,充分表现了“行差踏错”只是一瞬间的事,体现了人的心灵是“善变”的。
虽然冉阿让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必须时时反省自身行为,认识自身不足,弃恶扬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健全的人、有用的人。
2人性的光辉冉阿让的命运是悲惨的,他身处绝望的深渊,出狱后他处处遭人冷眼,衣食无着,因此,他想要反抗,想要报复社会。
但是他受到米里哀主教的仁爱感化,得到了重生,散发了人性光辉。
米里哀主教是改变冉阿让人生命运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宽厚的人,虽然冉阿让偷走了他家中的银器,但是他选择了原谅,冉阿让因此免于再次入狱,是他让冉阿让作出弃恶从善的决定,也是他让冉阿让散发了人性光辉。
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摘要】冉阿让的爱,不受时空限制,是无止境的,源源不断的;他的爱,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赏赐,也不是不痛不痒的关怀,而是在侍候中的同甘共苦,并在侍候中成全对美和善的追求。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这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爱能创造奇迹。
【关键词】冉阿让;温暖;善良;爱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的序中指出十九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长篇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展开情节的,在这篇规模巨大的画卷中,雨果着重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和虚伪,提出了用“仁爱”改造社会。
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便是善良、“仁爱”的化身。
每个人都有爱,但是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
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一、《悲惨世界》梗概冉阿让本是一个小城的修树枝工人,虽然自己生活困难,但他还帮助姐姐养活七个小孩,为了孩子吃饱,他去偷面包而被警察抓了判了五年苦役。
他曾四次越狱,均失败,因而一连关了十九年。
经人指点,他来到米里艾主教家,受到热情款待。
但当晚他就偷了主教一套银器,悄悄逃走,后被警察抓了回来,让他意外的是,主教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另外加送他一对银烛台,说:“我赎的是您的灵魂。
”冉阿让受到主教的感化,决心以仁爱待人。
他改名马德兰,在海滨一个城市开了一家工厂,通过技术改革,他赚了大钱,成了富翁。
他兴办福利事业,救济穷人,被选为市长。
在他的工厂里有名女工叫芳汀,她出身贫苦,十五岁来到巴黎,受骗失身后又遭遗弃。
她生有一女,名叫珂赛特,寄养在酒店主德纳第家里。
德纳第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人,他不断向芳汀要钱。
在工厂里,芳汀因长舌妇的嫉妒和中伤,被工厂开除。
她走投无路之下,先后卖掉了自己美丽的头发,洁白的牙齿,最后沦为妓女。
她因打了一个侮辱她的花花公子而被捕。
冉阿让知道了芳汀的遭遇之后,协力搭救,终于使她得到释放,并答应抚养她的女儿。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形象分析【摘要】冉阿让是19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品《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是资本主义“悲惨世界”里一个受苦者的典型,同时又成为作者博爱主义思想的化身。
他一生的坎坷艰辛让人叹息不已。
他的一生亦是爱的一生:爱的失落与苏醒,爱的回归与拥有,爱的陨落。
研究冉阿让的一生仍具有现实意义。
它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爱之于生命究竟是什么?【关键字】悲惨世界;冉阿让;爱的失落与苏醒,爱的回归与拥有,爱的陨落。
冉阿让是19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品《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
他的一生是个神话般的传奇。
他是那个黑暗悲惨世界里不败的“英雄”,是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痛苦的“普罗米修斯”。
他的智慧和力量让人心悦诚服,他一生的坎坷艰辛让人叹息不已。
他的一生亦是爱的一生:爱的失落与苏醒,爱的回归与拥有,爱的陨落。
一、爱的失落与苏醒(一)、一块面包引发的十九年徒刑此时的冉阿让是法国底层千百万个贫困男子中的一员,无文化、无背景、无依靠,是一个断了线的在天空中翻着跟头的风筝,随时随地有被风吹落到地面的危险。
一片面包,使冉阿让从人间坠入地狱,换来了十九个年头的刑罚。
在监狱中,他时时刻刻都像个哲人在思考着,审视这极不公平的法律刑罚与这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他认为社会对他的遭遇应该负责。
“他下定决心,将来总有一天,他要和它算账。
”此时的冉阿让是魔鬼是撒旦,他仇视社会,人类,一切事物。
“最后变成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为害欲,不问是谁,逢人必害。
”他对社会的仇恨全都写在了脸上,出狱的时候“他样子真是凶恶可怕,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从一片面包导致了一个人的心灵的恶变,这正是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社会悲剧,冉阿让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二)、一对银烛台缔造了一位英雄十九年后,46岁的冉阿让走出了他生活了半辈子的监狱,他的仇恨在他出狱后与日剧增,只因那张苦役犯的黄护照使他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唾骂和驱赶。
“解放并不等于得到解放。
《悲惨世界》中的堕落与救赎─────浅析冉阿让“你听我说,我是一个苦役犯,四天前刚从牢里放出来。
我因偷窃面包,被判刑五年,期间曾四次企图越狱,外加十四年,一共坐牢十九年,是一个危险分子,身上还有一本黄皮书,能证明我的身份。
主教,现在您知道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您还肯收留我吗?肯给我吃,留我睡吗?”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雨果的《悲惨世界》的人物——主人公冉阿让——生活的贫穷,现实的冷酷使它成为猛兽,而主教的仁慈,感召了他的灵魂,使他的人格逐步上升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最终他变成了爱的化身。
我深有触动,什么是贫穷?贫穷是一个社会永远存在的问题,只要社会存在,贫穷就不会消亡;贫穷可以让你用不一样的眼光审视这个社会,甚至看穿现代社会的谎言。
一、冉阿让的堕落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
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
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
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
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
他一心想要复仇,报复这个对他不公的社会。
于是当米里哀主教视他为贵宾,为他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食宿,他不为所动,仍然起了歹心,在半夜时分偷走了主教家中唯一值钱的银餐具。
直到他被警察拦获带回主教家,主教假称银餐具是送给他的,并将银烛台也送给了他,这时他的心灵才有一丝触动。
而米里哀主教的一席话更是震撼了他的灵魂:“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
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了上帝”。
不难看出,将冉阿让拯救出阴暗的思想和堕落的精神的是米里哀主教,一个德行高尚的主教,一个近乎完美的圣徒。
《悲惨世界》读后感小说以主人公冉阿让的苦难历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充满不公与悲剧的世界。
冉阿让,一个因饥饿而偷取面包的囚犯,在历经 19 年的牢狱生活后,终于获得了自由。
然而,社会的歧视和不公让他无法重新融入生活,他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但就在这时,一位善良的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冉阿让在主教的感召下,重新找回了人性的善良和尊严。
他用自己的财富和力量,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
然而,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冉阿让的个人救赎上,它还深入探讨了社会的种种问题。
冉阿让的遭遇并非个案,而是当时社会制度的产物。
在那个时代,贫富差距悬殊,法律不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雨果通过冉阿让的眼睛,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批判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法律制度。
他呼吁人们要有同情心和正义感,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雨果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写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冉阿让的内心世界和他所经历的苦难。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也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悲惨世界的点点滴滴。
然而,读完这部小说,我也陷入了沉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以自以为是的善良和正义去伤害他人?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社会的仲裁者,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狭隘?小说中的沙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生兢兢业业,坚定不移地奉行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却在与冉阿让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他在精神危机后做出的抉择,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
此外,小说还让我思考了关于善与恶的问题。
在小说中,冉阿让的善是一种无私的、纯粹的善,他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爱。
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利益和目的而戴上伪善的面具,我们的善良往往带有一些功利性和目的性。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善的含义,是否真正做到了无私和纯粹。
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就是这样的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光辉与暗面的作品。
翻开厚重的书页,在冉阿让刑满释放之际,一部作品若不反应出人内心深处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时代画卷。
这个故事从一个小小的盗窃案开始讲起,社会动荡不安、阶级严重分化。
作者通过一名名叫冉阿让的人的故事,便不能算得上是深刻的文学作品。
维克多·雨果所著的《悲惨世界》,看到了那个被压迫与贪婪笼罩着的时代。
这是十九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后的年代,《悲惨世界》超越了简单的意识形态之争辩或对特定政策的迷恋——它真正触及的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在探讨的问题:道德、法律和社会秩序应该如何平衡,在雨果描绘的场景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底层人民所受的痛苦和不公的待遇;但在我看来,人性的温暖依旧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偷窃面包以维持生计而被发现并三度入狱的命运着手笔。
他的不幸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我仿佛穿越时空,撕开了社会的丑陋面具,“饥饿使人变成野兽”的主题不止一次出现。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黑暗中显得微弱而又坚定。
常有人会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理想的呐喊之作,“一贫如洗”的人生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贾维尔也值得深思——这位忠于职守却无法理解坏人也有改过自新权利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对当时司法体制的一种讽刺和鞭笞。
也许有人问我关于书中的情感纠葛如何?荒谬的爱恨情仇在此只是一种绘色搭景而已,并不影响故事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们让我们目睹了理想主义者芳汀被迫成为妓女的惨状——人性在生存面前扭曲变形的一面镜子;她的悲哀不仅仅是自己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如今我们已经步入现代化社会许久,“公平”二字虽然被反复提及却依然让人心生疑虑:“平等是什么?但这却是容易说的轻巧做的事难啊,”这个问题似乎越来越远走越模糊了。
有一种说法是:“同情心使人为人”!历史上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正义常常缺席、善良有时却换来害处……或许正是这样的复杂性才使得这部作品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吧!经过冗长的叙述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悲惨世界》不仅是诉说一个个人痛苦历程的历史纪录者;更是揭露人类本性的传道师——冉阿让身上失足而后拾起心中的光明是一种反思个体行为对他人乃至社会的效应的过程。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入学时间:写作提纲一、冉阿让的墓志铭和形象、性格看作者在他身上的寄托1、冉阿让墓志铭2、冉阿让的形象介绍3、冉阿让的传奇色彩,看出雨果在他身上寄托的社会理想二、悲情英雄冉阿让的成长历程1、从天使到恶魔(1)冉阿让被囚禁在监狱的原因,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2)冉阿让内心变恶的诱因,说明社会逼迫才让善良之人变恶的2、从恶魔到天使(1)冉阿让得到主教的款待,却偷了主教的银餐具,内心已扭曲的冉阿让诞生了(2)冉阿让抢劫了小瑞尔威,但内心却痛苦不已,这一典型事件的描写说明冉阿让的向善之心已复活了三、悲情英雄温暖世界(1)冉阿让成为富翁,又被选为市长,他误会了芳汀,又挽回自己错误,答应照顾芳汀女儿(2)冉阿让被女婿马吕斯误解而不辩解,看到他的宽容、仁慈等伟大情怀《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摘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名著中,雨果的《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犹如一个爱的天使,一个圣人,在众多人物中熠熠生辉。
冉阿让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
冉阿让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出生于当时法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这本以够不幸了,他还是生活在法国最乱,老闹革命的19世纪上半期。
因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加上贫苦交加,他又为他姐姐的孩子偷食物而被投入监狱,在狱中又因阴错阳差的错误,一呆就是十九年。
他出狱后开始仇视社会,报复社会,又巧遇卞福汝主教的灵魂救赎,心理开始转变。
后来冉阿让积极向上、向善,成为企业家、市长,又因救人沦为阶下囚的传奇故事。
最后啊,冉阿让去世了,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生命,影响着好多,好多的读者。
【关键词】冉阿让;人道主义;悲情英雄;博爱;自我牺牲;“他长眠于此。
尽管命乖运蹇,仍草间求活,失却天使便离去。
他的死就像昼去夜来,非常自然,非常普通。
”这几行质朴的诗句是有人用铅笔写在冉阿让简陋墓石上的,在雨水的冲刷和尘土的掩埋下,渐渐变得模糊不清,如今可能字迹难辨了。
更是一把悬挂在他头顶的利刃。
明明他已经在过去的日子里为他的罪买单了那么久,我合上书页,我们的视线转向了一个因偷窃面包而入狱19年的男人——冉阿让。
这也是我们的主人公之一,他在出狱时几乎成为了社会拮据制度下的一块石头。
对于他来说,一场关于人性、爱与牺牲的探讨在雨果笔下缓缓展开——这便是《悲惨世界》。
老实说,似乎还能听到那些反转的命运之轮在耳边低语,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在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绝望之后,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修女和贫寒的家庭一起勾勒出了法国社会的底层图景。
而后,那沉重的阴暗、如同巴黎街头污秽不堪的气息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的面前。
我闭上眼睛,这是一种何等沉重的社会现实,故事始于一个朴实无华的小村庄,“自由”却是出了囚笼仍深陷枷锁的结局。
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说:“我终于完成了我对过去的偿还”,“法律”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秩序的象征!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我曾经见过的那些备受压迫的灵魂们的步伐是何其艰难!然而,《悲惨世界》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揭露苦难或痛斥不公;更在于对灵魂深处最深沉的挖掘:即使是蒙尘的心灵也有洗脱罪恶的可能吗?救赎真的存在吗?或者换个方式来问:“人心自求多福”是否是一种可能而又能获得实现的愿望?在那个法律至上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分外鲜明。
他对真相有着近乎无情的追求,书中另一个关键的角色是警长贾维尔(Javert)。
这是一个典型的守序之人的形象,“芳汀”这个女性角色的出现又加深了这份厚重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批判性。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催命运所致;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悲惨境遇以及社会对于异己者的残酷排斥。
当我看到冉阿让从堕落到被主教触发改变的那一刻起,并将自己看作的是正义的象征和执行者。
但雨果借他的口来展示了所谓正义有时也会滑向盲目的力量;甚至成为了另一种压迫的工具。
随着故事的发展,“拯救他人即是自救”的概念犹如一记重拳直击心脏;让我一瞬间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大爱之情!虽然卑劣如酒肆老板夫妇这样的人物依旧以他们固有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但更多的人都等待着光明的到来,在沉默的痛苦之中默默期待着一线希望。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救赎之路有多长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其中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起伏令人感慨万千。
他的救赎之路漫长而曲折,充满了痛苦、挣扎与自我超越。
冉阿让的出身贫寒,为了养活姐姐的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被判处五年苦役。
在狱中,他多次试图越狱,刑期被不断延长,最终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年的光阴。
这十九年的牢狱生活,让冉阿让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仇恨。
当他出狱后,世人的歧视和排斥更让他感到绝望。
一张黄色的通行证,如同一个耻辱的标记,让他无处可去,找不到工作,甚至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
然而,就在冉阿让走投无路的时候,米里哀主教的善良和宽容改变了他的命运。
主教不仅收留了他过夜,还为他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但冉阿让却恩将仇报,偷走了主教的银器。
当他被警察抓住并带回到主教面前时,主教却声称那些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还把银烛台也送给了他,并对他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
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主教的这一举动,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冉阿让的内心,让他那颗冰冷绝望的心开始有了温度,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沉睡的良知。
从那以后,冉阿让决定重新做人,开始了他漫长的救赎之路。
他改名换姓,努力工作,开办工厂,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了市长。
然而,他的过去却如影随形,始终困扰着他。
当他得知有人因为他的过去而被误判入狱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最终,他选择了自首,再次入狱。
但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充满仇恨的冉阿让,而是一个愿意为了正义和良知而付出代价的人。
在监狱中,冉阿让再次经历了磨难,但他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出狱后,他继续着自己的救赎之旅。
他收养了珂赛特,为了给她一个幸福的生活,他不惜一切代价。
他与沙威的斗争,也是他内心善恶交锋的体现。
沙威是法律的象征,他一直坚信冉阿让是一个罪犯,应该受到惩罚。
《悲惨世界》中的堕落与救赎
─────浅析冉阿让摘要:通过对《悲惨世界》细致入微的阅读,本文以冉阿让的生平经历为观察点,对他的心理、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从而发掘出冉阿让从堕落到自我救赎的过程。
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不再是那个对世间的一切都感到绝望和憎恶的人,他懂得了爱他人和爱自己,他倾尽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他人,最终在苦难的磨砺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关键词:堕落苦难自我救赎
一、冉阿让的堕落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
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
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
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
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
他一心想要复仇,报复这个对他不公的社会。
于是当米里哀主教视他为贵宾,为他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食宿,他不为所动,仍然起了歹心,在半夜时分偷走了主教家中唯一值钱的银餐具。
直到他被警察拦获带回主教家,主教假称银餐具是送给他的,并将银烛台也送给了他,这时他的心灵
才有一丝触动。
而米里哀主教的一席话更是震撼了他的灵魂:“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
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了上帝”。
不难看出,将冉阿让拯救出阴暗的思想和堕落的精神的是米里哀主教,一个德行高尚的主教,一个近乎完美的圣徒。
他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给了冉阿让,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真实地感受到即使在充满罪恶与不公的社会仍有尊重的存在。
冉阿让的良知被唤醒,也开启了冉阿让的自我救赎之路。
二、冉阿让通过具体行为赎罪
人们知道,基督教所奉行的教义之一是原罪与救赎。
人为天主所造,但人类的始祖亚当不顺从天主的意志而犯罪,他的罪亦传给了世上每一个人,所以人都有原罪。
天主派他的儿子耶酥籍其生、死、复活及升天来救赎人类,世人则应以信仰及悔改而得救。
我们当然还记得那可怜的女人芳汀。
起初,冉阿让因为不体察芳汀的实际内情,相信了一个爱嚼舌的妇人的话,将芳汀赶出了工厂逼向了更黑暗的社会底层,迫使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美丽的头发、牙齿,以及肉体来抚养可怜的珂赛特。
在他看来这是他犯下的罪过,他追悔莫及,决定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弥补他的过错。
他甘愿承担她的一切生活费用,并设法帮她领回孩子,以求得她们母女团聚。
即使在他被捕之后,他千方百计地努力设法履行他自己的承诺,巧计越狱,给予了珂赛特一个幸福的童年。
他留给珂赛特六十万法郎的嫁妆,这些钱
是他在做市长的时候挣到的,可他却说是珂赛特的母亲留给她的,他只是个保管员。
这是个多么伟大的人啊!帮助根本就和他无关的女人,收养她可怜的孩子,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她。
像基督徒一样,爱周围的人就像爱自己的亲人。
他追随这上帝的旨意,完善自己的信仰,渴求获得救赎。
再来说说商马第事件,商马第只是有点像他,于是就误当成他而被指控有罪。
冉阿让的脑海里掀起了惊涛骇浪,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或将错就错,使无辜者蒙冤;或主动投案,自己重服苦役。
“做一个人格扫地的而受人恭维的吏官,或是一个不名誉而可敬的囚犯”,他谴责自己仍是“自私自利”,于是他出庭自首了。
“做个诚实仁慈的人、一个有天良的人”的人生准则促使他毅然选择了后一条路,他宁可做一个“圣洁其中,羞辱其外”的真人,而不当一个“外君子,内小人”的伪善者。
他具有牺牲自己、保全别人的高贵品质。
诚然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敢做敢当的行为:犯下罪的是他冉阿让。
如果是无辜者蒙冤,自己又将犯下了另一个罪。
他答应过主教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这是他在赎自己曾经犯下的罪。
三、历经苦难完成自我救赎
圣·托马斯·阿奎那曾说过:“作为宗教徒,需要为我们的邻人做一些事,就像儿子爱他的父母,可以促进他谦恭的对待他人。
同样也会冒险去拯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
但是这些行为都与某些事务相关,而不是对上帝的感恩戴德,我们只是按照上帝的启示去做,友善、真诚、勇敢的行动。
”
在冉阿让的灵魂被米里哀主教拯救之后,米里哀主教光明高大的形象就扎根在冉阿让的心灵深处,并使他自觉自愿的实行人道主义行为。
米里哀主教的这种道德感化是以感化者自身高尚的德行去证明宣示他所奉行的理想的真实性,而感化并不是感化者以道德优越者、救赎者自居,居高临下的去做泛泛的说教,而是以诚信、以博大的仁爱之心和宽恕精神,以对被感化者的理解尊重与信任,以仁至义尽的耐心去打动被感化者的心,去触及他的灵魂、引发其内心的自觉,引导其走向人生的正途。
但是外力感化的作用是有限的,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造就一个人,还要靠个人道德的自主与自觉。
冉阿让是在经历了许多风雨坎坷磨难失落,许多的困惑迷惘思考与反省之后,才有人生的领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友善仁爱宽恕尊重的珍贵,才会将其内化与自己的生命之中成为生命的重点,不惜用生命去坚执的呵护,持守和追求。
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 1998年9月 P402
R·丁麦克劳克林《基督教和圣·托马斯·阿奎那》蒂姆·马迪根编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