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 格式:docx
- 大小:9.90 KB
- 文档页数:4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谢晓鸣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5期摘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手段,本文就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路进行了探讨,为高职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产教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实际。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依托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将人才培养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联通学业和就业,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赢。
1 课程建设现状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深化课程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如将课程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改造方面做得较为成功,值得我们借鉴。
但总观这些改革成果,在真正落实校企融合还有较大的欠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限于实训、实习阶段,没有真正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发现高职课程建设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的建设缺少企业的参与,课程内容未融入行业标准,导致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不符合企业的要求。
(2)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占的比例大,没有按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来安排,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3)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室+实训室”,缺乏企业的真实环境,学生缺少实训机会,教学效果差。
(4)考核标准未融入企业的要求,课程的考核模式仍然是以期末理论考核为主,未能体现企业职业技能的考核要求。
产教融合背景下《JavaScript程序设计》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思政研究发布时间:2023-01-04T01:41:11.440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17期作者:冯燕妮[导读] 产教融合将产业与教学联系起来,以产促教,教材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辅助材料,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达到更高的要求,不但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冯燕妮潍坊职业学院潍坊 262737摘要产教融合将产业与教学联系起来,以产促教,教材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辅助材料,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达到更高的要求,不但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还要辅助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所以在《JavaScript程序设计》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中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遵循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原则,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深挖课程中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选择与知识点相关、通俗易懂的思政素材进行融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 JavaScript 课程思政1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
从此之后,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均有多项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出台,迅速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解决长久以来高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脱离的难题,产教融合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2产教融合背景下《JavaScript程序设计》教材开发新目标产教融合是以产促教,即将产业、产品与教学联系起来,教学与产业中的实用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专业课实践教学,以产来指导教。
JavaScript是Web前端开发的三大技术之一,常用来为网页添加各式各样的动态功能,为用户提供更流畅美观的浏览效果[3]。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新工科产教融合与项目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作者:于倩张璇王杰朱锐郁湧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2期摘要: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产教融合是推进“新工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产教融合模式是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发展的一种新思想、新趋势,是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在新工科概念指导下,我院结合产教融合模式,使用项目实践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模式的教学改革确实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项目实践;教学改革新工科专业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的专业[1]。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2]。
为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厚基础、强交叉、宽视野、高品位”的定位,我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面从“以学科为基础”向“以市场为导向”转变,面向未来主动布局,综合全面突出创新的基本理论[34],“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注重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
我院与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在“软件工程概论”中探索与实践了产教融合模式的项目实践教学方法,即从育人、工业融合、人才培养三个体系展开;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院企合作、师资培养与使用、管理与运行机制六个方面探索与实践,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结合,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重,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软件高级人才[56]。
一、教学探索与实践现在以及未来新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是:“预测未来人才市场需求——改造升级现有专业——调整完善现有学科”,从“以学科为基础”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变[7],这将成为高校各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3]。
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有机灌输到各门课程中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追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5]。
课程思政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验课程需要不断的优化和创新,首先,实验课程的层次与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次,实验课程要充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理念;再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实践的思想觉悟。
目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验课主要是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缺乏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多实验课程较少涉及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和塑造。
实验课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教学模式,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讲授专业知识,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
一、教学实践(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格实事求是的品格是学生将来求学和工作均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6],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反复为学生讲解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涉及众多实验,例如低碳钢静拉伸实验、金属材料硬度测定、金相组织观察等,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格。
第一,教导学生“只唯实”。
教师要教导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同样要有这种品质,在探寻实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要因为对教师的尊重就不敢质疑其观点,而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探求事实真相。
要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注重细节、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验结果的习惯,将实事求是的精神灌输给“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陈军修,刘亚,吴长军(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针对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在深入分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热爱劳动和立志报国的品质的基础上。
课程思政融入铸造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23-01-03T01:43:19.144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8月16期 作者: 黄宏俊[导读] 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期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旨在通过教学过程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黄宏俊 (河南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郑州,451191) 摘要: 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期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旨在通过教学过程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达到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以“铸造实训”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与铸造实训教学的融合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铸造实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的殿堂,旨在筑牢三观,培养思辨能力与责任担当意识。这无疑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自我锤炼,处理好“知”与“德”的辩证关系,力争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坚定信念、同力同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工程训练是高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而铸造实训作为我校工程训练的核心项目,理应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思考与探索。
二、铸造实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其本质亦是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铸造作为我校工程训练的核心实训项目,践行OBE理念,以全覆盖视角围绕理论讲解、基础实践与创新提升等模块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与融入实践是十分重要的。
广东化工2021年第7期· 192· 第48卷总第441期化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为例向丁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摘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化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路径,并以化学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设计和课程内容设计两方面对如何实现理工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7-0192-02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em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Taking“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as An Example.Xiang Dingdi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spirit of National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ference, we rais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em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is paper, we take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as an example. Expound the approach of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proces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from design concept of curriculum goal and curriculum content.Keywords:ideological work;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educational reform1 引言构建“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理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递学科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论点 ARGUMENT
人才培育
138基金课题: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产教融合下校企协同建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路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SZX005)。产教融合下校企协同建立智能制造实训
基地路径探索与实践文/赵博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人才是智能制造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肩负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而智能制造高素质人才必然要在实践中锻炼。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双功能的实训基地在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建设经验,提出了产教融合下校企协同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具体路径。实践证明,校企共同制订矩阵式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型”队伍、编著实训教学特色教材、打造“岗课赛证”融通综合平台、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校企长期共赢,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来看,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1]2019
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提出,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了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校企协同
共建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操技能培训相统一的教学场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而且可以满足区域经济内产业链企业对人才的高、精、专的需求。
一、高职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当前,全球各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当作重要发展战略。[2]我
文化内涵研究的拓展、丰富、展示、宣传等成果。
创新性地提出通过顶层设计加项目化运行、行动研究加课题化提升、产教融合加专业化研讨形成研究机制、方法与内容的创新。
通过产教融合,注重实践研究,推动了榆林市区公园广场文化内涵的提升,为其他城市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典型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2+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等。
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已基本上实现了1:1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分配。
这种培养模式在机电、制造、电子、化工、加工等应用型工科专业领域中尤为突显。
形成了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诸多的典型案例可供借鉴。
但是,在公益性很强的林业类专业中,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范例,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2015年以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林学院与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以下简称“生态协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生态协会的位于神木市锦界镇沟掌村圪丑沟治沙造林基地作为专业实践基地。
本课题组以此为研究基地,于2021~2022年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讨的新途径。
情景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把学生安排在林场、苗圃、保护区、林区等林业生产单位,以临时用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实践,根据生产实践环节的需要建立相关理论知识体系,采取分时段生产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
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了解林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会经济分析,获取劳动报酬,并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升学、就业或是创业。
1.2 研究目标一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具体行动。
通过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探索,建成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院校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实践探索基地。
二是通过实践探索研究,总结提炼森林环境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经验与具体做法,形成高职院校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机制。
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摘要:本文以经济学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表格的方式,深入探讨经济学专业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的重要性和具体实现方法。
通过对一所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了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该高校经济学专业在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本文的结论为: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案例分析、数据表格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专业教育是重中之重,但仅仅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经济学专业必须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本文将从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以一所高校经济学专业为例,深入探讨经济学专业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的重要性和具体实现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出该高校经济学专业在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最后,本文结合数据表格,对该高校经济学专业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的成效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二、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高素质经济人才:经济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而思政教育则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政治素养等。
将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高素质综合素养的经济人才。
2、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思政教育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3、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经济学是一个全球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视角下课堂革命与实践 ——以《新媒体运营管理》课程为例李媛发布时间:2023-06-17T04:34:53.337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7期作者:李媛[导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是教师育人的主渠道,推动“课堂革命”已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
在提质培优的背景下,现以《新媒体运营管理》课程为例,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视角下的课堂革命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背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三教”改革任务,其落脚点就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运营已成为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的标配,但由于行业发展过快,导致具备新媒体营销实践能力的人才非常稀缺,新媒体电商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
职业院校在加强新媒体电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其人才质量仍旧满足不了市场对新媒体电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知识和内容相对落后,教材和教学资源需要改进新媒体行业飞速发展,而教材编写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刚刚出版不久的教材内容已经落后,很难保证教材的时效性,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需求。
与此同时,教材编写者大多是学校教师,相对于身处新媒体行业第一线的从业者而言,实践经验匮乏,造成教材编写、案例选取上对知识实践性与针对性的忽略,最终造成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材和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
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不一致职业院校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比较有兴趣地关注课程实践运用这一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这一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不统一,严重影响了学生课程体验,使其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培养。
3、实训模式简单,课程考核手段和评价方式需要完善当前各类高职学校有关新媒体运营课程的实训多利用各种免费软件或者平台为学生提供理论讲解以及较浅层次的实践操作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真实运营的需求,实训模式比较单一。
为积极应对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教育部对我国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和工科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人才培养促进行业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作用给予了更高的希望。
2017年2月以来,国家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致力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
汇聚校园内外资源创造育人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是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题中之义。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作为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夯实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如何着眼于行业与产业发展,着重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沈阳理工大学汽车类专业为例,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有益经验,为汽车类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打好基础。
一、新工科下汽车类专业教育的特点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已经成为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产业的更新迭代需要专业教学教育的改革创新。
汽车类专业理论教学需要时刻关注汽车行业和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体现职业性,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要以产出为导向设计实践内容并建立及时反馈和持续改进以确保教育质量[1]。
新工科下汽车类专业教育更加强调工程实践性,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性,更加重视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具备工程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实际胜任汽车产品结构设计、制造、测试评价、工程应用及运行管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技能的毕业生。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沈阳理工大学汽车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沈阳理工大学汽车类专业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沈阳理工大学与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联合办学,借助其汽车实践基地,成立了“汽车分院”,同年向教育部申报“汽车与拖拉机”本科专业并获批准;2001年向教育部申报“汽车类”专业并于2003年获得批准;2020年向教育部申报智能汽车类专业并于2022年获批,成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6所智能汽车类专业布点院校之一。
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有机化学实验》开学第一课为例发布时间:2022-07-10T06:39:41.05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5期作者:王涛,郭家瑞,徐海云,刘传志,户志远[导读] 以有机化学实验开学第一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思想政治的规律。
王涛,郭家瑞,徐海云,刘传志,户志远(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摘要:以有机化学实验开学第一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思想政治的规律,精心设计蕴含丰富德育元素和哲学思想的教学案例,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下评价反馈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把实验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力求起到更有意义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堂教学;三全育人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Taking the first lesson of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as an exampleWang Tao, Guo Jiarui, Xu Haiyun, Liu Chuangzhi, Hu Zhiyuan(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Shangqiu 476000)Abstract: Guid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first lesson of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combined with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chemistry majors,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s own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aws, the teaching cases with rich moral elements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re carefully design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ut into practice through various teaching forms such as teacher guidance, students' group discussion and after-clas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nd strive to play a more meaningful role in the "San Quan" education.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lassroom teaching; "San Quan" Education前言为落实国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和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教高〔2020〕314 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商丘师范学院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商师党发〔2020〕79号)要求,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团队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考核等环节,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课双线三阶四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①覃如琼,田海涛(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这些文件中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建设的核心内容,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专业课程教育是高等院校课程教育的重要模块,是塑造学生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而此阶段正是学生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换的重要过渡期,利用好专业课程这个“主战场”,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1],构建专业课程职业核心素养的思政内容体系,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全程融入的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获取技能的同时升华内在精神,是当前高校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该课程“一课双线三阶四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并列举了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及课程的应用效果、特色,以期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提供借鉴。
一、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与课程改革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建筑消防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建筑设备类专业核心专业技能的课程,共75课时,5个学分,开设于大一第二学期。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金婧 陈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6期
[摘 要] 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以产教融合为背景,
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文章以现代金融基础为例,从课程设
置、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三大板块入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产教融合;金融基础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19094);浙江金融职
业学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项目(2019YB07)
[作者简介] 金 婧(1984—),女,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教学、金融科技;陈 薇(1983—),女,浙江宁波人,MBA,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培训与
咨询。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79-02 ; ;[收稿
日期] 2020-02-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改革实践
中,树立思政育人新理念,服务高质量就业需要,把握经济形势新动态,以课程为载体,结合
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
过程,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教育环境多样化
以往课程思政主阵地是传统课堂,从物理环境来说是以教室为场所和多媒体资源为教学设
施的单一教学环境。从心理环境来说,课堂往往比较严肃,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
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物理环境由单一的传统教室可以向实训基地、企业拓展,教学氛围也更
加轻松,有利于提高课程吸引力。
(二)教育主体多元化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参与主体扩大,教学团队涉及教师、行业专家以及通过教育媒
介提供教育内容的社会各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团队日
益壮大,但同时形成的多元价值观冲击也会加大,教学难度增加。
(三)教育任务严格化
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需在开展教学中,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课程教学与德育结合
起来,引导学生素质和技能同步发展。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生素质、教学目标等细化教学任
务、形式,更加注重细节、过程的落实和多维度教学效果的达成。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诉求
(一)完善顶层设计,拓宽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教育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各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已有部
署,但建设体系有待完善,需要有效的资源整合和评价措施。从课程教学要求和考核评价导向
看,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指标性要求和考核奖惩措施有待明确,融入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
宽。
(二)思政教育方式多元化,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不是矫枉过正地将课程思政化,而是将“立德树人”的内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非思
政类课程,使课程散发淡淡的“思政味”。要摒弃盲目追求思政模式,发挥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的作用,将课程本身思政元素进一步挖掘,避免生搬硬套,提升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思政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实践课程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但离真正培养具
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劳动者还有距离,需要改变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独立教学的现
状,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实践,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复
合型人才效率,实现预期效果。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实践,使教学内容在理论基础上紧贴社会实际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品德教育。本研究以
现代金融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三大板块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
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思政育人,合理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意识、强自控能力和
合作精神,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素养为目标。课程采用新形态立体化教材,结合资源
库、智慧职教等教学资源,融入思政案例、微课视频;在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式教
学、案例导入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在自主完成
任务过程中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仿真化工作情景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
通过风险案例导入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价值观念、人文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金融
复合型人才。
1.爱国情怀的植入。以货币的产生为切入点,在讲授货币形态演变历程中融入五千年的货
币文化发展史,通过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共鸣,促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搜集新中国五套
人民币资料,了解我国货币制度及经济发展变迁,树立对人民币的敬畏之心;带领学生参观货
币博物馆,融入货币变迁、货币制度等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受我国货币文化积累和经济发展历
程,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
2.诚信精神的传承。从《乔家大院》中晋商文化切入,讲述晋商以诚信为本、利以义先的
历史故事,引出诚信精神;从历史延伸到当代,以巴林银行计划在新加坡设立分行和汕头经商
文化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视程度;通过人行征信体系介绍,提高学生信用意
识,使学生对诚信产生敬畏之心;通过生活中信用反面案例的分享,引导学生珍惜个人信用,
传承诚信精神。
3.工匠精神的养成。以巴林银行倒闭案为切入点,分析其内部管理不善的成因,引出美国
次贷危机,警示学生对职业需要有高度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金融工作中必须具有敬
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善于钻研、细心谨慎,并持之以恒。
(三)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具有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需要融合实践教学和思政教
育,在专业课中融入场景教学、校企合作打造实训平台和实验室,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
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钻研的工作作风,培育学生长效的金融素养。
1.严谨态度的养成。在商业银行内容中,通过情景模拟等场景教学方式呈现银行业务综合
化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银行轻型化、智能化转
型升级中具有综合竞争能力;通过丰富的银行风险案例讲解,尤其是反面风险案例讲解,提醒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增强风险意识,并时刻保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学
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2.钻研精神的塑造。引导学生通过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网站查询权威的经济数据,了
解我国近十年货币供给量等经济数据,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教授学生学习方
法、策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合规理念的培植。通過实训平台金融市场产品买卖教学和实践,了解金融市场交易。通
过金融市场内幕交易和违法金融行为案例,结合金融市场信息披露重要性、内幕交易危害性等
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鼓励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谨记法律底线,遵
守各项纪律,并能依法行驶权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贾秋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探究[J].品味经典,2019(10):51-53.
[2]陈建名,刘雪玲.产教融合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
(6):102-105.
[3]张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
47-51.
[4]孙波.课程思政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19(9):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