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已编)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第一编先秦文学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二编秦汉文学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鲁迅全集》本北大中文系《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三、四编魏晋南北朝文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利器集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鲁迅全集》本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2第五编隋唐五代文学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余冠英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萧涤非《杜甫研究》,山东人民1956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中华书局1979韩成武《杜诗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詹瑛《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顾肇时、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作家出版社196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黄云眉《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齐鲁书社1980《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中华书局1959第六编宋代文学《中国通史》(五)人民出版社197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宋词部分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200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2000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1989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迟乃鹏《苏轼诗词选》,巴蜀2000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2002朱东润《陆游选集》、《陆游传》,上海古籍1979)邓文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1993)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1978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浙江古籍浙江教育1997《夏承焘集》本北大编《全宋诗》,北大出版社1995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第七编元代文学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顾学颉《元人杂剧选》,作家出版社1956徐沁君《新校元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吴晓玲《关汉卿戏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元·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吴晓玲注本,中华书局版王季思注本金·董解元《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凌景廷校注本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戏剧1959元·钟嗣成《录鬼薄》,中国戏剧1959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中国戏剧1959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元·夏庭芝《青楼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谭正壁《元曲六大家略传》,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册),中华戏剧出版社版元·高明《琵琶记》,中华书局版钱南杨校注1960明·毛晋编:《六十种曲》,文学古籍刊行社版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陈乃乾《元人小令集》,中华书局1962第八编明代文学毛纶、毛宗岗评点,刘世德点校《三国志演义》,中华书局1995李永祜点校《水浒传》,中华书局1997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许仲琳《封神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韩进廉点校《醒世姻缘传》,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4吴书荫校注《警世通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张明高校注《醒世恒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陈曦中校注《古今小说(喻世明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 《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周中明校注《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徐朔方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魏建猷校点《郁离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徐澄宇校点《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周本淳校点《归震川集》(归有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冯梦龙编述《挂枝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九编清代文学洪升《长生殿》,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曹雪芹《红楼梦》,中国社科院集体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蒲松龄《聊斋志异》,张友鹤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李渔《连城璧》、《十二楼》,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吴敬梓《儒林外史》,陈美林整理,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方苞《方苞集》,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陈汝衡《吴敬梓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刘大櫆集》,吴孟复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姚鼐《惜抱轩诗文集》,刘季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李汝珍《镜化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第十编近代文学《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人境庐诗草笺记》(钱钟联笺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人境庐集外诗集》,中华书局1960《康有为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曾朴《孽海花》,中华书局1959《章太炎诗文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
《中国社会科学》的引文出处均采用页下注(脚注)。
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
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2版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页。
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95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1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页。
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序言》,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9、170页。
(二)古籍(1)古籍一般应标注责任者、书名、卷次或责任者、篇名、部类名、卷次、版本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
杨时:《陆少卿墓志铭》,《龟山集》卷34,四库全书本。
(2)如果需要,作者前也可标注朝代名(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5。
(3)常用古籍可不注编撰者和版本《孟子·公孙丑上》。
《史记》卷87《李斯列传》。
二、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一)期刊标注顺序:著者/篇名/期刊名/年期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周荫棠:《为读一部史书运动进一解》,《斯文》第2卷第4期(1941年12月1日)。
档案史料的史料价值与使用原则众所周知,档案是第一手史料,档案史料作为人类社会的宝贵信息资源,对各个领域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对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具有其他信息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信息的原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等。
但是一件档案只能反映历史的一个侧面或表面的现象,有的档案史料本身失实,因此据此得出的往往不是真实的结论。
另外,档案史料信息往往还存在着分散性和不系统性等问题,给利用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使史料本身价值降低。
为此,我们必须根据现实的社会需要和历史的需要,充分地占有史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将有价值的档案史料信息提炼出来转化为系统翔实的编纂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素材和“半成品”,同时为更多的人利用档案史料提供便利,并延长档案原件的寿命。
对晚清档案保存最多的地方是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该馆馆藏清代档案约九百余万件,其中大部是有关晚清时期的档案。
这些档案主要是由清朝中央政府统治全国时所形成的文件构成,另有少数地方衙门挡案和私人档案。
在清朝中央政府档案中,一类是关于皇帝的言论和活动,.包括泊书、谕旨等,如军机处全宗档的上谕档、廷寄档;第二类是地方督抚及清政府各级臣工呈给阜帝的奏、表等,如宫中全宗的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全宗的录副奏折等:第三类是各个衙门之间的文书、文件,包括咨文、呈文等;第四类是关于皇帝亲族及宫廷内部情况的档案,如皇族的玉碟和内务府全宗档案等。
在上述四类概案中,最有价值的是朱批奏折和录副奏折,它反映的是各级大臣在处理军政要务时向清帝的报告内容及皇帝的批答意见,从中可以管窥清朝政局与社会变迁的内蕴,素为档案史料整理者和史学研究者所重视。
在各省,市、县的地方档案馆中,也存有清代各级地方衙门所形成的档案。
除去政府的文书档案外,在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或研究机构中还藏有大量的专门性档案及个人档案。
中国大陆地区关于民国时期史料的整理刊行,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初稿的编辑工作。
丹东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解析一、选择题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1929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
这种猿人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叫_____)。
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
他们居住在石灰岩的山洞里,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
”文中划线处应填入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原始人2.“距今(2019年)八千年前,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已进行原始农业生产。
”下列图片所示文物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北京人头盖骨B.山顶洞人骨针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D.人面鱼纹彩陶盆3.下列古代传说中重大发明创造与发明者的配对,错误的一组是A.炎帝——教民耕种B.嫘祖——养蚕缫丝C.黄帝——制作陶器D.仓颉——创造文字4.选择题: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这里“家天下”的出现标志着哪一种制度的产生?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选举制5.强国必强语、强语助强国。
近年来,各种级别的汉字听写、书写等比赛活动使国人又掀起一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下列文字中,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6.“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B.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7.法家对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变革影响最大。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
下列选项中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仁政治国,爱民保民B.兼爱非攻,尚贤尚俭C.礼治天下,学以成圣D.重刑崇法,君权至上8.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Piano传入我国为何叫“钢琴”
钢琴的外语全名是Piano-forte,意思是可以任意强奏,也可以任意弱奏。
汉语译作“钢琴”,既非意译,也非音译。
翻开史书,古钢琴几次由外国人带入中国,有各种不同的叫法。
1600年,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朝见皇帝的贡品中就有一架击弦古钢琴。
利玛窦在北京居住30多年,大力介绍西方各种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还曾编写过一本《西琴曲意》,就是古钢琴的弹奏方法。
这时称古钢琴为“洋琴”和“西琴”。
清朝皇帝康熙不仅是一位掌管国家大权的统治者,而且还是一位学者。
对儒学、数学及水利等颇有研究,也喜欢音律。
康熙曾跟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学过古钢琴。
或许,康熙皇帝是我国第一位键盘乐器学习者也未可知。
这时称古钢琴为“铁丝琴”。
1840年,鸦片战争,很多欧洲商人对中国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做各种生意的商人纷纷来到中国。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中写到:“一个极著名的欧洲商行向华输入了大批钢琴。
为了推销,牟取暴利,商人就大肆宣传,说钢琴里面的材料是钢制成的,所以会这样重。
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国人便开始称它为“钢琴”,以后约定俗成,这种称呼也就延续下来。
”
实际上,现代钢琴中除钢丝弦之外,80%的材料是用木料制成的,另外20%是用灰尘铸铁(即生铁)作为支架材料,钢琴原本无“钢”而言。
20世纪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及其作品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
回族。
河南开封人。
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史学概论》、《回族人物志》(共4卷本)、《回族历史》、《回民起义》、《中国通史》(12卷,22册)等书,著有《中国交通史》、《学步集》、《史记新论》、《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中国史学史》(第1册)、《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白寿彝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
岑仲勉(1886—1961)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
广东顺德县人。
著有《隋唐史》、《隋书求是》、《唐史馀审》、《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唐人行第录》、《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黄河变迁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两周文史论丛》、《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西北史地研究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证》等;主要论文收录在《岑仲勉史学论文集》。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著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小逻辑》、《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等。
陈垣(1880—1971)字援庵。
广东新会人。
著有《元西域人华北考》、《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宗教史方面有《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27)等;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又名《校勘学释例》。
校勘学﹑考古学的成果还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1937)﹑《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
他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述作,并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写成《史讳举例》。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1929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
这种猿人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叫_____)。
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
他们居住在石灰岩的山洞里,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
”文中划线处应填入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原始人2.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下图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A.山顶洞人B.元谋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3.在2020年“最强大脑”的角逐中,主持人请你根据下图的两个提示依次说出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传说人物提示1: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谷物和蔬菜提示2: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4.第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材料,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
下列那个选项能够作为论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产生”的第一手史料A.《漫画中国历史复商周卷》B.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C.司母戊鼎D.传说大禹治水5.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6.下列选项是七年级某班四位同学设计的春秋战国时期四个故事的题目,其中错误的是()A.《尊王攘夷的齐桓公》B.《问鼎中原的楚庄王》C.《退避三舍的秦穆公》D.《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7.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族都有怨恨情绪)。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8.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C.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崩溃D.思想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9.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名称一样。
统编版高三历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鸦片战争前,中国主要外贸商品需从江南、两湖、福建等地运往广州,因此养活了一大批广西籍搬运工。
五口通商后,外贸商品可以就近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出洋,于是广西籍搬运工失业了,这成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诱因之一。
据此推知( )A.农民起义冲击清王朝统治B.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C.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D.五口通商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变革2.下表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
该事件是(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3.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
据材料分析,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 )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B.保证列强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权利C.帮助清政府巩固统治D.确保能够在议定通商口岸倾销商品4.1870年,李鸿章任命沈保靖主持天津机器局,而沈“再三固辞”,不敢到津任职,李鸿章感慨“大抵关涉洋务,自好者已不愿为,洋务而又兼出纳银钱,更多望而却步,随俗则恐无实济,认真则必丛怨尤”。
这反映出( )A.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B.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C.顽固势力操控洋务企业D.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方式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
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
”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6.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多次痛骂英夷“性同犬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由于阅历和观察,颇知西人亦有“素重信义”的一面,该观点得到当时部分官员认可。
范文澜
•范文澜简介
•范文澜主要著述简介
•范文澜研究学者
刘大年陈其泰彭明卞孝萱
•范文澜研究论著论文检索
•范文澜自述《从烦恼到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澜颂
他
为当代学术奋力耕耘了半个世纪,
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少年时代,他走出浙东名城,
心中已播下先烈们反清革命的思想种子。
苦读于北京最高学府,以"追踪乾嘉诸老"为志愿,
成绩优异,被名儒耆宿视为衣钵传人。
以后执教于天津、北京各大学,
辛勤著述,在经、史、子、集各个领域都有作品问世。
时代的洪流,推动着他,
心中进步思想的种子,萌发--生长--开放出绚
丽之花。
他脱下教授的长衫,穿上抗日战士的军装,
与民族共命运,与群众同呼吸,
从中原游击战场,来到延安宝塔山下。
窑洞中的油灯陪伴着他,
撰成《中国通史简编》,从内容到风格都使人一新
耳目;
又撰成《中国近代史》,奠定了此一重要研究领域
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在党内也很受尊敬,
却辞去各项行政职务,呕心沥血
一遍又一遍修订、重写旧著,
他的通史著作累计发行数百万册,
他的近代史著作独领风骚几十年。
原先,人们称誉他是“国学名家”,
以后,人们称誉他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
既精通我们民族的古代史,
又精通我们民族的近代史;
他的著作受到数不清的普通民众的喜爱,
又被领袖人物所褒重:
---并世没有第二人!
他为人们树立了崇高的风范,
在他身边成长起来的专家,
每一次讲起他,都为他的高尚人格感动哽咽。
---他,就是令人景仰的史学家
范文澜
辑自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