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后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主潮

1、简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9世纪3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正在进行社会转型,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已经占据优势,这时的人民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逃避现实、醉心自然、沉溺幻想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远不能满足时代要求了,代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解剖和努力解释种种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对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主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有批判性)。18世纪末至19世纪30、40年代发展起来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等都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本特征:一,追求文学表现的客观性;二,暴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的阴暗丑恶面;三,主张写实手法,但又区别于自然主义。

2、简述法国司汤达《红与黑》的基本内容以及于连形象的典型意义。

基本内容:一介平民的于连。索黑尔梦想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但是复辟时期的现实使他放弃穿上“红”色军装而披上“黑”袍,他伪装自己竭力往上爬,但最后依然死于非命。在等级森严的复辟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于连被置于充满复杂激烈的政治、宗教、经济斗争的三个典型环境中:弥漫唯利是图气氛的维立叶尔小城、充满教派之争的贝尚松神学院、作为“阴谋和伪善中心”的巴黎侯爵府。

于连形象:于连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和自我中心的叛逆者的典型。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但不缺乏平民阶级意识、自尊心和反抗激情。他不信仰宗教,敌视贵族,鄙视资产者的唯利是图,充满对拿破仑的热爱,不断自我伪装的他最后被这个对立的社会处以极刑。

于连形象的典型意义:1、通过于连的悲剧,控诉了封建阶级等级制度的罪恶,抗议摧残有志向、有才情的青年一代的教会、贵族和大资产阶级。2、也批判了像于连一样将金钱社会的标准当作自己的追求、一心想要名利地位的人,他们失去了人的自然本质和精神自由。

3、简述法国巴尔扎克的思想倾向与《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充满矛盾,一方面他洞察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又同情眷念旧贵族;他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对神秘主义也颇感兴趣。

《人间喜剧》:它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一部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作者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揭示了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作品塑造了社会各阶

级、各阶层的2400多个人物,“金钱”是这出大戏无所不在的真正主人公,资产阶级对贵族阶级的步步紧逼是全剧的主旋律。作者把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党名流安永,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法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主义历史。

4、简述法国巴尔扎克《高老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高老头》描绘了一个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上至金碧辉煌的上流社会,下至寒酸的伏盖公寓,都想金钱顶礼膜拜,拜金主义使人变得畸形。

人物形象:

高老头:这个暴富的面条商,具有强烈、病态的父爱,他对女儿们不计回报的付出,而在女儿们眼里,她们与他的关系只是冷冰冰的金钱关系,所以最后身无分文的高老头在伏盖公寓孤独而凄凉地死去。值得一提的是,高老头所谓的付出也已经完全被拜金主义渗透,因为他所知道的爱的表达方式也唯有金钱。

拉斯蒂涅:他是社会转型期、在拜金主义冲击下的青年一代与社会抗争的代表。他由一个善良淳朴、怀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蜕变为金钱的屈服者。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矛盾、一波三折的。

伏脱冷:强盗首领,苦役监逃犯,受过教育又有复杂的人生经历,他是这个丑陋社会无情的揭露者,也是心狠手辣的作恶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他是带领拉斯蒂涅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二位“老师”。

鲍赛昂夫人:她是贵族代表,尽管她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高贵的身份,但是最后被丈夫抛弃了,她隐退乡间。说明上层阶级的身份甚至比不上金钱。

纽沁根太太:高老头的女儿,他是朝思暮想想挤进上流社会的代表。

艺术特色:《高老头》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小说“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艺术成就。1、他塑造人物的方法是集中个性的特点,每一类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高老头的父爱,拉斯蒂涅的野心等。2、性格化的环境是巴尔扎克描写环境的一大特色,在《高老头》中的那个散发“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的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奇形怪状、内心充满对上流社会和不满的任务十分相称,共同构成巴黎下层社会的缩影。

5、如何理解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新的艺术法典”。

《包法利夫人》体现了福楼拜独特的叙事艺术。他创立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文体,作者不站在无所不知的立场,以往全知的叙事视角受到限制。其次,他不在作品中直接表示自己的意

见,留给读者更多判断领悟的空间。尽管有种种限制,他依然把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和讽刺,对鄙俗社会的揭露做得十分出色。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小说艺术是一个发展,使这部作品成为当时一部“新的艺术法典”。

7、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英国)人道主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或从《艰难实时》)《双城记》以法国革命为背景,真实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贵族对农民的残酷迫害。狄更斯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阐明了法国革命的合理性。但当革命暴动深入后,他又强烈谴责革命中的暴力行为,丑化革命者。此外他塑造了两个人道主义的理想人物。他既反对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也反对革命胜利后革命人民对封建贵族的专政。但不可否认他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多方面深入揭露:金钱关系、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教育等。

小说体现了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它的阶级局限性。

10、简述《死魂灵》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死魂灵》中真正的“死魂灵”是谁,简析俄国果戈里“含泪的笑”的艺术风格)

《死魂灵》(1842)刻画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活力的贵族阶级和农奴制社会,尤其是作为农奴制“生活的主人”的地主阶层。落魄贵族子弟乞乞科夫收购“死魂灵”来招摇撞骗,借此深刻挖掘了现实生活中普通的荒诞性,真正的“死魂灵”其实是活着却在精神上死去的上流社会的人们。

果戈里写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夸张描写和调侃嘲笑的叙述中,尖锐讽刺的风格得以展现。表面上嬉笑怒骂,让人觉得可笑,但是笑的后面却又是深深的悲伤,在尖锐的批判讽刺中揉合着作者深沉而痛苦的抒情。他不仅让读者因人物外貌、言行的可笑荒唐而发笑,还因作品对人生悲剧性境遇的揭示而震惊,感受痛苦、痛惜和感伤,陷入沉郁的思索。因而有人说这叫“含泪的笑”的艺术风格。

11、如何理解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中巴札罗夫这个艺术形象。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代表“子辈”的巴札罗夫是一个“新人”形象,出身平民,具有激进的民主思想,坚强自信、信奉唯物主义,崇尚科学,不服从权威,否定专制整体和贵族特权,否定贵族阶级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这个执着的“虚无主义者”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个性鲜明的、出色的人物形象。但是巴札罗夫在肯定科学的同时,对艺术、美以及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十分冷漠,这是作者对主人公持否定态度的地方。作者在肯定以巴札罗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批判勇气和力量的同时,也希望平民文化的贵族文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