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23.10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探析随着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不断增加,学习倦怠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
大学生学习倦怠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深入探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学业压力过大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和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学业压力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校中,学生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这使得不少大学生感到疲惫和无力。
一方面,学校的教学安排可能过于紧张,学生没时间进行休息和放松;社会的竞争压力也使得大学生感到焦虑和疲倦。
这些压力可能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感受,从而影响其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
二、学习动机不足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也是导致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
在面对学习时,大学生可能缺乏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觉得学习带来的收益有限或不值得。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能表现出学习懈怠、学习消极的态度,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价值观等。
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缓解学习倦怠的重要途径。
三、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可能不适应大学时代的学习要求,导致了大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和挫折。
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注意力不集中、任务完成效率低下,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却效果甚微。
这些问题使得大学生感到学习的困难和疲惫,从而产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状态。
四、生活方式不健康大学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导致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
在大学校园中,许多学生可能因沉迷于娱乐活动而忽视了学业,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长时间的手机使用、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从而导致学习倦怠。
大学生学习倦怠综述大学生学习倦怠国内研究综述 xx(xxxxxxxxxxxxxxxxx)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较多,但对这些研究的综述类文章并不多见。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尝试对国内相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进行简单归纳整理,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给以论述,以了解目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的基本情况,以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帮助并能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倦怠综述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发展前景The Over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xx(xxxxxxxxxxxxxxxxx)•Abstract: nowaday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there are more about the stud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but there are few summarization 。
This study use the method of summarize the literature ,trying to induce and trim the stud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in our country simply, giving discuss range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the currentstudy situ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cet,in order to kown the basic situation about th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hoping to give help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colleague students and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study.Key words: undergraduate; learning burnout; summarization; Research Background; Situation of Study; development Prospcets1引言对当今大学生而言,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征服学习中的隐性“杀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我国高校一直给人们一种“严进宽出”的印象,但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有效改善了“严进”的局面。
高校扩招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毕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目前仍是学生们的梦想,在家长眼中,也是子女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唯一途径。
然而,真正进入大学,大学生却没有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厌学现象已是甚嚣尘上,不仅对学生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制约着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此,这个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业压力、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
它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而我们小组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黄石市两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学校相关部门完善教学及管理,加强学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过程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以黄石市两所高校(即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了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范围。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
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1)文献法: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资料,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的工具为自编的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选择题(分别从大学生厌学的表现和原因)两个大维度调查,共18个题目。
(3)访谈法: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辅以访谈法,与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发现问卷中所体现不出的深层次因素。
3、研究过程:我们调查队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在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2份,调查完毕当场回收52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51份,有效率为98%。
近三年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及展望作者:刘启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3期摘要通过对近三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成果的归纳与分析,发现在对学习倦怠概念、结构及测量方法,大学生学习倦怠状态、成因及对策等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重复研究较多,测量量表不够精准,研究视角单一等不足,提出了未来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将体现出概念更加明晰、量表更加精确化、研究对象典型、研究视角多样等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近三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测量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没有新的突破。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万方数字资源所刊登近三年(2010年-2012年)有关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方面的文章,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下一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1 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的成就1.1 基本确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方法国内目前学习倦怠结构的研究,基本上都沿用工作倦怠时的维度划分,叶展航(2012)引用方来坛对中文版的 MBI- SS 量表的信效度验证时删除部分题项。
叶展航(2012)胡俏对MBI- SS 在国内不同学生群体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时同样面临初始拟合不够理想。
①叶展航(2012)引用Schaufeli等人认为大学生中的倦怠则指由于学习的持续需要导致情感衰竭、对学习采取了懈怠和冷漠的态度以及自觉学习能力无法胜任。
因此,Schaufeli等人在职业倦怠量表(MBI)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了学习倦怠量表( MBI- SS)。
②在学习倦怠的测量方面,国内研究者使用最广泛的量表是连榕、杨丽娴、吴兰花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徐云等人(2010)引用连榕、杨丽娴、吴兰花等人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倦怠现象在学生群体的特点,编制了三维度结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③徐云等人(2010)引用引用李永鑫根据 CMBI,自行编制的、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倦怠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CMBI的结构维度还未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其有效性不高。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学习兴趣的降低、学习态度的消极化以及学习效果的下降等现象。
学习倦怠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倦怠,提高学习动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来自于学习任务的重复性和单调性。
大学课程的学习往往需要时间较长,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加,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学习任务时会感到乏味和倦怠。
大学学习需要反复阅读和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无力感,导致学习态度消极化。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还包括学习方法不当和时间管理不善。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从而产生倦怠感。
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压力过大,从而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还与学习目标不明确和缺乏学习动机有关。
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往往会产生学习倦怠的情况。
同样,缺乏学习动机也是造成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成因,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倦怠。
可以通过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来减轻学习的单调感。
对于重复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实践、参加小组讨论等,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可以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分解成小目标,并在实现每个小目标时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以提高学习动力。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能力。
学校可以开展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技巧。
学生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并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块,以提高学习效率。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标。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学习目标和动机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学生也应该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并时刻牢记这些目标,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探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缺乏动力、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下降等现象。
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对于有效应对和预防学习倦怠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学习压力过大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课程的难度和工作量相对较大,加上期末考试和作业的压力,容易使大学生感到压力过重,从而导致学习倦怠。
社会竞争的压力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必须取得好成绩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并面临着家长和亲友的期望,这种压力常常使他们感到无力和焦虑。
缺乏学习动力也是导致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一些困难和挫折,这会使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降。
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内容的无趣和无关性、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等都会导致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减弱。
使用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的过多也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
网络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沉迷于社交媒体、游戏和娱乐等,从而忽视了学习。
这些娱乐活动往往会导致时间管理不善和学习效果的下降,进而引发学习倦怠。
学习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学习倦怠。
有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记忆记忆技巧不熟练等,这都会使学习效果下降,从而产生学习倦怠。
还有,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压力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消极的态度。
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缓解学习倦怠。
重视心理健康。
大学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寻求心理辅导和帮助,通过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合理分配时间。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善学习方法。
大学生可以学习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做好学习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合理利用记忆技巧等,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两个重要的综合指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现状,对促进大学生的乐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和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综述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表现、维度、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学习倦怠的测量,还对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的做了综述。
国专业承与学习倦怠关于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相关研究还很匮乏,需要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希望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1.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1.1专业承诺的特征和涵义[3]专业承诺(professionalcommitment)的概念来自于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commitment)和职业承诺(careercommitment)的研究"。
组织承诺和职业承诺的共同点是承诺,指的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有着积极的认同感,愿意承担角色应负的职责,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既是一种在的心理状态,又可以由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目前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学习该专业的态度。
大学的学习是职业定向很强的专业学习,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喜爱和愿意付出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表现等积极学习心理,是衡量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综合指标。
1.2大学生专业承诺现状的影响因素[4]1.2.1对专业及学生自身兴趣不了解报考专业时,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所报考专业的特色及社会价值,甚至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专业。
在此情况下,学生报考专业时失去主动性,往往听从家长或教师的安排"而家长和教师在选择专业时,总是受限于他们的阅历、学识、水平及价值观。
这样,当学生走入大学校园后,随着其眼界开阔及学识水平和对自身认识程度不断提高,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专业误区,也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分析在大学生诸多的学习问题中,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表现的最为突出。
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分析,介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包括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特点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成因提出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
并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策略。
标签: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策略一、学习倦怠的含义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出现工作能力的下降,对工作、他人日渐冷漠、无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负面症状。
随着职业倦怠的出现,学习领域的倦怠研究也很快兴起。
目前,在学习倦怠概念的界定上,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较为出名的为甘怡群、杨丽娴、连榕等人的观点。
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模型测量应用最广泛的是Maslach提出的。
该模型指出大学生情绪的耗竭、缺乏个人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共同组成了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在长期的学业压力和学业负荷下产生的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状态。
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在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对于高校的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课程改革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倦怠的特点和成因分析1.学习倦怠的特点表现虽然已有不少研究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一些探讨,然而不难发现结果并不统一。
如杨丽娴在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与其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等的差别,如男生比女生呈现更高的成就感,大四学生比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成就感,工科医科的学习倦怠总分则低于文理科。
而徐欣颖则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性别、年级和专业并不会显著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
2.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研究,国内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编的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问卷,二是采用连榕、杨丽娴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该量表将大学生倦怠分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来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的调查研究摘要: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本文从已有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从中探究出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研究表明:(1)本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整体上良好;(2)大一、大二年级比大三大四的倦怠情况严重;(3)文科生比理科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倦怠;(4)女生比男生的倦怠情况严重。
引起学生倦怠的原因包括:客观方面是社会环境、就业压力、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模式及素质、家庭氛围等因素;主观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专业兴趣淡薄、人际关系失调、人口学因素和人格特征。
笔者也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提出了缓解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A Study on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Abstract】Learning burnout i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existed studies,the writer mad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udents of her own school by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and has explored the causes of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The study shows that(1)the situation of learning burnout in our school is good;(2)grade 1 and grade 2 is more serious than grade 3 and grade 4;(3)the Arts show more learning burnout than the Sciences;(4)the situation of girls is more serious than boys.The reasons of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include:the objective aspects ar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the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teacher's teaching pattern and quality, family atmosphere and so on;the subjective aspects includ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not strong,weak in professional interest,imbalance in human relationship, demography factor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also found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students's learning burnout from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students own reason.【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burnout;causes一、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一)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各有不同的看法。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向大学,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却会经历学习倦怠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到整个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在于学习压力过大。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学习压力,包括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就业压力等等。
学业压力是最主要的一种压力,大学生需要应对各科目的复习和考试,完成大量的作业和实验报告,甚至还需要参与学术研究和实习。
这些任务的累积会使学生感到学习负担沉重,产生学习疲劳,最终导致学习倦怠。
社交压力和就业压力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还在于学习目标不清晰。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学习,导致学习缺乏方向性和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心态趋于懒散和消极。
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动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还在于学习方法不当。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果不显著,最终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一些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理解和思考,导致学习成为负担;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有效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导致学习难以取得突破。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还在于生活习惯不良。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熬夜等不良行为,导致身体和精神状态不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摘要:我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规模扩张政策成效明显,在保证规模发展的同时,高校教育重点已经向提升教学质量转移,而大学生学习效率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影响学习效率的消极心理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学习倦怠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学习倦怠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了总结,并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手段。
关键词:学习倦怠大学生资源补充一、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倦怠”一词最早是由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枯竭、身体疲劳等负性症状。
Maslaeh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个体不能顺利适应工作压力而表现出的情感衰竭、身心耗损的综合心理症状。
Pines(1980)和Meier(1985)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长期对学业持有负面情绪,精力衰竭、人际关系冷漠的现象。
国内学者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者缺乏学习动力而造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我们对学习倦怠的定义以国内外学者的概念界定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将其定义为: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而又勉强为之时,表现出来的厌烦、疲倦等消极状态,并伴随着一系列的逃避行为。
(2)“学习倦怠”与“厌学”的区别:“厌学”是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一种极度的厌烦情绪,在厌学情绪的支配下,学生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甚至将学习当成负担,厌学的出现具有突然性。
“学习倦怠”是介于“厌学”和“乐学”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既不喜欢学习,但是又不想放弃学习,是一种可调控的状态,如果加以适当引导,完全可以向“乐学”转化,反之,则会变成“厌学”。
二、学习倦怠的特点“学习倦怠”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资源的“枯竭”,通过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典型症状有:○1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指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课堂上疲劳、无趣、犯困,对学习充满冷漠、悲观等负面情绪。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逐渐受到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成因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表现特征。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学习倦怠的策略,包括个人层面的自我管理、家庭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社会层面的政策支持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实施这些应对策略,有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学习倦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倦怠现象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学习倦怠通常表现为对学习的消极态度、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下滑等现象。
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个人内在因素,如学习动机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等,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如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压力过大等。
在应对策略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多种措施。
个人层面包括增强学习动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学校层面则涉及改革教育制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社会层面则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等。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对于学习倦怠的成因和机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导致应对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限。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周琴 111.文献综述1.1概念的界定“倦怠”这个词,最早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的小说中出现,它的词源为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
随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工作使得自身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和释放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不堪,从而使得他们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满意度过低,无工作成就感等现象。
而Maslach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为不能很好的缓解自己在工作上遭受到的各种延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
并且,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它经常出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身上。
这种定义标准被使用的最多,以后很多学者对倦怠的界定都是基于这个定义演化而来。
虽然Pines早期在关注教师倦怠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但国外还是很少有关于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的。
直到80年代,国外有学者对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研究,如,Fines&Kafry(1980)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2]。
但是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这类研究并不多,而且,他们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Pines(1980)和Meier(1985)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自己所学课程及学校的各种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不如自己预期的那么好而对自己的课程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我国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相对多一点,主要有:##学者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这个定义与职业倦怠的定义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