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限制与激励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210.51 KB
- 文档页数:2
第23卷第4期河北法学Vol .23,No.42005年4月H ebei Law ScienceApr .,2005试论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郭英华,李庆华收稿日期:2004211208作者简介:郭英华(19652),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法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李庆华(19792),女,江苏徐州人,河海大学2003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河海大学法律系,江苏南京210098)摘 要: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诉讼。
它突破了传统诉讼中对原告资格的限制,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纳。
而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却对原告资格进行了较多的限制,阻碍了环境诉讼和环境保护。
从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在我国扩大原告资格的依据,将直接受害人、社会一般公众、社会组织、检察机关和后代人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
关键词: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33(2005)0420079204On Q ualified Plaintiff in the E nvironmental Suit of the Public BenefitG UO Y ing 2hua ,LI Qing 2hua(Law Department ,H 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suit of the public benefit ,adopted by m ost countries in the w orld is a new kind of suit ,which breaks thoughthe limit on plaintiff quality in the traditional suits.But the situation of m ore limits on plaintiff quality in Chinese suits laws ,block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ui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auses of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plaintiff in the tw o aspects of the theories and judicial practice.The qualified plaintiff includes direct vic 2tims ,comm on citizens ,s ocial organizations ,procuratorate and descendants.K ey w ords :suit of public benefit ;the environmental suit of the public benefit ;qualified plaintiff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现象十分严重,环境侵权问题也日益凸显。
检察公益诉讼助力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研究摘要:某某经济带要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保护,而司法保护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某某流域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仍在持续,部分行政机关又存在着不作为的现象,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使生态保护方面留有监管空白。
检察机关提起生态保护公益诉讼,不仅弥补了法律监督的空白以及民间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专业性欠缺的短板,也有利于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推进法治建设。
本文首先介绍了检察机关提起某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的意义,通过列举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在某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中的公益诉讼案例,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在结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基础上,就如何增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检察机关在某某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问题的解决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某某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问题对策一、检察机关提起某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的意义二、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在某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公益诉讼的具体做法(一)以诉前检察建议,倒逼行政机关规范执法就行政公益诉讼而言,诉前程序的目的就是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履职、自我纠错,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在保护某某经济带履职方面,存在着部分行政机关不作为、滥作为的现象,其违法行使职权会导致某某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持续受到侵害,因此只有将监督程序前置,积极的履行诉前监督程序,才能积极推动行政机关主动保护某某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以老河口市院为例,今年4月份,该院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该市汉江河道堤防内建有一儿童游乐场,属明令禁止的“违建”营业项目,该儿童游乐场不仅存在极大的防洪隐患,也会产生垃圾堆积,严重影响汉江沿岸的环境卫生。
同时,该儿童游乐场建于该市供水一公司提水口上游,该公司直接承担着全市居民饮用水的供给责任,给全市居民用水质量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据此,老河口市院依法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分别向该市水利局、城管执法局、林业局三部门依法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建议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履职,及时采取措施,依法予以处置。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论文一、环境公益诉讼概述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乃与私益诉讼区分而言。
私益诉讼是保护个人所有权利的诉讼,仅特定人才可提起,而公益诉讼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凡市民均可提起。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经济的发展,一些政府部门、大的公司集团有能力从自身利益出发挑战公共利益,使得保护公共利益成为公众的实际要求,为公共利益而进行诉讼的案例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0世纪中期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逐渐高涨的环保运动使环境权作为人身权的一种受到重视。
环境公益诉讼日益增加并不断得到公众的关注。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受损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并不是独立于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之外的一种独立的诉讼类型,它只是一种与诉讼目的及原告资格有关的诉讼方式。
在三大诉讼中,都存在着相应的公益诉讼。
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对于保护公共环境和公民环境权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诉讼方式,环境公益诉讼具有自身的特点:1、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者与传统的诉讼方式相比具有特殊性。
传统诉讼方式的提起者必须是与本案有厉害关系的当事人,而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者范围较广,既可以是直接的受害人,也可以是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
包括社会成员,如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既包括一般的民事主体,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
一般的民事主体,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当其行为侵害了环境公共利益,而环境行政机构无力或不能干预时,即可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
国家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构成了对环境公共利益损害的行政不作为时,也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
3、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环境公益诉讼是与环境私益诉讼相对而言的。
2016・12(上)◆法制园地浅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胜诉奖励机制王文杰摘要近些年,环境引发的诉讼越来越多,人们对此也越来越关注。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1月6日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相关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进行了规定。
但是其中所涉及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根本问题还没有予以明确规定。
因此,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胜诉奖励机制逐渐被专家学者所提出,并成为打破民事公益诉讼僵局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选择性激励原告胜诉奖励法律援助专项基金作者简介:王文杰,山西财经大学2014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DOI :10.19387/ki.1009-0592.2016.12.015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在近些年雾霾天气严重,地下水污染严峻,动植物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的情况屡屡进入人们视听范围内,更加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破坏程度的担忧,因公益性质而进行的诉讼也开始被人们所提及。
贵州、江苏等地相继创设了环保法庭,希望可以通过一种长效机制的构建解决当前频发的环境纠纷。
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也对旧《民事诉讼法》中公益诉讼主体地位缺失,法律规定不明的情况进行了弥补,其赋予了社会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主体资格,并在原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但是,其在应用实践中却面临着“无案可审”、“无米下锅”的窘境,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很多组织因为资金的问题,面对公益诉讼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纷纷选择了“撤退”,不愿提起公益诉讼的组织更多。
基于此,探索一种奖励措施,运用原告胜诉奖励机制对相关人员给予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也能够促进我国在公益环境保护方面寻找更多的路径。
一、奖励机制的原因分析公益的相对概念便是私益,相对于公益的内涵,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界定。
蔡守秋教授则将公益进行了定义,其认为公益是为不特定多数人所接受的,能够通过直观感受到的,可以享受的利益,其中所包括的内容非常众多,既有经济利益,也有社会利益,更加包括环境生态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