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416.17 KB
- 文档页数:7
浮游动物学重点——静影藤绒绪论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µm 病毒,细菌Picoplankton超微型0.2-2µm 细菌,金藻Nanoplankton微型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Microplankton小型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浮游动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浮游动物(如浮游虾、浮游鱼、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软体动物以及浮游无脊椎动物等)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数量、种类、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微小的生物虽然个体小,但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近年来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包括浮游动物的种群动态、群落结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浮游动物生态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浮游动物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浮游无脊椎动物和浮游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浮游动物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中占据关键位置,既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
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种群动态理论以及群落演替理论等。
生态位理论强调了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它们通过特定的生态位来适应和利用环境资源。
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则揭示了浮游动物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动态理论关注浮游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而群落演替理论则描述了浮游动物群落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包括群落的演替阶段、演替速度和演替方向等。
近年来,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以及它们在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也为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生态学基础主要内容概括1。
生态学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发展简史: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2。
现代生态学阶段的特点1)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3)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4)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5)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3.生态学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4。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5.生态学任务人类生态问题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1.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点: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组成:六大组成成分(四大基本成分):①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还原者)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3。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分类以及其生态学意义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流式细胞仪在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3孙书存 陆健健 张利华(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Applications of Flow C ytometer in E cological Studies of N ano -and Pico -phytoplankton.Sun Shucun and Lu Jianjian (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 2m al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62).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0,19(1):72-78.Flow cytometer (FCM )can be used to obtain the muti -parameters of the light scattering and fluo 2rescence of individual cell rapidly and conveniently.I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applied in oceano 2graphic and limnological studies.The work principles of FCM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ecological studies of nano -and pico -phytoplankton were introduced and reviewed based on some recent pub 2lications abroad and at home in this paper.By means of FCM ,sub -populations of phytoplankton can easily be classified ,counted and sorted ,and then further studies of the ada ptive ability and eco 2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sub -populations can be implemented.It was concluded that FCM would have a prosperous prospect in the studies of the primary production and the microbial food web in marine ecosystem.K ey w ords :flow cytometer (FCM ),muli -parameters measurement ,nano -and pico -phytoplankton ,ecology ,application. 3本文受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厦门大学海洋生态环境开发室基金资助;李俊红同学帮助收集文献,特此致谢。
浮游动物学重点——静影藤绒绪论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µm 病毒,细菌Picoplankton超微型0.2-2µm 细菌,金藻Nanoplankton微型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Microplankton小型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湖泊浮游生物小型化的分析马原野1,王亚尼2(1.信阳市南湾水管局水产站,河南信阳464000;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目前对湖泊浮游生物的调查数据,以湖泊浮游藻类优势种的变化、轮虫、枝角类体长的变化来阐述浮游生物小型化的现象。
并对浮游生物小型化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生态后果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如何积极的应对浮游生物的小型化。
关键词:湖泊;浮游生物小型化中图分类号:Q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91(2012)01-0004-04浮游生物调查是渔业资源调查中重要的调查内容。
浮游生物是鱼类的优质饵料,其优势种、数量、生物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鱼产量,也间接反映水的理化性质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群。
而通常我们所说的浮游植物就指浮游藻类(而不包括细菌和其他植物),浮游动物在淡水水域中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四大类水生无脊椎动物组成[1]。
由于浮游生物的小型化是发生在生态系统内部的微观层面的变化,它不像水体的污染可以通过水体变色、藻类暴发等表现出来。
因此,浮游生物小型化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随着工农业以及水产养殖也的迅速发展,水体中水华(赤潮)现象频繁暴发,为了寻求人类活动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人们对水华(赤潮)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方法试图减少或者消除水华(赤潮)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投放鲢鳙鱼苗是实施生物净化工程较好的手段之一。
随后浮游生物小型化的现象先后被黄祥飞[2]、杨再福[3]、谷孝鸿[4]等人所证实,人们开始关注水域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小型化的问题。
2008年在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上指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水体营养盐结构改变、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小型化、赤潮频发等已成为困扰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环境问题[5]。
但截至目前为止,还只有极少数的文献提到了浮游生物小型化的问题。
第16卷第1期2001年2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V ol.16 N o.1Feb.,2001文章编号:1001-8166(2001)01-0060-05海洋浮游细菌的生态学研究*肖 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海洋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深入研究而得到了充分肯定。
以浮游细菌为核心的微食物环研究的开展,也显示出微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主食物链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在贫营养的大洋生态系统中。
在不同水层和特殊环境中对海洋浮游细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研究潜力巨大。
就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海洋;浮游细菌;微食物环;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Q178.53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几年来,海洋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研究受到海洋科学家的重视,特别是海洋浮游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广泛开展,使海洋生态学家愈来愈认识到浮游细菌是海洋生态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已启动的海洋科学国际研究计划中几乎都包含其研究内容,如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EC)、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和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LOICZ)等。
1 海洋细菌学研究历史人类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认识了海洋中的细菌,1838年德国人Ehr enberg首次分离并报道描述了第一株海洋细菌——折叠螺旋体(sp irochaeta p licatilis)。
1914年前苏联科学家Issatchnko出版了第一部海洋细菌学专著《北冰洋细菌的研究》(In-vestigation on the Bacteria of the Glacial Arctic O-cean)。
1939年版的《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Berg ey’s M anual o 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 y)中1335种细菌中有86种细菌是从海洋中分离出来的[1,2]。
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的研究意义浅水湖泊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浮游植物作为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产者,对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的研究意义,以期为湖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一、浅水湖泊浮游植物概述浅水湖泊浮游植物是指生活在湖泊表层水域的一类微小植物,主要包括蓝藻、绿藻、硅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二、研究意义1.评估湖泊生态环境健康状况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能够直观地反映湖泊生态环境的质量。
通过对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的研究,可以评估湖泊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为湖泊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预测和预警水华灾害富营养化是导致浅水湖泊水华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浮游植物物候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相互作用,会显著改变浮游植物的物候特征。
研究浅水湖泊浮游植物,有助于预测和预警水华灾害,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揭示生态过程与机制浮游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物候过程和变化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最直接响应。
研究浮游植物的物候过程,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富营养化等环境因子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4.指导湖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了解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的生态特性,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湖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
例如,通过调整氮、磷等营养盐的输入,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减轻水华灾害。
5.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浮游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产者,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研究浮游植物,有助于保护湖泊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三、结论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富营养化等环境因子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浮游植物,我们可以评估湖泊生态环境健康状况,预测和预警水华灾害,揭示生态过程与机制,指导湖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浮游动物研究第一篇:浮游动物研究(1)微表层是一层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米的薄层,以往对微表层化学、微表层微生物的研究报导较多,有关微表层浮游动物的研究仅限于本项目研究,开辟了我国海洋微表层浮游生物研究的新领域。
(2)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和世界海水养殖发展概况,研究了水产养殖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其它环境效应,发展了大型海藻龙须菜生态栽培等海水养殖绿色生产技术,提出了基于养殖生态系统的渔业环境管理对策,出版了我国水产学科首部海水养殖绿色生产和管理的综合性著作。
在美国主编的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杂志(JCR排名前15%)上发表了有关中国海水养殖与近海环境的综述性评论(Development ofmariculture and its impacts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2004,14: 1-10),论文受到主编和论文审阅者的高度评价(Your paper reflects on an important issue and will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worthy of rapid publication)并被刊载在卷首(见成果汇编P10),该文2006年还获得了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ge Aquaculture in Asia 优秀论文奖(评委为20多位欧美专家组成)。
8)养殖生态系统生态调控与环境管理研究:1)通过对大亚湾、南澳海水养殖区、武汉东湖(鱼类高产湖泊)、苏格兰Leven湖(低鱼产量湖泊)等多种类型养殖水体的研究,在野外调查、受控实验和对历史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鱼类养殖的生态学效应,提出了“武汉东湖养殖鱼类临界阈值”新概念;提出了限制东湖鱼类养殖产量、恢复水生植被等生态调控措施;2)采用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和世界海水养殖发展概况,研究了海水养殖及其环境效应,发展了大型海藻龙须菜生态栽培等海水养殖绿色生产技术,提出了基于养殖生态系统的渔业环境管理对策,出版了我国水产学科首部海水养殖绿色生产和管理的综合性著作。
一.名词解释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
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
(PPt Chapter 000 P25)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
P4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P48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
P48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
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P95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P47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
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P66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