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人体平衡
- 格式:pptx
- 大小:463.59 KB
- 文档页数:22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力学原理1基本概念目录| Contents2力学条件03案例分析什么是人体平衡?怎样才能做到平衡?力系的简化:将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系用一个合力和相应的力矩来表示的过程。
1(1)力与力系力的概念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
表现:人体运动中的力主要是人体与地面、器械、流体的相互作用。
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单位:牛顿N(2)约束与约束反力约束——是指阻止物体自由移动的限制。
约束反力——是指约束反作用于物体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加在约束上的力,方向相反。
(3)主动力与被动力主动力是指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的力。
被动力是指约束对于物体的约束反力。
(4)力矩定义:量度力对物体作用时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大小:力与力臂的乘积。
方向:力矩的方向根据右手螺旋法则判定,即右手握拳,四指由r 的方向转向F 的方向,外展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为力矩的方向。
通常规定产生逆时针方向转动(或转动趋势)的力矩为正值,而产生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转动趋势)的力矩为负值。
(5)力偶矩力偶是指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力偶的作用是产生力偶矩,即力偶产生的力矩。
M = F d其中F 为力偶中的一个力,d 为力偶中两平行力之间的距离。
(6)力的可传性原理力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其对物体的效应。
(沿着力的作用线等额传递。
)条件:力的作用线、等额传递(7)力的平移定理力的平移定理: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一点,但需增加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于新作用点的力矩。
大小:力偶矩M=Fd方向: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特点:力偶矩的大小与矩心位置无关,这一点与力矩是不同的。
条件:力与作用线不在一条线上,增加力偶矩。
当物体保持平衡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一切外力相互平衡,也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所受的合外力矩为零。
∑F外=0(1)=0(2)∑M(1)表示物体不产生平动的力学条件。
(2)表示物体不产生转动的力学条件。
第四节缓冲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赵焕彬、王海涛)一、动作形式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以减小冲力作用,在运动技术中叫缓冲作用。
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减小冲力作用为目的动作称为缓冲动作。
例如,接高速来球,当手接球后屈肘回收,可延长手和球的作用时间,减小球对手的冲力作用,在篮球技术中要领称“迎、引、握”。
又如各种落地的缓冲动作,一般要求前脚掌先着地,并迅速过度到全脚掌,同时拌有屈膝、屈髋和伸踝动作,以延长脚与地面相互作用的时间,进而减小冲力可能对人体造成的的伤害。
上述动作是靠人体本身的动作来达到缓冲目的的,另外,还可以利用器械设备达到缓冲的目的。
如撑竿跳高和跳高用的海绵垫、跳远的沙坑等,都是为了延长着地时力的作用时间以减小冲力。
拳击运动员带的手套,可减缓击打时的冲击力值。
从缓冲动作的目的分析,有些缓冲动作是作为动作的结束部分,掌握人体平衡是其主要任务,如体操、武术、技巧、舞蹈等结束部分的动作。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缓冲动作是为后续动作作准备,如跑及各种跃的缓冲动作只是整个支撑动作中的一步分。
支撑腿落地一直到瞪离地面瞬间,一般经历3个阶段即落地、缓冲及蹬伸阶段。
缓冲动作是落地的必然又为蹬伸做好准备,使下收各关节处于适宜的发力状态。
短跑中蹬伸是产生水平加速度的重要要阶段,缓冲动作就要从这个前提出发而与之相适应,包括缓冲开始的落地方式,最大缓冲角以及在最大缓冲时人体重心与支撑点的互相联系。
缓冲动作是体育技术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项目中缓冲动作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缓冲动作的作为技术动作的结果部分,但相当一部分缓冲动作是后继动作的准备。
(一)作为结果部分的缓冲动作这类缓冲动作作为体育动作的结果部分,掌握Array人体平衡是其主要任务。
例如体操各种下法、跳高跳远的落地动作等,如图1。
落地缓冲动作分为三种类型,即链型缓冲、弹性缓冲、刚性缓冲。
链型缓冲:是指落地阶段前期和中期膝、踝、髋关节彻底放松屈曲,不产生内力,而在后期(各关节屈至极限) 承受冲击,肌肉进行向心收缩,肌肉受力小于肌肉收缩力。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人体平衡控制1影响因素目录| Contents2人体姿势控制03平衡能力评估人体平衡的稳定性是人体处于有限平衡状态时,抵抗各种破坏的作用而保持平衡的能力。
也就是说:当人体所受合外力为0,合外力矩也为0时,可以获得平衡,但维持平衡就要考虑平衡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1(1)影响人体平衡的力学因素支撑面:各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所包围的面积。
重心高度: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稳定角: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撑面相应边界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平衡角:某方向上的稳定角之和。
体重:体重大,稳定性好。
稳定角与平衡角稳定系数:K=稳定力矩/倾倒力矩,其大小可反映抵抗各种外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的能力。
K﹥1平衡不破坏,K﹤1平衡破坏,K=1处于临界状态(2)影响人体平衡的生物学因素年龄、性别、神经控制能力、肌肉力量、身体状态(特殊疾患)、药物使用、运动疲劳等。
.人体不能绝对静止.人体有效支撑面小于支撑面.人体姿势的改变可以调节平衡.人体平衡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体平衡动作消耗肌肉的生理能(1)姿势控制的定义:是指人控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实现自身稳定性和方向性的目的。
稳定性:是控制身体重心与支撑面关系的能力。
方向性:是指保持身体各阶段间活动身体与任务环境间适当关系的能力。
COM身体质心:整个身体质量的中心点。
COG身体重心:各环节所受重力的集中点。
(2)人体直立姿势的控制:踝调节、髋调节、跨步调节。
(3)人体姿势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本体感受器定位人体的空间信息、本体感觉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小脑、脊髓调控调控动作、控制人体姿势运动系统肌肉、骨骼、关节(1)静态平衡能力评估闭眼单脚站立测试踏木测试平衡功能检测(2)动态平衡能力评估功能性前伸试验平衡木测试闭眼原地踏步测试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动态平衡仪(3)功能性平衡能力评估(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Tinetti平衡量表谢谢欣赏。
第五章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一、名词解释练习 1人体重心2稳定角 3稳第五章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一、名词解释练习1.人体重心2.稳定角3.稳度系数4.力偶5.流体二、填空练习1.根据人体平衡支撑点相对于人体重心的位置不同,将人体平衡分为: 、、。
2.根据平衡的稳定程度可把人体平衡分为: 、不稳定平衡、、有限度的稳定平衡。
3.影响人体平衡的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
4.在蹲距式起跑中,“预备”时的人体前进方向的最理想稳定角为度。
5.力偶是一对大小方向的力。
6.力的三要素为: 、、。
7.稳度系数是与之比。
8.体育中常用的两种力的合成方法为: 、。
9.流体的重度与密度的关系是。
10.自由泳手掌受到的“升力”的方向是旋转球体受到的“升力”的方向是。
三、选择练习1.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 )A:?F=0 B:?M(F)=0 C:?F=0或?M(F)=0 D:?F=0和?M(F)=0 0i0i0i2.运动员跑的后蹬动作中人体受几个力的作用:( )A:5 B:2 C:3 D:43.人体平衡被破坏时的稳度系数:( )A:K,1 B:K=1 C:K,1 D:K,04.流体与固体的主要区别在于流体具有( )A 易流动性B 可压缩性C 不可压缩性D 粘滞性5.物体的重度等于液体的重度,物体全部没入液体,且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这种状态称为( )A 浮体B 潜体C 沉体D 浮态6.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为( )A 有关B 深度越深浮力越大C 深度越浅浮力越小D 无关7(在空气对高台滑雪运动员的阻力中,身体迎风面积与阻力的关系( )A 无关B 面积越大阻力越小C 面积越小阻力越小 D反比关系8(如果是不可压缩流体,则密度保持不变,连续方程式应为( )A V1A1=V2A2=QB F=PGVC R=G/V9(当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流速较慢时,流体质点的运动有条不紊,呈现出分层流动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 )A 湍流B 涡旋C 层流D 旋涡10(压力中心和出手速度的关系( )A 无关B 压力中心越靠近质心,就越要求有较大出手速度C 压力中心越靠近质心,就越要求有较小出手速度D 压力中心越远离质心,就越要求有较大出手速度。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是根据人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及力学性质,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探讨人体机械运动的规律,研究合理的运动动作技术,分析各种因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运动损伤的原因、机理,为制订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讲授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各项运动技术的理解,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及康复治疗过程中对动作技术的分析。
为运动技术分析、身体训练、预防运动创伤、理解运动技术原理及提高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教学的理论水平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确定医疗方案、选择康复手段、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必要的生物力学知识保障。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3.5:1。
四教材:《运动生物力学》,人民体育出版社,陆爱云,1版,2010年。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任务、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趋势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二)熟悉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三)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人体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基础一教学目的学习人体动作结构的基本形式,人体运动的复杂性,人体简化模型与惯性参数。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动作结构概念、动作系统的分类、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并能运用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进行动作分析(二)掌握单运动链、多运动链、开放运动链、闭合运动链、人体惯性参数的概念,理解人体运动的复杂性,能运用相关原理进行简单的人体重心测量。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