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二马”: 马尔萨斯和马寅初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结合现实评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400字本文通过介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并且阐述人口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解释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人口理论传播和发展计划生育国策一、文献综述1957年7月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新人口论》,文章中引用了马尔萨斯的节育思想,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人口数量的过多以及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
处于当时特殊的思想背景下,马寅初被左倾派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在这一时期,大家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避而不谈,关于它的研究几乎中断了几十年。
1976年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深入人心,学者们开始全面辩证的看待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它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1979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马寅初《新人口论》平反,对于人口理论的研究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1980年月1月王声多在《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不应全盘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一文,认为对于马尔萨斯人口论要全面辩证的看待,而不应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王声多教授另外一篇更为重要的文章《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流传和论争》(《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06期),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马尔萨斯人口论传入中国的途径、在旧中国的论争、在新中国的论争以及得到的几个想法。
本文较详细的阐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以及其传入后引起的学界的论争。
他在文章《我是部分肯定论的坚持者和代表者一马尔萨斯人口论新评》(收录在周玉英方立明主编《温州人口研究(2000年卷)》中)叙述了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艰辛探索之路,不受他人的影?,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总的来说,王声多先生算得上是现代研究马氏学说的集大成者。
《人口研究》部发表了《百年回顾》:马尔萨斯在1998发表人口第二百周年原则时对人口理论(人口研究第一版)的重新评价(版),从人口思想历史着眼进行探究,认为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由于他自身和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学说有许多不足,但他的学说仍旧算的上是人类人口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
文华 声马寅初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消息称,为缓解卫生计生系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日前决定开始实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并适时出台完善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这一提法再度引发公众关注。
计划生育——这一上升到基本国策高度的治国之策,再度引起争论。
计划生育政策施行到今日,是不是已经到了废止或做出改变的时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各方纷争中,有人想念那个执著科学的人口学家,他叫马寅初。
正义举国景仰马寅初的叛逆性格自童年时就已养成。
1882年,他出生在一个“父权至上”的大家庭里,父亲马棣生在浙江绍兴经营酿酒作坊,马家人丁兴旺,马寅初排行老五,上面有四个哥哥,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马棣生送马寅初念私塾,学珠算,一心把这个最小的儿子培养成酿酒坊的管账先生。
马寅初对家里的酿酒营生毫无兴趣,父子之间总是说不到一块儿,马棣生急了就棍棒招呼,而且马家的家规是一个孩子出事受罚,所有的孩子都要受到株连。
马寅初最叛逆,总是顶撞父亲,因此受罚挨打最多,连累兄弟姐妹也无辜挨了不少打。
在父亲和哥哥们的拳头下,马寅初从不示弱,骂则顶嘴,打则还手。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马寅初离家出走,跑到镇外,一头扎进滔滔江水,等到侥幸被人救起时已经气若游丝。
马棣生的好友、上海瑞纶丝厂的张江声老板恰巧在马家,他看到马寅初年龄虽小却颇有志气,顿生爱才之心。
经过与马棣生“谈判”,张老板出资做保人,带马寅初到上海的新式学校读书。
马寅初从浙江小镇一步踏入十里洋场,他后来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
1907年,马寅初以优异成绩从北洋大学毕业,被清政府保送至美国耶鲁大学官费留学。
1914年,32岁的马寅初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6年,马寅初回到阔别多年、政局纷乱的祖国。
他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北大经济系教授。
1927年北大校庆时,马寅初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借北大精神剖白自己回国心志:“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
执著于学术追求的教育家作者:张翼星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回顾了马寅初的学术和教育生涯,认为他一生的显著特点,是执著于学术的独立研究和真理追求。
当包含真知灼见的《新人口论》遭受批判时,他毫无顾忌地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他阐发“北大精神”,并恪守北大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的传统。
同时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健康满腔热忱,关怀备至。
今日的大学校长和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马寅初。
关键词:新人口论;北大精神;学术问题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6-0001-04马寅初(1882-1982)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出生于浙江嵊县。
191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后,因厌恶官场劣习,并避免官僚、军阀的笼络、利用,便公开宣称“一不做官,二不发财”,与蔡元培的办学宗旨相吻合。
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前后工作约20年,他对北大有过重大贡献,并一往情深。
然而由于学术与政治的纠结,他与北大有过“两进”、“两出”的曲折经历。
第一次是1916年经蔡元培推荐,他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兼经济系主任,1919年被推选为北大首任教务长。
1927年,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等革命师生,并取消北京大学,成立京师大学校,且另派校长。
马寅初于1927年9月愤而离开北大,于1929至1940年在南方各大学任教。
但他仍念念不忘北大,在1927年12月20日杭州举行北大建校29周年纪念会上,他又作了《北大之精神》的讲稿。
第二次是1951年5月,他从浙江大学校长岗位调任解放后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6月1日在沙滩红楼前的就职大会上,他激动地说:“我回到娘家了,见到了红楼,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他要求师生“团结一致”,“发扬北大光荣的革命传统,保持学术地位”,“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
”不料时至1958年,由于来自上层的“理论家”陈伯达、康生先后来到北大的煽动,马寅初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富于真知灼见的《新人口论》,受到长达两年之久的批判。
马寅初坚持的“新人口论”作者:穆光宗来源:《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02期建国之初,我国人口开始了快速的“转变增长”,即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结果人口增长加快。
根据孙沫寒先生编撰的《中国计划生育纪事》,195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37.00‰,死亡率18.00‰,自然增长率19.00‰,年增人口1039万。
到1953年时,全国人口出生率37.00‰,死亡率14.00‰,自然增长率23.00‰,年增人口1337万。
1953年,为了配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同时也为了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于1953年6月30日零时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954年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人口调查结果的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6.02亿,其中城市人口为13.26%,农村人口占86.74%;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6%,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3.6%,属典型的年轻型人口。
至195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增至37.97‰,死亡率降至13.18‰,自然增长率增至24.79‰,年增人口1475万。
人口逐年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第一次人口普查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还不能准确概括全貌。
1954年,已经73岁高龄的马寅初先后三次到浙江视察,深入调查。
这一年的5月25~30日,他以全国政协常委、人大代表的身份回到故乡浙江省黄岩、乐清、永嘉、温州市郊调查,发现农村的儿童特别多,这令他很担忧。
此行回来后他写了《浙江温州区视察报告》,对农村孩子太多表示忧虑。
当时,浙江各地的人口增殖率都偏高,每年增长22‰,甚至达到30‰,每年净增人口1300万,这些数字让马寅初感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实地调研,马寅初发现并抓住了人口增长太快与国民经济不相适应的种种矛盾。
他认为,国家还比较穷,不可能一下子就建设起来,如果人口不控制一下,将来国家负担很重。
在经济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他极其敏锐地发现了人口盲目增长的危害和挑战。
世界人口理论简介江苏省金湖县第二中学霍海洲预测人口增长趋势的学术观点。
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生产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人口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
近200年来,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于人口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许多人口理论。
最主要的有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克思人口论、马寅初“新人口论”、适度人口论和人口循环论等。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1798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
他的论文为《人口法则随笔:它对社会进步的潜在影响》。
他在论文中指出:人口增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而生产资料的增长是按算术级数进行的。
所以生产资料的增长越来越落后于人口增长;为了限制人口增长,疾病、战争、灾荒等都是合理手段,即“积极抑制”,后来又提出“道德抑制”手段,即节制生育。
与马尔萨斯持相同观点的人被称作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其人数有增长趋势。
他们认为人口压力造成的灾难的严重程度恐怕连马尔萨斯本人也预料不到,人口问题即使到下世纪达到稳定时期也不会彻底解决,认为人口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强有力的控制人口政策和其他有关措施。
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学者的批评,其主要观点是:关于粮食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
由于土地的大量开垦、良种的推广和各种肥料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粮食也可按指数增长;马尔萨斯抛开了人口增长现象的社会本质,认为人民贫困不是由于社会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认为解决人口贫困不是通过社会变革,而是仅仅通过节制生育就能达到的。
这些都是错误的。
二、马克思的人口论马克思的人口论认为,人有两重性。
人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生产者。
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消费生活资料;人作为生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年龄条件,老人和小孩只能作为消费者,不能作为生产者;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残废的人、有病的人都很难成为生产者;再次,人作为生产者要占有或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
龙源期刊网 周恩来马寅初不能定成右派作者:散木来源:《晚晴》2012年第05期1957年初,就人口问题提出意见的,除了经济学家马寅初,还有邵力子。
邵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就计划生育问题作长篇发言(后来还就“以党代政”问题发言),当时他的主张还得到了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医学专家钟惠澜、杨崇瑞等的支持。
有意思的是,无论马寅初还是邵力子,后来都没有被打成右派。
(宋云彬先生和杨崇瑞、刘王立明女士则没有这样幸运了)就邵力子而言,可能是因他在历史上以“和平老人”和民主人士著称,且当时他曾对章伯钧等在文字改革问题上的观点进行过反驳,也就是说反右开始后,他转得快。
马寅初呢?当时刘少奇、陈伯达等都在公开场合或指名道姓或不点名地批判了马寅初。
反右运动掀起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提及。
有人说他是“借人口问题搞政治阴谋”,也有人说他的《新人口论》是“配合右派向党进攻”。
然而他有惊无险,这可能与他有过历史上坐牢的“资格”、首先倡议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以及在反右开始后反对取消高校党委制等言论有关。
至于后来康生布置批判马寅初,说他是“马尔萨斯的马家”、“要像批判美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那样来批判马寅初”,并在北京大学和全国掀起围剿马寅初的高潮,那毕竟是后来的事了。
1958年5月3日,周恩来曾约请正遭批判的马寅初谈话。
此后,康生主张将马寅初补划为右派,中共中央统战部为此向周恩来请示。
周恩来说:“马寅初是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家,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内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他是爱国的,坐过国民党的牢,出来后同我们合作;日本投降后,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他跟学生一起上街,走在队伍前面。
这一段历史,是不能篡改的。
对马寅初不能定成右派。
”。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人口发展理论的主要派别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人口的主要派别可以分为自然增长派别,人为调理派别,综合管理派别三大类。
自然增长派别是以法国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人口发展理论派别,他提出的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还有我国人口学专家马寅初的人口学理论。
近代法国是马尔萨斯理论最好的反例,人口低生育率并不能保证人口高素质。
1913年,法国每1000名新兵中有68个文盲,奥匈帝国为220个,但刨除奥匈囊括的巴尔干广大落后地区,奥地利日耳曼民族的文盲率不算高。
啧啧称奇的是,德意志每1000名新兵中仅有1个文盲。
“人口是负担,是消耗资源的消费者”这种观念,简化了社会的复杂性。
人口变量如同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法国频繁、全民兵役制、金融业畸形繁荣、一战招收华工,这些事务跟少子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丁稀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国内缺乏消费市场,工业不振作。
20世纪初,法国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比例为40%,是英国的5倍。
工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旗鼓相当,一战期间加大军火的生产需求,制造业产值由此大幅超过农业。
英格兰
在维多利亚黄金时代完成了城市化转型,法国直到1931年才实现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世界人口减少计划叫马尔萨斯理论。
2003年7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ul.,2003第19卷 第3期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 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 V ol.19 N o.3 [收稿日期]2003-05-08;[修订日期]2003-06-11 [作者简介]谢勇(1975-)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①引自参考文献[1]李宗正“评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第一版”一文。
人口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谢 勇,徐 倩(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传入我国的100多年里,始终伴随着争议,我国学术界对其态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倍加推崇到上世纪50年代起的全盘否定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部分肯定的转变。
而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推崇;否定;重新评价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2X (2003)03-0022-04Abstract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always comes with disputes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m ore than 100years ag o.China ’s academic circle has als o experienced from excessive encomium in the early stage ,via full denial in 1950’s ,to partial acceptan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T oday ,however ,with greater im portance attached to sus 2tainable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have reached a comm on understanding to study and evaluate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K ey Words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Encomium ;Deny ;Reappraise 一、马尔萨斯和他的人口理论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近代人口问题研究的先驱。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10年第6期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政策成功与否不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温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和需要重点澄清,更重要的是马寅初先生的人口增长、适度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设计,对在21世纪重新探寻并确立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统筹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睿智远见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尔萨斯;马寅初;新人口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0)06-0082-04●短论与时评收稿日期:2010-09-21作者简介:刘晓华(1953-),女,河南林汝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2010年11月第31卷第6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Nov.2010Vol .31No .6马寅初《新人口论》之回眸与现代意义刘晓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02)一、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和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基本思路和要点马寅初人口论与马尔萨斯人口论究竟是什么关系?又如何认识这种关系?(一)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路和观点1.两个公理。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2.两个级数。
人口的增殖率远远高于土地生产(生活资料)力。
人口在无妨碍条件下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3.平衡法则、方法及后果。
人口增殖力及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要求它们保持平衡。
平衡的方法是对人口的限制,这种限制有积极的限制和预防性的限制,前者指对已经出生的人口所施加的限制,包括因贫困而引起的死亡,也包括战争、瘟疫、地震等灾祸所引起的人口数的绝对减少。
6七色光◆张厚余忆马寅初校长邵燕祥在最近《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随笔中说:提起北大人们都会记起“五四”前后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但同时应该记得的是50年代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先生。
前者代表北大兼容并蓄的学术自由精神,后者代表北大坚持真理的学术独立思想。
陈寅恪先生所崇尚奉行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正是百年北大之精魂。
余生也晚,未能亲聆蔡先生的教诲,但马先生之音容笑貌、人格风范却有幸亲眼目睹、亲身感受,而且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只要我一闭眼,就能看到先生亲切的形象,听到他那刚直不阿的声音……40多年前的秋天,当我一踏进北大校园,就在未名湖畔遇见了马寅初先生。
先生穿一身银灰色的中山装,身材矮矮胖胖的,红光满面的脸上堆着亲切的笑容。
他一边和迎面而来的我们几位新生打招呼,一边用带有浙江口音的普通话问我们是哪个专业的。
当他得知我们是一群文学的痴迷者时,便语重心长地说道:文学是上层建筑,很高雅,很空灵;但它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你们要研究文学必须了解历代经济状况,经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怎能离开经济的制约呢……马老的话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
那时他已经70多岁。
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依然对自己的“本行”如此执著,而思辨能力如此之强,逻辑推理如此严密,真使人们惊讶佩服。
从此,我们在读文学史时就特别留意历代的经济状况,对历史和政治经济学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我们很少能有机会和马老见面,只是在全校集会时,偶尔能听到他声音宏亮的讲话。
1956年冬天,全国思想界比较活跃,马老在《新建设》上发表了关于人口问题的长篇论文,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人口过多,增长速度太快,应当刻不容缓地进行计划生育。
但这关系到国家命运、具有先见之明的论断却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诽谤,诬蔑其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翻版。
马老在一次大会上说道:“我自信我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
党中央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不同意见尽可敞开发表,但不要随随便便给人扣帽子……”马老说得激昂慷慨、理直气壮,台上台下的师生都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读后感第一篇: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读后感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读后感读完马尔萨斯《人口论》,大家都会知道只要在讲人口中生活资料与人口增长的问题。
其中,他把自己所发现的人口规律归结为三点:1.人口增长必然被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些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以及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归结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由于,他大概是在公元1800年出版的书,对于现在,有他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
因为科学和学问都是会有时间的影响问题,人们有些东西很难预测到相对遥远的未来。
据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贫困与罪恶并非来源于制度,而是来源于人口增长与食物增长的差异。
从“两个公理”出发的:“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马尔萨斯断言,在这两个前提之下,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的增长要快。
正常情况下,人口每25年以几何级数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长,因而人口增长势必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
我认为,这个是有缺陷的。
他认为人类的贫穷与罪恶并非来源制度,而是来源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长的差异。
我认为人心的贪欲是罪恶的来源,因为现实中有些人并不贫穷,但是他们还是很拼命去赚钱,这个,并且有些时候会在违法的情况下去获得收入,难道这个不是制度吗?一个国家的制度好坏,会影响国家的罪恶程度。
还有,虽然现在还没有资料可以证实或者证伪“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率增长,人口几何级数率增加”,但是会有些缺陷。
人口增长,确实带来很大问题。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有限,必然导致粮食产量达不到平衡人口增长,固然会导致贫穷。
但我感觉人口不会是个算术级数率增长,可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必须保持平衡真的是不可缺少的。
在马尔萨斯看来,既然两性间的情欲必然存在,不能消灭,那么只有财产私有制和个人担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才可能使人们自制,不致妄行纵欲、生育过多的子女。
认识“二马”: 马尔萨斯和马寅初
一. 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英国第一
位(或许是世界上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
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即以1、2、4、8、16„„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的算术级数增加
率增加。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显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使其
结果趋于平衡。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恶习、贫困、战争、疾病、
瘟疫、供水等各种形式的积极抑制将会使人口减少,以达到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间的平衡来
限制人口增加。
马尔萨斯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
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
料相平衡。”三点结论:“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
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和那些
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
制,罪恶和贫困。”
马尔萨斯理论对现代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和阿尔佛雷德•华莱士产生关键影响。达尔文
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说,他的理论是马尔萨斯理论在没有人类智力干预的一个领域里
的应用。达尔文终生都是马尔萨斯的崇拜者,称他为“伟大的哲学家”。华莱士称马尔萨斯
的著作是“„„我所阅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并把他和达尔文通过学习马尔萨斯理论,各自
独立地发展出进化论,称做“最有趣的巧合”。进化论学家们普遍认可马尔萨斯无意中对进
化论做出了许多贡献。马尔萨斯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是现代进化理论的基础。马尔萨斯强化
了对“有限增长”条件下“生存挣扎”的观察。由于马尔萨斯理论,达尔文认识到了生存竞
争不仅发生在物种之间,而且也在同一物种内部进行。
二.马寅初(1882—1982),汉族,浙江绍兴嵊县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
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人口学家。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后得
以平反。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
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
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
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
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
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
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
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
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耕地,大面积垦荒短
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
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
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新人口论》发表后,引起全国强烈的反响。康生、陈伯达等把《新
人口论》诬为中国的马尔萨斯主义,煽起全国规模的大围攻。由此,有后来的“错批一个人,
多生三个亿”之说。
马寅初主张有计划经济,也应该有计划生育,并提出建议确定我国的人口政策,宣传
节制生育和晚婚的好处,控制人口增长。“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要通过控制人口发展,
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30多年的社会实践,马寅初“新人口论”的
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许多主张是可行的,直到今天,它对于我们研究人口理论、推行计划
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马尔萨斯在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上提到过。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P16
中这样说到,“为了探索自然选择的机制,达尔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1838年,他阅读了马
尔萨斯的《人口论》,其中,为生存而斗争的观点使达尔文豁然开朗,大自然不正是通过生
存竞争选择了发生着适应性变化的生物个体吗?”,可以这样说,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是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启发下提出的,或者说马尔萨斯的研究成果使达尔文的研究少走
了弯路。是的,科学研究常常需要有创新性,也需要有传承性,科学研究很多时候就是“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