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语病(病句)之不合逻辑(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宝鉴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17
课题 课题: 《语病(病句)之 不合逻辑》教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语病“不合逻辑”的类型(自相矛盾 、强加因果、否定失当、不合事理 、
数词不当、并列不当等),做到心中有数。
②掌握“不合逻辑”错误类型及其分支错误形成的原因及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③能迅速辨析语境及语病,准确地分析句子结构及高考常设置的错误规律。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辨析语病,掌握规律。
②结合高考原题,了解“不合逻辑”易设语病的规律,准确分析语境。掌握此类语病题的解题技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①体悟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化,说正确话,写正确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②了解语句的演变,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礼仪之邦的文化精髓。
重点
难点 理解语病“不合逻辑”的类型(自相矛盾 、强加因果、否定失当、不合事理 、 数词不当、并列不当等),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过程
【考点突破】
《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高考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不合逻辑”是其中难以辨析的类型之一。
所谓“不合逻辑”,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结构完整,成分搭配恰当,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因此有较大的迷惑性。所以,我们必须对造成“不合逻辑”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
所谓的“逻辑”,根据《现代汉语汉语词典》解释:一是思维的规律,二是客观的规律性,三是逻辑学。这里指的显然是“客观的规律性”。句子是否合乎逻辑,可以从概念的运用是否准确,判断的构成是否恰当,推理的方式是否合理等来分析。但这样说太专业化,不易为中学生接受。
语言中的“不合逻辑”现象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句子内容不合事理、不合实际、不合客观规律的现象,以及句子表述不够严密、不合情理、自相矛盾的现象。前者是由于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或不当而产生的内容上的毛病,后者则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周密而产生的形式上的错误。
如:在近期各地首套房商业贷款利率悄然松动之际,国内二三线城市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也在悄然提高,上调幅度平均15%左右。
【解析】不合逻辑,“平均”“左右”去掉一个。既然是平均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其后跟“左右”显然不合事理。
如: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解析】不合逻辑,否定不当。“避免”即“使不发生”,与后面的“不受侵害”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以使“合法权益”“受侵害”。去掉其中的“不”即可。
【课前高考精练】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有语病,并说明原因:
1. 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2011江西卷)
【解析】不合逻辑,并列不当,“枪支”就是武器。将“武器物资”改为“及其他军用物资”或“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等武器物资”。
2. 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2011 四川卷)
【解析】不合逻辑,不合事理,改为“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禁用服务忌语”
3.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2012山东)
【解析】不合逻辑,属否定失当。“切忌不要”,“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将“忌”改为“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删去。
4. 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2012北京)
【解析】不合逻辑,分类不当,“高雅、时尚、方便”是特点,不属于“功能和作用”。
5. 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2广东)
【解析】不合逻辑,不合事理,删掉“抗大旱”;逻辑顺序错误,语序不当,“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应该改为“排查在前、预警在前、排险在前”。
6. 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
【解析】不合逻辑,分类不当,“饮食习惯”为小概念,属于“生活习惯”这个大概念,可删去“饮食习惯”。
【课堂知识点拨】
请具体分析下列语句,找出造成它们出现语病的原因。
1.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解析】自相矛盾,解析“突然”和“渐渐”矛盾
2.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斗争的无比力量。
【解析】自相矛盾,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删去“无比”。
3.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解析】自相矛盾,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4.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食吃。(10年天津卷)
【解析】不合逻辑,自相矛盾。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去掉“黄发”。
5.2001年北京大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一举囊括315枚金牌中的13枚,树立了良好的体育大国的形象。
【解析】自相矛盾,囊括表示全部拥有,但是实际情况是只得到了其中一部分,前后矛盾。
6.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最近宣布行政院改组计划,以吴敦义代替刘兆玄任行政院长,以期挽回了因“8·8”台风灾难而一路下滑的支持率。
【解析】自相矛盾“以期”表示将来时,而“挽回了”则表示完成时,前后时态矛盾。
7. 9月10日,第十二届全运会赛场传来捷报:“安徽玫瑰”在女子手球决赛中,以31:20战胜了上届冠军解放军队,蝉联了冠军。
【解析】自相矛盾“蝉联”说明上届冠军应该是“安徽玫瑰”,与句中“上届冠军解放军队”相矛盾。(上届是冠军,本届也是冠军)
8.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2015湖北卷)
【解析】自相矛盾,从语境看,“前者”应是“看重经济”,本句主旨应是“保护环境”,应将“前者”改为“后者”。
病因1: 自相矛盾 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
请具体分析下列语句,找出造成它们出现语病的原因。
1.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解析】判断、推理(因果、递进等)不当,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2.周古城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
【解析】判断、推理(因果、递进等)不当,两句之间无因果关系,不合逻辑.
3.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解析】判断、推理(因果、递进等)不当,思想积极和文笔清晰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句话强加因果关系。
4.偷车人见有人追赶反而加大油门拼命逃窜,公安人员直追到山根下才将其抓获。
【解析】判断、推理(因果、递进等)不当,被追赶和加大油门逃窜属于承接关系而非转折关系,“反而”应改为“马上”。
5.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解析】判断、推理(因果、递进等)不当,句子没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应用不当,可去掉。
6. 60年代初,在黄河源头的鄂陵湖,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地已经灭绝了的动物——黑颈鹤。
【解析】判断、推理不当,不合逻辑,去掉“第一次”,在“已经”后加“趋于”或“世界”加“其它”。
7. 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解析】判断、推理(因果、递进等)不当,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8.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2013江西卷)
【解析】判断、推理(因果、递进等)不当,“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是“也许在五年以后,甚至两年以后”,强调遗忘的速度更快。
此类的不合逻辑病句判断起来不太容易,因为这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意识。这就提醒大家要积累一些推理知识,这几个病句都是因为关联词的逻辑错误,所以在审读病句的时候,关联词是一个很重要的词语。除了看搭配是否恰当,是否残缺之外,还要看看是不是因果,是不是转折,条件是否能推断出结果。
病因2: 判断、逻辑推理不当。
请具体分析下列语句,找出造成它们出现语病的原因。
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解析】否定失当,“忌”与“不可”重复
2.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解析】否定失当,双重或多重否定造成不合逻辑。
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解析】否定失当,“防止”和 “不再”保留一个。
4.对于媒体有关登封市政府秘密运作少林寺上市的报道,登封市政府发言人否认市府没有运作少林寺上市的行为。
【解析】否定失当,“否认”表示否定,“没有”表示否定,整句话就是肯定的说法。这句话就变成了“市政府发言人承认认市府有运作少林寺上市的行为。”很显然和发言人否认的说法相矛盾。
5.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不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解析】否定失当,“难道”表示否定,“否认”表示否定,“不是”也表示否定,综合看来整句话表示否定。那就是“这不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很显然说反了。去掉“不是”就可以了。
6、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解析】否定失当,不合逻辑,“劝阻”具有否定意义。“戒烟”改为“吸烟”。
7、英国一位管理者说过:如果与人发生了争吵,切忌免开尊口,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要尽量做到虚心
诚恳,通情达理。
【解析】否定失当,不合逻辑。“切忌”与“免开”属多重否定不当。
8、西安市卫生局出台的《医务人员十条禁令》,无疑给医生念了“紧箍咒”,约束了其在上班期间的行为,对避免医疗纠纷的减少有重要作用。
【解析】否定失当,不合逻辑。“避免”与“减少”连用。
9、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华尔街风暴的影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迅速采取应对策略吗?
【解析】否定失当,不合逻辑“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反问句、“否认”“不会”
10、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2014浙江卷)
【解析】否定失当,不合逻辑,“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否定不当,与前面表达的意思相反,应删去“不”。
看否定词 有“避免”、“预防”、“防止”、“忌”、 “缺乏”、 “杜绝”“忘”“制止”等词用在否定句中也相当于否定词,要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病因3: 否定失当
请具体分析下列语句,找出造成它们出现语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