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问题研究(终结稿)

  • 格式:doc
  • 大小:304.0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吴平平

准考证号:

专业:行政管理学

通讯地址:

邮编:

电话(含区号):

论文题目:行政监督体制中的人大监督问题研究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行政监督体制中的人大监督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新一轮变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转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政府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也得到急剧扩大,行政权力不断取得实质性扩张。而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已呈现滞后趋势,尤其作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重要主体之一的人大监督,若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将会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研究人大监督问题,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加强人大监督作用,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大监督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完善建议

一、导论;

二、人大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架构;

三、人大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人大监督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五、结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新一轮变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政府政治统治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急剧扩大,行政权力是取得实质性扩张的。我国经济改革三十年,缺乏政治改革,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已经呈现滞后趋势。在新时期,人大监督被很多人视为遏止腐败的基本途径。人大监督职能落实,使得人大真正成为我国最高权力机构是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政府权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扩大,权力腐败越演越烈,若作为重要的监督主体的人大监督跟不上改革步伐,将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意义。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人大监督制度是行政监督体制中的重要组成主体之一。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需要不断完善我国人大监督制度。本文的基本问题是行政监督体制中的人大监督问题研究。本文研究人大监督问题,主要是从制度层面出发,通过深入认识人大监督的研究意义,了解人大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架构,分析人大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作粗浅的完善建议。

(二)研究意义

人大监督是指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力,代表人民的意志,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工作,行使知情权、检查权、评审权、处置权。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和参照学习的历史明镜。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①而我国人大监督制度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保证国家机器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②二十一世纪,党在十六大报告也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强调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从而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这充分说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人大监督问题,不断完善人大监督制度,认真行使人大监督权,做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本文对行政监督体制中的人大监督问题研究主要是基于制度层面,通过深入了解人大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架构,探讨人大监督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成因完善人大监督制度,进而加强人大监督的作用。本文的行文结构包括五个组成部分:第一,人大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架构;第二,

人大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人大监督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第四,完善我国人大监督的几点建议;最后,得出结论。

一、人大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架构

人大监督制度,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说:“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③作为一种重要的行政监督制度,人大监督有其自身的制度基础和制度架构。

(一)人大监督的制度基础

人大监督是我国国家监督体制中最高层次、最具权威的监督。我国人大监督的制度基础有三个方面,一是宪法层面的,二是政治层面的,三是具体相关法律层面的。

从宪法层面说,我国人大监督最根本的法律基础是宪法。根据我国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有监督宪法实施等职权。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国务院同宪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触的决议与命令等职权。同时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第一次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确论述。

改革开放后,人大监督权才从法律文本上走到实践中。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在县级设立人大常委会,从而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更广泛的行政区域层次上,更为彻底地成为了全国性制度,并在微观政治层面(包括在乡镇设置人大主席团)上有助于打破党的"一元化"领导格局,构建起新的政府关系。

在1982年宪法中,除恢复了1954年宪法的已有的规定外,又提出“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开会期间,“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从政治层面说,我国人大监督的根本政治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监督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四大职权。

从相关法律层面说,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人大监督法保障人大监督权。我国人大监督法第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

我国《地方组织法》也对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以及职权行使的方式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地方组织法》的第八条、第四十四条分别对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