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国内外翻译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769.50 KB
- 文档页数:46
文献综述英语浅谈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人士对中国的态度友好起来,随之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习俗、艺术等越来越感兴趣。
传统中医学也以其独特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吸引着他们。
然而,当西医在中国盛行,大赚其钱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中医却一直未能在西方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医在翻译成英语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众所周知,翻译在技术、艺术、文化等各个国际交流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由于语言不同,国外人士要是想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医学,必须要借助翻译这个工具。
翻译的准确和明了,对于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传播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种方式。
然而,中医英语翻译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做好中医英语翻译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从中医英语翻译仿造化,多样性以及定义化这三个特点折射出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对应词缺乏和理解偏差这两个问题进行仔细探讨。
并结合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三原则,即薄文重医,得“意”忘“形”;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尊重国情,保持特色对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关概念:中医英语:就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及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语系,是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
仿造化:所谓仿造,是指翻译原语的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替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词素或词。
定义化:基于中医用语言简意赅,浓缩性强,翻译过程中较难采用相当单位的英语词语,翻译变成了解释,即用英语给中医下定义。
多样化:是指中医术语在不同情况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译形式。
争论焦点: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中医英语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在处于初级阶段。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引言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汉语古诗词的英译研究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全面的回顾和评述。
一、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概况在过去的十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研究范围涉及古代诗词的翻译、接受及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翻译、文化传播、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研究者主要以汉语古诗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英译在国际上的接受情况及影响。
二、英译汉语古诗词的问题与挑战1. 语言差异汉语古诗词与英语有着巨大的语言差异,而且古诗词的语言更是古朴、深沉,诗意纵横,对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韵味与意境成为了主要的挑战之一。
2. 文化隔阂古诗词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辛弃疾的“青山有幸落,天台无尘事”等,如何在翻译中将其传达给西方读者,是翻译者需要克服的难题,这需要翻译者对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3. 受众接受由于汉语古诗词的独特性,其在国际上的接受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语古诗词成为了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研究热点1. 传统文化与现代翻译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翻译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古诗词翻译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也有研究者尝试将现代翻译理论引入到古诗词翻译中,开展了具有深刻影响的研究。
2. 文化传播与诗词翻译在国际化背景下,文化传播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开始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接受情况,探讨文化传播对翻译的影响。
3. 翻译策略研究者对古诗词翻译中的策略进行分析,讨论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技巧,对古诗词的英译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现状与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2019年文档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随着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形态接触,一个民族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传至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于是就产生了外来词,吸收和使用外来词成为语言词汇变化的重要因素。
叶斯帕森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绝对纯洁的,我们也找不出一个没有吸收外来词的民族。
”萨丕尔也曾指出, 由于交际的需要, 使说一种语言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和那些邻近的或文化优越的语言说者发生接触。
然而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
1 汉字吸收外来词的主要方式汉字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表音功能。
因此,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
因为现代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文字”。
外来词有音译词、意译词、音意兼译词和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通过音译借用吸收,语音和语义全部借自外族词,例如,“罗曼蒂克”,这四个字内部并无一定的语义关系,它只是音译了英语(romantic)。
音译是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英语翻译过来,这种被译音了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是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
再如:歇斯底里(hysteric)、幽默(humor)、布丁(pudding)、康乃馨(carnation)、马赛克(mosaic)、扑克(poker)、马拉松(Marathon)等。
通过意译改造融合。
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
例如,“传真(fax)”、“安乐死(euthanasia)”、工会(trade union)、篮球(basketball)等。
通过音意兼译。
用汉字记录外来词的读音的同时也用汉字的意义表示其意义。
如:奔驰(bonze)、香波(shampoo)、蹦极跳(bungee)。
也可采用半部分音译,半部分意译,如:呼拉圈(hula-hoop)、绷带(bandage)、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奶昔 (milk shake)等。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英汉互译翻译是一种移植活动,在不同语言互译的过程中,不但能看到语种的转变,更有不同文化的根植和渗透。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就认为:“只有在相关的背景文化中,某一种语言才有其存有的意义。
语言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有多种因素共同积淀而成的交流工具。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能够考察当地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文化习俗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能够看出当地人民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格局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自己的代表性语言,这就使得汉语和英语慢慢因不同文化的濡染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
造成两个语言环境巨大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字书写构成方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发展历史,还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式。
这许很多多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现象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找不多对应的点。
这种不对应就是所谓的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冲突。
下面本文将简单介绍几种造成文化冲突的原因。
一、词汇冲突文字是语言的载体,由文字组合而成的词汇自然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词汇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所以它承载了最多的文化成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文化结构、物质环境都能在词汇上得到最基本的表达。
特别是很多事物是某个民族所独有的,代表这些事物的词汇往往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找不到,导致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丢失的现象。
[1]例如,60年代的美国,有一群年轻人不满于社会现实,他们大多留长发、穿异服,以喝酒吸毒为乐。
很多人认为这些年轻人是顽劣不堪、玩世不恭的,但他们真正的特点是对很多政治家避而不谈的社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持有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英语中称呼这种人为“hippie”,如果采用音译法将这个词汇译成中文,则读为“希比士”。
很多中国人缺少对美国社会文化的了解,对音译过来的这个词语完全不了解其真正的含义。
后来,翻译者又将其翻译为“嬉皮士”,透过字面,人们能大致了解其意思,但仍然无法表达出该英语词汇代表的特定的社会现象。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事实上,翻译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
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
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
为了更加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机器翻译1 概述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又称为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源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自然目标语言的过程,一般指自然语言之间句子和全文的翻译。
它是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一个分支,与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自然语言理解(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国内外现状机器翻译思想的萌芽关于用机器来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远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过了。
在17世纪,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采用机器词典来克服语言障碍的想法。
笛卡(Descartes)和莱布尼兹(Leibniz)都试图在统一的数字代码的基础上来编写词典。
在17世纪中叶,贝克(Cave Beck)、基尔施(Athanasius Kircher)和贝希尔(Johann JoachimBecher)等人都出版过这类的词典。
由此开展了关于“普遍语言”的运动。
维尔金斯(JohnWilkins)在《关于真实符号和哲学语言的论文》(An Essay towards a Real Character andPhilosophical Language, 1668)中提出的中介语(Interlingua)是这方面最著名的成果,这种中介语的设计试图将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实体都加以分类和编码,有规则地列出并描述所有的概念和实体,并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性质,给予不同的记号和名称。
本世纪三十年代之初,亚美尼亚裔的法国工程师阿尔楚尼(G.B. Artsouni)提出了用机器来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并在1933年7月22日获得了一项“翻译机”的专利,叫做“机械脑”(mechanical brain)。
这种机械脑的存储装置可以容纳数千个字元,通过键盘后面的宽纸带,进行资料的检索。
阿尔楚尼认为它可以应用来记录火车时刻表和银行的帐户,尤其适合于作机器词典。
公示语英译现状调查研究作者:雷利媛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7期摘要:公示语是一个地区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一个地区的形象建设与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也直接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
本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楚雄市几个代表性公共场所的公示语英译现状做了调查研究,总结了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建议市政建设部门重视公示语英译问题,进一步加强城市公示语双语建设和公示语英译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公示语;英译现状;城市形象“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该词首次出现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五期北竹、单爱民发表的《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一文中[1]。
公示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公共设施、公共机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街道区县等[2]。
公示语应用范围如此广泛,因此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吕和发所说,在中国一个区域的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应用是否广泛是这个区域开放程度的直接体现,应用是否规范是对这个区域国际化程度的检验,翻译是否得法是这个区域整体素质的直接展现[3]。
可见,公示语翻译质量对改善地区形象、提升地区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楚雄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为适应文明城市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许多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设立了汉英公示语,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公示语英译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使公示语难以发挥应有的交际功能,甚至对外来游客产生误导,极大地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调查显示,楚雄市公示语英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公示语英译汉语拼音化楚雄市许多公共场所、旅游景点尤其是道路名称、桥梁名称和公交车站点名称直接采用汉语拼音进行英译。
例如,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彝人古镇的公交车站点名称叫做“彝人古镇站”,英译为“YI REN GU ZHEN ZHAN”。
2312020年31期总第523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文化差异下的热词翻译研究文/李俊叶 孙 靓件、重要会议和国家规范的用语。
例如,央视新闻微博话题提出的“14亿护旗手”译为:“1.4 billion guardians of the nationalflag”。
2.经济热词。
经济热词是指与国民经济相关的重大经济政策和话题。
例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为“新基建”,译为“reserve for new construction”;“科创板”译为“Sci-Tech innovation board(STAR Market)”;“夜经济”译为“nighttime economy”;“网红经济”译为“WanghongEconomy”。
3.文化热词。
文化热词主要指当年文化产业领域新兴的热词。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语言直接反映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
关于翻译和文化差异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990年初,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一书中提出“文化回归”,指出由于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历史、传统及其语境的制约,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本身,而且与文化密切相关。
奈达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指出,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作出许多决定,才能找到文化和语言的交汇点。
王佐良曾说过:翻译中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宋志平认为,翻译贯穿社会、文化、认知等方面。
基于这些观点,笔者认为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不同特征,是影响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一、热词的分类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这些词汇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清晰的意识形态和丰富的隐喻。
它包括新产生的、相对新颖的词汇以及原始词汇的新用法,其热度会随时间而变化。
这些词汇简单、生动、有趣,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它们的产生使交流更具时代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语言系统。
知识文库 第17期21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王琳博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在宗教信仰、思维方法、表达习惯、认知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并且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交流也日益密切,但是不同国家在语言方面存在着差异,想要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就需要进行翻译工作。
可以说,翻译是自身文化与异国文化进行转换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
因此,翻译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的。
2 影响英汉翻译的因素2.1 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宗教文化主要儒教、道教和佛教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而在英语国家,宗教文化则是由基督文化与哲学思想共同形成的。
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了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影响了语言的表达。
例如,“God”一词表示上帝,主,主宰世界的神。
但是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所表现出的内涵是各不相同的。
在我国,由God 所联想到的通常都是玉皇大帝、神仙,而在西方,联想到的是上帝。
例如:“God bless you.”,按照字面翻译为“上帝保佑你。
”但是考虑到佛教的影响,根据上下文语境汉译时可译为“佛祖保佑”。
2.2 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思维方式因民族而异,也是对英汉翻译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
汉语表达按照一定的时间和事理顺序,逐层叙述;而英语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谨,由主到次。
通常先给出主要信息,然后再介绍辅助信息。
同样,在句法结构方面,汉语重意合,句中少用连接词语;而英语重视形式逻辑,即形合,表达时常使用各种形式连接词。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
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
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
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目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尤其是对语言综合研究。
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但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
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
开题报告英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探究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沟通、丰富人类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研究课题。
(黄成洲,2009)翻译与文化有着血肉的关系,翻译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
(包惠南,2003)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
(Eugene A. Nida,1993)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金惠康,2003)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大致可以归属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音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汉语词义比较窄,较为精确、固定、比较严谨,因而词义的伸缩性和上下文的依赖性就比较小,独立性就较大。
”(申清丽,2010)中国词汇的三个特点:1.言简意赅,涉及面广;2.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3.旧词通过引申、比喻等途径被赋予新的途径。
(林逸,2007)语言是社会镜象,又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流露。
(赵明,2003)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
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
(包惠南,2003)词汇空缺是指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议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
(傅晓玲,2004)词汇空缺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包括民族文化性很强的人名、地名、新词、术语等等。
造成词汇空缺现象的因素有很多。
一是传统积淀历史文化因素。
二是地域文化因素。
(刘艳群,2008)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跨文化翻译中的英汉语义对比及翻译技巧研究摘要:当今世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殊地位,英汉双语间的语际交流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翻译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形式。
而词作为语言中的最小单位,对其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翻译活动至关重要。
本文中,笔者从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着手,研究两种语言中词汇的语义对比情况及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直译意译音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往来与合作日益密切,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随之不断加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基本工具。
而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全球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英汉两种语言间的语际交流自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流。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传播手段,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形式。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转换理论是翻译的基本理论。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和塔伯在他们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 再就是风格对等。
”因而能否做好对等与转换,将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
笔者认为翻译的基础还是对语义的理解和把握。
小到单词、短语,大到句子、句群,甚至语篇,只有在对语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译文与原文形式上和风格上的呼应对等。
而词作为语言中的最小单位,对其意义正确理解是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从词汇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讲,词汇意义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之分。
所谓概念意义(denotational meanings),又叫外延意义,或所指意义,是词汇的最基本意义,比较固定,通常是字典上给的意义。
而内涵意义(connotational meaings),又叫能指意义,比较灵活,是在基本意义基础上的扩展意义或联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