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包括地球和地图) 阶段验收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35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拓展提高2006年8月,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经过2500多名天文学家的激烈争辩后,最终确定了新的行星定义。
冥王星因为其运行轨道与其他天体的运行轨道有交叉部分,不符合定义的最后一条,最终在2500多名天文学家的公投中被排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外,降级为“矮行星”。
据此回答1~3题。
1.太阳系中的行星在运行时不会相撞,是因为行星()A.轨道大体在同一个面上B.轨道接近圆C.公转方向相同D.轨道不交叉2.冥王星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的天体,说明了()A.冥王星的轨道太扁B.冥王星没的绕着太阳转C.冥王星的质量太小D.冥王星的形状不呈圆球状3.冥王星被“开除”出大行星行列,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质量大小B.发光强度C.密度大小D.没有卫星4.选择在酒泉发射“神舟七号”是因为这里()A.海拔高,接近卫星所在的大气层B.纬度低,接近地球同步轨道C.气候干旱,大气的透明度高D.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5.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图示为天体系统示意图,则A为_______,B表示,C表示,D。
小行星所属系统是图。
(2)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相同,“人类的家园”所在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图。
流星体所属的天体系统是图。
(3) D到C的中心的平均距离约千米,光到达的时间约为。
(4)距D最近的恒星是。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拓展提高1.史籍曾记载:“公元前28年,三月巳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种太阳活动现象发生在()A.内部圈层B.光球层C.色球层D.日冕层2.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 ( ) A.耀斑 B.黑子 C.太阳风 D.日珥2007 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
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
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4.在“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活动最多的年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多,使得到达地面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B.太阳发生的超强磁暴,可能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通讯D.太阳风到达地球时,轰击高层大气,使地球各地的夜空产生极光5.日本气象专家认为极端气候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课本P3图1.2)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2)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3)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两极地区产生极光;(5)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二)昼夜交替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第一部分(必修①)--第一章--阶段质量检测--宇宙中的地球(包括地球和地图)第一部分(必修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包括地球和地图)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9月27日16时43分,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
9月28日航天员顺利返回,“神舟七号”轨道舱仍在太空中运行,同时伴随它的还有我国第一颗在航天器上发射的小伴星。
结合下图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天体和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制造完成之日起就是天体了B.留在太空中的“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和小伴星都是天体C.“神舟七号”轨道舱与“小伴星”构成一级天体系统D.“小伴星”与“嫦娥一号”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相同解析:根据天体的定义可知,在宇宙空间的“神舟七号”轨道舱与“小伴星”都是天体。
小伴星与轨道舱之间并没有相互绕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小伴星绕地球运动,应与月球属同一层次。
答案:B2.当“神舟七号”发射时,下列城市的华人华侨不能与我国居民同一天观看实况直播的是()A.莫斯科(55°N,37°E) B.开普敦(34°S,18°E)C.惠灵顿(41°S,174°E) D.墨西哥城(19°N,98°W)解析:本题考查日期分布问题。
根据条件可确定0时经线为162.5°E,则自162.5°E向东至180°范围内日期为9月26日,与我国不在同一个日期内。
答案: C3.“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时,太阳直射点所处阶段为()A.a→c B.c→dC.d→b D.b→a解析:9月25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左图为南半球,b点位于赤道上,a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可知D选项正确。
答案:D4.在飞船发射及运行期间,下列选项中不会对飞船构成威胁的是()A.频繁的黑子活动B.频繁的耀斑活动C.南极的极光D.地球磁场的扰动解析:太阳活动给飞船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地球磁场的扰动也会影响到飞船运行;飞船的运行轨道距南极较远,南极的极光本身对飞船的影响也很小。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内容分析《行星地球》主要以太阳系为核心讲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宇宙中的地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究,分析清楚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
“谈天说地”可谓是对本节教材顺序的简单描述,谈“天”是为了更好的说“地”,所以本节教材涉及到的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都是围绕“地”来展开。
研讨天体系统,是为了从天体系统的层次中,引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分析九大行星.是通过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认识到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因此教材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等概念只让学生把握内涵即可。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描述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了解宇宙的物质性、天体的概念、主要类型。
理解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运用有关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
本课内容通过三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的前半部分.呈现不同的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归纳出天体的概念,二是展现宇宙的物质性。
后半部分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得出:1,天体系统的概念。
2,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世界。
3,地球在天体系统的位置。
至于教材中涉及的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不是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结合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说明其主要特征。
第二目主要是利用学生读图与“活动”,对九大行星进行运动特征的分析、结构特征的对比,展现出地球仅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第三目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以及运动特征等方面,说明地球自身的条件可以满足生命出现和发展所需要的温度、水和大气等条件.综述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第一章《行星地球》简介西安市教研室王用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屈景学一、编写意图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一本好的教科书,既要有利于教师教,又要有利于学生学。
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特点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教科书编写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章我们尝试从突出其教学性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增强课文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亲切感、有阅读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本章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本章共有31幅图),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课文编写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
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
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以“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例问题探究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每章后围绕本章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增加了“问题研究”,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侧重点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它不仅引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而且还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小时侯都会望着星空苦思冥想:星空当中,还有我们人类的邻居吗?在梦中,常常幻想着自己插上翅膀,飞向宇宙空间寻找外星人。
随着人类共同的探索,可能有生命有火星、木卫二、土卫六-泰坦,但现在还不能确定。
因为这些天体离我们很遥远,所以人类必许依靠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
拓展材料1:月球是太空时代的“第一站”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以后,人类便进入了太空时代。
科学家们想探测第一个天体就是月亮。
今天,宇航观测已证实了并大大扩充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古代传说中的琼楼玉宇实际上是一个荒凉死寂的世界。
月球上没有大气,因而也就不会有风;没有液态水,也就不会有雨,没有天气变化,就不会有像地球上风雨的侵蚀作用,月球的外貌总是保持不变;没有空气传播声波,所以月球上是一个无声世界;月亮周围没有大气,即使在太阳照射的“白天”,天空仍然是黑暗的。
月面上主要有两种地形。
一种是由凝固的熔岩构成的盆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月海。
月球上有22个月海,其中3个位于月球背面,4个跨越正背两半球,其它15个均在月球的正面。
说是海,其实一滴水也没有。
另一种地形是为数众多的环形山和林立的山峰。
大多数环形山是约40亿年以前形成的。
在月球上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直径小于1千米的则不计其数。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中国的海南岛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