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污染与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治理措施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数量逐渐增多。
这些化学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就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治理措施进行讨论和探究。
一、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在生产和生活中,化学物质进入环境的途径有很多,如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垃圾填埋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 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但工业废水、农村污水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等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排出污染了河流、湖泊等水体。
其中有机物的大量排放引发了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变酸、变氧而引发环境问题。
2. 大气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的生活活动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化学物质,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刺眼的环境问题之一。
空气中的有机物、酸性物质、氧化物等,除了对空气本身造成危害以外,也容易影响人体健康,导致心脏疾病等不同类型的疾病和疾病的组合。
3. 土壤污染污染的土壤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造成危害。
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污染转化为食物链中,会进一步影响人类健康,特别是人们通过食物进入高污染度地区的天然食品。
二、化学物质污染的治理和防治防治化学物质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许多方面。
以下是化学物质污染的治理和防治措施几方面的讨论。
1. 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政策,确保对环境污染者进行罚款等处罚。
同时,发展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调动企业和个人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与关爱,达到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2. 企业层面企业应该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污染及企业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透过科技创新、新材料研发和高效利用等对环境污染的排放进行治理。
非法排放化学废料的企业应该遭受相关罚款和法律的追究。
3. 个人层面每一个个人都应该有责任保护环境。
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和治理方法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污染已经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各种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和治理方法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
一、污染物的化学特性污染物是指自然界中由人类行为放入空气、水和土壤中的物质。
不同种类的污染物都具有不同的化学特性,因此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下面,针对不同种类的污染物,我们来详细了解它们的化学特性。
(一)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
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成分,臭氧和挥发性有机物是城市烟雾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硫是由燃烧高硫煤、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某些工业过程产生的。
它会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对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氮氧化物则主要产生于燃料燃烧和农业活动中。
它不仅会导致酸雨的产生,还会对大气中的臭氧和PM2.5等污染物的生成和传输产生影响。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大气中的生成需要有NOx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存在。
它不仅可以造成植物凋落和农作物的减产,还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呼吸系统。
(二)水污染物水污染物是指在水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包括有机污染物、营养物质、杂质、放射性物质等。
其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疗废水和农业排泄物等。
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难以降解的特点。
它们进入水体后会影响生物链的平衡,破坏水生态环境,甚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不仅有毒害和致癌作用,还可能导致水嗅、水味问题。
(三)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是指在土壤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业化学品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形式。
重金属是指密度较大的金属元素,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毒性,所以对人类和生物有害。
比如铅、汞等重金属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容易累积在生物体内,导致中毒。
化学知识在环境污染和治理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环境治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化学知识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环境污染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三个方面探讨化学知识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一、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之一。
化学知识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通过研发高效的脱硫、脱氮和除尘技术,化学工程师可以将废气中的污染物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化学方法可以帮助控制大气污染的扩散。
例如,喷塑涂料、吸附材料以及空气净化器等化学制品可以有效净化室内空气,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化学反应的研究也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了解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理,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其形成和转化规律,以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控制方案。
二、水污染水污染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重要问题。
化学知识在水污染治理中具备独特优势。
首先,化学稳定剂的使用可以改善水质。
污水处理厂通过添加化学稳定剂,如硫酸铁、聚合氯化铝等,可以有效地沉淀和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提高水质。
其次,化学氧化剂的使用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
例如,臭氧和高级过氧化物等化学氧化剂在水处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降解难降解的有机物,减少水污染。
此外,化学吸附剂的应用也是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如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
三、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化学知识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化学修复技术可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例如,化学萃取和化学稳定等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或稳定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其次,化学氧化剂的使用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
例如,高级过氧化物和二氧化氯等化学氧化剂可以迅速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化学工程中的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研究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化学工程作为一种应用科学,致力于利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是化学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在化学工程中,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废水处理:化工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和有机污染物。
化学工程师通过设计和改进废水处理工艺,利用化学反应、物理分离和生物降解等方法,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以达到排放标准或可再利用的要求。
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处理、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等。
2.气体排放控制:化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化学工程师通过改变生产工艺、优化燃烧条件和采用脱硫、脱氮、催化转化等技术,降低或消除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此外,化学工程师还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新型吸附剂和催化剂,提高有害气体的吸附和催化转化效率。
3.固体废弃物处理:化学工程中的废弃物包括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和灰渣等。
这些废弃物经处理后往往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化学工程师通过改善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技术,如垃圾分类、焚烧和填埋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还有一些专门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质能源利用和固废资源化等,致力于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或可再生资源。
4.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化学工程师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研究中也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他们通过对化工过程和废物排放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识别和量化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在化工过程的设计和操作中,化学工程师会优化系统结构和操作参数,减少事故和污染的发生概率,并制定应急预案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5.生态修复与保护:化学工程师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研究中也关注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化学与水污染治理关键信息项1、协议目的:明确化学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和相关责任。
2、治理标准:规定治理后水质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监测方法:确定用于评估水质的化学分析方法和监测频率。
4、责任与义务:划分各方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和义务。
5、技术应用:详细说明所采用的化学治理技术和工艺流程。
6、费用分担:明确治理费用的承担方式和比例。
7、违规处理:制定对违反协议规定的处理措施和惩罚机制。
1、引言11 本协议旨在规范和促进化学方法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有效应用,以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12 鉴于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化学手段在治理中的重要性,各方达成以下共识和约定。
2、协议范围21 本协议适用于特定区域内的水体污染治理,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22 涵盖的污染物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有机物、重金属、氮磷化合物等。
3、治理标准31 治理后的水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主要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浓度等。
32 具体标准值应根据水体的功能和用途确定,如饮用水源地、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
4、监测方法41 采用先进的化学分析方法对水质进行监测,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分析法等。
42 监测频率应根据水体污染程度和治理进度确定,初期可为每周一次,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至每月或每季度一次。
5、责任与义务51 治理方应负责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包括化学药剂的选择、投加量的计算、反应条件的控制等。
511 定期向相关部门和利益方报告治理进展和水质监测结果。
512 对治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
52 监管方应负责对治理方案的审核和监督,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521 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
522 协调各方关系,推动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6、技术应用61 化学沉淀法: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而去除。
化学污染:常见化学物质的污染、危害与防控化学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超过自然环境的背景水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常见的化学物质污染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化学物质的污染、危害以及防控措施。
一、有机污染物1. 污染源: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化工厂废水、工业废气、农药和农药残留、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等。
2. 危害:有机污染物对水体、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将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引发癌症、生育问题和神经系统疾病。
3. 防控措施:a. 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标准,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严防渗漏和泄漏。
b. 推进绿色化工: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有机物排放。
c. 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有机废弃物的堆放和焚烧,推动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d.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有机污染物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二、重金属污染1. 污染源:重金属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矿山废渣、农药残留和废旧电子产品等。
2. 危害:重金属如铅、汞、镉等长期积累在人体内会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导致慢性中毒。
3. 防控措施:a. 加强监测和检测:定期检测地表水、饮用水、农产品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
b. 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和处理标准,加强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c. 实施治理工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进行污染物的清除和修复。
d. 推动绿色生产:限制和淘汰使用重金属的产品,鼓励研发替代品。
三、农药污染1. 污染源:农药主要来自于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农作物残留和农田排水等。
2. 危害: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3. 防控措施:a. 推广绿色农业: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农药的使用和农田污染。
b. 加强农药监管:建立农药登记制度,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和质量。
c. 提高农民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使用农药的意识。
环境化学污染治理的前沿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化学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体、土壤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不断增加,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理环境化学污染成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环境化学污染治理的前沿研究,结合最新的科研进展,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环境化学污染的现状在现代工业活动中,各类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排放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环境问题。
例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农业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这些物质不易降解,长时间积累后会导致土壤退化、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
以水体污染为例,目前全球有超过80%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统计,全球每年因水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数十万。
而对于土壤污染,由于其对植物生长、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影响,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传统治理技术的局限性目前广泛采用的传统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物理法如沉淀、过滤等手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但对溶解态污染物效果甚微。
化学法如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等虽然能高效降解一些有害物质,但往往产生二次污染,且需要大量的试剂和能量。
而生物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分解有害物质,过程较为缓慢,受温度、pH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
因此,亟需开发新型高效、安全且环保的治理技术,以解决传统方法的缺陷。
新型治理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方法在环境污染治理中逐渐崭露头角。
以下是几种当前前沿技术及其应用:1. 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材料因其特有的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中。
例如,纳米铁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铬、砷等重金属离子。
而纳米光催化剂则可以在光照条件下快速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如苯酚、染料等。
这些纳米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去污效果,而且在反应后的处理上也较为简便。
化学知识在环境污染和治理中的应用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正是通过应用化学知识,我们可以找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化学知识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展示其重要性和效果。
一、废水处理技术水是生命之源,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废水的排放也越来越多。
化学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废水的技术支持。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药剂来中和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毒物质。
此外,化学还可以用于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使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这些废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并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大气污染防治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化学知识在大气污染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吸附剂来吸附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化学吸附剂在吸附有害气体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将有害气体转化为相对无害的物质,并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化学还可以用于研究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规律和化学反应机制,为大气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固体废弃物处置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化学知识为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溶剂来溶解有机废弃物,使其转化为可降解的物质。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制备高效的吸附剂,用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回收。
化学技术可以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效率,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化学知识的应用,我们可以开发出各种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
例如,通过化学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
此外,化学也可以用于研究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规律和转化过程,揭示环境污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及时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防止化学污染管理制度一、制定严格的立法在防止化学污染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是至关重要的。
各国应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明确规定化学污染的类型、来源、排放标准以及处罚措施等内容。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规定企业应该对自身的化学污染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
二、加强监管执法监管执法是防止化学污染的关键环节。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它们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不擅自排放化学废物。
对于违法行为,应该及时进行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同时,加强对化学污染源的监测和排放量的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化学污染的真实情况,投身到污染治理中来。
三、加强化学品的管理化学品的使用和管理是防止化学污染的关键。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化学品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化学品标准,促使企业选择更环保的化学品替代。
同时,加强化学品的监测和排放管控,防止化学品泄漏或流入地下水和土壤中,影响环境质量。
同时,推动化学品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减少化学废物的排放量。
四、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防止化学污染的有效手段。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投入,加强新技术的研发,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学废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五、加强国际合作化学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全球化学污染管理标准,建立化学品跨境管理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共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应该从立法、监管、监测和处罚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化学污染的治理工作。
只有加强管理制度,才能有效防止化学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环境治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类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对于环境治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化学技术的应用、环境污染物的治理等方面,探讨化学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一、化学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1. 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化学技术在空气污染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化学吸附剂可以用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等,从而净化空气。
此外,光催化技术利用化学反应来分解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从而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
2.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重要问题。
化学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化学净水技术可以利用化学吸附、化学沉淀等原理,将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去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此外,化学氧化技术可以利用化学反应生成高氧化力的物质,如臭氧、次氯酸等,来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3. 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化学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化学萃取技术可以利用化学溶剂来萃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农药等,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的污染。
此外,化学还原技术可以利用还原剂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害物质,从而降低土壤的毒性。
二、环境污染物的治理1. 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有机污染物是目前环境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如重金属、农药、塑料等。
化学技术可以利用化学反应来降解和转化这些有机污染物。
例如,光催化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效果。
此外,生物降解技术也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如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残留。
2. 重金属污染物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化学技术可以利用化学吸附等原理来去除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
例如,氧化-沉淀技术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从而将其从水中去除。
化学污染与治理大作业
作者: 张环学号:540904080145 学院: 材料与化工学院
班级: 化学09-1
题目: 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
任课教师:蒋玲
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
摘要:论述了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介绍了重金属废水各种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和优缺点。
关键字:重金属,污染,水处理,
1.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重金属废水是指矿冶、机械制造、化工、电子、仪表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含重金属的废水。
重金属(如含镉、镍、汞、锌等)废水是对一环境污染最严重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工业废水之一,其水质水量与生产工艺有关。
废水中的重金属一般不能分解破坏,只能转移其存在位置和转变其物化形态[1]。
09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振楼教授特别提到,人们更要关注无色无臭的“隐形污染”,“例如,汞、铅、砷、镉、铬等重元素具有持久性的毒害污染,我们搞环保的人把它们合称为…五毒‟。
”近年来重金属废水违规排放污染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了人民身心健康。
严格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改革生产工艺,加强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交流和创新,两方面皆不容忽视。
含铬废水排入环境,通过地质层渗透污染地下水直接千扰人类正常饮水需要;酸洗废水影响鱼类和水生物生长妨碍渔业生产;废水排入土壤,植物体内重金属逐渐积累造成植物根部受抑制,叶片退绿发黄,植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造成农业、林业减产[2]。
2.重金属废水治理方法
2.1.化学沉淀铁氧体法
铁氧体是一类具有一定晶体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它具有高导磁率和电阻率,是一种重要的磁性介质。
铁氧体不溶于水、酸、碱、盐溶液,其磁性强弱和其它特性与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有关。
由于制备尖晶石型铁氧体原料易得,方法成熟,进入晶格中的重金属离子种类多,形成的共沉淀物化学性质稳定,表面活性大,吸附性能好,粒度均匀,磁性强,故用于铁氧体工艺处理含重金属污水多以生成尖晶石结的铁氧体为主[3]。
铁氧体法处理重金属废水主要是在含有重金属离子废水中加入铁盐或亚铁盐,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铁氧体。
在铁氧体形成过程中,各重金属离子通过吸附、包裹和夹带作用,取代铁氧体晶格中F矿或F矿的位置,形成复合铁氧体沉淀析出,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
2.2.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法
以高分子絮凝剂淀粉一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壳聚糖、聚乙烯亚胺为合成母体,通过改性将重金属的强配位基黄原酸基或巯基乙酸基引入到高分子絮凝剂的大分子主链中,制备出具有除浊和去除重金属双重功能的新型絮凝剂[4]。
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可分为改性天然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和两性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分子中的黄原酸基或巯基乙酸基可有效螯合捕集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而絮凝剂母体可通过其大分子链的絮凝架桥和卷扫网捕等作用,有效去除浊度。
2.3.反渗透法
反渗透是渗透作用的逆过程,一般指借助外界压力的作用使溶液中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而阻留某种或某些溶质的过程。
实现反渗透有两个条件:一是操作压力必须大于溶液的渗透压:二是必须有一种高选择性、高透水性的半透膜。
用于反渗透的半透膜表面微孔尺寸一般在l nm左右,能去除绝大部分离子、质量分数90%~95%的溶解固形物、95%以上的溶解有机物、生物和胶体以及80%~90%的硅酸.因此反渗透处理的出水净化程度高,能满足回用要求。
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时。
反渗透的截留机理主要是筛分机理和静电排斥,因此重金属离子的截留效果还与重金属离子的价态有关[5]。
2.4.活性污泥工艺法
利用活性污泥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需最大程度地降低剩余污泥产率,在活性污泥工艺中加入解偶联剂,可以达到污泥减量的效果。
解偶联剂主要有硝基酚类化合物、氯酚类化合物、3,3’,4’,5一四氯水杨酰苯胺、羰基一氰一对三氟甲氧基苯肼、氨基酸、甲苯、双香豆素等。
大部分研究水质为城市污水,模型为间歇式活性污泥工艺,针对重金属废水开展的连续流活性溺泥工艺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将2,6一二氯苯酚(DCP)添加到连续流活性污泥工艺处理含铜废水,
考察其对污泥产率、污泥活性、微生物种群及除污染效能的影响[6]。
2.5.微电解技术
微电解技术,又称为内电解、铁还原、铁碳法、零价铁法等技术,是被广泛研究与应用的一项废水处理技术。
生物难降解废水,如染料、印染、农药、制药等工业废水的处理可以用微电解为预处理手段,从而实现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断链、发色与助色基团的脱色,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便于后续生化反应的进行。
微电解反应器内的填料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单纯的铁刨花;另一种为铸铁屑与惰性碳颗粒(如石墨、活性碳、焦炭等)的混合填充体。
两种填料均具有微电解反应所需的基本元素:Fe和C。
低电位的Fe与高电位的C在废水中产生电位差,具有一定导电性的废水充当电解质,形成无数的原电池,产牛电极反应和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作用,改变废水中污染物的胜质,从而达到废水处理的目的。
离子交换法能处理大容量的重金属工业废水,并且在电镀车间能直接循环利用这些金属,回收率达9 7 %以上[7]。
2.6.离子交换技术
离子交换技术能回收金属[8],有选择性,产生的污泥量少且能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采用离子交换法可有选择性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毒金属污染物。
用大孔弱酸离子交换树脂( 该树脂具有抗有机污染能力强和机械破损少等特点) 来处理含铬废水,用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来去除和回收废水中的铬和镉,用螯合树脂去除废水中的C r 3 和用交换容量较大的二甲基离子交换树脂去除废水中的C r 6 + ,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和回收核电站冷却废水中的铬,用树脂处理合成冷却水中的铬。
2.7.藻类吸附及富集重金属法
一般认为,在宏观吸附过程中,活藻体吸附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代谢无关,金属离子可能通过配位、络合、离子交换、物理吸附及微沉淀等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附着在细胞表面。
在这一过程中,金属和生物基质的作用较快,典型的吸附过程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完成。
第二阶段为生物富集过程,即与细胞代谢直接相关的过程,在此阶段中金属被运送至细胞内,并储存起来[9]。
3.关于重金属废水治理方法的讨论
重金属污染对于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熟知,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要求也将日益严格[10]。
重金属废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混合体系,用单一处理技术处理已经很难达到处理要求。
要应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3.1.加强微生物和植物去除金属的机理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现代分析技术研究金属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沉积部位和状态、金属与细菌中的特定官能团以及植物中的螯合物结合的方式以及官能团结构和特性,并结合材料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等学科,开发出更加高效的微生物菌种,筛选出重金属超累积植物[11];
3.2.对物理处理新技术、生物处理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12];
3.3.注重对环境无影响和无毒无害新型水处理药剂的开发和利用;
3.4.重点加强现有重金属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各种组合工艺,扬长避短[13];
3.5.高效、低耗地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同时,实现废水回用和重金属回收[14]。
4.参考文献
[1]徐根良,肖大松,肖敏.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综述[J].水处理技术,1991,17(2):77-86.
[2]李瑛.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有色金属,2003,19(2):46-48.
[3]彭位华,桂和荣.国内铁氧体法处理重金属废水应用现状[J].水处理技术,2010,36(5):22-27.
[4]刁静茹.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2,32(5):1-4.
[5]吴昊,张盼月,蒋剑虹等.反渗透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回用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7,27(6):6-9.
[6]马前,张小龙.国内外重金属废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2007,1(7):10-14.
[7]王永广,杨剑锋.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3(4):69-73.
[8]李红艳,李亚新,李尚明.离子交换技术在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
术,2008,34(2):12-15.
[9]支田田,程丽华,徐新华.藻类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的机理及应用[J].化学进
展,2011,23(8):1782-1794.
[10]石爱华,高峰,颜文斌.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7,23(6):41-43.
[11]田禹,马宗凯.解偶联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污泥削减作用[J].啥尔滨工韭大学学报,2007,39(2):274-277.
[12]Banerjee,G.1997Hydraulics of bench-scale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 Water Research 31,2500-2510.
[13]Norton L, Baskaran K, McKenzie T(2004) Biosorption of zinc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biosolids.Adv Environ Res 8:629–635
[14]Bailey SE,Olin TJ, Bricka RM,Adrian DD(1999) A review of Potentially low-cost sorbents for heavy metals.Wat Res 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