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预言》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1.50 KB
  • 文档页数:4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并做 过朱德的私人秘书,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 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 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何其芳
李广田
卞之琳
“汉园三诗人”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 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 教。建国后诗人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 《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 学)以及教学工作,其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 还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 《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比如,在这首诗中,“年轻的神”未谋 面时,幻想“年轻的神”有着“叹息似 的渐近的足音”,经过时的“疲劳的奔 波”,将离开时“空寥的回声”。走时 却是像“静穆的微风”一样飘过的“骄 傲的足音”。通过对足音的具体化感觉 来烘托成一个流动的意象世界。
4、诗歌的艺术特色
何其芳在《预言》中展露了其语言方 面惊人的才华,何其芳也许是现代诗人 中语言最精美的,这源于他天生的对汉 语语言的高度敏感。
预言
何其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何其芳(1912—1977):从“画梦”到 “歌唱”:作品风格的转变 三、作品解读 1、诗歌简介 2、诗歌结构与内容分析 3、诗歌的深层内涵 4、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其他作品
简介
何其芳(1912-1977),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第三、四、五节
第三、四、五节写他对“年轻的神”隆重地接 待,热烈地倾诉,恳切地挽留,谆谆地告诫, 缠绵地依恋,并把她引为知己。当她要执意前 往时,他又表示愿与她结伴同行,用忘倦的歌, 温暖的手,明亮的眼睛给年轻的神以温暖,以 慰安,以勇气和亮光。至此,诗人已将预言中 的神人格化了。诗人愿意陪伴她一路同行,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 你手的温存!”。
第二节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 那里是诗人梦中的天国,诗人由青春女神的仪 态、绰约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那 里有美丽的月色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 多情的燕子痴恋着绿杨。这个梦中的天国在现 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能使诗人留下美妙而又 朦胧的记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3.诗集《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
收入他1938—1942年春天在延安时创作的26 首诗。何其芳从政治上阐释其含义:“其中有一 个旧我与一个新我在矛盾着、争吵着、排挤着。”
是对于一个小布尔乔亚知识分子在一个以拯 救民族的存亡为己任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集 团里所面临的思想感情问题的诗性的回答。
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
的留恋,更深一层说,诗人说是在通过 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 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 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 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 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 脚步“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只给他 人留下一点点“空寥的回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 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欢乐》)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 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 上。”(《秋天》)
“对于梦里的一枝花,/或者一角衣裳的爱 恋是无希望的。/无希望的爱恋是温柔的。/ 我害着更温柔的怀念病,自从你遗下明珠 似的声音,/触惊到我忧郁的思想。” (《赠人》)
广田合出版诗集《汉园集》;
何其芳的《画梦录》(散文)、曹 禺的《日出》、芦焚的《谷》1937年获 《大公报》文艺奖金。
2. 诗集《预言》 :出版于1945,皆30年 代作品。“差不多都是飘在空中的东西” 分三卷:
卷一(1931—1933),青春和爱情;
卷二(1933—1935),个人以外的事情, 越出了个人的狭窄天地;
何其芳喜欢在回忆和梦幻中寻找美。
他的诗总是在淡淡的哀怨中透出一些欢 快的色彩。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 的形象,作者捕捉的是"一些在刹那间闪 出金光的"心灵的语言,"省略去那些从意 象到意象之间的链锁",给读者留下了丰 富的想象的天地,使诗有一种宁静、柔 婉的朦胧美。
2、诗歌结构与内容分析
全诗可以分为六节,每节六行
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1931年后就读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 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 (因“汉花园”是北京大学所在地而得名)出版,受到 文坛注意。 “汉园三诗人”。他的散文集《画梦录》 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后他到 天津、山东、四川等地教书。
第一节
《预言》首节如同一支充满柔情的小夜曲, 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 的爱情世界里,引领我们进入诗人美好静谧 的梦境。
“渐近的足音”暗示着诗人即将和幻想中的 “年轻的神”相遇,满怀欣喜之情,可以想象 那位神灵的飘忽、美丽,听见她“银铃的歌 声”。“年轻的神”可能是诗人梦中的爱人, 亦或就是爱神。渴望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的心 情,幻想中年轻的神突然莅临现实世界正处于 青春期少男的身边,他又惊又喜,按捺不住激 动的心情,一阵欣喜,一阵心跳。年轻的神是 这样美丽、温柔、飘逸,轻盈的脚步如同夜的 叹息,银铃般美妙的歌声又似乎熟悉。这里, 幻想世界中的神同现实生活中的心上人融为一 体,迷离、恍惚,仿佛置身梦幻世界。
卷三(1936—1937),开始接触现实。
内容越来越开阔,艺术却越来越粗糙。
早期诗风受象征主义,特别是梁宗 岱的《瓦雷里评传》的影响,将象征 主义与中国古典尤其是李商隐、李煜 诗词的凄凉、冶艳结合。形成了他早 期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色。 《预言》 写 于1931年秋,受瓦雷里长诗《年轻的 命运女神》的影响。
作品简介
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散文集《画梦录》等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 〈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 《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二、何其芳(1912—1977):从 “画梦”到“歌唱”:作品风格的转

1.有关的知识点: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
何其芳在北大读的是哲学专业,但他对于人生终极问题 思考的兴趣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文学形象和诗歌语言的形 式做出了独特的、更为诗性与感性的传达,这本身就是他在 艺术上的鲜明特征和独特贡献。
(3)、诗人说自己的创作追求:“我喜 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 花水月。”(《梦中道路》)怎样理解 这种“镜花水月”?在这首诗中有所体 现吗?
《预言》(1931年秋)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呵,你夜的叹 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 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告诉我,用 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青的 神?//……//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我的 脚步知道每一条熟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着 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我 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 停!/象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 了你骄傲的足音!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 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青的神?
这种“镜花水月”风格首先在题材内容 的选择,以及意境意象的创造上,表现出 鲜明的“非现实”特性。在情绪心态及感 觉方式上,体现为强烈的梦幻冥想色彩。 在诗歌传达方式与艺术效果上,形成极为 独特的虚幻迷离的风格特征。
也就是说,凭借一个闪念去展开联想,
把捉住记忆里的一个个印象,再把它们 有机地组合起来。读完全诗,意念总不 能明确起来,也许是诗人内心涌起一种 灵感,也许是对人生的一种宝贵体验, 得到神佑的一刹那的显像。诗人并无意 于让“神”明确起来,只是真实传达了 人与神灵相遇的那美好而易逝的瞬间。
《预言》一诗细致地描写了各种感觉, 主要是以听觉的产生和消失来构思的, 把心中之“神”来得突然、去得匆匆之 感表达出来。
(1)、用有声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夜 风的私语”“麋鹿的蹄声”这样的音响强度不大 的意象来赋予心中的意念以有声的特征。“年轻 的神”的形象幻化为“银铃的歌声”“如梦的歌 声”的感性形象。诗人也是通过歌声表达对“年 轻的神”的爱恋,“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的歌 声倾诉一生的眷恋,保证永远地唱着“忘倦的 歌”,然而,“神”的脚步迈出了,“激动的歌 声”表现了内心的挽留、失望、祈求。
这首诗就是诗人经历了爱情风暴后从
心灵里流出的真纯的清泉,它倾吐了 “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这首诗 在构思上十分精致,一个序曲,一个尾 声与中间的四个乐章组合成一首优美的 梦幻交响曲。中间的四个乐章既有相对 的独立性,又同首尾两章有着内在的联 系,开头意外的惊喜与末尾无尽的惆怅 自然呼应,留下余韵无穷。
到1936年的《送葬》,现实感、荒诞感更强。
“燃在静寂中的白蜡烛 / 是从我胸间压出的叹息。 /这是送葬的时代。//……//我不再歌唱爱情 / 象夏 天的蝉歌唱太阳。//形容词和隐语和人工纸花 / 只 能在炉火中发一次光。/无声地噬食着书叶的蚕子/ 无懒惰中作它们的茧。/这是冬天。//在长长的送葬 的行列见/我埋葬我自己/象播种着神话里的巨蟒的 牙齿,/等它们生长出一群甲士/来互相攻杀,/一直 最后剩下最强的。”
第六节
诗人在最后一节委婉幽怨地诉说了自己 的怅惘和眷恋。这一切只是徒劳,她如 行云,如轻风,如流水般终于弃他而去 了。神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去,空留下无 穷的眷恋与惆怅。
《预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对爱情由渴
望、欣喜到惆怅的心路历程。年轻的神是 诗人心中的青春偶像,是爱与美之神。据 诗人自述,他在19岁那年的夏天,曾经 受到一次爱情风暴的袭击,“最后给我留 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梦中的 路》)。
其重要的特点是真诚——真诚地追求着, 真诚地改造着,走向进步,走向光明,走 向理想的境界。
写下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快乐的 人们》《北中国在燃烧》《革命——向旧 世界进军》(“地球,你旋转得更快些!/更快
些让我们看见每天早晨的太阳!/更快些让我们 看见旧世界的死亡!”)
“我犯的罪是弱小者容易犯的罪,/我孤独, /我怯懦,/我对人淡漠。”(《解释自己》)
初临爱情时的惊喜,对于爱情的憧憬和态度, 以及初恋消逝之后的怅惘。“预言”是诗人对 于自己爱情的预言,他预言命运女神是不会光 顾他的,即使临近了也会离他而去。
另外这本诗集中还有《脚步》《秋天》《欢 乐》《花环》《爱情》《夏夜》《赠人》等名 篇。寻找和追求美好的东西,尤其是爱情。具 有细腻、缠绵而又反复低徊的情调。
(2)、诗人赋予“预言”怎 样特殊的意义?
“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轻的神?”和 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 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 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
那就是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 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悔的美丽”之间对时 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这种抽象的哲思被表现为一个幻美的 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
3、诗歌的深层内涵
(1)、“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 《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 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 声”的“年轻的神”。《预言》中把爱情拟为 “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 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 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失 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 热的向往的梦之歌。
“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我情愿有一 个茅草的屋顶,/不爱云,不爱月,/也不爱 星星。”(《云》)
《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 唱》
调子明朗向上,歌唱群众,歌唱青春,歌 唱自己的革命变化。
三、作品解读
1、诗歌简介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写于1931年秋天, 其时诗人才19岁。诗开始收入《汉园集》,是其中 题为《燕泥集》的首篇。1945年诗人出版了自己的 第一个诗集,又收入这首诗,并且以此诗作为集子 的名称。诗人对已经产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偏爱。 何其芳谈到他的《燕泥集》中第一辑这个时期的作 品时说:“这一段短促的日子我颇珍惜,因为我做 了许多好梦。”《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 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