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60.46 KB
- 文档页数:2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调研。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报告。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1、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多元: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均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在农业领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在制造业领域,随着产业转移和升级,部分劳动力从城市流向农村;在服务业领域,特别是电商、物流等新兴行业,农村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村劳动力市场活跃度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和选择空间更加广泛。
同时,国家对返乡创业的大力支持,也激发了农村劳动力的创业热情。
3、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尽管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但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尤其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和学历水平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对策建议1、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政府应加大投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培训,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操作能力。
2、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除了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应引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向服务业和其他新兴行业转移。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提高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学历水平。
同时,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四、结论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正在逐步改善,多元化的就业结构、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不断提升的劳动力素质,都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结构不均衡等。
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和提高教育水平等。
(下转第196页)摘要我国经济社会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相关劳动力市场旺盛的需求,为农林专业人才实现职业价值提供了机会;本文分析了现实环境下其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发展前景不明、忠诚度不高、专业能力提升缓慢;探讨了影响因素:职业环境差、职业培训滞后和激励机制落后等;提出了完善保障机制、职业培训机制、建立全面薪酬激励机制,改善专业工作条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林类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选择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for Career Development of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Graduates:Under Green De 鄄velopment Perspective //Xiong Lixin Abstract Green development is inevitable tenden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Market demand is exuberant,which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agricultural &forestry graduates'value re-alization.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such as,prospects uncertainty,less loyal,slower progress.The reasons,as career environment was poor,training and encourage mechanism lagged were explored.Finally,improv-ing guarantee,training,encourage mechanisms were proposed.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gradu-ates;career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地方政府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把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下个五年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推手[1]。
农校毕业生调研报告农校毕业生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校毕业生作为承担农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就业状况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农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农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情况;2.研究农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所在;3.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调研对象为农校毕业生,涉及范围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
四、调研结果1. 就业意向: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更倾向于城市就业(约60%),而少数农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农村就业(约40%)。
2. 就业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得知,农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超过85%。
其中,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的比例为7:3。
就业的主要岗位集中在农业科研机构、农村基层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相关领域。
3. 就业问题:(1)薪资待遇:调研结果表明,农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薪酬待遇低的问题,平均工资偏低,与他们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成比例。
(2)职业发展空间:相当一部分农校毕业生反映在现有岗位上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缺乏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3)工作环境:少数农校毕业生表示在农村工作环境下,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缺乏城市的便捷设施。
五、调研结果分析1. 就业意向与就业情况的差异:尽管农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城市就业,但实际就业中农村就业比例超过了预期,可能跟农村就业的岗位较多、竞争压力较小有关。
2. 就业问题的原因:低薪、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和工作环境不佳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量不足所造成的。
六、对策建议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就业岗位的质量和数量。
2. 加强培训:提高农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培训,提高农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宣传与引导:加强对农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和引导,准确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和岗位选择。
2023年农业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调查报告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农业工程专业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机械、电子、信息与控制技术、土木工程等方面,是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农业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据调查,在就业方面,农业工程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在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电气化生产、农业信息化、农业环境工程、土地利用、园艺设计与规划、农村土地治理等方面工作。
其中,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及农业电气化生产的就业机会最为广阔,需要了解机械制造、计算机应用等知识,有一定的机械、电气方面技术能力,能够为农业生产科技化、智能化、绿色化作出贡献;
在近年来,一些新的农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出现,比如太阳能灌溉、温室大棚、时空变异育种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为农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岗位,他们在新农业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涉及到计算机、信息等高科技领域技术。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有才能、奋斗精神及商业头脑的农业工程专业毕业生,他们可以选择自主创业。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而农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创业成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例如在新农业领域中成立农业科技公司,发掘新市场、新商机,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农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可谓乐观,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及环境工程等领域。
同时,在高速发展的新农业生产技术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呼之欲出。
如果对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器材有着深入的研究,在
技能上有所积累,对自己的创业团队状况做出明确的分析,就能在农业科技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
农业就业调查数据报告
根据最新的农业就业调查数据报告,我们对农业领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和分析:
1. 人口从事农业就业的比例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农村,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
这导致农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
2. 农业就业结构转型: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农业的兴起,使得农业就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规模农业企业和农业服务行业的兴起,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
3. 农业就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下降:尽管农业在一些地区仍然是经济的重要部分,但其在整体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在减少。
农业就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
4. 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就业产生影响:各国政府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如补贴制度的改变、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等,都对农业就业产生了影响。
一些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农业就业的减少,同时也会刺激农村创业和非农业就业的增长。
5. 农业技术和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就业的需求逐渐减少。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使得劳动力需求减少,农民通过机械化手段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总结来说,农业就业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农业就业在整体经济
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农业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适应这一变化,并提供培训和支持措施,以确保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型和创业机会。
同时,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普及也需要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19.051 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1.1 从事与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较少农学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会是在农业、园林、种植园或农业企业工作。
他们的工作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
许多毕业生通常不想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机会,因此他们会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一些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其他民间考试,本科毕业后直接从事这一职业的学生人数很少。
同时,他们又渴望在毕业后立即工作。
求职门槛较低,他们不会痴迷于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1.2 不同细分专业间的就业率存在差异农学院各分支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存在差异。
通过提高生活水平,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对绿色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环境的绿化到家庭环境的绿化,促进了园艺学生的就业。
除了关注生存环境之外,人们更加关注饮食的健康。
因此,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之相关的农学生的就业率也相对较高。
1.3 毕业生就业区域小,选择性不强目前,一些提供农业工作的公司集中在中小城镇或农村地区。
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研发农场数量较少,就业人数有限。
农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想从事这个职业,就必须放弃大城市的生活,这无疑会影响一些学生的就业选择。
正是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受到限制。
2 影响农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因素目前,根据大学和教育部门的统计,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比较乐观。
然而,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后,农学毕业生和农业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农学毕业生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协调甚至脱节的情况。
2.1 农学类专业教育与地方需求脱节从一些农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方案来看,几所高校都存在培养目标不切实际的情况,对专业的定位不准确。
例如,在农学大学教育中国内的一些高校普遍将培养目标定位为“能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农学的教学和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学科和管理人才。
农学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一、农学专业就业方向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农学专业就业岗位包括:区域经理、农业技术销售培训生、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农艺师、大区经理、化肥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销售代表浙江江苏安徽、业务员、销售工程师、化工销售代表市场营销专员等。
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可概括为:1.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
2.动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动物饲养、动物生产等部门从事技术管理、生产现场的技术工作、科研等工作。
3.水产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到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及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也可到海洋。
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4.动物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级兽医防治、科研、教育、生产和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检疫站、商品检验局、生物药品制造及动物食品加工单位工作。
5.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想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林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沙土保持、沙漠治理、园林、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生产、科研、工程技术、管理及森林旅游等工作。
二、农学专业就业前景农学就业由“冷”变“热”“农业院校喊渴,农业院校纷纷改名弃‘农’……三四年前,在相当多的地方,这样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城里孩子自然压根儿不曾动过报农学的念头,就连农村考生,也畏“农”如虎。
可如今,当年不少并不情愿走进“农”门的大学生毕业了,他们的就业状况之充分,颇出乎我们意料,久居“冷宫”的农学真的开始“吃香”了!1、疑问:农学就业真的“吃香”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加速建设,使得农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步增大,近年来弄学专业就业比较平稳,而且在整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背景下,稳中有升。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除动物医学、园林专业就业形式较好以外,毕业后真正从事农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因此还不能说“个个吃香”。
涉农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及分析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涉农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教育模式,涉农高职在培养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就业问题一直是涉农高职毕业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将对涉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一、涉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涉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从就业率、工作地点、工资水平、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就业率方面,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涉农高职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1%。
其中,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率达到了80%以上。
而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则是林业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就业率仅为58%。
就业地点方面,涉农高职毕业生就业地点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农村一线和城市周边。
由于涉农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农业专业的培训,因此他们在农村一线的农业企业、收购站、合作社等农业相关企业中就业的比例较高;同时,由于涉农高职毕业生掌握了农业及其周边产业的专业技能,因此他们在城市周边的乡镇企业、农民合作社、养殖场等企业中也有着一定的就业机会。
工资水平方面,涉农高职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为中等,根据调查,2019年涉农高职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
其中,有些毕业生在农村一线企业中工作的月薪仅为2000元左右,而在城市周边的乡镇企业中,则有些毕业生的月薪可达到6000元以上。
工作稳定性方面,涉农高职毕业生在农业专业领域拥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由于农业行业的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
同时,由于涉农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时对就业单位了解不够充分,有些毕业生选择了资金不足、成长前景不明朗的企业,或是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其他困难,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
职业发展方面,涉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初期,大多数人从事技术工作,逐步掌握了农业及其周边产业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工作经验,并逐步走向管理和经营层面。
农村就业方面调研报告农村就业方面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农村就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当前农村就业情况,本次调研旨在研究农村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调研方法和对象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农村劳动力。
通过随机抽样,在选取的农村地区发放并回收了100份问卷。
三、调研结果1. 就业形势:根据调查结果,65%的农村劳动力有稳定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养殖和农产品加工行业。
35%的农村劳动力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原因是就业机会有限。
2. 就业机会:调查发现,农村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劳动力需求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会。
然而,就业机会的分布不均衡,集中在发达地区,而相对边远的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
3. 就业创业意愿: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有强烈的就业创业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农村劳动力表示愿意参与创业,主要原因是希望提高家庭收入和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
4. 就业需求: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对于就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机会增加、职业培训机会提高、薪资待遇合理、工作环境良好。
四、问题分析1. 就业机会不均衡:农村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相对边远的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和贫困问题。
2. 技能不匹配: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以适应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使得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3. 就业创业环境不良:就业创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资金难、市场不稳定等,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创业梦想。
五、对策建议1. 优化就业机会分布,通过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式,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2. 加强职业培训,通过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3. 支持创业就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4. 提高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就业信息的发布和传达,提高农村劳动力对就业需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