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选修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考查论文

考查科目:发展经济学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而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国以前向来是农村人口大于城市人口的,近年来城镇化的效果明显,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都大幅增加,城市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量,但是贫富差距也很大,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过“发展不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记得父母那一辈有城市户口的人生活得都比较好,福利也多特权也多,城市当时就像是幸福小康的代名词,但现在的城市就不能给人那样的感觉,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福利机构不完善,人民幸福感提不上来,但是我认为城镇化的目的在于使经济增长,使人民幸福,但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显然达不到这个水平,于是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来发展城镇化,即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其中指出,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城市数量和城市面积均有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15年,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到56.1%。预计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以下是我根据有关做出的表格:

年份1981年2015年

城市建成区面积0.7万平方公里 4.9万平方公里

年份1978年2014年

城镇化率17.9% 54.77%

城镇常住人口 1.7亿人7.5亿人

城市数量19个653个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结合中国现状,便可以发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其具体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扎实有序推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相当于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

2.加快中小城市的培育和特色镇的发展。中国目前真正叫“城市”的数量才600多个,日本的城市数量却有上千。目前中国超过10万人的镇已经有200多个,需要在制度上为这些镇成为新的中小城市提供支撑,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合理地设置为城市。

3.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其中包括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以及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等三方面内容。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4.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同时推动社会资本率先投向城市郊区的发展和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后,中国大概还会有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我们要继续通过城镇化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5.加快重点领域的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城市土地的再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及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进一步尝试。创新投融资机制,为城市建设提供多渠道的、可持续的融资方式。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加快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督促一些地方出台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住房保障的一些政策措施。

到目前为止,发改委已经选择了两个省(江苏省、安徽省)和135个城市(镇)开展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试点,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旨在“扩大公共服务,普及国民待遇”和“加快产业升级,解决三农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距离“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仍相差较远。之所以拟定这样庞大的城镇化目标,不仅是为了扩大消费内需,聚集经济增长动能这一阶段性目标,更在于新型城镇化为扩大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公平正义、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二元治理结构提供了渠道。

新型城镇化具有复合型的战略目标。除了挖掘潜在的经济增长动能,为去库存等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之外,能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化程度,能否缩小二元社会管理体制造成的鸿沟,更加重要。如果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普及率没有显著提升,除超大城市外其他城镇的自由迁移没有实现,赋权的居住证与赋权的户口本之间落差依旧,那么户改就不能说实现了预期目标,新型城镇化就体现不出“新型”来。

推动新型城镇化不能仅设置一个达成率,还要在各个环节夯实制度设计。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新城市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比如,持居住证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何拉近,具有分期赋权特征的持居住证人口符合什么条件能转为户籍人口,怎样实现在特大城市以外的地区自由迁移,农村人口的原有权益如何保障、承接、转移等等;另一方面,必须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居住证权益与户口本权益差距是否缩小实施动态管理和考核。防止填平旧鸿沟,却出现新鸿沟。

新型城镇化背后的公共权利均等化目标,要求强有力的财政支持,这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复合型战略目标的最大障碍。地方愿意县设市、镇设市,以此创造提高行政级别的机会,但未必愿意、也未必有能力让有限财政投入到越来越大的基本公共服务中。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中央财政能否兜底,并合理分配央地财政。有专家建议,

中央财政提供“基本待遇”,地方财政只需补贴其与“市民待遇”之间的差距,地方接纳新移民的积极性就可大大提高,这是可以探索的路径。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为了人民的幸福感,为了国家的富强,让我们积极配合和接受新型城镇化的的建设,跟随党和政府的领导,共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