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教案设计

本组教材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进行编排,由《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组成。其中,《翠鸟》和《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同步阅读紧跟教材安排了10篇文章:《半轮月》《鸟》《清溪行》等体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和谐与美好;以上10篇文章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和随之产生的不同结果,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自然。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启迪,激发情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爱护周围环境的种子,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于行动。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中,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同步阅读》10篇课文的处理上,引导学生课外进行自主阅读,课内给学生搭设展示阅读收获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

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

音》

【教学重点】

1.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2.班级共同交流分享《同步阅读》中的部分篇章,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小诗,愿意听老师读读吗?(师配乐朗诵)

2.听老师读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生自由谈)

3.同学们,众所周知,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母亲。然而今天的地球却已是满目疮痍。地球的出路何在?人类的出路何在?面对日益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今天,我们就结合近期阅读的一些课文聊一聊这些话题。

二、主题回顾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课本上的四篇课文,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分别对应的是课本中的哪篇课文。

(CAI《翠鸟》图片)

《翠鸟》──大家喜欢翠鸟吗?(喜欢)是啊,那机灵而又美丽的翠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主题词:美好】

(CAI《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图片)

《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燕子专列》和《路旁的橡树》两篇课文展示了人们为保护动植物而采取的行动,他们的做法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主题词:行动】

(CAI《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图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为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惜破坏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主题词:警示】(教师在知识树上贴上相应的主题词)

《翠鸟》──美好;《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警示;

《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行动。

三、阅读概览

1.在《同步阅读》中,也为我们选编了7篇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选择了其中的5篇进行阅读,它们分别是──

(生答,教师课件出示)

2.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浏览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彼此分享分享阅读体会。(学生小组交流阅读体会,教师巡视)

附:阅读浏览表

3.请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汇报:这几篇文章里你们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四、片断分享

1.在《同步阅读》教材的这四篇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呢?请你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打动了你。

(学生自由汇报自己最喜欢的片段)

2.孩子们读得真精彩,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看见了一群会读、善读的好孩子,你们用丰富多彩的语调让老师再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

美好,也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爱护周围环境的重大意义。

五、精彩赏析

这些都是我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学贵有疑,要想阅读更有效果,还要学会质疑,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六、主题拓展

1.是的,如果我们每位都很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大自然的行列之中,爱护周围的环境。到那时,大自然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山更清,水更绿,天更蓝;蝶儿在花丛中舞蹈,蜻蜓在枝条上杂技,肆掠的黄沙也得温驯地带上绿色的项链。

2.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你好吗》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播放结束曲《地球你好吗》MTV)

附录:

1.板书设计

2.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