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实验三、种子发芽测定一、目的要求要求掌握种子发芽测定的操作方法,学会计算种子发芽的各种质量指标。
二、材料器具1.材料:刺槐种子。
2.器具及药品:恒温箱、培养皿、滤纸、镊子、温度计(0~100℃)、取样匙、直尺、量筒、烧杯、高锰酸钾、标签、蒸馏水、洗瓶、解剖刀、解剖针等。
三、方法步骤1.抽取测定样品从净度测定选出的纯净种子中提取。
用四分法将种子分成4份,从每份中随机提取25粒种子组成100粒。
共取4个100粒,即成为4次重复。
种粒大的可以50粒或25粒为一次重复,样品数量有限或设备条件不足时,也可以采用2-3次重复,但应在检验证中注明。
2.消毒灭菌为了预防霉菌感染,干扰检验结果,检验所使用的种子和各种物件一般都要经过消毒灭菌处理。
①用具消毒:培养皿、纱布、小镊子仔细洗净,并用沸水煮5~10min。
②种子消毒: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药剂种类不同,处理的方法和时间也不一致。
刺槐种子用0.2~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2h,取出用清水冲洗数次即可。
3.测定样品的预处理目的是解除休眠,使种子发芽整齐,便于统计。
一般的种子可进行浸水处理,但深休眠的种子需要经过不同方法的预处理才能发芽,如低温层积法。
刺槐用始温为85℃的热水浸种(种子与水的体积比为1:3),不断搅拌至水凉,然后放置24h,浸种期间更换室温水1~2次。
4.置床将经过消毒、浸种的种子摆放到发芽床上。
视树种而不同,常用的发芽床有纱布、滤纸或细砂。
一般中粒、小粒种子可在培养皿中放上纱布或滤纸作发芽床。
刺槐种子以滤纸为发芽床。
在每个培养皿床上整齐地安放100粒种子,种粒之同保持的距离大约相当于种粒大小的2~3倍,以减少霉菌蔓延感染,并避免幼根纠缠。
培养皿贴上标签,写明样品号、重复号、姓名和置床日。
将培养皿盖好放入恒温箱内。
根据树种的特性使用变温或恒温,刺槐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0~30℃。
湿度为60~70%。
5.发芽测定的管理(1)定时检查发芽环境的温度;(2)保持发芽床的水分,水分不足时应及时加水;但水分也不能过多,种粒四周出现水膜,表示水分过多。
实验报告模板种子发芽实验(一)实验报告模板:种子发芽实验引言:种子是植物繁衍生长的基础,种子的发芽率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种子发芽实验常用于评估种子的质量。
实验目的:本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激素溶液条件下华北欧芹(Apium graveolens var. rapaceum)种子的发芽情况,了解种子的萌发机制及激素对其影响。
实验材料:华北欧芹种子、25mL醋酸纤维素、1g 6-BA(6-苯基腺嘌呤)、酒精灯、移液器、纱布、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将25mL醋酸纤维素溶液加入稠密的草纸或干净的毛巾中,将含有醋酸纤维素的纱布拿出并留意附着在其表面的阻塞物。
2.将甘油溶液分别注入10mL和20mL的两个烧杯中,再向两个烧杯中各注入适量的蒸馏水,使甘油浓度分别为2%和3%。
3.向四个离心管中分别注入约3克的华北欧芹种子,分别加入0.5mL 2%甘油溶液、0.5mL 2%甘油溶液和2mg/L的6-BA溶液、0.5mL 3%甘油溶液和2mg/L的6-BA溶液,0.5mL纯蒸馏水,在28℃下,孵育7天。
4.用医用外科刀在各离心管内浸泡木槌塞的底端间断切断,用双手捏住离心管上端,用力往下轻弹3次。
此时,充分扩散的籽粒将从不可同时塞进去的木槌塞那里径直跑出来。
5.用显微镜观察各离心管种子的发芽情况,统计不同处理组的发芽率并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不添加激素的纯蒸馏水组和低浓度甘油溶液组的种子发芽率显著低于添加高浓度甘油溶液组和添加6-BA激素的组。
6-BA激素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
实验讨论: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的第一步,它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种子萌发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养分,生长激素也对种子的萌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添加激素和高浓度甘油溶液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种子发芽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适宜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并受到激素调节。
第1篇一、实验背景种子发芽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缩短发芽时间,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方法对种子快速发芽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和园艺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快速发芽的影响。
2. 优化种子发芽条件,提高发芽率。
3. 为农业生产和园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种子:选择生长周期较短、发芽率较高的植物种子,如黄瓜、豆角、辣椒等。
- 实验器具:培养皿、滤纸、水、温度计、定时器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种子分为5组,每组50粒,分别进行以下处理:A组:正常发芽组,将种子放入培养皿中,用滤纸吸湿,保持湿润,置于室温下发芽。
B组:温水浸泡组,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C组:低温处理组,将种子放入4℃冰箱中冷藏24小时,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D组:高温处理组,将种子放入40℃水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E组:化学处理组,将种子放入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2)发芽观察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率、发芽势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从实验结果来看,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时间为5天,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时间为3天,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4天,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7天,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6天。
可见,温水浸泡法和低温处理法可以显著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
2. 发芽率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率为80%,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率为90%,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率为85%,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率为75%,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率为80%。
可见,温水浸泡法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3. 发芽势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势为75%,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势为85%,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势为80%,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势为70%,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势为75%。
生物种子发芽率报告表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条件下生物种子的发芽率,探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为优化种子萌发条件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生物种子:选择相同品种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 不同条件:可以是水分、光照、温度等因素。
2. 实验方法:- 选择一定数量的种子,保持种子数量一致,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 将种子分为不同组,每组施以不同的条件处理。
- 观察一定时间段内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 根据发芽情况计算发芽率,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每组种子的发芽率如下:组别 | 条件1 | 条件2 | 条件3 | ... | 条件n-----|------|------|------|-----|------组1 | 80% | 75% | 68% | ... | 72%组2 | 92% | 86% | 80% | ... | 88%组3 | 65% | 72% | 68% | ... | 70%... | ... | ... | ... | ... | ...组m | 78% | 82% | 75% | ... | 80%四、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
2. 某些条件对种子发芽具有促进作用,而另一些条件可能对发芽产生抑制作用。
3. 某些优化条件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4. 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条件进行种子发芽。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条件下生物种子的发芽率,得出了种子发芽率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为种子发芽环境的调节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此外,实验结果也强调了种子发芽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最佳发芽条件的确定。
六、实验改进和展望:本实验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例如增加更多的条件或种子品种,进行更多的实验重复,以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泛化性。
一、实验背景种子发芽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情况;2. 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3. 探索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措施。
三、实验材料1. 种子:小麦种子、大豆种子、玉米种子;2. 容器:玻璃瓶、塑料盒;3. 水源:自来水、蒸馏水;4. 温度计、湿度计;5. 纱布、剪刀、镊子。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麦、大豆、玉米种子分别分为A、B、C三组,每组10粒;2. 环境设置:A组为对照组,使用自来水、常温、常湿条件;B组使用蒸馏水、常温、常湿条件;C组使用自来水、高温、高湿条件;3. 实验过程:将种子分别放入玻璃瓶、塑料盒中,用纱布覆盖,放置在实验室内,每天观察记录发芽情况;4. 数据统计:记录各组种子发芽天数、发芽率、发芽势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种子发芽情况A组:发芽天数3天,发芽率80%,发芽势0.8;B组:发芽天数4天,发芽率85%,发芽势0.9;C组:发芽天数7天,发芽率60%,发芽势0.6。
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使用蒸馏水、常温、常湿条件的小麦种子发芽速度快,发芽率、发芽势均有所提高。
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小麦种子发芽速度慢,发芽率、发芽势均有所下降。
2. 大豆种子发芽情况A组:发芽天数5天,发芽率75%,发芽势0.7;B组:发芽天数6天,发芽率80%,发芽势0.8;C组:发芽天数8天,发芽率65%,发芽势0.6。
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使用蒸馏水、常温、常湿条件的大豆种子发芽速度快,发芽率、发芽势均有所提高。
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大豆种子发芽速度慢,发芽率、发芽势均有所下降。
3. 玉米种子发芽情况A组:发芽天数6天,发芽率70%,发芽势0.7;B组:发芽天数7天,发芽率75%,发芽势0.8;C组:发芽天数9天,发芽率65%,发芽势0.6。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玉米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率的影响,验证标准发芽试验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不同发芽试验方法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郑单958品种)- BP-纸间法发芽床- S-沙床发芽床- 先锋BP-纸间法发芽床- 补水装置- 干旱处理装置- 温度控制器- 计时器- 标准发芽箱2. 实验设备:- 电子天平- 滤纸- 移液器- 培养皿- 显微镜三、实验方法1. 种子处理:- 将玉米种子用温水浸泡24小时,去除杂质。
- 将处理后的种子均匀撒在BP-纸间法、S-沙床和先锋BP-纸间法发芽床上。
2. 发芽试验:- 将三种发芽床分别放入标准发芽箱中,设定温度为25±1℃。
- 分为补水处理组和干旱处理组,补水处理组定期补充水分,干旱处理组不补水。
- 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情况,包括发芽时间、发芽率、幼苗形态等指标。
3. 数据分析:- 对比三种发芽试验方法的发芽率、变异系数等指标。
- 分析不同水分管理对发芽率的影响。
- 对比幼苗形态指标,如苗长、根长及鲜重等。
四、实验结果1. 发芽率:- 补水处理组:BP-纸间法发芽率为93%,S-沙床法发芽率为92%,先锋BP-纸间法发芽率为96%。
- 干旱处理组:BP-纸间法发芽率为92%,S-沙床法发芽率为89%,先锋BP-纸间法发芽率为96%。
2. 变异系数:- 补水处理组:BP-纸间法变异系数为2.82%,S-沙床法变异系数为5.82%,先锋BP-纸间法变异系数为1.00%。
- 干旱处理组:BP-纸间法变异系数为4.71%,S-沙床法变异系数为6.43%,先锋BP-纸间法变异系数为1.00%。
3. 幼苗形态指标:- 三种试验方法在不同处理下,幼苗苗长、根长及鲜重差异均极显著。
五、讨论与分析1. 水分对发芽率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水分是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关键因素。
补水处理组发芽率高于干旱处理组,这与玉米种子对水分的需求相符。
第1篇一、实验背景种子发芽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植物能否顺利生长,还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实验旨在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光照等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发芽的情况,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
2. 探究水分、温度、光照等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绿豆种子、玉米种子、花生种子、紫罗兰种子、番茄种子等。
2. 实验工具:培养皿、镊子、温度计、计时器、放大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材料:将各种种子分别浸泡在水中,浸泡时间为12小时。
2. 分组实验:将浸泡好的种子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放置不同种类的种子。
3. 设置实验条件:- 组1:对照组,提供充足水分、适宜温度(25℃)、光照。
- 组2:减少水分供应,观察种子发芽情况。
- 组3:降低温度,观察种子发芽情况。
- 组4:遮挡光照,观察种子发芽情况。
4. 观察与记录:每天定时观察各组种子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时间、发芽数量、发芽率等数据。
5. 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过程:种子浸泡后,逐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随后胚轴伸长,胚芽向上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减少水分供应的组别,种子发芽时间明显延长,发芽率降低。
这说明水分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之一。
3. 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降低温度的组别,种子发芽时间延长,发芽率降低。
这说明温度对种子发芽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
4. 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遮挡光照的组别,种子发芽时间延长,发芽率降低。
这说明光照对种子发芽有一定影响,但并非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六、实验结论1. 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光照。
2. 水分、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对种子发芽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发芽条件有利于种子发芽。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2. 探究不同种子发芽所需时间及生长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种子发芽是植物生长的第一步,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吸水、分解胚乳营养物质,使胚根、胚芽、胚轴等部分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光照等条件。
三、实验材料1. 各种种子(如绿豆、黄豆、玉米、豌豆等)2. 吸水纸或餐巾纸3. 小碟或培养皿4. 清水5. 记录纸、笔6. 温度计(可选)四、实验步骤1. 准备种子:将各种种子清洗干净,去除杂质。
2. 浸泡种子:将种子放入小碟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如绿豆浸泡6小时,黄豆浸泡8小时)。
3. 发芽准备:将吸水纸或餐巾纸平铺在小碟底部,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匀摆放在纸上。
4. 放置种子:将小碟放在室温环境下,保持一定的温度(如25摄氏度左右)。
5. 观察记录:- 每天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时间、发芽数量、芽长等数据。
- 观察种子生长过程中是否有异常现象,如病害、虫害等。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种子的发芽速度、生长情况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不同种子的发芽时间不同,如绿豆发芽时间为2-3天,黄豆发芽时间为3-4天,玉米发芽时间为4-5天,豌豆发芽时间为5-6天。
2. 发芽数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子的发芽数量也存在差异。
如绿豆发芽数量较多,黄豆发芽数量较少。
3. 生长情况:不同种子的生长速度和形态也有所不同。
如绿豆发芽后生长较快,植株较高;黄豆发芽后生长较慢,植株较矮;玉米发芽后生长较快,植株较高;豌豆发芽后生长较慢,植株较矮。
4. 异常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部分种子可能出现病害、虫害等异常现象,需及时处理。
六、实验结论1. 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光照等条件。
2. 不同种子的发芽速度、生长情况存在差异,可能与种子本身的特性有关。
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小麦种子的萌芽率,分析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小麦种子萌芽率的影响,为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小麦种子:选用同一品种、同一批次的小麦种子,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实验器材: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干燥箱、湿度计、光照箱、培养皿、剪刀、镊子、标签纸等。
实验方法:1. 种子预处理:将小麦种子用温水浸泡12小时,去除杂质和浮子。
2. 分组:将处理好的小麦种子分为四组,每组100粒,分别标记为A、B、C、D组。
3. 实验条件设置:A组:温度25℃,湿度70%,光照12小时/天;B组:温度30℃,湿度70%,光照12小时/天;C组:温度25℃,湿度50%,光照12小时/天;D组:温度25℃,湿度70%,黑暗处理。
4. 观察与记录:将各组种子放入培养皿中,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萌芽情况,连续观察7天。
5. 数据处理:统计各组种子萌芽率,计算平均值,并进行方差分析。
实验结果:1. A组(温度25℃,湿度70%,光照12小时/天)小麦种子萌芽率为95%;2. B组(温度30℃,湿度70%,光照12小时/天)小麦种子萌芽率为90%;3. C组(温度25℃,湿度50%,光照12小时/天)小麦种子萌芽率为80%;4. D组(温度25℃,湿度70%,黑暗处理)小麦种子萌芽率为70%。
实验分析:1. 温度对小麦种子萌芽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小麦种子萌芽率逐渐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高温条件下,小麦种子内部酶活性降低,导致种子吸水困难,进而影响萌芽率。
2. 湿度对小麦种子萌芽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湿度对小麦种子萌芽率有显著影响。
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70%),小麦种子萌芽率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适宜的湿度有利于种子吸水,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3. 光照对小麦种子萌芽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光照对小麦种子萌芽率有显著影响。
在光照条件下,小麦种子萌芽率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光照能促进植物激素的合成,从而有利于种子萌发。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