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语文《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语文《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鉴赏学习《劝学》

《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

(二)解析: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授之以渔”,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明确学习要靠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现象和固定句式。

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

(二)解析

1、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学习荀子关于学习的思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是学生学习并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3、由于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学习”往往只会片面理解,青涩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心浮气躁,且喜欢凭个人好恶挑拣科目,不专一,不能持之以恒。通过本文的学习,应使上述状况获得一定程度的改观。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

问题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认真体会一下这两个词和学习的关系,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二、检查预习

金就砺()则利槁()暴须臾()驽()马跬()步跂()而望骐骥()爪()牙二螯()

文章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赵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主张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路法的作用,重视学习和实践,在人性上主张“性善论”。他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体系完整,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2、背景简介:

荀子学识渊博,注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在人性上主张“性善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强调人要加强后天修养,从而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设计意图:了解作家作品,在学习课文的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

二、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设计意图:作为一篇背诵篇目,在教学是让学生多记多读。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译文让学生复述原文。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言知识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音正字。

问题三:2.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第一句中的“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本文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已”在现代汉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之:代词;于:介词,从。“而青于蓝”,于:介词,比。状语后置句。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为,做成。

“风雨兴焉”:风雨从这里兴起。焉,兼词,于此。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表顺承关系。焉,语气助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锲而舍之”:而,表假设关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本义是爪子、牙齿,后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

“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特殊的单纯双音节词。“用心”,“用”

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关系。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这里是藏身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纵向进行类比,加深印象的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原有认知。

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

四、总结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制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也②弃甲曳兵而走)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表示目的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目标检测

一.字音与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輮.以为轮槁暴

..而望舆.马跬.步

..须臾跂

骐骥驽

...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